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带兵屠杀江夏镇连江夏千总都杀,为什么康熙不追究?

回忆是倒车镜里的公路


朝堂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共同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帝王在考虑问题时不会仅以对错为依据,而是以自己的江山社稷为中心。

《雍正王朝》中,康熙是一位拥有高超领导力的帝王,将“赏罚”二剑用得恰到好处,总能在关键时刻左右朝堂各方势力。年羹尧屠了江夏镇,不仅没被追究责任,反而升了巡抚,这背后就隐藏着康熙的平衡术以及对未来接班人员的考量。

江夏镇事件牵连甚广,两害两较取其轻,只能放过年羹尧

《百官行述》的消息刚刚放出来,各方力量都开始蠢蠢欲动,胤礽、四爷、八爷都想捷足先登。四爷、邬思道与胤祥商量一番,决定派年羹尧出马。

江夏镇富甲天下,年羹尧动了劫财的歪心思,他除了办理四爷交代的任务,连同江夏镇也“一锅端”。这下就把事情闹大了,但胤禛只是骂了他几句,并未动真格。一来是人才难得,将来还有大用途;二来年羹尧也将任务完成,还帮胤禛出了江夏镇受辱的恶气。因此,在雍王潜邸,年羹尧算是顺利通关,但事情已经沸沸扬扬,胤禛还要为他处理“尾事”。

如果说胤禛不追究年羹尧是站在夺嫡的角度,那康熙不追究年羹尧考虑得就更长远、更全面:

一、通过年羹尧,康熙可以知道更多关于江夏镇的信息,有利于了解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此外,康熙召年羹尧去南京时,胤禛、胤祥已经连辩护词都帮他想好了,可以保其不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在康熙心目中,百官的重要性,明显高于江夏镇的百人。《百官行述》的背后,牵涉到百官,也就是大清统治的基础。深入追查下去,大多臣子都会被处罚,到时朝堂连正常上班的都没几个,这也是间接打自己的脸,否定自己几十年的治理水平,康熙只能法不责众。既然默认了胤禛烧掉《百官行述》,也就认可了年羹尧功大于过。

三、年羹尧的背后是胤禛和胤祥,而胤禛在康熙心目中已经成了“孤臣”。追查下去,胤禛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必会受牵连。没了孤臣干活,康熙许多得罪人的事不方便做,到时八爷党会形成垄断局面。

秋媚说:大清律例,是康熙以及众臣工所制订,是约束清朝普通百姓的行为规范。针对朝堂之人,康熙会有选择性地执行。是否处分一个员工,要看这个员工的价值,以及他激起的涟漪对江山的影响。按律追究年羹尧,最少也是滥杀无辜罪,足够将其千刀万剐;但按“情形”,他不仅无罪,反而有功。

不是没追究,而是点到即止,让十三爷当了“背锅侠”

年羹尧去江夏镇办事,是奉了胤祥的刑部公文。事发后,康熙关押了胤祥,是一举三得:

一、职场上,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员工做了出格的事,老板不直接处分员工,而是处置中层管理者。年羹尧是执行的员工,他做事出格了,由中层的胤祥负责,足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让案子顺利了结。

二、胤祥是真性情,个性耿直,疾恶如仇,容易得罪人。万一闹出事,下场可能比被软禁更惨。关押他,也是间接保护他,磨练他的心性。

三、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下,康熙在有限范围内追究责任,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下一代皇帝布局。

江夏镇的事情,已经让胤礽再次被废,导致太子之位空缺。太子的人选关系到大清的未来,不仅皇子与臣子关心,康熙更是将其作为晚年的头等大事。他老人家基本锁定了胤禛,但没有公开,为的就是保护胤禛,避免重蹈胤礽的覆辙。胤祥是胤禛的铁杠盟友,“黑锅”一个人背就行了,胤禛不能受牵连。

胤祥“背锅”后,胤禛就彻底成了孤臣。孤臣忍受住孤独,体验过孤掌难鸣,再进一步就是寡人,这是康熙对未来继承人的考验。

秋媚说:江夏镇事件,不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已经上升为权力分配的问题。康熙作为领导,只能通过平衡的方式重组权力格局,既要维护自己的地位不受动摇,同时还要为权力交接做准备。


秋媚读史



年羹尧擅自做主灭了整个江夏镇,包括负责守卫江夏镇的夏千总和几十名清兵,可谓是灭绝人性,令人发指。如此重大恶性事件,自然逃不过康熙的耳目。奇怪的是,康熙并没有追究年羹尧的责任,相反还升了年羹尧的职务,让人一头雾水。


康熙为何这样做呢?


