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历了一千多年岁月的黄河铁牛至今依然完好无损?

春风化雨雨过无痕


首先咱们了解一下黄河铁牛是个什么东西?

黄河铁牛又称“开元铁牛”,它是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的老公)下旨铸造的四个超级大铁牛(还有四个牵牛铁人)。距今已有1294年的历史了。

铁牛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每尊重约40吨。(见下图)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要铸造世上罕见的超重铁牛呢?

原来这四座巨型铁牛是用来固定浮桥的。四个铁牛分置于黄河两岸,呈四角分布,然后每两尊铁牛之间用铁锁链连接,两道铁锁链之间铺上木板,一座铁浮桥就此形成(见下图)



亲们明白了吧?铁牛如果不够重还真固定不住浮桥呢!形象的说就是浮桥的地锚。

除了当地锚外,铁牛还有栓船防止船只被大风吹走的作用,铁牛尾巴下的七星柱就是用来栓船的。



当然了,千年过去了,铁牛的工作性质有了变化,现在浮桥早己消失,铁牛静静的呆在原来工作的地方,成了人们观赏的文物。

铁牛原来工作的地方在哪里?到哪里能一睹铁牛的风采呢?

铁牛工作的地方就在黄河古渡口蒲津渡,不过由于黄河频繁改道(黄河古道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过去的蒲津渡口不复存在。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四尊铁牛现在就放在那里,现在复原了“蒲津铁浮桥”了,有兴趣的亲们可游览观光一番(见下图)

注:由于黄河经常改道,所以人们建造了容易移动的浮桥,环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


在1988年之前,四尊铁牛被淤积深埋在地下,经过一年多的勘察,到1989年8月,唐开元铁牛和铁人终于出土和人们见面了。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重量最重,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

(问题来了)经历上千年的黄河铁牛为何至今完好无损呢?

其实不难理解。一尊近40吨的铁蛋蛋埋在地下,往往比暴露在空气中更容易保存。

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常识,凡是铁器都会生锈,因为铁器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发生氧化作用,形成三氧化二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铁锈。

铁牛埋在地下,和空气隔绝,只是和水中的氧气分子发生反应,水中氧气分子毕竟少于空气中的氧气,这样就减缓了腐蚀,这就是为什么黄河铁牛上千年依然完好无损的原因。


秉烛读春秋


黄河铁牛是黄河岸边著名的镇水神兽,它出土于现在山西省的永济市,这里曾是古代黄河蒲津渡的渡口,是古代晋陕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而从唐代建造了这八座大铁牛开始计算,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经过数次黄河的改道,铁牛被淹没在了河水之中。

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兴建三门峡水库蓄洪,古代渡口出现了大范围淤泥堆积的情况,铁牛也被埋在了黄河的泥沙之中,不见了踪影。

后来经过文物专家向国务院申请,国家才启动了寻找镇水神兽的计划,经过长达一年的搜寻,在1989年,四只铁牛才得以重见天日。

唐代为何造此神兽?

我们创造的文明被称作黄河文明,黄河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但对自己的子女并不是十分友好。历史上黄河决堤的记载数不胜数,中国人也是在治理黄河洪水泛滥的问题上奋斗了上千年。

到了鼎盛的大唐时期,唐玄宗为了彰显国力,震慑洪水,于是在唐代的中都蒲州,命工匠建造了8只大铁牛分列于黄河两岸。

那为何是铁牛,而不是其他动物呢?

