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是當下實體品牌的首要任務嗎?

直播是當下實體品牌的首要任務嗎?


直播是當下實體品牌的首要任務嗎?

在開始正式的文章之前,我先把標題的問題回答一下:

不是,不是,不是。重要的話說三遍。

從疫情初期,相當一部分實體品牌在無法恢復線下運營力的情況下,紛紛開始嘗試線上“自救”,其中,直播是品牌最常用的手段:

健身房將明星教練推到直播間,開啟線上授課,如此做法的還有教育機構;

部分商場推網上商城,也有利用直播做“雲逛街”;

有車企嘗試策劃“雲車展”,在線選車;

更火爆的,相信很多朋友也有聽說,據說有人開啟了“雲”蹦迪,一個晚上營收進100萬元……

直播是當下實體品牌的首要任務嗎?

1. 不是誰都能做“直播”

“直播”並不是一個新出來的的形式,各類行業幾年來的切身實踐都證明了,直播並不適合所有企業,且有一定門檻。

疫情後,在最早一批進入“直播”隊伍的品牌中,我們看到了超級猩猩

可以說,它是目前反應最快、效果不錯、且一直堅持到現在的品牌之一。 在它之後,同行業的健身品牌、舞蹈工作室、運動品牌也紛紛加入到直播行列中。

直播是當下實體品牌的首要任務嗎?

- 超猩家裡蹲,每日2:30線上直播一小時

能讓它迅速將主頁與直播“無縫銜接”的重要原因是其品牌基因。我們之前已經分析過很多次超級猩猩,這裡簡單再總結一下其品牌特質:

  • 有互聯網基因,穩健的技術支持
  • 團隊主力年輕,瞭解玩法
  • 有強大的社群基礎
  • 教練即“主播”

教練在直播中起了很大作用,關鍵是在於其打造的 “超猩學院”培訓體系,教練被培養出獨特的教學能力和感染力,使得超級猩猩的直播可看性非常高,迅速通過直播間提升活躍度,從而拉開與其他行業的差距。

品牌該不該做直播?

企業基因適不適合,過往經驗能否支撐?在做直播前,都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2. 不要有“惰性思維”

我們總會看到這些情況:公司A做了一個嘗試,看起來好像不錯,公司B、C、D 紛紛入局效仿,覺得A做的事兒我們也能試,公司 E、F、G 也加入,擔心自己被落下。

這讓我想起了一件事。

在幾年前,當我還在互聯網公司做 marketing 時,行業裡流行著一種聽起來很時髦的市場活動方式:co-branding。uber在這場fancy的營銷活動PK中起了個頭:uber便當、uber呼叫直升機、uber呼叫冰激凌……

直播是當下實體品牌的首要任務嗎?

- Uber直升機

在之後,眼花繚亂的co-branding在這個行業裡興起,各家市場部都以此為工作核心,獎勵創意活動。當時我所在的公司部門亦然,導致不少新來的畢業生誤以為,“哦,原來市場部就是跨界活動部的啊”。

後面的故事差不多大家都知道了:uber退出,共享單車慘淡出局,再也沒有人願意提以前的這些fancy活動。

易到用車的CEO周航在自己的書《重新理解創業》中如此這麼寫道: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缺乏戰略性思考的市場活動上,便是他對於團隊參與了這場“狂歡”後的自我反思。

直播是當下實體品牌的首要任務嗎?

在疫情當下,零售人千萬不要“惰性思維”,拿來就用,這樣反而消耗團隊的能量。相反,你更應該花時間去思考更長遠的問題與效益。


3. 短期、長期問題需並行

今天,大家都紛紛試水直播,認為直播可以幫助部分品牌緩解短期的壓力,我覺得也不是壞事。但如果你是品牌創始人,公司的掌舵者,我建議你能夠停下來思考:

我真的要員工花時間做這些嗎?

是不是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去做?

哪怕管理者心中明白,直播是一次試水,是權宜之計。我也希望你先算一筆賬:是讓員工在直播中投入精力,還是養精蓄銳去準備持久戰更好?

越是危急時刻,越不能亂出拳,請忽略掉這種“小數點以後的努力”。

昨晚看抗疫新聞,看到有個中央發言人說:目前各地方需要有兩手準備,一個是短期準備,地方該如何去應對疫情,另一個是長期準備,如何準備接下來經濟復甦的持久戰。

這種“短期與長期”雙管齊下的方法同樣適用於企業:

短期,借用別人的工具,緊急給自己救火。

長期,對未來做出預判,開發搭建對應的業務模塊,找到新的機會。

當下,疫情似乎把所有企業拉到一個起跑線上,這更能體現領導者的雄才大略。不論如何,都不要本末倒置,把時間花在“短期利益”上。對消費零售品牌如此,對於週期更長的商業地產更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