屠戮背后还是源于一本《百官行述》。《百官行述》的作者是当时在吏部当官的任伯安,他利用在吏部做事的便捷,把朝中官员不光彩的丑事迹全部写在了里面,就好比现在官员的档案。有了这个利器在,就好比勒住了百官的脖子,对于《百官行述》,太子党和八爷党势在必得。而老四胤禛也同时知晓了《百官行述》的存在,于是就让年羹尧利用回京复职的机会让他走一趟江夏镇,把这个《百官行述》拿回来。



而这个江夏镇的主人名叫刘八女,他是任伯安的小舅子,其人也是嚣张跋扈、狐假虎威、狂妄自大,在江夏镇范围内,刘八女和任伯安等人俨然成为了土皇帝。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刘八女和任伯安背后,有老八集团在撑腰,更加使得他们二人有恃无恐。


而对于刘八女和任伯安,胤禛和胤祥是领教过的。在胤禛一行人去扬州筹款赈灾时,任伯安时任江南巡盐道,这个肥缺自然是老八为任伯安争取来的,因此,任伯安每年给老八集团输送白银一百万两,任伯安俨然成为了老八集团的财神爷。


面对胤禛等人的筹款,任伯安至始至终是以一副不合作的态度来对抗,要不是拿到九皇子与任伯安的书信,胤禛还真的拿任伯安没办法。也因为这封密信,胤禛狠狠的敲了任伯安及扬州盐商一笔竹杠,完成了筹款数目,但是任伯安和胤禛这个仇算是结下了。



当胤禛等人回京路过江夏镇时,刘八女拿出了康熙的“德化礼仪”牌匾,逼得堂堂皇子饱受下马步行的屈辱。当胤禛离开江夏镇地面时,抛出了一句“永远不许再提江夏镇”这个狠话,可见胤禛心里的愤怒。


如今江夏镇又成为了所有人瞩目的焦点,年羹尧不负众望,捷足先登来到江夏镇。年羹尧不光拿到了《百官行述》,更是杀光了整个江夏镇的人,包括刘八女与驻守在江夏镇的绿营兵。


年羹尧为什么如此大胆,敢这样做呢?我认为无非还是胤禛的默许加上年羹尧的贪财。


胤禛下马受辱,自然是要报仇的,可是也不能明说。但是了解主子的年羹尧自然知道其中的事情,如今胤禛让年羹尧去江夏镇,这个意图其实是很明显的。



再者,任伯安任江南巡盐道这个肥缺不少年份了,自然捞得了不少财物,这一点年羹尧肯定是知道的,如今遇到这个机会,本就有赌徒心理的年羹尧自然不会放过。为了守住抢夺财物的秘密,不得不杀光了所有江夏镇的人。


在年羹尧回京向胤禛报告的时候,丝毫没有泄露一句财产的事。可见,年羹尧是吃定了这笔财产。当然,胤禛也不傻,自然知道年羹尧吞了这笔钱,但也没有说破。不过从这件事上来看,也埋下了年羹尧悲剧下场的伏笔。


几百人的镇子一夜之间说没就没了,康熙的眼线遍布全国,这件事自然会传到康熙那里。可年羹尧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而且得到了提升,从四川提督升到了四川巡抚。



康熙也不是老糊涂,自然有他的道理。唯一的理由就是年羹尧是老四胤禛的人,而且年羹尧是胤禛派过去的,如果真要追究年羹尧,胤禛势必也要受处罚,而此时在康熙心里,胤禛已经是康熙默认的继承人了。


至于台面上的那个太子,其实是康熙用来做挡箭牌的。毕竟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已经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如果过早暴露传位给胤禛的消息,那胤禛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把废掉一次的胤礽再扶上位,让他和老八再内耗下去,两败俱伤,才能使得胤禛安全落地。


所以,年羹尧付下如此滔天大罪,康熙却没有追究,主要还是看在了胤禛的份上。其实这也是康熙的无奈。


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年羹尧屠杀江夏镇之后,剧中各个角色对他的看法不一。邬思道:此人有大用。张廷玉:少一点杀伐,国家之幸,也将军之幸。康熙道:年羹尧是个人才啊。

年羹尧屠杀江夏镇700人,那血腥场景在电视剧之中持续了大约十几分钟之久,任伯安死前大声疾呼:你不得好死。而他自己也并非善类,作了一手好死。任伯安官不大,名不见经传,但是因为官职原因可以接触到一些机密文件,他将这些官员们所犯的大大小小的错误,从施政不良到饮酒嫖娼,全数记载在一本百官行述之中

任伯安敢用百官行述做筹码和太子谈条件,释放朝廷钦犯官复原职,胆子很大。他以为傍上了太子和八爷就可以为所欲为,但是没想到更狠的在后面,年羹尧敢一夜之间屠了任伯安的庄子。

谁给了年羹尧的胆子呢?