其实这个也是有出处的,据《易经》记载: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特点,牛即是土,水来土掩,因此,在神兽中,铁牛具有镇水驱灾的作用。

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地,人相辅相成,才能交相辉映,共同驱邪。牛代表土,土即代表大地的意思,因此在铁牛的周围,建有7根铁柱,这7根铁柱呈北斗七星状排列,代表上天,祈求得到上天的眷顾。

同样,在每个铁牛周围,都有一个铁人“看护”神兽,他们服装各异,有唐装、有突厥装、有西亚装,反映出大唐的包容与胸怀。

宋代打捞铁牛的故事

铁牛从唐代开始到我们现代打捞出来,期间并非是一直屹立在黄河两岸的。据明代冯梦龙记载,当年北宋宋英宗时期,由于数日暴雨不停,黄河水猛涨,用铁牛拴着的黄河浮桥被洪水冲走,连接着铁牛一道,被浮桥带入了黄河之中。

然而这动辄几万斤的大铁牛让当时的人犯了难,古代没有起重机,也没有挖掘机,这么个庞然大物可不是那么轻易就打捞上来的。

于是,宋英宗颁布圣旨,征召天下能工巧匠,凡是能将黄河铁牛打捞出来者赏银千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位名叫怀丙的和尚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怀丙先是命人将两只满载泥沙的船划到铁牛被冲到的地方,挑选两个水性好的人下水将铁牛用绳索勾住,保持绳索处于拉直状态,逐渐将船里的泥沙锄掉,利用船只吃水部位上浮将铁牛从淤泥中拉出来。

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真的让我们现代人为之痴迷。

铁牛如何保护的完好无损?

其实说完好无损有些夸张,在1989年打捞出来的4只铁牛已经或多或少有了生锈的痕迹。只见这些铁牛形态各异,大约长3米,宽1米3,高1米9,连同铁牛下方的底座重量竟然达到了70吨,令人叹为观止。

再说到铁牛制作的工艺方面,铁牛的栩栩如生间接反映出唐代炼铁技术的成熟,铁牛表面涂有一层厚厚的镀膜,在最大程度上阻止了铁遇到氧气而被氧化成铁锈,这也是铁牛在潮湿的岸边能长期不生锈的原因。

至于铁牛被文物部门保护起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铁牛再次生锈,因为历代铁质文物保护的最大问题就是目前还处理不好如何在保存原有文物模样的基础上进行防锈。

目前这四座大铁牛陈列在山西运城市唐代铁牛博物馆中,不过甚为可惜的是,黄河西岸的另外四头铁牛至今没有找到,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小小嬴政


古人认为黄河无桥,不可以搭桥,而黄河唯一的桥就是铁索横江,但这个铁索在哪里一直无人知晓,直到1989年在山西蒲州距离黄河3千米的地方发掘了4尊巨大的铁牛,终于揭开了这个谜。

古人云: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所以牛可以镇洪水,黄河铁牛也取自于此。

唐朝时除了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外,还有中都蒲州,因为三座城被黄河拦开,盛世之下唐玄宗下令要造一座桥将三座都城连接起来,于是黄河铁牛铸造于唐玄宗725年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铁器,重约45-70吨不等,高约1.9米,长3米,总共用了160万斤的铁,举全国之力铸造出来。

图为1989年出土黄河大铁牛时的情景。

黄河两岸分别4尊铁牛,有铁板底座和打地桩的铁柱,再用铁链连起来,在上面铺木板,铁索横江就形成了。重要的是1000多年的巧匠人们已经利用了力学的概念,比如地桩斜插,前牛轻,后牛重,牛的前脚蹲,后脚坐。而铁牛的做法是用巨石刻出铁牛的模子,再把溶的铁灌进去,温度相同,一次成型,异常坚固。

图为七星铁柱,与北斗七星相对应,代表了上苍。

每个铁牛旁有铁人策牛,后面有七根铁柱呈北斗七星摆法,这个铁桥做好后,一用500年没有问题,元朝时蒙古人因战争将铁索桥上的木板烧掉,明朝把桥重修铺上木板,又继续使用,直到民国1907年黄河改道,铁牛被淤泥淹没,直到1989年重见天日。

