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這句寫在日本抗疫物資上的詩,引起了民眾的熱烈反響。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這首詩的作者,是日本天武天王之孫長屋王。傳說,他曾造千袈裟,來施中華名德、眾僧。袈裟上繡著四句偈語: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長屋王對中華佛教的尊崇,影響了後來的鑑真和尚,鼓舞他歷經艱險東渡日本,傳揚佛法。而這句詩也曾多次在明清的一些詩中被直接使用,成為中日在文化交流、尤其是佛教交流中屢被引用的經典。

日本,雖為異域,卻與我國文化有著長久的淵源。

菅原道真生於日本平安時代,此時正值中國歷史上的大唐盛世。從日本奈良以來的遣唐活動,使日本無論在思想、文化、政治甚至建築風格上,都受到漢文化的深刻影響,平安也因此成為日本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朝代。

菅原道真是日本著名詩人、學者,以擅長“漢詩”流芳百世,被日本尊為“學問之神”。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菅原道真畫像

他在漢文化的薰陶下成長,一生醉心於“漢詩”

其詩歌形式、思想、情感、意蘊,無一不體現著對中國古文化思想的貫徹、傳承與探索。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平安時代以“官學”為正宗,而“官學”中必學的“經傳典籍”,便是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的“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除此之外,中國歷史典籍如《漢書》《後漢書》等,也是必學科目。菅原道真的父親菅原是善就曾在國辦教學機構“大學”教授《後漢書》。

菅原道真生於學者世家。菅原家一直以儒學思想治家,崇尚“修身,治國,平天下”,祖上幾代都以孔子“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學習與為官。

在家風、國風的影響下,菅原道真絕大部分詩歌都是“將詩賦的表現原則,與儒教的經世的文藝觀結合起來思考的”。

其中較為突出的思想表現,為孟子主張的“仁義”即“仁者愛人”,以及“忠君”思想。

菅原道真的“仁愛”思想在詩歌上的體現,是以學習、模仿中國著名詩人白居易為主。

白居易的詩歌大多具有現實意義與社會作用,以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指導思想。他的詩集《白氏長慶集》部分內容,曾在公元847年被帶往日本,引起日本人的熱烈追捧。

公元886年,原本官運亨通的菅原道真被貶出京都。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日本京都

從繁華中突然落入真實的民間,他才終於體會到白居易筆下的民間疾苦——中央集權制下,階級分化嚴重,依戶籍人頭徵稅更加劇了貧富差距。

面對這樣的情況,菅原道真在貶謫期間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其中不乏模仿白居易的“諷喻詩”,如《早寒十首》《路遇白頭翁》等等,皆是表達對底層民間疾苦的關愛與同情。

《早寒十首·其一》

何人寒氣早 

寒早走還人 

案戶無新口 

尋名佔舊身

地毛鄉土瘠 

天骨去來貧 

不以慈悲繁 

浮逃定可頻

“無新戶”“鄉土瘠”“去來貧”, 描述普通老百姓貧窮、艱苦、流離的生活,語言看似平淡無華,卻字字沉重,充滿悲憫之情,與白居易的《賣炭翁》有著相似的表現方式與儒家思想內涵。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悲憫百姓,菅原道真自己卻仕途坎坷。

公元901年,菅原道真被左大臣藤原氏饞害,揹負著罪名客死異鄉。以至於朝中怪事頻發,讓醍醐天皇以為他成了“怨靈”。

其實菅原道真無論受到怎樣的迫害,都始終忠於君王。這便是他所貫徹的“忠君”思想,在他人生的各個時期都有體現。

菅原道真被天皇稱為“詩臣”,他不僅善於寫詩,還為朝廷利益寫了許多諍諫詩。

在剛出仕時,他就曾寫過:

“忠信從來將竭力,文章不道獨當仁。”《菅家文草·卷四》

直到最後,菅原被貶謫(實則流放)到偏遠地方,他的詩歌中也並沒有出現一絲埋怨天皇的意味。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日本偏遠鄉村景色

他將自己謫居中所寫的詩編為《菅家後集》,滿篇都是自己渴望能再次回京,盡全力報效祖國的心願:

“君富春秋臣漸老,恩無崖岸報猶遲。”《九日後朝同賦秋思應制》

君王仍春秋正盛,而我卻垂垂老矣。您對我的恩情廣闊無邊,而我想要報答,只可惜太遲。

菅原道真於貶謫兩年後去世,將死之時,他的回鄉報國之心沒有絲毫減弱,卻變得更加堅定。

儒家學說對日本的影響,在菅原道真身上有著集中的體現。他無論作為詩人、學者還是官員,都從側面反映了日本在文化、政治兩個重要方面對中國古文化的貫徹與傳承。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漢詩的美麗之處,在於其或噴湧、或深沉的情感表達。詩以抒情為主,而能夠名垂千古的詩詞,一定有著強烈的情感寄寓,能夠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菅原道真的詩,始終展示著他豐富的內心世界,或欣喜、或傷懷、或悲憫、或繾綣。

正如我們能從李白的詩中感受他的豪情萬丈,從杜甫的詩中感受他的悲天憫人,從菅原道真的詩中,我們同樣能感受他細膩、豐富的心路歷程。

菅原道真一生創作了許多詩,絕大部分都以“傷春悲秋”為主題。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悲秋乃中國文人常見的詩歌主題

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1.惜嘆時光的流逝;

秋來六日未全秋,白露如珠月似鉤。

一感流年心最苦,不因詩酒不消愁。《七月六日文會》

2.悲嘆人事的無常;