老四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他在江夏镇受辱,心中愤恨年羹尧十分清楚。年羹尧剿灭江夏镇,虽然不是老四直接授意之下,但是也是出于为老四复仇的心态。在这场悲剧发生之后,除了一派正气的老十三内心深处为这么多死伤而不安,老四和邬先生则都没觉得有问题。邬先生甚至还夸年羹尧杀伐果断,只是对他对主子瞒着自己在江夏镇洗劫的那么多财富感觉他不够忠诚而已。

年羹尧之所以将江夏镇屠杀的一个不剩,老四算是袒护了,那么康熙爷呢?江夏镇毕竟是他亲自赐匾,如此屠杀,他竟然只追究了老十三的过错。当然,老十三被囚除了江夏镇一案之外,还有谋杀郑春华的罪名。不过康熙自己也说他,他还是出于保护老十三的意思。

首先这本牵扯到朝中四分之三官员的百官行述实在是康熙心中的一大患,只要它存在于世一天,康熙就不能熟视无睹。康熙是位仁慈的帝王但是也并非是一个愚笨的昏君,无论是多么好脾气的皇帝,在威胁到他的皇位的时候,只能是宁杀一百不放过一个,江夏镇全部灭口,正好了结了康熙的怀疑。


而且康熙对任伯安能从大牢里逃出来这件事已经心中有数,知道他肯定是用百官行述威胁到了朝中重臣或者皇子。而当老四汇报时说任伯安因为勾结官兵而被剿杀,有意无意之中已经给他们盖上了土匪造反的帽子。老四这句话巧妙地坐实了康熙的猜想,他自然会觉得年羹尧的做法利大于弊,所以不仅没有惩治他,后期还给他升了官儿。


木剑温不胜


当看到年羹尧屠杀江夏镇,男女老幼和江夏千总及官兵都不放过的时候,确实觉得不可思议。四爷和十三爷当初派他去江夏镇,就是为了抓回任伯安和刘八女,找到《百官行述》就可以了,最起码没有明确指示屠镇。年羹尧屠镇,应该是他自己决定的,那么他为什么要屠镇?是什么让他有这么大的胆子?而且还是江夏镇,康熙亲赐的圣地。

年羹尧为什么要屠杀江夏镇?

年羹尧是四爷的包衣奴才,雍正对年羹尧是十分的看重。虽然年羹尧当初去四川任职,是八爷举荐的,年羹尧为此还专门到八爷的府上去拜谢,但在年羹尧的心里,主子只有一位就是四爷,确实是忠心耿耿。



四爷和十三爷当年夜宿江夏镇,可以说是被赶出江夏镇的,心里十分憋屈恼怒,堂堂的清朝王爷,何时受过这种耻辱!但只能隐忍,就因为是江夏镇是康熙亲封的德化之地,无可奈何。还严令下人:从今往后,谁也不许再提江夏镇这三个字!可见四爷对江夏镇的恨!

年羹尧对此事肯定是知道的,也明白此事一直是自己主子心中的一根刺。年羹尧是十分聪明的人,对当时的朝廷的局势看的很清楚。太子再次被废是迟早的事,《百官行述》已完全可以动摇整个朝廷的根基,300多个朝廷官员的隐晦之事,如今太子已经染指了,这事肯定裹不住。八爷又刚刚在康熙面前碰了灰,算是被打入冷宫了,自己的主子俨然已成为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此时不为主子做点什么,说不过去。



四爷虽然严令下人不许再提江夏镇的事,但不代表以后江夏镇的人不提起这件事!虽然现在江夏镇的人不认识四爷,但不代表以后不认识!况且任伯安之前还是八爷的门人,如今又调头转向太子,四爷受辱的事情江夏镇当时已人人得知,难免以后这事不会走漏风声!于是为了维护主子的声誉,也为了自己的前程,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全杀了!