出土的4个铁人分别是汉、胡、蒙、藏的民族服饰。

再说一下铁牛不生绣问题,铁牛肯定会生绣,89年铁牛出土时上面铁锈斑驳,脱落厉害,幸好及时保护才未继续锈蚀;中国出土最早的铁器商代就有,周代更多,那都是2,3千年前的铁器都能存在至今,更不用说一千多年这几个大铁疙瘩了;最后铁器的保存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表面涂一层油膜,铁索横江使用了一千多年不坏,肯定是无数代人精心保养的结果,所以这个疑问不足为怪。


图文绘历史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作《捞铁牛》。

说是宋朝时期,黄河发大水,大水将浮桥冲垮了,拴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陷入了淤泥里。皇帝发布悬赏令,谁能把铁牛捞出来,就赏给他一千两黄金。



这时候,一个和尚站了出来,他找了两只大木船,装了满满的黄沙,然后将木船开到铁牛旁边,再找水性好的人,下沉到底部将绳索紧紧系住铁牛。一切准备就绪后,和尚命人将船上的黄沙铲走,结果铁牛真的神奇地浮上来了。

然而,这个和尚没要皇帝的赏钱,他说他是出家之人,钱财乃身外之物,留之徒增烦恼。

当时和尚的顶头上司老方丈一听这话,气的差一点背过气去,你烦恼,我不烦恼,你可以把烦恼留给我啊!有了这个钱,谁还愿意当和尚啊!

老方丈一气之下,就把这个和尚赶出了寺庙,当然这是后话了!



这个让老方丈窝火的铁牛就是黄河铁牛。

黄河铁牛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这里曾经是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蒲津渡。

黄河铁牛一共8只,是唐玄宗时期修建的,每只长3.3米,宽1.9米,每个重达60吨上下,黄河两岸各有4只。铁牛的作用相当于地锚,铁牛上系着铁索,两岸连起来上面盖上木板,一座浮桥就搭建起来了。

为什么要铸成铁牛,而不铸成铁马,铁猴,铁公鸡呢?这是有说法的。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养育着中华儿女。这个母亲虽然大部分时间比较温柔,但每隔几年也会发一次脾气。温柔的时候,风平浪静,安居乐业;发脾气的时候,黄河泛滥,生灵涂炭。

如何克制黄河母亲不定时的坏脾气呢?古人想到了五行之术。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土能克水,水来土掩,而牛就是土。《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这是铸造铁牛而不是别的动物的原因。

黄河铁牛旁边,还有铸有四个铁人,七星铁柱。四个铁人形态服侍各异,代表四个名族,有汉族,有突厥,有西亚,有维吾尔族;七星铁柱代表天,一天一地都有了,囊括了整个宇宙。



到了元朝,黄河改道了,蒲津渡废弃了,黄河铁牛被黄土淹没,但还露出牛角。

20世纪50年代,三门峡蓄洪,河床淤积,黄河铁牛终被淹没。

1989年8月,黄河铁牛出土,重现天日。

令人惊讶的是,出土的四只黄河铁牛,栩栩如生,完好无损,而且没有锈迹。

专家分析,之所以铁牛不生锈,是因为铁牛铸造的时候,表面镀有数层保护膜,而且铁牛长达几百年一直深埋地下,与空气隔绝,减少了生锈的几率。

铁牛表面是什么保护膜呢?专家说他不知道。


一半秋色


只可远观,不可近视。经过了上千年的岁月,黄河铁牛表面早已锈迹斑斑。

铁牛首先从名称上看基本是由铁打造,每尊铁牛重量不一,根据出土的铁牛称重,这还是经过经过上千年的河沙侵蚀后,最重的居然有72吨,最轻的也有45吨。原来是作为桥墩为黄河两岸的一座蒲津浮桥提供桥墩稳固的作用,帮助河对岸人们来往方便。可是在元朝末年,因为战争蒲津浮桥被摧毁了,黄河两岸的四尊铁牛也就失去作用没有人来维护,逐渐埋在河沙之中。

