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跳出世俗格局的認知,方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關於格局,莊子在《逍遙遊》中這樣一段關於鯤鵬起飛的論述: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這一段話是說,北冥有魚為鯤,鯤化鳥為鵬,鯤鵬展翅,其翅膀似天邊的雲一樣大。當鵬決定從北冥遷徙於南冥時,他的翅膀振動著水面,激起的浪花傳出幾千裡遠,它一飛沖天,可以達到九萬里的高空。

對此,蟬與斑鳩聽說之後就笑著說: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莊子:跳出世俗格局的認知,方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的確,像蟬與斑鳩這樣的動物,在它們的格局裡,高度只有榆樹那麼高,世界也只有瓦房那麼大,他們自然也不會理解鯤鵬的高度與境界,也自然只能局囿於自己的那個狹小的天地裡“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井底之蛙又豈知天高地厚?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永遠活在自己的那個小圈子裡。他們喜歡整天聚集在一起,好耍小聰明,言語之間全是刻薄與嘲弄。

他們似乎永遠都不會理解別人的努力,也永遠都不會理解別人對陽光的追求與嚮往。他們甚至會“意味深長”的告訴你,你的努力,毫無意義。

這樣的人就如同莊子故事裡的蟬與斑鳩,他們的格局被狹隘的思維所侷限,永遠跳不出那個牢籠,所以才會讓他們對生活的理解變得淺薄,自然也難以達到逍遙的人生境界。

莊子:跳出世俗格局的認知,方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超出世俗的格局,是對事物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摒棄盲目跟風,更是堅守自己的一種逍遙境界。人生中總有一些事情,不是僅僅依靠個人的主觀意識,就能夠改變事物發展規律的。如若想獲得真正的成功,就要想辦法拓寬自己的外在格局,給予自己更高更廣闊的平臺。

正如荀子在《天論篇》中所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道剛健,事物的發展也總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道家稱之為“道”,佛家稱之為“緣”,儒家稱之為“命”。

格局開闊之人,懂得順應天道而行,取得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而格局狹隘之人則往往企圖以個人之意志改變規律,最終自然也是難以如願的。

莊子:跳出世俗格局的認知,方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一個人格局的大小決定了他的心量,而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煩惱,也大多源自內心的格局不夠開闊。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站在三樓,看到地上滿是垃圾,但他站在三十樓的時候,一眼看去滿是風景”,格局大的人往往不會刻意計較一些生活瑣事,更不會為此而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

正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有格局的人在面對一些瑣碎的矛盾與衝突時,往往會以一種更為包容的心態去對待它們,從而在宏大格局之中化解這些問題。

就好像一場自行車比賽當中,儘管人們不能改變風向,但是卻可以變換隊形、利用風力讓核心選手更快到達終點。有格局的人往往懂得結合當前時間節點,抓住什麼樣的重點,通過什麼樣的方法,從而達到什麼樣目的。

莊子:跳出世俗格局的認知,方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與格局低的人爭執,只會徒增煩惱。在《莊子秋水》有這樣一段著名的論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

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人,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妄加評價。其實,這種人的格局是很狹隘的,他們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自我為中心,無法體會到別人在實際工作中的難處。在他們的格局裡,自己所見的,自己所想的,就是整個世界的樣子。如果與他們去爭論,就不免陷入到一種很無聊又很無奈的境地之中,從而徒增煩惱。

莊子:跳出世俗格局的認知,方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常言道:“常與同好爭高下,不共傻瓜論斷長。”井底之蛙又怎麼可以與他討論東海的廣闊與浩瀚呢?所以,當我們遇到格局與器量都很狹窄的人時,不妨及時遠離,繞道而行,從而讓自己更接近於“逍遙”的人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