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文化有用吗?

浩室智慧


我认为儒释道文化是非常有用的。它反应的是三种处事态度,三种精神文化,三种价值观。

首先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倡导的主要思想是仁、恕、诚、孝,注重君子的品德修养,重视仁与礼相辅相成,提倡教化与仁政。

儒家的思想不也是现在社会提倡的吗。


其次是佛教,佛教是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创立的,它的主要思想是劝人向善,参禅悟道,通过“悟”发现宇宙和生命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痛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解脱。

佛家的思想更能让人在遭遇痛苦和挫折时放下悲观的情绪,宽慰人心。豁达而不偏执。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


至今都被世人推崇学习,道教是以“道”为核心,大道无为,道法自然,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应以自然为本,以天性为尊,不以物累逍遥天下的精神。

道教得顺其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也是社会推崇的文化。

因此儒释道三种文化相辅相成,都各有所长,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所以我认为儒释道三种文化都是有用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吃鸭梨不吐葡萄皮


江湖不归客


儒释道文化当然有用。兼容三者而形成的精髓文化,可称之为中国特色。也正是借助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使得咱们中国人,在漫漫人生道路之上,选择的余地很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的想法。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和恕,只有仁者爱人、宽厚待人,人与人之间才可能和睦相处,整个社会才可能走向和谐。如果,凡事以己为先,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个人反而会引起大家的不满。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释家的信条。行善、劝善,是佛教徒最爱做的事情之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是蜀汉先主刘备的临终遗言。可见,远在三国时期,佛教的教义,就已经对人们的行为举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道家的意思。曹雪芹在《红楼梦》 中吟诵的这首诗,正是他的真实心境的反映。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真可谓世事难料。不过,如果可以超脱这一切,乘风凌云,俯视众生,是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呢?


也许可以说,中国人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选择的多样性上了。你以为然否?


俚言杂谈


就是当今的日本,韩国是儒和基督教,也有儒的余气。所以我真怀疑那些羡慕日本韩国又反中国优秀文化的人。到底有没有智商。

日本的立国根本是仁。社会中并不崇尚斗争,你去日本看没有当街吵架的。一个公司或者社团中的两派一派犯错了一定要谢罪。谢罪之后,大家还是好人。日本以前禁肉令什么的就不说了。大藏和厚生。大藏出自藏传佛教经典。厚生出自儒家经典尚书:厚德尚生。

日本的幼儿园是要过佛诞日的,平常也经常去寺院感受生死。所以越要珍惜生命的可贵。日本的大学和欧美略微有不同,很多是佛教团体创立的。像天台宗什么的。所以日本大学的梵语系比中国要发达的多。

日本的道是神道,认为河有河神,山有山神。所以一切生灵动物都不要屠害。虽然近代这个传统有学过。但日本的普通街上有鹿,有猴子,这都是看得到的。

有人把民主和儒释道对立起来。日本战后民主化后,三十年都是自民党执政。日本人怎么不换一个。对了人家根本不想换。为何?根本没有对立。

你带旅游团,一团人全听你说的是日本,为何?尊重礼仪。当然,一半人听的是韩国人

这就是儒释道的现代国家。你如果说那打砸抢,一口一个统治者服务的是现代公民,我是不承认的


师长366


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老子和孔子的精神内核,就好似珍珠的形成过程。你可以不认同他们,但不能略过他们。现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所产生的行为方式,已经是被内化了的孔子和老子。


先说孔子,许多人对孔子的印象都不好。这种印象的来源其实大部分不是来自孔子本身,而是后代各个时期人们赋予孔子的形象。人们被引导着对待孔子,而不是从自身的判断来对待。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后动荡中,对待孔子的方式就可以看出这种巨大的变化。

孔子一直是被工具化的圣人,这并不是他本身的初衷。抛开那些后人强加的光环和亵渎。稍微单纯一点儿的来看待孔子,你会发现他是个非常可爱的小老头。他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寓教于乐的方式,以及精通六艺的程度,是绝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老师形象。

孔子的理论和学说并不能单纯的看作是政治的学说。政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孔子用礼而尚仁,崇述周礼是假借于古,就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礼之用,在于用。孔子的学说是行动派,不是浮于表面的理解,而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孔子的学说是人的学说,是人与人的学说。由每个人知礼而行礼,推及到人际的和谐,进而推及到国家的昌隆。这种方式,是把人理想化以后所能想到的某种极致。任何理论都会有逻辑发展到极致的推理。

