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劉詢的文治武功都較高於漢武帝劉徹,但為什麼武帝在中華民族中的聲望遠高於宣帝?

慶曆肆年春


題主,你錯了,不是漢宣帝的文治武功高於漢武帝,而是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遠遠高於漢宣帝才對。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沒有文景之治,哪來的漢武盛世?沒有漢武盛世,哪來的昭宣中興?漢宣帝取得的成就是站在漢武帝的肩膀上取得了,起點不一樣。



但漢武帝與漢宣帝最大的不同就是:漢武帝獨自開創了諸多的第一,從思想上、體制上建立整套封建王朝的統治制度,從軍事上、地理上頭一次在西漢王朝開疆拓土,也就是俗稱的文治武功,而漢宣帝作為皇帝,更多的是如同西漢初年的曹參一樣,繼承了前輩已經創立好的文治武功而發揚光大,如同蕭規曹隨,也就是武規宣隨。

簡單的說就是漢武帝是開創者,漢宣帝是守業者。守業者的文治武功是遠遠無法與開創者相比的。



論文治,漢武帝奠定了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體系-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外儒內法的模式作為封建帝國的統治根基,這種思想體系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直到今天,仍是如此,不可謂不偉大。

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治國思想,而是在漢初從劉邦開始就在統治階層已實行六十多年的黃老學說,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時,漢武帝恰恰能夠以“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代替黃老學說,解放思想,推動社會繼續前進,這就是漢武帝的能力與眼光。



漢承秦制,在維護中央集權的統治時,漢武帝採取了“推恩令”徹底的解決了分封制遺留的後遺症,避免了七國之亂的再次出現,這是解決分封最好的武器,沒有之一。漢武帝的推恩令直到東漢王朝仍在使用,一直影響到三國時期,再也沒有封國威脅到中央政府的情況,一勞永逸的解決了分封問題。

在文治方面還有漢武帝是整個西漢時期,最能重用人才的皇帝,武帝一朝出現多少人才,與漢武帝這個伯樂是分不開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些人包括但不限於有:衛青、霍去病、主父偃、東方朔、董仲舒、司馬相如、桑弘羊、霍光等等,個個都是如雷貫耳,你找不到西漢其他皇帝當政時有如此多的人才。



在武功方面,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之後開疆拓土最偉大的皇帝,首先就是改變了自劉邦以來對匈奴和親的政策,頭一次採用武力手段打擊匈奴,武帝一朝,在位54年,與匈奴的戰爭基本上沒停過,是第一個奪取河西走廊並打通西域的華夏政權,是第一個將西域納入勢力範圍的華夏政權。今天的新疆和西藏是中國領土,就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惠及華夏民族兩千多年。

除了對匈奴用兵,漢武帝還不停向四處擴張,在西南方向,漢武帝派兵攻佔夜郎國,在南方,漢武帝領兵佔領南越國,勢力延伸到今天的越南胡志明市。在東北方向,漢武帝對朝鮮用兵,並設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直接管理朝鮮,華夏政權第一次將朝鮮納入國土。



通過不斷的南征北戰,漢朝的疆域北至朝鮮,南到越南胡志明市,東至大海,西到西域 ,第一次奠定了華夏民族的大致領土範圍。

最可貴的,漢武帝在經過多年戰爭,國家經濟面臨崩潰,百姓生活面臨窮苦之時,懂得懸崖扼馬,這是漢武帝與秦始皇的最大區別所在,是非常可貴的,也是沒讓漢朝立即沒落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漢宣帝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與漢武帝相差甚遠,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

漢宣帝雖然也有一定的才能,但在能力上就與漢武帝差了一截,首先漢宣帝即位時,是霍光掌權,皇帝的權力受到霍光的威脅,在漢宣帝當皇帝的前六年中,權力在霍光手中,漢宣帝過得小心謹慎,並無建樹。



在霍光去世後,漢宣帝才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手段,逐漸從霍家奪回大權,到公元前66年,漢宣帝即使的9年後,才真正消滅霍家勢力,奪回屬於自已的權力,才開始真正的獨掌大權,真正的掌控整個國家。

漢宣帝在文治方面的建樹主要就是懲治腐敗、整頓吏治、休養生息、減輕賦稅等維護統治的手段,基本上延續了武帝時期的政治制度,也沒有作出特別的更改。



漢宣帝在武功方面的建樹主要就是降服匈奴、擊破西羌、設置西域都護府。

漢宣帝降服匈奴,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匈奴經過武帝朝多年的打擊,實力衰弱;二是匈奴遭受了自然災害;二是匈奴內部開始鬧分裂,分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率部臣服漢朝。



