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的天道和人道

天之道,損有餘奉不足;人之道,奉有餘損不足。

我國的現代化過程中,所謂的城市化,就是農村的人移向城鎮,小城市的人移向大城市,人口是從人少的地方移向人多的地方,以致城市越來越大,城市生活成本越來越高。這可以看成是損不足奉有餘,可謂人之道。

與此相反的是上山下鄉,移民實邊,就是把人主動從大城市遷往小地方,人從人多的地方流向人少的地方,可以看成是損有餘奉不足,這乃天之道。


城市化進程的天道和人道

現代化的城市化進程,其實是天道和人道的競爭抉擇。

城市化的天道,就是大力興建小城鎮,發展小城鎮,從大城市引流人員充實小城鎮,面對廣大的農村山野,一些荒涼所在,開闢成宜居家園。將人跡罕至的所在,變成人間的樂土。比如開荒造林,沙漠治理,填海造島之類的,都是這個方向。

城市化的人道,就是打造大都市、超大都市規模經濟區,從大城市周圍吸血供大都市發展,大都市周邊中小城鎮受忽視也毫不在意,任這些城市慢慢衰落,用他們的血肉來滋養大都市的成長,而大都市又能養活更多人,帶來更多機會,來拉動更多gdp,貢獻更多的經濟增長。所謂一將成功萬古枯。

城市化雖然是個概念,但它也會有生命,天道和人道兩條道讓他選,它會選哪條?

大家都喜歡天道,等貴賤均貧富,平等公正,誰不誇讚?但這樣的平均分配,吃大鍋飯,太損傷積極性了。所以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名惠而實不惠,大家多有抱怨。

所以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就是人道。二八定理顯神威。人多聚團,人多力量大。所以多的越多,少的越少,規模效應,馬太效應都來了。這就是大勢潮流。借改革開放之勢,人潮流動,至今未息。

這場天人交戰,天道隱伏,人道漸漸佔了上風。城市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結構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越複雜,就越脆弱。一旦遇到災禍,極易崩壞秩序,釀出災難。比如地震火災之類的,會造成巨大傷亡。

庚子年的這場疫災,給城市帶來多大的傷害,足以讓人反思這樣的城市化進程了。

遇到大災禍,大城市往往損傷最重,是很脆弱的,需要小城市或農村的支援,才能渡過難關。就比如08年一場金融災難,大城市無法解決,必須用4萬億投資基礎建設,即大力興建小城市,再加上家電下鄉,激發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朋友們的購買力,才幫助當時的中國經濟渡過了難關。

城市化的進程中,天道和人道,缺一不可。這就叫天人合一,是完美循環。應該注意的是,天道人道間的配合,是否能達到平衡。目前看來,人道比例過重,天道比例畸輕,需要一定的調整。

所以,城市化的人道,人民自發就能完成,說得好聽點就是市場化的力量。而城市化的天道,則必須是要有國家組織才有可能實現,這就叫替天行道。公有制的國家,這是它當仁不讓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