为什么后世称孔子是圣人,而把老子放在仙的位置。除了宗教的原因,也是对他们理论的高度概括。孔子希望人人成为君子,人人知礼而行礼。是对人道的发扬和推动。孔子立人伦,未必是他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标准。而是礼崩乐坏,天道已经不能成为人们追求认可的东西。需要一种更实际的东西来替代。这是孔子的仁,也是孔子的道,更是后世认为的人道。

老子除了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道教的神。这与他宣扬的道密不可分。老子的道德经被人用来治国修身,也用来修炼。老子是伟大的,这种伟大如果只是放在文化和思想中评价,却是对老子的低估。道德经中说的道,是广义上的大道,包含了降本流末的一切道。这是宏观的言说,也是无上的概括。

老子说道,是大道,是人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大道。孔子的仁,是人与人,人与人毕竟是在世上最关键的关系。老子把人放在天地间,放在了道中。

老子确实是跳出人的概念去说去做了。所以评价老子需要从宗教角度。出世和入世,是许多人对老子和孔子的总结。老子说的世界又岂止是人世?谈出入只是一种概念的缩小。按老子所说,都在道中,哪有什么出与入?

老子告诉人们什么是道,从何得道。可是那么多人,真正去修行的少之又少。孔子教人礼教人仁,未尝不是一条通向道的道路。毕竟连人道都不顾的人又怎么在意大道?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说,孔子和老子分别做了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但你不能说中学老师水平就比不上大学老师。教授的内容不同,不能说本人的程度就不够。只是选择的方向不一样而已。基础教育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

孔子和老子就好像是定海神针,他们树立的标杆儿为后世的人定下了基准。中国人若谈人,谈人伦,谈人道,怎么也跳不出孔子。若谈道,谈天道,谈大道,怎么也无法绕过老子。这就是你的根,没有了根,还说什么中华儿女,还说什么华夏民族啊?

许多人评价的标准都是抽象=高深,平实=浅薄。你理解不了的就是好的,这种想法真是有够神奇的。反对孔子贬低孔子的人,先想想你真的了然孔子么?你了解孔子的人生和理论么?你了解你自身行为里“孔子”么?宣扬老子至上的人,你真的明白老子说的道是什么么?你真的是被老子的说法征服的?还是被玄之又玄的语言所迷惑,而觉得高深?停下来好好思考下,而不是被某种情绪引导就做出判断。

术数天地


中国人真是一个实用到骨子里的民族,凡事问有用没用,这个让我想起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里面的一段对话。


传教的老詹动员老曾信教

“信了他,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去”

老曾:“我本来就知道啊,我是一个杀猪的,从曾家庄来,到各村去杀猪”

老詹:“有忧愁,你不找主,你找谁呢?”

老曾:“主能帮我作甚哩”

老詹:“主能马上让你知道,你是个罪人”

老曾:“这叫啥话,面都没见过,咋就知道错是在我哩?”

老詹:“主他爹和你一样,也是个手艺人,是个木匠。”

老曾:“隔行入隔山,我不信木匠他儿。”

我之所以要引这段话,就是想说,对中国人来说,没有用的东西,在历史的进展中都被淘汰掉了,中国人只保留有用的东西,结论就是儒释道是有用的。


用处何在呢?


儒,以前是当官进阶必考的,所以最有用,废除科举了,被打倒冷落了百十年,现在又热起来,为什么?就是因为有用,现在的用处是办国学班骗小孩子的钱,还说是弘扬传统文化,其次是办班赚商人的钱,教人怎么从儒家经典里读出生意经,教人做儒商,又赚大钱又有“面子”,出书办讲座那更不在话下。


道,以前是驱妖降魔,抓鬼治病,往大了搞还可以帮皇帝炼丹,修炼长生,官财兼收,后来破除迷信,好多东西不让搞了,不过现在很多看相算命,求神问卜,都打者道家的名义,至于办班出书办讲座,虽然不如儒有市场,可是赚到钱还是有保证的。