漢宣帝僅僅只用了一戰,派遣了16萬大軍,就徹底擊垮了匈奴,解除了匈奴對大漢帝國的威脅,從此西前邊境再無匈奴大規模威脅。擊垮匈奴後,漢宣帝就收復了西域,在西域設置都護府,徹底將西域納入領土範圍,這算是漢宣帝最大的功勳。

但是你拿漢宣帝與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來比的話,就會發現漢宣帝根本無法比,漢宣帝是站在漢武帝的肩膀上,才有如此成就的,而且大部分文治武功都是延續了武帝朝的規定。



雖然漢宣帝時期的國力強於漢武帝時期,但沒有漢武帝打下的基礎,漢宣帝是不可有如此文治武功的,真比起來,漢宣帝是無論如何比不上漢武帝的,要知道人們習慣把秦始皇和漢武帝放在一起比較,並稱為秦始漢武,光是這一點,漢宣帝就比不上。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正地說,無論從歷史功績,還是對當世社會所做的貢獻,以及當世老百姓的喜愛程度來看,漢宣帝都是高於漢武帝的。然而,漢武帝在歷史上的名聲,卻又遠遠高過漢宣帝的。一個人不管他是否關注歷史,他都知道漢武帝是誰,幹了些什麼。但如果這個人不關注歷史,很可能並不知道漢朝有漢宣帝這樣一個皇帝。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漢武帝劇照)

說漢宣帝的歷史功績比漢武帝大,當世百姓的認可程度比漢武帝高,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是漢武帝因為好大喜功,大肆開疆拓土,把“文景之治”以來積累的社會財富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漢朝在漢武帝末期進入了一種貧弱的階段。而漢宣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重拾“文景之治”時期休養生息的政策,漸漸地,又讓國家復甦過來,讓大漢王朝得以往後延續。

二是漢武帝發動的多次戰爭,並不是廣大老百姓喜愛的。也許對一些將領來說,有一個拜將封侯的成功喜悅,但是對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卻是災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漢宣帝雖然也和匈奴打過,和西羌打過,但總體上戰爭很少,廣大老百姓得以安定地種田生產。這對老百姓來說,是一件慶幸的事情。

三是漢武帝和匈奴之間打了太多的仗,早期對匈奴還有一定的打擊作用,獲得了一定的土地。但是並沒有讓匈奴服氣,匈奴一直在和漢武帝對抗。而漢武帝晚年時期發動的對匈奴的戰爭,所打的仗,則大多是敗仗。漢武帝不得不灰頭土臉地收兵。漢宣帝和匈奴打得不多,但是匈奴對漢宣帝卻很服氣,還多次前來投奔漢宣帝。漢朝因此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那一片土地正式歸漢朝管理。也就是說,漢宣帝採用相對溫和的政策,所獲得的國土面積,卻並不比漢武帝少。

(漢宣帝劇照)

四是漢武帝晚年時期,因為貪戀皇位,疑神疑鬼,逼得自己所立的太子自殺,還由此殺了不少人。後來為了立劉弗陵為皇帝,還逼死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漢武帝不只是殺皇親,還殺了很多大臣。漢武帝的這種暴行,在皇親和大臣之間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後來漢宣帝給他立廟的時候,當時的爭議就非常大。由此可見,大家對漢武帝有多麼不滿。但是漢宣帝很少濫殺無辜。他雖然清除了霍家的勢力,但是並沒有殃及更多的人,而且他一直給予霍光很高的地位。他對自己的太子也不滿意,但他並沒有像漢武帝那樣濫殺無辜。一直堅持讓這個太子當皇帝,從而在皇室中所造成的爭議和影響也是比較小的。

既然漢宣帝很多方面都超過了漢武帝,但為什麼漢武帝在歷史上的名聲,要比漢宣帝高很多呢?我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對大國土的追求,契合國人的心理。雖然古代是家天下的社會,嚴格地說,那些國土其實跟普通老百姓沒什麼關係,都是皇帝的,是“朕的天下”。但是老百姓會一廂情願地覺得,這也是“我們的天下”。而且,知識分子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儒家思想,這也在國民中樹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在這樣一種主流意識形態下,後人都會覺得,漢武帝的做法是對的。

