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事,你插什么嘴?小吏回答九个字,高官无地自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三千年前,姜太公曾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当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时,谁都应该挺身而出!

元朝虽已覆亡,但其残余势力犹在。十六世纪,蒙古土默特部崛起,俺答汗(名为阿拉坦,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在位时,势力日强,控制范围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是大明帝国的有力对手。仗着兵强马壮,俺答汗时常寇边,侵扰掠夺,明世宗非常头疼。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俺答汗进犯北京,要求两国通贡,且言语傲慢不恭,威胁成分很大。因这一年干支纪年为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

外地兵临城下,肆无忌惮抢掠,叫嚣签订城下之盟,这是对大明帝国的严重挑衅。然而,作为大明帝国最高统治者,世宗却强硬不起来,甚至不知该如何应对。最后,世宗当起了甩手掌柜,想让大臣们商量后拿出意见。一个皇帝,在处理国际重大问题方面如此缺钙,如此没有霸气、骨气、底气,让人心寒。

仓促之间,世宗廷议的命令下达了,但有人当场坚决反对廷议。《明史·赵贞吉传》载,赵贞吉“奋袖大言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既许贡则必入城,倘要索无已,奈何”,说这事无需廷议,直接回绝就行,免得引狼入室,后患无穷,并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应急举措。赵贞吉是国子监司业,从四品官员,平时负责儒学训导之政,人微言轻,故世宗没有表态,众多大臣也不敢出声。

众人皆沉默不语,场面很尴尬。就在这时,一个级别更小的官员挺身而出,慷慨论时事,表示坚决支持赵贞吉。此人即沈鍊,“廷臣无敢是贞吉者,独炼是之”(《明史·沈鍊传》)。当时,沈鍊是锦衣卫经历,从七品,主管锦衣卫公务文书的出入、誊写及档案封存等事项,在众人面前显得很渺小。

沈鍊一发声,立刻引起大臣们窃窃私语。吏部尚书夏邦谟首先对沈鍊发难,“若何官”,你是谁,怎么不认识你,什么官职?报上名来!沈鍊不卑不亢,镇定自若回答,“锦衣卫经历沈炼也”。夏邦谟一听沈鍊只是一个负责公文档案的从七品小吏,很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地说,大臣讨论国家大事,岂能由你一个小吏插嘴?沈鍊淡定回答,“大臣不言,故小吏言之”(《明史·沈鍊传》)。

国家危亡,需要出力的时候,你们这些高官都当了哑巴不说话,难道还不让我这个小吏说句忠君救国的话吗?“大臣不言,故小吏言之”,沈鍊这九个字说出口,尽管声音不大,但气场强大,声震屋瓦,无疑是对高官们的当头棒喝。世宗听了这九个字,也觉得心中有愧,脸上无光,随即下令廷议取消。

鉴于高官们个个唯唯诺诺,沈鍊“愤国无人,致寇猖狂,疏请以万骑护陵寝,万骑护通州军储,而合勤王师十余万人,击其惰归,可大得志”(《明史·沈鍊传》)。沈鍊这些建议,尽管合情合理,有着真知灼见,但世宗没有采纳。次年三月,迫于压力,世宗“开马市于宣府、大同”,但蒙古土默特部贪得无厌,“冬十一月,俺答犯大同”(《明史·世宗本纪》)。狼,向来是喂不熟的。沈鍊是对的。(刘秉光)

国家大事,你插什么嘴?小吏回答九个字,高官无地自容

国家大事,你插什么嘴?小吏回答九个字,高官无地自容

国家大事,你插什么嘴?小吏回答九个字,高官无地自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