屠镇之后,康熙和四爷对年羹尧的态度

对于年羹尧屠镇的做法,四爷表面上十分的生气,但明眼人都看的出来,心里是十分的轻松高兴的,只是呵斥了年羹尧几句,就没有然后了!邬思道肯定也看出来了,当时没说什么,还直夸年羹尧以后堪当大用!只有十三爷替那些无辜的百姓不忍!康熙在知道这件事后,反而升了年羹尧的职!由此可见康熙是认同年羹尧的做法的!《百官行述》确实是犯了大忌,弄不好朝廷局势就要大变,自己的皇位也会动摇,这是康熙所不能忍的!江夏镇的这些年的恶行,康熙肯定是知道的,自己御赐的德化之地,如今已变成祸害朝廷的毒瘤,自己出面解决的话,难免是在打自己的脸面,如今年羹尧帮自己解决了,正随了意!年羹尧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康熙肯定是知道的,也许那个时候,在康熙的心中早已确定了自己的继承人就是雍正!


年羹尧为什么没有把自己在江夏镇所得财物告诉雍正?

里面还有一点我今天才看明白!那就是年羹尧把江夏镇的金银珠宝这事并没有向四爷汇报,他不可能不知道四爷查不出这个事情!但为何就是没有禀报呢?我觉得这是年羹尧故意的!不得不说年羹尧确实是聪明人,把四爷和邬思道全算进去了!知道自己位高权重,往后身边没有个四爷的人看着,四爷肯定是对自己不放心的!这是在变相的提醒四爷!年羹尧确实想的远!

关于江夏镇金银珠宝的事情,还是邬思道提醒四爷:“年羹尧这笔财发的不小啊”,四爷恍然大悟“好你个奴才,居然一个字都没说”!邬思道就建议四爷在年羹尧身边安排个监视的人!后来的剧情中,李卫和翠儿的事被发现后,年羹尧就主动向四爷请求,把李卫和翠儿带到四川去!实在是厉害!

结语:年羹尧确实是个人才,有勇有谋,在这之后,确实对雍正即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惜功成名就之后,开始忘本了,一步一步把自己作死了!


灯下萤火学历史


康熙不追查年羹尧是因为康熙投鼠忌器,害怕牵扯到自己的默定继位人四阿哥胤禛,但这件几百人的惨案又不能不对天下臣民有所交代,所以他把罪责惩罚到了十三阿哥胤祥身上。

其实在百官行述案这件事情发了以后,太子胤礽的再次被废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康熙真的在意区区一个江夏镇的几百生灵吗?他当然不在乎,他最在意的事情还是那件立太子的大事,一旦胤礽再次被废,那么朝局将为之大变,阿哥们逐鹿中原也将愈发激烈。如何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后,保护好自己的继位人,让他免倒废太子的覆辙也就成为了康熙最关注的事情。

在康熙看来,大阿哥胤禔为夺嫡处心积虑,不惜暗害亲兄弟,是第一等的乱臣贼子;而饱读经书的三阿哥胤祉在大阿哥出事之后落井下石,也谈不上光明磊落,且他能力不足,也难担起这千斤重担;而八阿哥胤禩虽素有贤名,却是以此来收买人心,更何况其党羽心腹布满朝廷,连康熙也忌惮三分,康熙怎会把江山交给这个只会放纵他人的儿子呢;而九阿哥和十阿哥党附胤禩,自然亦非人君之选;十四阿哥能征善战,经兵略武很有成效,但为人太过轻浮,不是合格的继位人。至于十三阿哥胤祥,为人豪爽,但不会拐弯,是做不好皇帝的。

而人君之选则是那个坚刚不可夺其志的胤禛,胤禛一心为国,从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甘愿做大清的孤臣。在江南赈灾,从盐商嘴里掏钱,追比户部欠款(得罪了满朝文武),举荐大将军王(推举了八阿哥阵营的胤禵),每件事都做到了康熙的心坎上。这种气魄,才是康熙看好的继位人的气质。

但是康熙却不能将其抖落出来,一方面是怕他像胤礽一样遭人陷害,另一方面也要继续考察他。所以当康熙想到此的时候,江夏镇的事情如何解决也就有了眉目,这就是为什么不追查具体的执行者年羹尧而只是处分了十三阿哥的原因?