(攻打匈奴,圖取其意)

其二,南北矛盾的長期對抗,讓更多的人肯定漢武帝的行為。在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和南方的漢民族之間,一直存在著強烈的對抗。這種對抗,還主要是由北方遊牧民族挑起的。因為北方的遊牧民族缺乏資源,缺乏必要的生存條件,所以他們總是要到南方來抄掠搶劫。

在南北對抗中,如果遇到南方是盛世,一般情況下都會壓制住北方遊牧民族。但假如遇到南方是亂世,那麼北方遊牧民族,將給南方帶來深重的災難。而且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元朝、清朝這樣兩次北方遊牧民族滅了南方的國家,統一中國的現象。總之,南北對抗極大地挑動了南方漢人的神經。因此,他們對漢武帝那種使用強硬方式,堅決打擊北方遊牧民族的做法,感到非常解氣。從古至今,歌頌漢武帝,歌頌衛青、霍去病、李廣的各種文藝作品非常的多,這也就擴大了漢武帝在民間的影響力。

其三,漢宣帝政策的實際效果,雖然比漢武帝大,但其實也是因為漢武帝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漢武帝因為強硬地打,把匈奴人打怕了,打分裂了,所以在漢宣帝時期,才會有一部分匈奴人歸附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一張一弛”“又打又拍”。反之,如果漢武帝時期沒有那種強硬的打壓,漢宣帝時期也沒有那樣巨大的收穫。一種情況下,人們會覺得漢宣帝其實是收麥子的那個人,漢武帝是種麥子的那個人。收麥子那個人,功勞肯定沒有種麥子的那個人功勞大。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強大而影響深遠的王朝莫過於漢 唐,其中漢的影響力更大一些,畢竟傳襲至今,我們的民族名稱就是漢。

在西漢,要說武功最強盛的兩位皇帝莫過於漢武帝和漢宣帝,這二位都是精明強幹的主兒:一位是漢武帝霸氣張揚,肆意奔放,凡是不服的,我一概打到你服(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另一位是漢宣帝,漢家家法霸王道雜之,所謂王道以理服人,霸道以力服人,宣帝治國王霸兼用,恩威並施“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這倆位皇帝,人生經歷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武帝,年輕的時候也是帥哥一枚,有才華會撩妹(金屋藏嬌),之後,在館陶公主的幫助下,劉徹成功上位。

劉徹登基之後,由於受到景帝年間的那場七國之亂的影響,自己對那些諸侯王十分不滿,於是巧妙頒佈一道推恩令,大大削減了諸侯王的權力與土地,使得這些財富全部進了國庫。之後又實施了鹽鐵酒專賣,令國庫十分充足,這之後,劉徹開始拔劍四顧了。

破閔越,南越,朝鮮,大宛,拓地千里,又下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對外,使得大漢成功享有極為崇高的國際聲望;對內,使得君權神授深入人心,大大加強了皇權的權威性、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而另一位宣帝劉詢的人生經歷就比較坎坷了:從小受巫蠱之案連累在監獄長大,無父無母,但是卻意外的培養了他堅毅的品格,故劍情深的故事更是傳為一段佳話。

即位之後,不驕不躁隱忍數年一舉端掉權臣霍氏家族,成功掌握軍政大權,業務水平不是一般的強。體察民情熟知百姓疾苦,瞭解吏治得失,使得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為人沉穩內斂,慣於韜光養晦,在漢宣帝手下,大漢恢復了武帝時期透支的元氣,國家再次開始富庶。

在後世,後人們將二帝進行比較,會得到許多相似的地方,總的來說,宣帝的手腕是要強於武帝的,但是世人卻普遍知道武帝,換句話說,世人總覺得武帝聲望要高於宣帝。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有人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武帝一朝不斷對匈奴作戰,且勝仗頗多,一舉扭轉了文景兩朝對匈奴的頹勢,國家揚眉吐氣,百姓也不用再受邊境襲擾之苦。但是漢宣帝同樣讓匈奴自己內鬥,致力於以匈制匈政策的貫徹落實,並且從結果來看,明顯優於武帝的單純武力進攻。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是這樣的,俗話說的好,吃水不忘挖井人,漢宣帝之所以有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可以供他進行各種操作,完全是因為武帝已經通過暴力把周圍的強敵大幅度削弱過了,作為漢宣帝,他就是那個吃水人——吃的就是武帝開疆拓土留下的遺產、武帝鞏固皇權的遺產。