到1988年,永济县决定把铁牛捞出来。专家们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捞出四尊锈迹斑斑的黄河铁牛,刚出土的黄河铁牛几乎和黄河的颜色一样。经过专家们的努力修缮,除去表面的铁锈,涂上新的保护层,为了防止泥沙的侵袭,又为铁牛打造专用的底架,最后把黄河铁牛所在位置升高。做完这一系列防护工作才是现在人们所看到黄河铁牛,说到底也是靠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把铁牛保护的如此完好。


陆弃


黄河铁牛,这四头距今约1270余年的铁牛铁铸群,依旧以威武雄壮的气势伫立在距离山西永济的铁牛遗址处。

这四尊铁牛是原永济市博物馆馆长樊旺林发现的。

铁牛的发现颇受周折,而樊馆长曾经为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因为这四尊铁牛是当初樊馆长辛苦查阅资料、走访当地的老人辛苦发现的,由于黄河改道的问题,这些浇筑于唐朝开元年间的铁牛已经被冲到了黄河泥沙之中,而且很多人已经不知道的它的踪影。

只有当地的老人隐隐约约的能够想起来,在永济城的黄河岸边,曾经有铁牛傲然挺立在这里。

樊馆长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开始疯狂的查阅当地的资料,并且开始组织人员对铁牛可能埋没的地方进行试探性的挖掘。

这些人挖了三个多月,掘河七米之深,终于在发现了四头铁牛。

大家在探测河沙的时候,意外探的了铁渣,随着挖掘工作的继续推进,一尊铁牛被发现之后,其余的三尊铁牛无一例外的同时被发现。

历经一个星期的铁牛上岸工作之后,四头青黑色的贴心在沉寂了千年之后,再一次出现在了世人的眼中,对于樊馆长来说,这不仅仅是自己的职责,更是对于文化遗产的贡献。

在古代人们为了治理黄河水患,往往会借助动物借以祈福免灾,而蒲坂津上的浮桥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为了能够合理的治理黄河水患,当地官府利用这些铁牛来稳住浮桥,并且用巨石将铁牛固定,借此来达到稳固浮桥和避免水患的作用。

可是,这些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铁牛并非完好无损,相反它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生锈。

幸运的是,这些铁牛在大佬上来之后,被迅速做了保护措施,并且及时将锈迹擦除,而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铁牛是黑青色的,几乎是没有锈迹的。

很多人会质疑为什么铁牛在水底呆了那么长的时间,仅仅是有一点生锈呢?


有人曾经对这种现象做了专门的解释。

虽然铁质物品在水中会加快它的生锈速度,可是对于长期深藏于泥沙之中的铁牛来说,反而间接被隔绝了大量的氧气,而使得沉寂在泥沙之中铁牛虽然有水的存在,可是在泥沙的包裹之中,这些铁牛反而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还有一种颇为牵强的解释是:

这些铁牛中的铁质含量较低,而且当初在铸造的时候采用了某种防锈的措施,这种方法有待商榷,但是也有一丝的可信度。

因为,既然铁质类的物品容易在水中生锈,那么当初铸造这些铁牛的时候,古人应该是会想到这一点的,基本的防锈措施是一定的,但是,这种说法仍然无法完全解释这些铁牛为何仅仅只是有一点点的生锈,而不是大面积的生锈。


历史总探长




小时候的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捞铁牛》,讲的就是这几头铁牛的故事,不过当时还有8头,现在只有4头了。下面把这篇文章贴上来,让大家重新回忆一下,重温小学时光。

            捞 铁 牛  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公元724年,正值唐朝最兴盛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加强山西和陕西的经济往来,改善两省的交通环境。他组织了庞大的人力,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黄河渡口修建了浮桥。

为了稳固浮桥,当时动用了160万斤生铁在两岸各放置了4头铁牛,4个铁人,四座铁山,还有四组七星铁柱。当时基本上是倾全国之力,160万斤生铁相当于唐朝年产量的80%,显而易见唐朝政府对修建这座浮桥是多么的重视。