众所周知,年羹尧是四阿哥胤禛的包衣奴才而不是十三阿哥胤祥的包衣奴才,所以年羹尧背后的主使人不是十三阿哥胤祥而是胤禛。倘若从年羹尧查起,一不小心查到了胤禛则将大事不好。

这是因为江夏镇一案牵扯到几百条人命,还有孤儿寡小,堪称康熙亲政以来的最大惨案。这里面自然有猫腻,不然就算是江夏镇官兵及壮丁拘捕,那么也不用把孩子也杀掉。康熙是痛恨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的,但是他不能动年羹尧,因为害怕牵扯到胤禛。否则换了其他阿哥手下的门人,几百条人命的大案子岂有不查之理,何况死掉的还有朝廷命官和几十个官兵,这简直就是谋反的大罪。

所以康熙对这件事是做了两件事,一是提升年羹尧为四川巡抚,默认这件事胤禛没有做错,只是手段太残暴。二就是惩罚胤祥,让他为胤禛和年来买单,美其名曰“磨炼其心性”。

所以在那个时候康熙就默认了胤禛是自己的继位人,不查年羹尧是保住胤禛,提拔年羹尧是放出信号,勉励胤禛。而既是老十三下的令,便索性将十三的两罪并罚(另一罪名是暗杀郑春华),圈禁宗人府,只可惜十三阿哥下的令是追查任伯安。更可笑的是八爷党,还在痛惜自己的几百万两银子,没有想到老爷子已经定好了太子。

以上。


逆流时代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带兵剿灭江夏镇,不仅杀绝了江夏镇刘家,甚至连江夏镇的绿营驻军——淮安营的千总及其麾下人马也被年羹尧给一锅端了!那么,事后康熙帝为什么不追究呢?

死无对证

年羹尧、岳钟琪在江夏镇大开杀戒,男女老少无一幸免!换言之,除了年羹尧带过去的人,没有谁知道到底是谁干的。正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康熙帝就算想追究,他也得有个追究的目标啊!

事后年羹尧采取了“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先给了手下每人一大笔银子,接着又以“杀你们全家”相威胁。这些人收下了银子就已经“上了贼船”、不再是执行上峰命令,而是典型的“官军扮盗行劫”。一旦朝廷追究起来,谁也脱不了干系!加之年羹尧又以全家性命相威胁,这些人在年羹尧没有倒台之前是断然不敢将这件事说出去的。

那么,康熙帝追究谁呢?无从追究起!剧中九爷曾提及有人发现江夏镇出现操四川口音的人,并据此判断出了是年羹尧所为。可这仅仅是猜测、判断,并不是实质性证据。年羹尧是四川提督(真实历史上年羹尧只担任过四川巡抚、四川总督,担任过四川提督的是岳钟琪)不假,可四川人就一定是年羹尧的兵吗?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千总级别太低,够不上康熙帝亲自过问

清朝的绿营编制庞大,鼎盛时期甚至达到了近百万的规模。康熙帝作为皇帝,不可能事无巨细、将手伸到最基层。淮安营死了几百名官兵后,基层报到了兵部,所以最先得到消息的是主管兵部的十四爷。

区区淮安营和一个小小的千总,还在十四爷的职权范围之内,他是有权处置的。因此,这种事根本无须上报康熙帝,即便上报,康熙帝也不便亲自出面干预。毕竟千总级别太低了,根本够不上康熙帝亲自过问!

年羹尧师出有名

剧中提到,年羹尧是带着刑部十三爷手谕去江夏镇的,他的任务是“缉拿钦犯任伯安、刘八女”。而年羹尧剿灭江夏镇的理由也非常冠冕堂皇——任伯安、刘八女勾结淮安营官兵武力拒捕。

这就是剧中岳钟琪为什么要用刀划破自己脸的原因所在,那道刀疤就是任伯安、刘八女勾结淮安营武力拒捕的铁证!换言之,年羹尧剿灭江夏镇是“平叛”、是执行公务。康熙帝如何追究?追究什么?难道淮安营协助任伯安、刘八女武力拒捕是合法的?就算康熙帝追究,充其量也就追究年羹尧一个“过度执法”,毫无意义。

涉及皇子之间的争斗,康熙帝不便追究

剧中年羹尧剿灭江夏镇背后不仅涉及到四爷、十三爷,还涉及到太子、八爷、九爷甚至十四爷。这么多皇子都卷了进入,如果康熙帝追究,就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很可能瞬间就会打破皇子之间的暂时平衡,将夺嫡之争推向白热化!

彼时的康熙帝还没有做好废太子的准备,也没有确定好接替太子的人选。一旦此事被有心人牵扯到太子身上,会出现非常严重的连锁反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倒不如静观其变,追究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年羹尧剿灭江夏镇不是简单杀了一个千总、灭掉淮安营的问题,这背后还涉及到了皇子之间的争斗。在康熙帝没有明确废太子之前,保持这种暂时的平衡是最佳方案。一旦平衡被打破,夺嫡之争必将进入白热化,结局如何康熙帝也无法预料。与其如此,倒不如不去追究,静观其变、掌握主动权。更何况,年羹尧师出有名又死无对证,就算康熙帝想追究,也很难找出一个合适的理由。


农民工歪说历史


《雍正王朝》的“九子夺嫡”一开始就暗潮汹涌、精彩连连,这前二十几集的剧集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老四胤禛的门人年羹尧在整部剧中都是占比权重较高的一位之一!