如果武帝沒有通過一次次出征,使得漠南無王庭,哪有宣帝分裂匈奴的那一系列機會,更不可能擁有太平光景來注重與民休養生息,關注民生了;如果沒有武帝頒佈推恩令罷黜百家從而鞏固了皇權,哪兒來的宣帝可以坐穩江山發號施令;當然還有一點,武帝對儒家恩情似海,儒家自武帝之後,逐漸成為社會主流。

所以,為何漢武帝聲望在民間要高於漢宣帝呢?答案顯而易見:正是之前漢武帝的窮兵黷武才為日後漢宣帝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我漢之領土打下的堅實基礎、儒家對武帝這位曾經給予他們發展機遇的皇帝極為推崇。


無筆


漢宣帝劉詢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明君之一,不過跟他祖爺爺漢武帝劉徹比起來,名聲的確是遠遠不及。

其實劉詢的對外做戰方面,也有非常輝煌的戰績。上臺第二年就出騎兵16萬,分五路攻打匈奴,這是漢朝最大規模的一次對外騎兵出征,大勝而歸。之後又與烏孫、烏桓聯合攻打匈奴,把匈奴打的都不敢再跟漢朝打仗了,最後呼韓邪單于親往長安,俯首稱臣。

漢宣帝時期,還大破西羌,平定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歸屬於漢朝。

這些都是不世之功,但我個人認為,在對外戰爭方面,漢武帝是破局開創者,把漢朝前期的劣勢扳平再反超,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比漢宣帝要多,這可能就是後世漢武帝名氣要大的原因吧。


紅黑聖西羅


漢朝皇帝都很有作為,劉邦從一個小小的亭長成長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其中的艱難險阻可想而知,難比登天;漢文帝和漢景帝勤儉節約,注重農業,以德化民,使國家逐漸富裕起來;漢武帝雄才大略,志向遠大,最後實現了大一統策略。

西漢還有一個傑出的皇帝,但是十分低調,低調到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那便是漢宣帝。

漢武帝和漢宣帝,一前一後,共同開創了漢朝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同樣是勞苦功高,同樣是功績斐然,但是二人的名氣卻相差甚遠,這是為何?

漢武帝和漢宣帝在治國的道路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政績上不好比較,不能說漢宣帝的文治武功就高於漢武帝劉徹,畢竟二人所處的背景不同,面對的困難也不同。

論名氣,漢武帝的名氣肯定比漢宣帝高出百倍,這是毋庸置疑的,人們常說"秦皇漢武",讓人覺得能跟漢武帝一較高下的只有秦始皇,而漢宣帝都快被世人遺忘了;論名聲,漢宣帝的名聲肯定比漢武帝好,漢宣帝在登基之前一直生活在民間,從小就體察百姓疾苦,切身體會到了民生多艱。

漢宣帝比漢武帝大度,當遭到臣子反對的時候,漢宣帝不會盲目的因為憤怒加以責罰,而是抑制住個人感情客觀的看待問題,這種開闊的胸襟是漢武帝所沒有的,這也使得漢宣帝時期有很多傑出的人才甘心為他效力,而漢武帝相對暴虐一些。

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早期的皇帝和末代的皇帝特別出名,夾在中間的皇帝就不為人知,早期的皇帝因為開國和安邦不易,多被人讚賞,末代的皇帝因為亡國,多被人辱罵。

漢武帝就很幸運,出生在漢朝前期,而漢宣帝就沒那麼幸運,生在了漢朝中期,在出生時間上,漢武帝就佔了優勢。同時漢朝前期的皇帝太出色了,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個個光芒萬丈,中國人都很崇拜祖先,先輩們過於耀眼奪目,自然就將晚輩漢宣帝比了下去,名望自然就下降了。

漢武帝是劉徹的諡號,"武"就是威武強大的意思,漢武帝這個人有個特點,就是熱衷於打仗,從登基的時候就開始打仗,跟匈奴打了一輩子,最後擊潰匈奴,將匈奴給打傻了。

成吉思汗的名氣如此之大,令外國人聞風喪膽,那是因為他當年征戰一直打到了歐洲,漢武帝的名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靠打仗積累的,戰亂如此頻繁,漢武帝為了打仗把文景之治創下的基業都耗沒了,而漢宣帝相對來說,雖然取得了決定性的對匈戰爭,但打仗的次數要少很多。