春送客行客送春 ,傷懷四十二年人。

思家淚落書齋舊,在路愁生野草新。 《中途送春》

3.哀嘆仕途的坎坷。

漢詩的情感抒發對菅原道真有著重要的激發作用,使他能在詩歌中盡情地抒發噴薄的情感,又達成了他對漢詩更深的理解和傳承。

日本學者加藤週一認為:“(菅原道真的)《菅家文草》和《菅家後集》劃時期地擴大了抒情詩的世界。”

因為日本早期的詩詞,抒情之感並不強烈。

而後期的詩詞,無論形式如何改變,都始終保持著情感抒發的內核。即使是日本引以為傲的俳句(日本古典短詩)、《源氏物語》中的和歌,都是以情感表達為主:

“一襲蟬衣香猶在,睹物思人甚可憐。”《源氏物語·帚木》

從漢詩而來,又從漢詩而去。菅原道真的詩歌情感效應,與漢詩相輔相成、互相作用。

菅原道真的詩歌強化了日本詩歌中的“抒情功能”,將日本的漢詩導向以抒情、寫意為主的功能。

而這一切,都受到了中國古代詩歌文化的深遠影響。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除了漢文化對菅原道真行為、思想的影響外,他的詩歌造詣主要來源於兩位中國古詩大家——白居易和杜甫。

如果說白居易豐富了菅原詩歌的思想內核,那麼杜甫則影響了菅原詩歌的主題與形式。

許多學者都樂此不疲地研究菅原詩歌與杜甫詩歌的相似之處,雖然尚無法確定平安時代,杜甫的詩歌是否已經傳入日本。但二者從詩的遣詞造句、意象表達上,都有許多的相似之處。

具體來說,菅原詩的許多常用意象、以及意象的用法,都與杜甫詩有關聯——如“鷗”“雁”“雨”等意象。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雁南飛,以代別離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詠物”詩歌上。

日本早期的詠物詩,也是受到漢文化“體物”詩觀的影響,但主要以描摹物體為主,並沒有思想寄託。而真正使詠物詩歌達到“借物抒情”“借物喻人”“託物言志”境界的,正是菅原道真。

在菅原道真的詩歌中,“詠物”詩佔了三分之一的比重。

細品菅原的詠物詩,你會發現許多杜甫詩的影子,如:

不愁茅屋破,偏惜夜雨寒。《風雨》

不啻取諸身,屋漏無蓋板。架上溼衣裳,篋中損書簡。《夜雨》

這與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無論在意境、意象和表達方式上,皆是一脈相承: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茅屋破”“屋漏”“溼衣裳”——貶謫的痛苦,貧困的悲傷。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菅原道真在詠物詩歌中的探索,使其不僅達到了“形似”,更達到了“神似”。如此形神兼具,若將其放在中國古詩長卷中,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分辯出來這是出自日本人的手筆。

杜甫是“託物言志”手法的大家,擅長以物喻己、物我合一。而菅原道真也從中吸取了許多經驗,又產生了自我的風格。

杜甫喜愛詠馬,曾以“駿馬”“瘦馬”“病馬”自喻。而菅原道真喜愛詠菊、詠竹、詠燈,這些富有日本特色的意象,也十分符合他的內心世界。

如他在貶謫後重返朝廷時所寫的詩:

“御溝碎玉寒聲水,宮菊殘金曉色花。”《冬夜呈同宿諸侍中》

菊花雖然已殘,卻仍有金色的光輝。那時的菅原道真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紀,此番重新得到重用,就如那殘菊保留的一抹金色,其報效國家之情也絲毫不輸朝日的花朵。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菅原道真對漢詩常見主題探索,還表現在“送別詩”上。

送別詩,主要表達離別的愁緒與惜別之情,在內涵上中日幾乎相同。而在內涵的表達上,菅原道真也充分吸取了中國“送別詩”的精華——

不言別與離,離情深更切。

也就是說,中國古詩中的送別詩,很少見到“別離”等字眼,而是通過各種有著離傷意象,如“柳”“長亭”“美酒”“芳草”等,含蓄地表達深深的不捨之情。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釃酒送別

菅原的“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則有“淚”“風”“山”“鳥”等等。

但在情感表達上,中國古詩較為含蓄,給人淡淡又綿長的愁緒;菅原詩的離別傷痛更加強烈,讀之使人心靈震動。

如在菅原的送別詩中,寫“淚”的詩句較多,情感也最真摯強烈:

淚痕爭得盈雙袖,別後思君每日看。(《餞總州春別駕》)

聞得傍人相語笑,因君別淚定添行。(《和裴大使被詶之什》)

惜別何為遙入夜,緣嫌落淚被人聽。(《餞北客歸鄉》)

淚落分鑣專夜雨,心悲結鞅欲秋風。(《臨別送鞍具總州春別駕》)

由此可見,菅原道真的詩歌不單單是模仿中國古詩,他更在詩歌的形式表達、內涵探索、情感抒發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而就是這一步,表現了兩國文化之間的交融,是從早期的借鑑模仿,到發展探索,再到自成一派的過程。

從菅原道真的身上,能夠看到日本文化在中國古文化影響下發展延續的縮影。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菅原道真詩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要影響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這來自異邦的祝福之語,卻能令國人感同身受,不用多加解釋,便能體會詩中盼望兩國交好的真摯情意。

這一切,都來自幾百年來,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互相影響、互相交融,使兩國的文化能夠輕易地產生共鳴。

交互、共鳴,這便是文化傳承的意義所在。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