年羹尧是雍正时期不得不提的人物,此人依附于雍正成长起来,后来拥兵自重,一家独大,被雍正皇帝罗织罪状给解决了!

为什么在剧中年羹尧屠杀江夏镇,皇帝康熙不追究他的责任呢?

一、“九子夺嫡”是康熙主导的“权力争夺真人秀”,年羹尧事件顶多只是一个“梗”!

“九子夺嫡”的故事在《雍正王朝》里面占据了整个故事的开篇,然而这场血腥的宫斗夺权剧目的导演正是康熙。

康熙虽然立了老二为太子,但是在第一次废了太子以后,他就有心思再选择一位合适的继承人了,虽然太子废而再立,但是此时皇子们已经摩拳擦掌、安耐不住了。

在康熙的默许下,各个皇子开始拉帮结派,为加强自己的势力做着努力。而年羹尧不过是老四那一股势力的手下,康熙自然没有必要出手影响各个皇子争斗的局势。

毕竟,康熙坐镇后台,就是要看一看谁厉害,谁能最后做自己的继承人。

二、年羹尧的背后是老四一党,康熙心知肚明!

年羹尧奉了命去追查此事,只是因为一个任伯安和他的“百官行述”。这本记录了大部分官员黑历史的小本本,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朝中人的目光也都集中到了那里!

任伯安本想看着这本书,要挟这种势力,达到目的自己的个人诉求。老四胤禛在任伯安这里还吃了憋,任伯安还靠上了老八和太子一党,妄想着可以靠着这层关系和这本书和他们来一个强强联合。

结果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直接给他来个一窝端。任伯安就这样死在了年羹尧手下!

三、老谋深算的康熙不追究年羹尧,正好可以“以乱打乱”!

康熙也不算没有追究年羹尧屠杀江夏镇这件事,毕竟死了那么多人,朝中还有各种势力在盯着这件事。

康熙自己对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也颇为忌惮,也不希望因为一本书引得朝局动荡,天下不太平。

只是康熙没有直接将责罚处理到年羹尧身上,而是做了更深层次的处理。

一是把二次立的太子再次废掉,此后大清再无太子,更加让几个皇子势力迫不及待的要上位。

二是把老十三圈进在了宗人府,直到确定雍正要登基的前夕才把他放了出来。

说是康熙为了保护老十三,也是为了给老四留下后手!

总之,年羹尧没有受到康熙的追究是因为康熙已经青睐雍正了。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反映清朝历史的影视剧,它把满清帝王的政治智慧、权术运用、谋略的施展刻画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关于九子夺嫡那一段历史更是描述的栩栩如生,出神入画,看过的人都仿佛身临其境,被其中的紧张刺激深深感染和吸引。

其实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清朝真实的历史,九子夺嫡这一段历史,永远都是清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这段历史中有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其中不乏像屠杀江夏镇这样的惨案。而实施这件事情的主角表面上看起来是年羹尧,而实际上背后的真正主使者就是皇四子胤禛,那么这件事情的发生也绝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本原因还是四爷党和八爷党为了争夺皇位互相暗斗而产生的。

那么,年羹尧屠杀江夏镇全镇人口,还把官府的军队给杀了,我们知道,

在那个封建时代官军杀百姓或许是能够理解的,而官军假扮土匪屠杀官军这样的事情,可是历朝历代所少有的,往大了说那可是犯了死罪的。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胤禛亲自去八爷府上登门解释。那么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诸多皇子都知道了内情,难道那位智慧过人,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就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吗?这其中的内情和背后不可说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在整个争夺皇位的过程中,真正幕后的操作者和控制全局的人就是康熙皇帝,任何事情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包括追

缴国库欠款、数次废黜太子、太子谋反事件、死鹰事件、由任伯安引出得屠杀江夏镇事件,这一切的一切在他心中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他为什么不严肃惩罚制造屠杀惨案的年羹尧等人呢?