佛,这个厉害了,你承包个庙去试试?看看一年能赚多少。拯救心灵, 财色兼收,高僧活佛遍地走,那个不跟俩小妞。


儒释道,本来是一种文化,而且各有对人生,生命,困难,幸福的思索,本来都是应该当成道来追求领悟的。

就因为凡事从个有用出发,把它们都降落到术的层面,成了有些人扛着当幌子,但是实际上是骗人的把戏。

真正热爱文化的人,是不会从有用没用来考虑问题的。


吴公子燎


显然,比philosophy、theology和religion都有用。这仨样中philosophy,学成了就是神经病,学不成,就能码字讨生活;

theology,学成学不成都是码字讨生活;

religion,学成了就是原教旨主义,学而不成就是教棍教职人员,接触皮毛就是待宰羔羊——教徒。

这仨样,没有一样教人顶天立地、立身处世、奋发图强、建功立业、功成身退、名留青史、彪炳千古、以策后人。

儒,学成了,上可为国家栋梁,下可耕读传家;学而不成,也就是个迂夫子,只会唠叨几句,倒是害不了人也害不了己。不过怕的是那些学以为饰而非学以致用,那就没法说了。不过任何一门有用之学都会面临此种困境,只有无用之学才没有拿去当幌子的。

道,学成了功参造化,心无拘束,洞彻天地,无惑无愧。学而不成,也不过是道观书斋中自得其乐,与世无争,再者,闲暇时瞎鼓捣,也有些事后才知宝贵的发现。中国四大发明,至少两样与道教有关,指南针和火药。当然,同样有学以为饰而非学以致用者,那就是江湖术士一流。

释,~

其实,释跟philosophy基本一个路数。这玩意儿本身是个自毁自戕的命运,偶然传到中国,自道家典籍借用了若干概念,才重发生机,又续了千年的寿数。不过,这玩意儿也就是个活着、存在而已,这是为了存在而存在、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个无能对外施力的存在。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長風浩荡


中国的文化思潮被历史学家分为六个时期,总结起来为儒释道:儒教、释教、道教。三教鼎立,形成了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去有一种说法为三教归元、三教同一,这是不正确的。儒教、道教、佛教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各有特点。

儒家讲人伦、道德,讲如何把人做好、把家庭搞好、使国家安定,其中心思想为仁爱、和谐,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要有伦常,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社会就稳定,不会乱。

道家呢?讲清净无为,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超脱于世间,其代表著作为老子的《道德经》。这种思想就已超出儒家范围,是天人境界。修道讲究内丹、外丹、超升、神仙。以佛家观点分析,它已超出了欲界天,到了色界的四禅天、无色界的四空天,但还是在三界之内,没有脱离六道轮回,没有拔除生死根本,仍有烦恼障和所知障,属天人境界。虽然定力比较深,但是就像石头压着的草,其根没有拔除,石头一旦去掉,草还是要长起来的。

佛教文化更是讲究因果关系,众生平等等思想,我认为其实儒释道文化还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文化。


石瓶邪小录


非常感谢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想要知道儒释道文化到底有没有用,首先一定要了解儒、释、道三家分别为众人传达的思想理念。这里为了避免造成混乱,都以儒家、释(佛)家、道家相称。

儒家:春秋战国孔子所创,核心为“仁”和“礼”,后分别由孟子、汉朝时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仁,即向善友爱;义,即知羞恶之心;礼,即进退得宜;智,即明是非曲直;信,即处事端正守信。经由宋朝时朱熹正式确立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从而形成维护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政治道德伦理体系,成为调节君臣、父子、夫妻这三大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工具。

释(佛)家:相传佛教由古印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佛祖释迦牟尼)所创,核心内容为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简单的说,佛就是对人生有着深刻洞察、彻底觉悟的人,而且能够帮助其他人进行觉悟,从而使自身和他人都能够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道家: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用“道”来探寻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主张“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尤其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甚至过度干预自然规律的发展。

儒家,佛家,道家的优点显而易见,但他们的缺点也不可小觑。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创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已经远远的背离了孔子的初衷,逐步沦为了封建统治阶级奴役人们思想的工具,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见一斑,至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到达巅峰。整个社会都在四书五经中摇头晃脑,从而缺乏对科学技术的有效探索,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

至于佛家和道家。佛家思想中主张出世修行,脱离凡尘俗世;道家思想的则显得消极避世。这在当今时代显得不合时宜。

从以上思想观念上看,儒家修身,佛家修心,道家修性,儒释道文化到现今都是极其有用的。现在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儒释道文化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我们不应只顾取其精华,还应警惕其糟粕。


