鹤唳华亭:妾想问,编剧殿下,你有没有真正爱过阿昔?

鹤唳华亭完美的服化道,高能的情节,惊艳的古典台词,罗晋李一桐黄志忠张志坚王劲松神仙般的演技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虽然全程高虐,但是我竟然一集不拉从头到尾地嗑完了。对编剧雪满梁园文史素养佩服之极。

看过大结局,仍然余兴未了地看梁园地微博,但是作者所有关爱似乎全在萧定权身上,妾看完了不免心生怨望:原来编剧大大心中太子好比渣帝之于齐王,陆文昔才是那个亲爹不疼后妈不爱的顾阿宝……


鹤唳华亭:妾想问,编剧殿下,你有没有真正爱过阿昔?


鹤唳华亭:妾想问,编剧殿下,你有没有真正爱过阿昔?

作者本意塑造在封建礼教桎梏下坚守儒家文人理想的太子,卢世瑜陆文昔都是萧定权成长路上的老师兼工具人,无心插柳,因gd不可抗因素大量删除朝争、反叛等权谋剧情,陆文昔的高燃剧情得以保存,加上李一桐倾心演绎,从诗礼之家双手不沾阳春水的千金之女,到父兄罹难,沦为奴婢的顾阿宝,依然有恻隐心、羞恶心、是非心, 青春干净,初心未曾蒙尘,不迁怒不贰过,慈悲宽厚,坚忍复仇,成就了我心目中迄今最完美的古代女性形象:美丽、坚韧、隐忍、智慧、果敢,有菩萨心肠,有雷霆手段,比太子可爱可敬太多了。

萧定权这个角色,如果你看过书,再对比剧中形象的微调就很有意思,书中的太子阴冷高傲,从小受卢氏教育,思想高洁但生活上对下人又极严苛,毫无可爱可言,这才符合封建帝制下的人性,迁移到剧中,编剧导演都对这个人物进行了暖化处理,使太子这个人设有了温度,便于现代观众接受,显然作者明白太子这个人设是和现代人的观念有极大的冲突,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极好,放到电视剧作品中就是一个大问题,但是作者又是跟太子一样固执孤傲,虽然妥协了一点点,但是又不完整,很多细节上就矛盾,反映在萧定权这个人物的人格分裂,一方面温柔善良对王翁蔻珠等心腹下人放纵宠溺,任由他们放肆跋扈,草菅人命,另一方面而对非心腹奴婢又动不动拿出 主子态度严苛凉薄,对疑似细作的顾内人更是任意挞伐,虽然顾内人的身份可疑,可以体罚,但是君王对奴婢亲自动手羞辱是现代观众无法接受的,也是大失上位者身份的:一不高兴打后脑、杖责、鞭抽、掐脖、掐伤口……最过分的就罚听船戏、喝假毒酒(这个是最恶毒,想像一下某天有人为了恶作剧,绑架你当面给你灌下一瓶老鼠强,让你留下遗言昏死过去,第二天你醒来才知道老鼠药过期了,这时你会跟你朋友哈哈一笑还是捅他一刀)。

所以文昔对太子两次灵魂拷问真是振聋发聩:“对于殿下来说,这确实不算什么。但居庙堂之高,殿下可知道,天下万姓,都比在上位者更加易碎。而他们的人生,也更容易被碾碎。” ​可惜太子他最远去的不过是春明门外行宫,哪知世间黎民?

鹤唳华亭:妾想问,编剧殿下,你有没有真正爱过阿昔?

太子爱民,不过是从小书中教导而形成的叶公好龙,他的爱只以血缘关系为标尺,对百姓生死是麻木的,所以阿昔会讥讽“居上位者 为什么总是能够说得这么轻松“ ​?

是啊,太子一挨打,就可以哭爹叫娘,王翁心肝都碎了,陈内人偷偷抹泪,而尘世孤女只能在绝望时向封建礼教的上位者怒吼:

“摧骨之疼,剥肤之痛,你也能感觉到吗?”
“你的剥肤之痛,就只会向弱者宣泄吗?”
“不,不,我无罪,我无罪。!把所有的罪名都推到我的身上,就会天下太平了吗?”
“九族?我哪里还有九族。”


鹤唳华亭:妾想问,编剧殿下,你有没有真正爱过阿昔?


鹤唳华亭:妾想问,编剧殿下,你有没有真正爱过阿昔?


鹤唳华亭:妾想问,编剧殿下,你有没有真正爱过阿昔?


鹤唳华亭:妾想问,编剧殿下,你有没有真正爱过阿昔?


鹤唳华亭:妾想问,编剧殿下,你有没有真正爱过阿昔?


鹤唳华亭:妾想问,编剧殿下,你有没有真正爱过阿昔?


鹤唳华亭:妾想问,编剧殿下,你有没有真正爱过阿昔?


鹤唳华亭:妾想问,编剧殿下,你有没有真正爱过阿昔?


鹤唳华亭:妾想问,编剧殿下,你有没有真正爱过阿昔?


千年历史是上位者的成王败寇,萧定权的哭声虽远尚隐约可闻,而蝼蚁般的生民任君宰割的悲歌不见于史书,哪可得闻??

我不要HE,也不要双双殉情!

只求相忘于江湖!


为低到尘埃里的萧定权的子民一大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