大唐工部亲自派人督导,还专门找阴阳先生,对两岸的布置都做了规划。根据易经的解释,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所以就用铁牛来代表土地,震慑黄河鬼怪,不得随意作乱。

七星铁柱则是仿照天上的北斗七星布局,再加上铁人,配合铁牛,就组成了天地人的格局。实际上在历史上,七星铁柱和铁人都是拴船的庄子,老百姓才不会有那么多讲究。



元朝末年,黄河水泛滥成灾。浮桥在大水中被冲垮,再加上当时黄河改道,这个唐朝时修建的交通要道,就被废弃了。铁牛也被泥沙掩埋,在枯水季到水中游泳的孩子还可以摸到铁牛,对这个河段不熟悉的船工开船还经常被牛角挂伤船底。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在黄河上修建了三门峡库区。由于这个水库规划的不科学,导致上游的泥沙淤积,再加上水位抬高。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经被深埋在黄河水面两米以下的烂泥滩了,除了一些文物专家再没有人问津这些东西了。

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决定以这个古桥和铁牛作为旅游景点。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发现了这些铁牛铁人的位置。1989年8月,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挖掘活动,4头铁牛重现水面,当然仍有四头下落不明。

根据历史记载,两岸的铁牛各分两组,每座铁牛身边有一个铁人。铁牛高1.9米,长约三米,宽约1.3米。在牛身上雕刻有精致的花纹,非常具有研究价值。铁牛的重量在42吨到70吨之间,以当时的锻造水平和运输水平,可以说绝对是当时的国家级大项目。



经过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综合评估,决定在原址上抬高12米,尽量还原唐朝和明朝时期修建的石堤,露天摆放,供往来游客参观。这个博物馆现在还在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门外,也是山西省重要的旅游景区。

这些存放了千年的铁牛为什么能够基本上做到完好无损呢?应该说山西省文物局在当时出土时,就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保证他们在不受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安全着陆。在对表面进行防锈除锈处理时也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尽量不伤及铁牛的身体。

在历史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铁器的抗蚀防锈工艺。比如越王勾践的佩剑刚出土时依然整体乌亮、寒光逼人,可以很轻松的划破十几张报纸。

根据相关专家研究,古代的防锈技术就是在表面进行一些硫化处理。用硫和硫化物,与金属的表面发生化学作用,起到防锈的作用。还有更先进的就是采用铬盐氧化法,处理完成后表面金属会被氧化,生成薄薄一层极其细腻的氧化金属,类似于现在的金属表面钝化处理法,基本上可以保证不会生锈。

这些铁牛在水下时因为被淤泥覆盖,深埋于地下。虽然从明朝到建国初期,600多年之前黄河不断泛滥成灾,但都没有对铁牛造成重大创伤。这也是我们当代人之福,还能看到1300多年前的铁牛,并且看上去依然栩栩如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新知传习阁


“黄河铁牛”又称“镇河铁牛”或“唐代铁牛”,铸造于唐代唐玄宗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黄河铁牛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十五公里黄河古道的两岸,各有四尊。由于黄河流域雨期洪水泛滥,使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相传,当地百姓相信”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的说法,于是铸造铁牛来震慑肆意泛滥的黄河水,祈求挡住洪水,造福于民,铁牛也被当地百姓看做守护神兽。

当然黄河铁牛实际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它的实际作用是为了固定住黄河两岸的桥梁,使索桥更加坚固、平稳和结实。

每尊铁牛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身重30吨左右,加上底盘和铁柱的重量,每尊约有40到80吨的重量。

用重量来稳固蒲津浮桥,维系交通运行,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而且铁牛的形象十分生动,呈俯卧状,前腿蹬,后腿蹲伏,矫角、昂首,两眼圆睁,体态矫健强壮,牛尾系上铁轴,长度为2.33米,用来拴连桥索。

