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要取消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和剛性兌付?

670339245


最近,在國內資管監查不斷從嚴的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的討論不絕於耳。不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人抱怨稱:咱們普通人,好不容易有個穩定的理財渠道,為何國家偏要打破剛性兌付呢?這豈不是堵住了百姓投資理財的渠道嗎?

對此,業內專家解釋稱,監管層打破剛兌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都知道,投資是要承擔一定風險的,高收益代表著高風險,而理財產品本身就是一種投資,如果銀行保持剛性兌付,那麼我們購買理財就不叫投資了,就直接叫存款。既然這樣還不如直接提高銀行存款利率更好了,何必還要另外搞出一個銀行理財產品來?

其實早在2018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等四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文件中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當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現在很多人都在問,既然要我們投資銀行理財產品必須承擔相應的風險,那以往為什麼銀行願意替我們承擔投資理財損失,實行剛性兌付呢?對此,我們認為有以下二個因素:一方面,在國內經濟形勢不錯的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本身虧損概率相當低,基本是很少發生虧本的事情,可以說是99%可以按時兌付,即使有極少部分理財產品發生問題,這部分虧損銀行也承擔得起。

另一方面,聲譽原因。國內銀行業既有國有大型銀行,也有股份制中小銀行,還有農商行、城商行,更有民營銀行,總數不下幾千家,各家銀行的競爭空前激烈,如果某家銀行有過理財產品虧損的案例,這無疑是給自己的聲譽抹黑,以後對外競爭力會受到影響。如果再遇幾次類擬的情況,銀行就會基本失去與其他銀行的競爭力,所以即使出現虧損,銀行也要自擔剛兌風險,維護自己聲譽。

那麼,為什麼要現在要打破剛性兌換呢?首先,銀行理財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而銀行存款是表內業務。表內業務不僅與表外業務受到監管的程度不同,而且表內業務要繳納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基金等,而表外業務是遊離於監管之外的業務。銀行理財產品的業務在監管者的視線之外,投資風險難以監管,而表外業務出了事情,再由銀行從表內拿錢出來彌補理財產品表外業務虧損,這就不公平了。

第二,銀行理財產品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就是金融機構受投資者的委託,必須履行代人理財的勤勉盡責義務,金融機構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而投資風險和收益則由委託人自擔。也就是說,金融機構代投資者理財,但是投資風險應該由投資者自行承擔。如果理財變成了存款,以理財之名,行存款之實,那就是一種套利行為,這無疑會大大提高銀行的融資成本。

第三,如果銀行理財始終保持著剛性兌付,就會擾亂市場秩序,造成存款大搬家,屆時要麼銀行無貸款可投放,要麼銀行融資成本急劇上升。更不能容忍的是,高風險對應的是高收益,低風險對應的是低收益。如果銀行理財產品獲得高收益的同時,不用承擔相應的風險。那麼,誰還願意把錢存銀行?更何況,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風險也在上升,如果一直執行剛性兌付,銀行將來會承擔更大的投資風險。

打破剛性兌付,是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肯定會採取的措施,因為剛性兌付它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秩序,影響到了市場的健康發展。實際上,對於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的剛性兌付打不打破影響並不大,保本理財只是一個稱呼而已,投資者也不用太擔心。之前,國內銀行理財產品發佈了成千上萬次理財產品項目,而真正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的數量有限。作為投資者來說既然已經打破剛兌,在選擇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還是要選擇風險系統數低的理財產品。雖然收益率不高,但投資風險卻極少發生。


不執著財經


朋友們好,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既“保本”又能賺取高收益,深受咱老百姓的喜愛,但是現在卻被取消了!我們不僅要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會取消?誰從中獲益呢?

下面就依據一些重要的事實和因素,就以上兩個問題做一個解答:

首先來看,為什麼取消了保本理財產品?

所謂的保本理財產品,通俗講就是,象存款儲蓄一樣提供本金的保障!又像理財產品一樣高收益!真的會這樣兩全其美嗎?事實上,這種保障並非國家,社會,和規律層面的,是由產品的發行人來承諾的!