其实,我们细细一想也不难理解,作为一国之君,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在作出决定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尤其是皇帝的命令一旦发出就不能更改,一个命令就有可能多少颗人头落地。遇到重大事件,更是要慎之又慎。再说不能处理任何事情都用惩罚和处斩这样的办法。像江夏镇这件事,

正是因为康熙皇帝清楚的知道了这是四爷党和八爷党之间为了争夺皇位和抢夺《百官行述》而引发的互相残杀。作为皇帝如果因为这件事情而大发雷霆,深入追究,那么很有可能会牵连到更多的人,上至皇亲国戚,下至王公大臣,说不定还会牵扯出更深更可怕的事情,总不能把朝廷百官都杀掉吧?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旦事情闹大,激化矛盾,打破了各个皇子和众多势力之间的政治平衡,到时候兵戎相见,天下大乱,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康熙皇帝为了顾全大局,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那样算了。还有一点就是,康熙皇帝在位61年,在执政后期年龄大了精力有限,有一些倦政,特别是在吏治方面管束不严,而且那么多的儿子争夺皇位,真的是心好累,也许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平安无事就好的态度吧。

我是文史墨客,一己之言,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文史墨客


如题所问,年羹尧带兵屠杀江夏镇百姓及官兵,本已是谋反之罪,按律当诛,但却未受到康熙帝的追究 。深层剖析的话,康熙此时需要面对的事情定比谋反严重的多。换言之,追究年羹尧的谋反之罪必会动摇国之根本。

且看康熙后期的政坛局势,康熙虽牢牢掌握清帝国的风舵,但是愈发愈烈的夺嫡之战已明显显露其危害之深。因此此时的康熙只能以他的“仁恕”间接的保护这艘即将风雨飘摇的大船。


背景介绍

年羹尧带兵去江夏镇的本意是替四阿哥胤禛秘密拿到《百官行述》,不料遇到与任伯安等人勾结的官兵,为不暴露真实意图才下的狠手。当然屠杀殆尽江夏镇几百口虽非本意,但其中也夹杂着年羹尧或者四阿哥的个人恩怨。

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前往江南募捐筹粮期间,曾遭遇八爷党“财神爷”任伯安的阻挠。要不是用计获得任伯安与八爷党的书信往来,狠狠地敲了任伯安一竹杠,此次江南之行恐会无功而返。但就是这一敲打,彻底让恶狠狠的任伯安记仇了,从而导致四阿哥一行人经过江夏镇被辱这一事件的发生。

事件发生简述:江夏镇曾是康熙第三次南巡临幸之地,由于此地当时民风淳朴,龙颜大悦的康熙帝赐字“礼仪德化”并刻成牌匾赏给当时江夏镇的庄主刘焕之。而当年那块牌匾此时就悬挂于城门之上,任伯安小舅子刘八女仗势欺人,竟有恃无恐的命令四阿哥胤禛等人下马。皇命不可违,见牌匾如同见康熙本人,四阿哥等人也不敢造次。只不过被刘八女此等泼皮无赖之徒要挟,是可忍孰不可忍,雍正咽不下这口气,怒言今后谁也不许再提江夏镇这三个字。

由于江夏镇这段屈辱的经历,作为四阿哥包衣奴才的年羹尧深度揣摩主子之意(事后四阿哥曾对年羹尧说:天大的事,他担着。因此四阿哥也本想一解当时之恨)以及对掠夺财富的渴望,不惜命令岳钟琪等人彻底屠杀江夏镇。


关于年羹尧屠杀江夏镇一事,我们已经有了总体的认识,那么我们再分析一下康熙不深究年羹尧的深度原因。

牵涉之众,动摇国本

任伯安曾任职于吏部,广泛接触百官的行为秘闻,其著《百官行述》之意必是为了今后的自保。但是《百官行述》与康熙而言,此乃丢其脸面之事。康熙晚年以仁慈著称,也间接默认了群臣的贪污受贿。如果《百官行述》公之天下,康熙又如何跟天下交待。据记载《百官行述》涉及朝中大臣一半以上,难道康熙要学习朱元璋处死所有名单所列之臣,背负嗜血的骂名吗?为了自己名誉,康熙断不会深究《百官行述》之事,也从而冷处理江夏镇惨案。

稳定诸子,恐生变故

《百官行述》的出现,导致诸阿哥奋力抢夺,他们无不是为了以此要挟朝中势力,增加自己夺嫡的筹码。太子曾书信往来任伯安,以《百官行述》作为交换,换取任伯安的官复原职以及刘八女的自由。八阿哥党作为任伯安的直系主子,定不会让《百官行述》落入他人口中,威胁自己既有的实力。四阿哥作为此次争夺事件当事人年羹尧最为直接的关系人,肯定难逃问责。参与九子夺嫡的二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等人皆卷入其中,就算康熙有一百个愿意想要处置年羹尧,他也不能不掂量掂量几位阿哥的分量。