随着历史的迁移,时间的累积,又因黄河流域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变化,铁牛日渐被泥沙埋没,直至完全沉入泥沙中不为人所知。在1989年,山西省永济县博物馆历时一年的检测勘探,终于将四尊铁牛全部出土。黄河铁牛的重量之重,历史之久,工艺水平之高一时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关注,成为稀有珍贵的历史文物。

黄河铁牛另一震惊世人的是,历经千年风霜,它竟依然完好无损。黄河铁牛的主要铸造材质是铁,大家都知道,铁在遇到水和空气之后会氧化,容易生锈,最后腐蚀掉。就是以现在的技术也很难让铁在水里浸泡千年不腐蚀。所以古人到底是用了什么智慧来使铁牛防腐防氧化的呢?

很多学者纷纷好奇并对其进行研究,有专家猜测,当时我国唐朝的铸铁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且在铁牛的表面镀上了一层保护物质,保证了铁牛没有受到自然的侵蚀。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经常在铁牛的身上涂抹食用油。

不难想象铁牛作为镇河的神兽,自然是被百姓当成神一样的供奉,很多人可能以触摸铁牛来求福庇佑,久而久之,铁牛的身上就好似被涂了一层防锈剂一样。也有可能是在桥边设立了驿站,有专门的人来对铁牛进行日常维护和防锈处理。种种这些也只是猜测而已,关于铁牛保存完好无损的原因至今尚未给出具体的理由。

无论如何,黄河铁牛的出土,让身在21世纪的我们了解了古代的桥梁交通,冶金铸造科学技术的成就,尽管目前四尊大铁牛固守的地方已远离黄河道口,但穿越千年,他们见证了大唐的盛世繁荣景象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为后世环境考古以及黄河治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无笔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发现并出土了,唐代开元铁牛铁人,铁牛铁人铸于,唐玄宗开元13年,也就是公元725年,也就是说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什么是黄河铁牛呢?

开元铁牛发现在永济城西15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是稳固普京浮桥,维系情境交通而住,元末桥毁久治不用。

其实就是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被泥沙埋没。

同时它也是在蒲津渡遗址发现的最突出的文物,历史上他本身作为镇河铁牛,是为了稳固当时的浮桥所建造的,可是后来到了元代,被冲垮了,才逐渐没入泥沙之中。

直到上世纪40年代,在枯水季节的时候,人们下水还可以摸到铁牛的牛角行船时,甚至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现象。

到了50年代三门峡地区蓄洪河床淤积,这些铁牛被埋在黄河水面下两米有余的河滩里。

终于在1988年出土,包含有四尊铁牛,4个铁人,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

伟大的国宝:唐代铁牛

因为它具有久远的历史,并且证实了我国首次发现的黄河古渡口遗址,同时也是我国目前现的重量最重,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文物,在国内外极其罕见,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并因此进入历史教科书。

他的最震撼之处在于,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霜和数百年的河水冲刷洗礼,却仍然保持精美的造型,到了今天,依旧完好无损。

在唐朝开元年间,我们都知道那是唐朝的另一个盛世,四海来朝,国力极其繁盛,经济也相当发达,尤其是当时的蒲州一带更是跻身为全国六大都市圈之一,于是就花费重大精力,造了这么些造型精美的压脚石,来固定当时的铁索桥。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着震慑洪水,趋吉避凶的镇河兽存在意义。

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

浮桥地锚中,以蒲津桥铁牛最为著名。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这些铁牛和铁人还都有一些唐朝当时的痕迹,这次的唐朝是一个万国开放的国家,所以这里边的铁人铁牛也分别是4个民族,有回鹄族,有吐蕃族,有突厥还有汉人。

故而极有历史价值和文物意义。

那为什么这样的铁牛能够保持千年而不被辅食或者是摧毁呢?

