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源於《中庸》,竟是孔子之孫的獄中產物

中庸之道源於《中庸》,幾千年來,四書五經作為儒家乃至我國的文化精髓,被歷代統治者所尊崇,成為他們選拔人才的必考內容。然而,與其它那幾本特意編寫的著作相比,《中庸》則是孔子之孫孔伋,在國外被關押期間的意外產物。  

“中庸之道”源於《中庸》,竟是孔子之孫的獄中產物

孔子之孫孔伋的墓地

熟悉孔子的朋友都知道,孔子的祖籍是在宋國,他的祖先曾經是宋國的國君,後來因為讓賢於其他兄弟,才變成了卿大夫。再後來,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死於一場政變,五世祖木金父在僕人的護送下避難來到了魯國。這也就是孔子家族為何會離開宋國來到魯國的原因。      

雖然自己家族已經在魯國落地生根,但他們卻始終沒有忘記回家看看。孔子在周遊列國期間,曾專門來到宋國,並且打算在老家混個一官半職。但是卻被另外一位武將看成了眼中釘,把孔子當時用來講課遮陰用的一棵大樹給砍了。為保性命,孔子收拾東西帶領弟子們離開了宋國。

“中庸之道”源於《中庸》,竟是孔子之孫的獄中產物

山東曲阜孔林孔伋墓前石翁仲

雖然孔子自此再也沒有踏上宋國的國土,但他依舊叮囑自己的子孫,常回去走走。做人,不能忘本! 所以,在他的孫子孔伋即將長大成人的時候,就決定回老家去走走。這一年,孔伋十六歲。 孔伋來到宋國後,大夫樂朔接待了他。樂朔是一位文化狂,已經熟讀了當時所有的文化著作,而且還對每部作品都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孔伋的爺爺——孔夫子的作品。酒足飯飽之後,文化狂樂朔大夫便決定和眼前這位所謂的聖人的傳人,來探討一下當今天下的名人和佳作。談著談著就談到了孔夫子,然後就談到了孔夫子的一部作品——《尚書》。

樂大夫說,孔夫子編寫的《尚書》,前幾篇是十分不錯的上乘之作,讓人百看不厭。但是到了最後幾篇的時候,不知是想偷懶了還是怎麼地,反正寫的不咋地,和開頭那幾篇根本就沒法比,而且還有比著葫蘆畫瓢的嫌疑。      

對於樂大夫的這套言論,作為孔夫子的孫子,孔伋自然是非常不高興、也不認同的。他告訴樂大夫,你讀的次數還是少,還沒有搞懂自己爺爺為何會這樣來寫,並且希望他在有空的時候多拿出來讀幾遍,仔細體會一下。      

對於一個十六歲的孩子敢這樣和自己說話,樂大夫自然也是不服氣的。於是,他又指出了孔夫子書中的另外一個缺點。在樂大夫看來,作為一部教化百姓的作品,理應寫的通俗易懂才對。可你爺爺為何專門用那麼多難以理解的字和詞,好像故作高深似的,天下的老百姓誰能看得懂!   

一般人面對這樣的詰難,或者暴跳如雷、或者啞口無言,但是孔伋畢竟是孔夫子的後人。只見他當即表示到,不是所有的百姓都能教化的好的。當然,一部好的作品,也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能夠看懂的。    頓了一頓,孔伋又表示,自己之前在魯國的一個破舊的小巷裡,也曾被一個人問過同樣的問題,看來你和那個人一樣的膚淺!      

說自己是凡夫俗子也就罷了,現在竟把自己比作破巷子裡的文盲,簡直是對自己的極大侮辱。於是,一氣之下,樂大夫拂袖而去。在得知自己的老師被人羞辱之後,樂大夫的弟子便藉機討好老師,說了很多關於孔伋及其孔氏家族的壞話。在弟子的挑唆下,樂大夫讓人把孔伋等人給關押了起來,任何人不得私自出入。  

由於樂大夫當時封鎖了這一消息,所以當宋國國君聽說這件事情的時候,孔伋等人已經被非法拘押了好長時間了。在宋君的直接干預下,孔伋被放了出來。      

作為孔子的後人及嫡傳弟子,自己整天在房子裡待著不做點什麼的話,那實在是說不過去的。於是,當大門打開的那一刻,人們便發現了書桌上的眾多書稿,總共有文章四十九篇之多。後來,這些文章被統一編輯到了一起,統稱為——《中庸》。      

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搞了一部著作,名叫《易經》;孔子被困管蔡之間,寫了一部書稿,名叫《春秋》;孔伋在宋國被非法拘押,意外創作了《中庸》,時年十六歲。(若愚的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