理財產品的發行人,如銀行,信託,基金,保險公司等,投資時,也會出現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失誤!而且是不可避免!因此,對理財產品進行保本,等於是自掏腰包進行補貼!但企業實力是有限的!一旦發生大的虧損,很難做到承諾!因此,對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不符合經濟規律,也不現實!

另一面,世上有許多風險是屬於不可抗拒的。如一些自然性的災害等,往往無法預知,無法規避。

再者,理財產品往往有一個時間週期,例如,兩個月三個月,三年五年的。大家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在運動發展的。無法完全預見未來將會出現何種變化!結果!這也是風險所在!

由此看,取消保本理財產品,是面對現實,被迫的選擇!

再來看一下誰受益?

從本質上講,取消保本理財,是對投資規律的尊重!從發行人的角度,例如銀行來看,取消保本產品,是面對現實,對投資者的最大真誠和尊重!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尊重投資規律,樹立風險意識,是最終結果!當然,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從社會的發展來看,尊重規律,有利於整個社會形成理性投資的的氛圍,提高整個社會投資的回報!優化資金的配置!

從個人心裡來講,人人都希望有一個保本的承諾!也正因為如此,給了許多不合規,不正規產品以可乘之機,這些產品往往打著保本的幌子欺騙投資者。最後,使投資人遭受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由上可知,取消保本理財,是對客觀規律的,尊重,是對投資者的尊重!會有力的促進社會的理性投資。促進社會資金更理性的選擇投資產品!相信會有更多更好的投資理財產品湧現,使人們有更多的選擇!在風險之餘,獲得更高的收益…

怎麼存款儲蓄投資,高利息又安全!是我們老百姓關心的話題。如果您對此有什麼疑問,歡迎留言!會及時的答覆!歡迎關注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受益!


理財迦


  銀行理財產品中仍然存在保本理財產品,並不是一刀切,要說對誰有利自然是投資者,畢竟監管層作為非盈利機構,通常是站在消費者或投資者這邊。

  銀行理財在資管新規實施以後,可分為表內保本理財和表外非保本理財:

  一、銀行保本理財,存在形式與結構性存款一樣,屬於銀行表內業務,不能將過多的資金投資於高風險的產品,投資類資產主要包括四類: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應收款項類投資。但其缺點是投資組合和比例不透明,有點類似“黑箱”操作。

  二、銀行非保本理財,本質上是在“代客理財”,屬於銀行表外業務,產品類型也為淨值型產品,投資者盈虧自負,風險自擔。

  而在資管新規未實施之前,銀行的表外業務也通常可以保本和保收,做法通常是採用資金池的方式,通過期限錯配,配置高收益的資產,將新募集的資金甚至自營資金剛兌給到期的客戶,實現流動性,也就實現了剛性兌付的保本保收。


  但自資本新規實施以後,特別是第二條: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第十五條:金融機構應當做到每隻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徵的資金池業務。

  以致將銀行理財區分為表內保本理財和表外非保本理財,表外的以淨值計算,不能實現剛性兌付保本保收,投資者需盈虧自負,風險自擔。也就避免了資產管理機構設置資金池,從而將資金轉向投資高風險高收益標的。

  顯而易見,採用淨值的計算方法可以有效的規避資產管理機構“黑箱”操作帶來的風險,比如資金鍊不斷裂,可以用新投資者的錢歸還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一旦斷裂,那麼“黑箱”操作便會暴露,而這種黑箱可能因投資高風險標的導致實際虧損,那麼受害的不僅是部分投資者,而是全部投資者,如同P2P理財的倒閉或跑路。

  理財產品既然以淨值計算,那麼就不能保本保收,也就是投資者盈虧自負,風險自擔了。這樣理財產品就回到了它本來“資管業務”的面目,更有利於促進理財產品的發展和保護投資者。

