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人时兴送礼送麻油既上得台盘又拿得出手

自明代开始,泰州这里就已有私人作坊生产味正香浓的小磨麻油。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的泰州诗人储碧山,曾经留下了一首竹枝词:拣匀淘净炒微黄,小磨麻油独擅长;同在一城分水土,南门不及北门香。意思是说,泰州北门有一家专事生产麻油的作坊,号为黄春源,专门到渔行、港口、仓场、周庄等鬲岸地带,去收购壳子薄、颗粒齐、出油多、味道香的芝麻,然后将芝麻拣匀淘净,下锅烘焙,做到文火烧、飞铲炒、不夹生、不枯焦,再将炒好了的芝麻,下青石小磨碾碎,用温水搅拌成芝麻糊,最后用铜端子慢慢揣晃,挤压提油,这样制成的麻油才会油香四溢、满屋芬芳,引得路人闻香止步、寻店买香。

泰州人时兴送礼送麻油既上得台盘又拿得出手

工艺独特

泰州民俗志家朱学纯老先生,诗赞泰州小磨麻油:玑珠入釜炒微黄,细磨徐推淌满缸;万点千锤凝滴滴,调羹一勺味更香。

传统的泰州小磨麻油,是采用水代法进行制作的,也就是从油浆中以水代油而得油脂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油料中非油物质对水和油的亲和力不同,以及水与油的比重不同,经过去杂、汰淘、蒸炒、碾碎、搅拌、墩油、撇油、过滤等一系列的工艺流程,将油脂和亲水的蛋白质分离开来,从而保障了芝麻原香不被破坏,具有质纯、香浓、味醇的特点。

泰州人时兴送礼送麻油既上得台盘又拿得出手

《泰州志》中关于胡麻的记载

声名远扬

1929年,“黄春源”号小磨麻油在民国政府农矿厅举办的农产品展览会质量评比中,被评为三等奖;同年,参加由中、美、英、法等国所共同举办的《国际西湖博览会》,荣获一等奖。

到了1937年时候,小城泰州已经发展有麻油作坊28家,年产麻油达46万斤,其中只有40%销往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一带,其余全部在泰州本地消化了。

泰州人时兴送礼送麻油既上得台盘又拿得出手

《泰报》刊登黄春源号小磨麻油被评为三等奖

寻觅麻香

清朝康熙至光绪年间,这里成为了争来试院考名流、八邑英才集此州扬州府治泰州、高邮州、江都、甘泉、仪征、宝应、兴化、东台八邑秋闱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试场。每逢大比之时,扬州府治所属的读书人都要集此州,考试结束后纷纷购买当地名特产,嵌桃麻糕、麻油花生酥,尤以泰州生产的小磨麻油成人们竞相争购的热门货,带回乡里馈赠亲友。

时至今日,泰州坊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俗谚:一条毛骡一盘磨,宁卖麻油不做官。滴滴香浓是美味,让我们带着情感的眷恋、调好生活的滋味,在升腾的香气里,你话往时:期逢岁月旧添愁、收拾书籍下泰州,我画往事:泰州人时兴送礼送麻油、既上得台盘又拿得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