後人對皇帝的評價都來源於史書,史書正是依靠儒家來編寫的,漢武帝時期,在思想上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儒家自然非常感激漢武帝,過分讚賞漢武帝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漢宣帝卻並沒有那麼看重儒家,甚至說"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漢宣帝得罪了儒家,儒家自然不會幫忙宣傳漢宣帝的功績,導致後世有很多書籍都在評價漢武帝,而直接忽略了漢宣帝。

不僅如此,就連現在關於漢朝的影視作品,基本上都是楚漢時期和漢武帝時期,極少有漢宣帝時期的影視劇。


歷來現實


在華夏曆史上,漢朝是僅次於唐朝的強大王朝。華夏族後來改稱漢族。是因為漢朝三位偉大的帝王:漢文帝劉恆、漢宣帝劉病已、漢光武帝劉秀。


【西漢建立之初疆域】

漢文帝賦予了漢朝靈魂,漢宣帝使漢人挺直了脊樑,漢光武帝中興大漢。

漢宣帝的文治武功遠遠高於漢武帝。

先說罪惡滔天的一代熊主漢武帝。

漢武帝在位54年,即位之初的三年裡,儒家獨尊。言論自由,沒有一人因言被誅。百姓安居樂業。國富民強。

漢文帝時,已經廢除秦朝創立的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告奸之法。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為廷尉。重立秦始皇創立的誹謗之法,告奸之法,夷族連坐之法。這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杜周。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屠戮殆盡。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江充,以巫蠱之禍誣陷皇族。致使陽石公主被滅門,諸邑公主被滅門,太子劉據被滅門,長公主被滅門,皇后衛子夫被滅門。整個皇族被屠戮殆盡。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以腹誹罪處死顏回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腹誹罪,就是肚子裡罵漢武帝之罪】

漢武帝藉助法家酷吏,把中國帶入一個人整人,人治人,人吃人的的時代。

漢武帝時,對匈奴雖然曾取得不俗戰績。對匈奴最後一戰,卻以大漢的失敗而告終。此後,漢武帝再也派不出一支勁旅攻打匈奴。

漢武帝與匈奴對峙時。漢武帝只殺了十幾萬匈奴。而大漢卻人口減半,死了兩千多萬漢朝百姓。相當於今天死了7億人。 漢朝的損失遠遠大於匈奴。

漢武帝法家桑弘羊為御史大夫。壓榨盤剝百姓,致使經濟崩潰。 漢武帝自殘、內耗政策。嚴重削弱了大漢國力。


漢武帝晚年,大漢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國家千瘡百孔。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

漢朝除了建國之初,國力最貧弱的時期,就是漢武帝后期。

漢武帝不愧是一代熊主,狗熊的熊。把繁榮、富庶、強大的大漢王朝搞得幾乎滅亡。漢武帝時,華夏如煉獄。

華夏文明遭遇了五次浩劫,除了兩次異族入侵。三次皆是法家思想導致:秦始皇、漢武帝、文——革時期。其中漢武帝是最甚,堪比五胡亂華,幾乎毀滅華夏文明。

大漢真正降伏匈奴的,是漢宣帝劉病已。劉病已整肅吏治,發展經濟,文治武功。在西域建立都護府,使華夏政權第一次對西域行使國家主權。匈奴首領單于向大漢稱臣,入長安朝覲漢天子。 漢宣帝時,漢朝國力、疆域達到鼎盛。漢宣帝立下定胡碑——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為漢土!

【漢宣帝時疆域】

漢朝之後,漢武帝一直是失敗、邪惡、反人類的代名詞。直到20世紀某為位風流人物寫了一首詩歌,將秦皇漢武並稱。之後,漢武帝“聲望”才高了起來。

歌頌專制魔王秦始皇、漢武帝,其實就是歌頌他自己。

若漢武帝再活十年,大漢必亡。

與漢武帝恰恰相反的是唐太宗。

漢武帝把繁榮、富庶、強大的大漢王朝搞得幾乎滅亡。還每滅掉匈奴。唐太宗則把一片廢墟的大唐治理的民富國強,蒸蒸日上,開創貞觀之治。還滅掉唐朝最大的威脅突厥。

漢武帝是一代熊主,狗熊的熊。唐太宗則是一代雄主。英雄的雄!