当然铁制品是有其自身优越的特性的,可以保存长久。

除此之外铁牛的铸造确实也花费不少光,且就用了160多万斤,这一数量是唐朝开元年间全国一年产铁量的4/5,说明在当时这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啊,所以当时的工匠在铸造时肯定也花费了不少心思。

每个铁牛的重量都在45~75吨之间,铁牛下身还连着重达40吨的后铁板,铁板下面还铸有长达三米的铁柱,深深地插在泥中。

而且唐代并没有大型的高炉,如此浩大的工程并不是由高炉完成的。而是采用了浇筑,浇筑期间,黄河岸边汇集了唐王朝大部分的熔炉,铁水顺着槽道一起流入模具中,为了保证浇筑成功,模具下面还必须架起炭火,以保持铁水温度。

需要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并且要往来繁忙,人声鼎沸,烟尘滚滚,所有人齐心协力才能够成功建造,这在当时该是多么壮观的一个场景啊……

作为唐王朝的国家级工程,肯定是没有人敢偷偷工减料的。

而后来沉入水中之后,由于水的可以很大程度上隔绝空气,可以大幅度的减缓腐蚀,能够历经千年而依旧完好无损,而不易生锈。

反倒是在当时开发之后,刚出土时牛身油光发亮,仿佛重新打磨过一般,但是由于它是千年的历史文物,极易毁损。

而当时缺乏保护经验,铁牛在被弄上来之后,很快就锈迹斑斑,面目全非,四尊铁人的表面更是层层剥落,如果当时没有及时救治的话,这些极高高价值的文物,这些国宝,也许就会变成一堆废铁。

为了保护开源铁牛,有关部门和专家最后决定,将铁牛所处的位置提升12.2米,更是采用各种办法保护铁牛,克服严峻困难,使之不易生锈。


历史好奇怪


机智的古代劳动人民早就掌握了化学处理生锈的问题,可以说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小雪记得三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就《捞铁牛》,没错,说的就是题主所言的黄河铁牛,黄河铁牛重达万斤,在水中沉睡了上千年,却丝毫不见生锈,难道它隔绝了空气,沉入了茫茫大海?或是有什么河妖压阵?都不是,小雪告诉你,我们聪明的古代人,早就掌握了西方所谓的化学方程式,只是比他们更早的运用的社会生活中,这也是黄河大铁牛在河里沉睡千年不会生锈的原因。

北宋时期,黄河泛滥,宋真宗下令把黄河大铁牛从黄河中搬运上来,一个和尚自告奋勇,却完成了这个看似不能完成的工程

据历史记载,黄河大铁牛并不是一直放置在黄河里的,中间有几次的搬运,原因就是好几次的黄河泛滥。

这个上万斤的黄河大铁牛如何从黄河中搬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古代并没有什么起重机、挖掘机之类的重型仪器,但是,像长城之类的工程也不是完成了么?所以,没有什么可以难倒当时的人的。

一个名叫怀丙的和尚自告奋勇,并且说自己能够把黄河大铁牛搬上来,宋真宗下令谁如果能搬运上去,赏银万两,就这样,黄河大铁牛被和尚利用他的办法搬运了上来,是不是你特别好奇,好几万斤的铁石怎么能够搬上去?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运用物理上的杠杆原理。

搬上去之后,人们发现,经过几百年的沉底,黄河大铁牛并没有生锈,就像被河水冲刷很干净一样,都被这种现象震撼了。

其实我们古代人民早就掌握了防锈技术,它们在大铁牛表面涂抹了一层硫化物,用来防止水面氧气对大铁牛的侵蚀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人早就掌握了这个技术,在他们的眼中,什么办法能够解决问题,就用什么办法。

他们在表面涂上了硫化物,然后就可以防止铁锈的生成,还有更先进的,就是采用铬盐氧化法,处理这种可能被氧化风险。

是不是给古人的智慧所震撼到了呢!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