年羹尧只是此事件的导火索,一旦点燃必会导致整个政局的重新洗牌。纵观整个朝局,似乎只有四阿哥胤禛能够力挽狂澜,改革弊政,但是为时过早的暴露四阿哥必会引起诸阿哥的反扑,太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步入暮年的康熙,又哪有精力去处理兄弟相残,时局动荡这摊子烂事。但是为了对屠杀江夏镇有所交代,又必须保全四阿哥,康熙避重就轻的将十三阿哥圈禁宗人府,名曰十三阿哥下的命令。

了无影踪,绝口不提

江夏镇本是康熙亲自封的仁义之地,却在其有生之年,沦落为藏污纳垢的苟且之地。对于康熙而言,江夏镇是自己册封之地,君无戏言,康熙无法从道义上收回成命。但是年羹尧却亲手替他解决了这个丢人的麻烦地,因此年羹尧也得到了康熙的提拔,任职四川巡抚。


综上所述,年羹尧残忍屠杀江夏镇,但是作为帝王稳定朝局的棋子,有时候牺牲是在所难免的,只是这场代价太过无情,让人发指。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垂垂老矣的康熙似乎充满了无奈,但是为了平衡各方的势力,他只能牺牲江夏镇换取暂时的平和。

个人所见,还请斧正。


涨知史


这是康熙的帝王心术之一。

同样还可以问:

太子把几个年入十万两银子的重要肥缺,卖给几个毫无作官经验的富豪,以还国库欠款 。康熙知道的清清楚楚,后来还感叹〖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为什么不追究,反倒给他说〖你查一查,行的话就批了吧〗?



老八诈肖国兴写暗害太子的供词,康熙很快知道真相,还不禁暗骂老八〖其心可诛〗,为什么还不追究他,反倒依旧加封他为郡王?

老十四模仿太子笔迹——这么大事,找专人验笔迹还验不过来?——调兵逼宫,康熙知道后,为什么不追究?

还有,老四老十三朝阳门没吃饭,康熙立马知道。老四追查国库欠款,铁面无私,不漏网地排查,有几个官员特别贪婪,借国库的钱放高利贷,老四不知道,康熙就知道。更可怖的是,老九让盐商不要捐款,给老四好看,却被年羹尧截获了密信,老十三以此“敲诈”盐商每人“捐”款二十万两。明明只有老九—年羹尧—老四老十三—任伯安寥寥几人知道,康熙却知道的一清二楚,后来还点破胤禛〖从盐商身上弄那么一点银子〗。并且,他还是既没追究老九,也没追究老四。


这就是康熙的一大智慧——心里特别清楚,面上好装糊涂。也可以说是“仁恕”,也可以说是“无为而治”。

既然年羹尧把《百官行述》弄到了,避免了朝局动荡,那他杀点官兵装不知道就行了。毕竟擅杀这么多官兵无异于谋反,真摆出来,那就又是一场大震动了。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大得属下的人心,能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就像历史上的韦孝宽,北齐用兵如神的神武皇帝高欢,亲自率几十万兵马来攻韦孝宽守的玉璧。韦孝宽仅有几千兵马,却毫不慌张,因为他平时对属下就跟康熙一样:有点小错,他都佯作不知,所以属下对他满心拥护,可谓上下一心。果然,齐军来攻时,他的属下因感念他平时的恩德,各尽死力,打的高欢灰溜溜地退兵。

康熙也一样,终其一生,臣子们都对其忠心拥护。就算他过世了,也都对其怀念不已,比如王公大臣八爷,读书人曾静,伯伦楼的那群食客等。决不会出现雍正朝,臣子们互相串联逼宫,甚至想推翻他的事情。

这样做的坏处就是,你对这些臣子们仁恕了,他们想贪点贪点,想腐点腐点,想不干事吃空饷也没人管;没有黄河发大水,国库欠款也不会追缴。导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但国家赈灾、用兵等需要钱时怎么办?那只能全加在平民百姓头上了。饿死一片两片的老百姓,还能遮掩过去。等普遍的百姓卖儿卖女也活不下去的时候,那就会挑动黄河天下反了。或者由于兵营里大量吃空饷,喝兵血,导致毫无战斗力,他国入侵一触即溃。



康熙谥号“仁皇帝”,跟历史上庙号仁宗的宋仁宗颇为相似:都对臣子权贵们非常好,都名声非常好。最大的区别就是康熙之后有个整治权贵,恶名滚滚的雍正,所以之后清朝又撑了176年,宋仁宗之后没有,所以之后北宋只撑了6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