楊朱學派


主要是漢武帝確定了平民立國、文官立國、學習信仰立國的思想。

也使認可這一理念的華夏族群以“漢”為族,並融合了眾多的接受“信仰”劃分族群的少數民族,不再以人種劃分族群,也不再以地域劃分族群,合稱為“漢族”。

連衛青、霍去病這樣的英才都只能稱之為“佞臣”,不能稱之為“能臣”,可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提拔的文官素質有多過硬,其官僚體系生存力有多強,能夠支持漢武帝在不利局面下一統江山,威震天下。

漢宣帝有相當的功績,是因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他的底子是漢武帝時期打下來的。


河東來


漢武帝的聲望高於漢宣帝是因為他對匈奴的用兵扭轉了漢初對匈奴的頹勢,然後四方征戰開疆拓土當然揚名立萬,第一個吃螃蟹的總有一點好處。但漢宣帝的文治武功都高於漢武帝?誠然漢宣帝的能力的確不錯,但是比起武帝來,還是遜色了一點。下面來說說為什麼。

漢武帝完成了漢帝國的真正統一

漢朝在政治上的統一是劉邦時期完成,但是在文化上的統一則是漢武帝時期。秦始皇時期雖然強制推行文化一統,不過秦二世而亡,文化上的一統在秦始皇時期並沒有完成。劉邦接手了一個大爛攤子之後,亦沒有完成文化上的一統。而是經過漢朝六十餘年的努力,到了漢武帝手中才完成了文化一統,漢武帝就像當初秦始皇統一六國那一樣,來了臨門一腳統一了漢朝的文化。


漢武帝完成了儒表法裡的結合

雖然漢朝武帝之後在文化上獨尊儒術,但實則是儒表法裡。秦始皇只搞一尊即法家,然後整個秦朝都像是高速運轉的機器高速運行著,所以秦二世就有人揭竿而起。漢初搞的無為而治,使得沒有二世而亡。不過無為而治畢竟一般只適用於大亂到恢復穩定生產,然後要有繼續有大發展,那麼還是得有人才的出力,人才的出力就是有為而治。儒家相對道家來說並不是那麼強調出世,但亦沒有法家那麼強調讓整個國家高速運轉。所以漢武帝才選擇儒家來中和法家那種勞民的模式,直到漢武帝將亡之時才真正的完成了。



至於像是鹽鐵國營、打擊豪強這些等等這些就不一一細說了,漢武帝時期是真正奠定漢家制度的時期。漢宣帝到後來真正掌權之後,他所沿用的制度亦是漢武帝那一套,他因此還罵後來的漢元帝,說漢家自有制度即霸王道雜之,這就是漢武帝定下來的制度。

只是漢武帝完成這個霸王道雜之是耗了不少精力和做了不少思想鬥爭才完成的,甚至還搭上了衛太子劉據等人的性命。漢宣帝真正掌權之時,漢武帝時期定下的制度已經熟練的運行了,而霸王之道雜之則沒有那麼之前窮兵黷武了,所以西漢出現了中興。因為讓人誤以為是漢宣帝有很高的能力,那麼就有點只是看熱鬧了,漢宣帝的能力確實不錯,但也是在漢武帝的那套制度下來發揮自己的能力,漢宣帝自身對漢朝的制度並沒有多少貢獻。故就因為一個昭宣中興的表面意思來說漢宣帝比漢武帝厲害,這就是明顯站不住腳,所以從制度政策來分析比較,就知道漢武帝比漢宣帝的確是高了一籌。


淡看天上月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就是開天闢地和繼往開來的區別。

劉詢在位期間,對內誅霍家、整吏治、改考核、寬治民、懲貪腐。對外敗匈奴,破西羌、設西域都護府,使大漢天威震懾寰宇。宣帝的文治武功不比漢武帝差,在治國方面甚至超過漢武帝不是一點半點。

但是如果沒有漢武帝,宣帝絕對不會有此作為。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盡烽煙。

武帝在位期間,把漢朝周邊國家打了個遍,誰不服收拾誰,尤其是匈奴,在此之前漢匈之間一直靠和親政策來維持和平,武帝則選擇和強大的匈奴硬碰硬,向北把匈奴人硬生生趕到漠北,向西則把匈奴勢力驅逐出西域,武帝徹底把周邊遊牧民族打服了,宣帝時期辦起事來才那麼容易。

不僅是對外上,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對漢宣帝,乃至對整個中國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推廣的五銖錢對兩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恩令大幅度削弱了劉姓諸侯的力量,是漢宣帝能順利繼位,併為他以後的施政消除了很多阻撓。


可以說,宣帝的文治武功是站在武帝的肩膀上完成的。

還是那句話,開天闢地和繼往開來哪個更有名?


