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他從未參與過世界

坦白來講,我並不怎麼贊同《局外人》主人公默爾索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可我卻認同一個世界,一個正常、健康的世界,應當給像他這樣的“局外人”留有一處可以自由呼吸、隨性生活的天地。

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加繆在《局外人》開頭即如是寫道。寥寥十六字,幾乎完美詮釋了“局外人”這一概念。

局外人,按我的理解便是指遊離於世界、社會、人群之外的人。他們對周遭的一切都漠不關心,甚至連對自己的工作、生活、家庭,也是抱著一種無所謂、不在乎的態度。

這樣的“局外人”註定不會得到快樂。

請注意,我是說他們註定不會得到快樂,而不是說他們不配得到快樂。這兩者區別頗大。

人是社會屬性的,社會中的人可以不依附於群體,但是他必須奉獻於群體,也只有在群體中他才能得到快樂——真正的快樂。人應當在與世界的交互過程中學會成長——他建設世界的同時,世界也在建設他;他帶給世界歡樂的同時,世界也帶給他歡樂……

一個人對世界的熱情可以促進世界對他的熱情,進而世界帶給他的熱情回饋又會加深他對世界的熱情程度,從而達到良性循環,直至他收穫終極快樂。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應當去努力的方向。

《局外人》:他從未參與過世界

而默爾索對世界的冷漠導致了世界對他的冷漠,這本也沒什麼問題。

可是《局外人》的荒誕之處在於,因為對世界的冷漠,默爾索受到了懲罰——被判處死刑,不是因為他殺了阿拉伯人,而是因為媽媽死時他沒哭……

不覺荒謬嘛?法律的審判以道德的審判而告終。既有的社會準則、傳統倫理禁錮著大眾,並且將不遵守、反抗它們的人處於死刑。

默爾索並非一個沒有感情的人,他的行為行事皆遵從其內心。他不向世界奉獻,更不迎合世界……像他這樣的“局外人”,註定不會取得多大成就,註定不會受到社會的歡迎,註定不會得到快樂……

可即便人們不理解他,社會不歡迎他,世界不喜歡他,也應尊重他,尊重他的選擇與行為。

默爾索為什麼會落得如此結局——因為他遊離世界、社會、人群之外,從未參與過它們。

但是一個健全的世界,應當是包容的、開放的;一個健全的人,也應當是包容的、開放的——不刻意追求人人趨同,對於異己的事與物,保留一定的空間,讓他們也可以自由地與我們同存於一片藍天之下。

默爾索的死反映了世界的荒誕。而人們在荒誕的世界裡無力反抗,只有死能擺脫。

《局外人》:他從未參與過世界

也許“局外人”就像某些時刻的我們,只不過加繆用誇張、諷刺的手法放大了這一形象。我猜他的本意絕不是支持“局外人”氾濫,只單單在陳述每一個“局外人”或“局外人”般的思想,即使得不到來自世界的善意,也絕不應得到來自世界的惡意。

“局外人”從未參與過世界,我們不去支持其行為很正常,但請保持冷靜與剋制,不要同荒誕的世界一道迫害他們。

因為倘若哪天我們自己成為“局外人”,或許就能體驗到那種世界荒誕的苦痛了。

寫在最後,我並不贊同“局外人”的活法,我希望人人都是“局內人”。而由“局內人”構建的世界之中,應當給“局外人”留一處可以自由呼吸、隨性生活的天地。或許,那是為自己而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