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人時興送禮送麻油既上得檯盤又拿得出手

自明代開始,泰州這裡就已有私人作坊生產味正香濃的小磨麻油。清代乾隆至嘉慶年間的泰州詩人儲碧山,曾經留下了一首竹枝詞:揀勻淘淨炒微黃,小磨麻油獨擅長;同在一城分水土,南門不及北門香。意思是說,泰州北門有一家專事生產麻油的作坊,號為黃春源,專門到漁行、港口、倉場、周莊等鬲岸地帶,去收購殼子薄、顆粒齊、出油多、味道香的芝麻,然後將芝麻揀勻淘淨,下鍋烘焙,做到文火燒、飛鏟炒、不夾生、不枯焦,再將炒好了的芝麻,下青石小磨碾碎,用溫水攪拌成芝麻糊,最後用銅端子慢慢揣晃,擠壓提油,這樣製成的麻油才會油香四溢、滿屋芬芳,引得路人聞香止步、尋店買香。

泰州人時興送禮送麻油既上得檯盤又拿得出手

工藝獨特

泰州民俗志家朱學純老先生,詩讚泰州小磨麻油:璣珠入釜炒微黃,細磨徐推淌滿缸;萬點千錘凝滴滴,調羹一勺味更香。

傳統的泰州小磨麻油,是採用水代法進行製作的,也就是從油漿中以水代油而得油脂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根據油料中非油物質對水和油的親和力不同,以及水與油的比重不同,經過去雜、汰淘、蒸炒、碾碎、攪拌、墩油、撇油、過濾等一系列的工藝流程,將油脂和親水的蛋白質分離開來,從而保障了芝麻原香不被破壞,具有質純、香濃、味醇的特點。

泰州人時興送禮送麻油既上得檯盤又拿得出手

《泰州志》中關於胡麻的記載

聲名遠揚

1929年,“黃春源”號小磨麻油在民國政府農礦廳舉辦的農產品展覽會質量評比中,被評為三等獎;同年,參加由中、美、英、法等國所共同舉辦的《國際西湖博覽會》,榮獲一等獎。

到了1937年時候,小城泰州已經發展有麻油作坊28家,年產麻油達46萬斤,其中只有40%銷往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一帶,其餘全部在泰州本地消化了。

泰州人時興送禮送麻油既上得檯盤又拿得出手

《泰報》刊登黃春源號小磨麻油被評為三等獎

尋覓麻香

清朝康熙至光緒年間,這裡成為了爭來試院考名流、八邑英才集此州揚州府治泰州、高郵州、江都、甘泉、儀徵、寶應、興化、東臺八邑秋闈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試場。每逢大比之時,揚州府治所屬的讀書人都要集此州,考試結束後紛紛購買當地名特產,嵌桃麻糕、麻油花生酥,尤以泰州生產的小磨麻油成人們競相爭購的熱門貨,帶回鄉里饋贈親友。

時至今日,泰州坊間還流傳著這樣的俗諺:一條毛騾一盤磨,寧賣麻油不做官。滴滴香濃是美味,讓我們帶著情感的眷戀、調好生活的滋味,在升騰的香氣裡,你話往時:期逢歲月舊添愁、收拾書籍下泰州,我畫往事:泰州人時興送禮送麻油、既上得檯盤又拿得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