  其實,中低風險及以下風險理財產品,保不保本並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其本身就是安全的,比如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它本身不保本,並沒有擔保機構為此擔保,但由於其風險極小,保本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三人聚眾


近兩年,隨著支付寶餘額寶,微信零錢通等理財產品異軍突起,喚醒了人們理財意識,紛紛將錢投入理財。


而銀行及金融機構也跟風效仿,紛紛推出自家特色理財產品,不但贈送禮物,甚至還承諾保本保息,以此吸引新投資者留住老用戶,在這種情況下,理財市場日益龐大。

在2018年4月27日,經國務院同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發佈,(以下簡稱《意見》),這份《意見》中明確規定資產管理不得承諾保本保息,並對剛性兌付作了相關處罰規定。從中我們能看到,以後銀行承諾的保本保息和剛性兌付已經離我們遠去。

那麼為什麼要取消保本保息和剛性兌付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保本保息,從字面上我們就很好了解,就是保證本金和利息。當銀行和金融機構向客戶推薦理財產品時,為了讓客戶打消疑慮,往往會承諾不論發生任何事情,都會保證到期客戶能拿到全部本金和相應利息。


其次,所謂剛性兌付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需要分配給投資者本金和部分利益,如果信託公司因投資失利,或其它原因不能兌付時,往往自掏腰包,為投資者兜底,以上保本保息和剛性兌付其實有異曲同工之處。

而金融監管部門之所以要取消保本保息和剛性兌付,為的就是:規範金融市場,引導市場正常健康發展,銀行及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亂象叢生,風險不透明,存在許多潛在風險,一旦出問題,會給國家金融體系造成動盪。其次,穩定不斷增長的高槓杆,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讓投資者能對金融理財產品的風險有更清楚的認識。


落葉隨風520敏


你好我是昇財經,12年銀行工作的老臘肉,談談我的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為什麼要取消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

我想是為了和存款區分開來,清除“灰色地帶”。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銀行在處理理財產品業務時,確實是採取“剛性兌付”的方式,營銷時也把“保本保息”作為宣傳重點來吸引客戶,但實際上這是不對的。

因為從產品性質來看,日常個人理財產品市場,除了國債和銀行存款,並沒有保本保息的產品,但是在老百姓的理解,理財也是存款,因為都是保證本金和利息的安全,利率還高,為什麼不買理財呢(除了不能提前支取)?從監管角度,這就是一片“灰色地帶”,一旦某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風險不能兌付,銀行為了聲譽,往往也是自掏腰包墊付,更讓老百姓分不清存款和理財的區別,心想反正銀行都給錢,那我就放心買買買,一旦遇到不願墊付的銀行,就容易發生糾紛。

為了糾正理財產品銷售中這種亂象,讓廣大消費者正確認知理財產品風險,正確區分各產品之間的區別,監管部門陸續下發文件,取消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不允許商業銀行再研發和銷售宣傳保本理財產品,使責任劃分更加明晰。

對誰有利?

這個我還真不好說,因為感覺沒有對誰特別有利。

對理財客戶來說,雖然產品性質沒發生太大的變化,但總覺得怕怕的,有不少人會問,取消剛性兌付,銀行是不是就不給錢了,這個還真不是,有風險不代表一定會發生風險。

對於銀行來說,要多作解釋工作,似乎也沒什麼好處。

綜上所述,取消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是對理財市場亂象的治理,個人認為會使理財市場更加透明、有序。


鑫財經


為什麼要取消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和剛性兌付?取消後對誰有利?