守仁讀仁


《思漢孝宣帝生平,數其卓越功績,問其為何幾無聲名,較他是否可與漢武帝相提並論》:

劉病己真的很厲害嗎?在我眼中不過又一個康熙是個守成好手吧了。

康熙幼年登級,其少年繼位。

康熙體察民情,其知民間疾苦

康熙除鰲拜,其殺霍光一家。

康熙平三藩,其定羌亂,服藩王。

康熙收臺灣,其建西域都護府。

康熙打羅剎俄羅斯,其對服匈奴。

康熙拜明太祖陵,收南方士子之心。其廢陵邑制度,攬世家豪強之義。

康熙創上書房,軍機處前身,其問責,官員久任之父。

康熙廢修長城,其建太倉。

康熙休養生息,其與民休息。

康熙開創盛世,其中興大漢。

康熙編纂書籍,其白虎觀講義。

康熙滿漢一家,奠大清萬世之基,其復活世家這個魔鬼,使中國政治發展,歷史進程再次倒退一千年。

康熙使大清大興,滿族徹底在中國站穩腳根,其斬漢室之根,使大漢先是被取代,後來即便復活也不過和其一樣成為世家代理人。

……

康熙與漢宣帝相同都是有為守成之君,千古守成之君無比其二,都可使祖宗之業可繼承,保持,並且發揚光大。

不過這也就是其當時,他那一代而已。然其對後世影響和對國興衰所擔負的責任,負不負責任來看,其不比康熙。

畢竟康熙之後兩代有為之君,使大清不僅沒因其衰退,更其而走向極盛,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而其卻埋下世家這個亡國的隱患,使其子孫一代不如一代,最終還亡國。

即便最後復興,但那也與其沒一點關係,因為那不是其子孫,其至就連其,後面無數和王朝都受其害,遺禍不淺。

所以雖然我才上來覺得其如康熙,與康熙差不多,後來越想越覺不對勁,或其就如李治。

也只配和李治唐高宗這個傀儡,一輩子按別人意志行事的代理人相提並論。

其之一切所為都是按別人意思所做,其開創的盛世,實際是世家人的盛世,而非其的。

畢竟其雖身為皇重孫,為太子之長孫,但因父祖造反,其已失去繼承權。

若非其與掌權霍光拐彎抹角,有千絲萬縷聯繫,霍光等被武帝祖孫幾代打擊過慘,幾乎家破人亡的家族為報仇,保家族長盛不衰,需要其這個野生皇子,在武帝死後,皇室衰弱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里破局,又豈會有其什麼事。

也正因其答應,其為奪回皇位,登上帝座才有這回事,這個關易。

也正因此昭帝才會在快要加冠突然暴亡,昌邑王能在三天內幹出三千多年錯事被廢,一切不過為其復辟,登基鋪路,做準備吧了。

雖後來其想以殺霍光諸人中止交易,挽回錯誤,可惜大錯已鑄成,其已無力挽回,只能苟延殘喘,在此基礎上與人爭鋒,盡力挽回頹局,頹勢,讓自己能慢點滅亡,長久些吧。

也正因此,如此和周平王一樣為了自己利益,自己皇位無所不用其極,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什麼東西都可出賣。

又怎麼能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北擊匈奴,南滅甌越,鑿空西域,收服夜郎,滅亡衛滿,真正完全統一我華夏本土,鑄造中華鐵骨錚錚之魂,讓我華夏真正站起來,活得有尊嚴,頂天立地的漢武大帝相比。

或也正因此,因其卑鄙行事,還有與漢武帝的高大行象相比其太過渺小,醜惡,其雖也創建盛世,給一代人帶來安康。

但其更斷了漢室,漢族之根,使以前百餘代努力化為灰燼,又得重新開始,是今後千年中華禍亂,人民苦難的根源,

雖未害人,雖沒想過誤國,但比壞人,誤國更可惡,所以其才在歷史上默默無聞,幾乎沒多少人知其聲名嗎?

畢竟歷史是公正的,正義雖會還有到,但絕不會缺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