我們看到前兩天又發了個文,相關部門綜合了2000多條修改意見,出臺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意在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總要取消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和剛性兌付吧。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理財產品的收益和定期存款的收益,很明顯,定期存款的利率遠遠小於理財產品的利率,換句話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遠遠高於定期存款。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保本保息的,那麼風險轉嫁給誰了呢?很明顯,這部分風險轉嫁給了銀行,以銀行作為信用背書,那以後誰還來購買銀行定期呢?當然這還是小事,頂多銀行賺不了利差,但是風險一大,意味著投資出現問題的概率也越大。我們看一下08年的金融危機,其本質是抵押貸款證券化(MBS)出了問題,最後連鎖反應,導致房價崩盤,金融市場崩盤,甚至如果不是政府出手,連保險公司也要倒臺。現在來看,銀行的保本理財銀行還賠得起,那萬一有一天,銀行賠不起了呢?千萬不要以為銀行多有錢,銀行再有錢也抵不住買的人多。萬一市場風險爆發,大家因為理財風險高而全去銀行買理財,不買定期了(反正你銀行保證收益嘛),銀行一個人賠得起,上億人同時要賠理財收益,而銀行本身還是虧的呢,這就真的賠不起了。銀行理財其實對於銀行而言本身就是微利產品,薄利多銷。

至於取消後對誰有利,當然是對國家有利,從長遠來看,對百姓自己也是有利的。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打破剛性兌付,買理財的人就會變少,風險可控,銀行就不會因為發生風險事件而賠不出,銀行不倒,總的來說國家的金融風險就可控,不會發生國家信用危機。長遠來看,只要銀行不倒,百姓投資的錢就不會血本無歸,所以對百姓來說也是好的。


huToni


取消保本理財產品和剛性兌付,是國家金融的政策,總整而言是對銀行有好利。

取消保本和剛性兌付,當然也就意味著老百姓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根據不同等級的理財產品,風險也不同,有可能損失本金。而銀行因不在設保本和剛性兌付,即使老百姓購買了理財產品受到了損失,因購買前的須知和金融政策,銀行也不必為止承擔責任和承擔損失。

取消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是國家需要調控金融風險,降低銀行產品的風險損失,也避免理財產品無法達到預期時,一些非理性購買理財人的“無理取鬧”。

取消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即有利也有弊。銀行降低了理財風險,但隨著網絡的興起,P2P理財隨著爆發式增長,很多平臺打著保本或有擔保、國企控股等進行吸引客戶,又沒有銀行5萬的門檻,因此吸收很多用戶盲目的投入。這中間很多P2P平臺都是虛假的,只是為了騙錢而生,就2017年9月,爆雷平臺就多達120多家,全國上當受騙的何止幾十萬人以上,坑害了老百姓的血汗錢又何止幾十億。

國家金融的政策是正確的,讓人們在投資時要認識到風險,但又給了那些心術不正之人可乘之機。希望我們偉大的國家能在出臺好政策的同時,也能及時的整治和嚴控金融平臺,不給那些心術不正的人機會,保證大眾投資環境的清潔。畢竟國以民為本,不能讓那些沒誠信,貪私利,心術不正的人壞了國家的好政策。在此也提醒下大眾理財的人們,理財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藍天中的一朵白雲


評論員門寧:

銀行只是代銷,當產品出現風險時,並不應該剛性兌付。但老百姓認為在銀行裡購買的理財產品,就應該由銀行來承擔風險,出現違約後應當有銀行承擔賠付的責任。銀行為了便於銷售,且為了維護自己的信用形象,慢慢也就默認了剛性兌付這個潛規則。

但剛兌是有問題的,一是讓居民失去了風險意識,二是擴大了銀行的風險範圍。

無論保本理財還是剛性兌付,都讓居民產生了一個幻覺,即在哪購買的產品,哪裡就會負責,如果對方不想負責,鬧一鬧就好了。漸漸的大家失去了風險意識,也失去了辨別風險的能力。沒有風險意識的投資者是非常危險的,常常做出一些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不符的投資決策,比如傾家蕩產投P2P就是類似的行為。

另外銀行作為中介機構,對借款方的信用進行擔保,出現問題後代替借款方償還資金,會將一個產品的風險擴大到整個銀行。如果一個規模較大的產品違約,銀行又承諾了剛兌,很可能導致銀行破產,對其他投資者的資金安全也造成影響。

所以打破剛兌,取消保本理財,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席投資官


先說結論:保本和剛性兌付從來都是金融投資領域的毒瘤,會不斷驅動劣幣驅逐良幣。如果大家都是保本剛兌,那還用挑什麼產品?哪家利息高買哪家就是了。怎麼還會有人去存定期呢?

投資這件事永遠都是風險與收益並存。我們將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作為無風險收益,那麼不論是銀行理財,還是信託,基金,這些產品超過定存利率的部分就是你承擔的風險,也是你享受的風險補償。現在的金融投資領域早就過了那個只看機構,只認信用背書的時代,安安心心研究產品結構和風控,尋找符合自己風險偏好和能承受的風險水平的產品,才是終身投資的唯一出路。


說完結論,再來講講銀行為什麼要打破剛性兌付:


①銀行理財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而銀行存款是表內業務

表內業務不僅與表外業務受到監管的程度不同,而且表內業務要繳納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基金等,而表外業務是遊離於監管之外的業務。銀行理財產品的業務在監管者的視線之外,投資風險難以監管,而表外業務出了事情,再由銀行從表內拿錢出來彌補理財產品表外業務虧損,這就不公平了。

②投資風險應該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銀行理財產品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就是金融機構受投資者的委託,必須履行代人理財的勤勉盡責義務,同時金融機構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而投資風險和收益則由委託人自擔。也就是說,金融機構代投資者理財,但是投資風險應該由投資者自行承擔。如果理財變成了存款,以理財之名,行存款之實,那就是一種套利行為,這無疑會大大提高銀行的融資成本。

③剛性兌付擾亂市場秩序

如果銀行理財始終保持著剛性兌付,就會擾亂市場秩序,造成存款大搬家,屆時要麼銀行無貸款可投放,要麼銀行融資成本急劇上升。更不能容忍的是,高風險對應的是高收益,低風險對應的是低收益。如果銀行理財產品獲得高收益的同時,不用承擔相應的風險。那麼,誰還願意把錢存銀行呢?更何況,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風險也在上升,如果一直執行剛性兌付,銀行將來會承擔更大的投資風險。


所以,打破剛性兌付,是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肯定會採取的措施,因為剛性兌付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秩序,影響到了市場的健康發展。實際上,對於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的剛性兌付打不打破影響並不大,保本理財只是一個稱呼而已,投資者也不用太擔心。之前,國內銀行理財產品發佈了成千上萬次理財產品項目,而真正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的數量有限。作為投資者來說既然已經打破剛兌,在選擇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還是要選擇風險系統數低的理財產品。雖然收益率不高,但投資風險卻極少發生。


小麥理財


這個問題很簡單,如果銀行一直堅持保本理財和剛兌。理財就失去了意義……就成了無風險產品了……說白了,剛兌的理財就是存款。

實際上,理財需要體現風險和收益等價,如果收益很好無任何風險,這種就是存款。

如果所有的銀行都把貸款包裝成理財,這種行為就會使得銀行經營風險失真。表面上看全部是理財業務,是中間業務沒有風險…實際上全部是銀行託底,風險巨大。……這種不管理,可能導致金融系統風險。

打破剛兌有幾種好處。

1,真正有一定風險的項目可以發理財…如果一直是剛兌,有一定風險的項目就沒辦法發理財。

2,銀行的風險小,責任小了。銀行理財只是起到中間業務作用,不是自己承擔全部風險,有利於銀行謹慎經營的原則。

3,教育投資者,風險意識。獲得較高收益同時承擔一定風險。

實際上,銀行理財還是可靠的,要是都不能兌付,或者經常不能兌付,這樣的理財根本不會有人買。

買理財就用手機銀行(防止被人忽悠)買五萬起的屌絲級別理財,風險最小。

注意…本人銀行信貸員20年,炒股韭菜20年。將發佈兩種內容…1,腦洞新聞…快樂生活。2,成功學內容……如有興趣,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