慢步溪行


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成也实用主义,败也实用主义。然而,实用主义思维由来已久,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分野。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东西方十分诡异地同时爆发了大量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东方的老子、孔子、墨子、庄子、释迦牟尼等等,西方的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

但是,东西方面临的社会环境极不相同。东方,尤其是中国社会,农业十分发达,人口众多,封国遍地,西周以后,旧的社会秩序崩坏,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社会问题十分严重,于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当务之急是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国的思想家们全部关注“人”,思想点集中在如何治理好社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老子之无为而治,孔子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墨子之兼爱,法家之法治,莫不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经世致用型学问,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实用主义思维,形成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人基本的心理结构,针对任何学问或文化总要询问:“是否实用”?这种思维方式,也造成了中国人哲学和科学的不发达,比如,我们天文学发展极早,但到了二十四节气,足够指导农业劳动之后便停滞不前。

同时代的张衡和托勒密,同样根据“地心说”,我们发展出的是仪器——浑天仪,托勒密的成果却是《数学十三编》——因此,学术界把中国文化称为“技艺文化”,而哲科思维极不发达,这也是中国后来在科学领域全面落伍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所以,儒家和道家文化本身就是实用型文化,但二者相同又有区别,二者都是立足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社会,现在这种社会根基已不存在,要全面照搬型实用,显然不现实,比如儒家文化里对等级关系的维护,早就不适用于当今社会,道家文化对小农寡民时代的向往,也失去了意义。想将这两者进行经世致用,恐怕不现实了,然而作为新型文明构建的参考,作为文学审美,作为心灵抚慰,甚至道家里面一家养生之道,还是有参考意义。

释家文化与前二者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当我们将其作为宗教对待,其实用意义主要还是精神层面的,对个人而言,有信仰(当然是正信而非迷信)自然有助于心灵的平静。

我们常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儒家是拿的起,佛家是放的下,道家是顺其自然想的开!

儒释道文化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很有帮助的!

几千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他的思想和精神指引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尤其是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焕然一新!

从孔子的儒家文化开始说,我本人是喜欢又尊崇!喜欢他的博大,喜欢他的包容,喜欢他的内涵,更喜欢他富有哲理和精神思想的谦和力量!仁义礼智信!

再到释迦摩尼的释教,我喜欢他的文化,喜欢他的思想,喜欢他的真善美,喜欢他对人文的虔诚和教诲!更喜欢他的精神力量!

还有我们本土的文化道教,从老子的道德经开始我更多的是觉得我们道家的玄妙,尤其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讲道家思想给了我们启发,对于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诠释和揭示深深的吸引了我!

儒释道文化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我只是泛泛而谈,从感觉和情怀讲了一点,更多的还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把他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我们是有很大帮助的!





无极小青蛙


儒释道文化是名虽为三、其要归“一”的文化;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儒释道文化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锤炼民族坚韧性格、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民族自信心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有几位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大人物,如吕洞宾、张三丰、王阳明等,他们对儒释道的阐释,对“大一统”思想,对增强民族团结,形成民族的凝聚力,起到重要作用。

愚以为,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对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影响是积极深远的,他们对社会的建构从不同视角进行阐释辨论,对人们沙里淘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历史上的元、清统治,个人以为,恰恰是被朱熹理学带歪的缘故,巧合的是朱熹理学盛行的是宋、明时期,宋朝前期并不是朱熹理学做为官方的时期,明朝朱熹理学虽是官学,但朱元璋及其儿子起初对《道德经》是很重视的。人们对儒学的歧见、憎恶多缘于朱熹理学。

白玉蟾的大弟子彭耜在《道阃元枢歌》中曰“未说修丹便得仙,且图形固得延年”。彭耜的意思是且不论修仙的事,你如果对道有认识,起码道学中有修命修性之学,修命之学是炼己筑基,对养好身体、祛病延年是大有益处的。至于修性之学,那就属于更高层次的学问了。

张三丰在论及儒释道,尤其对治世之学的儒学,更强调首推孔门之学,他对《四书》很推崇,今人对儒学有偏见,多是后人释意带歪了的缘故。试看张三丰在“儒书篇”中说到:《大学》第二节,孔子修身也,为仁用四勿,颜子之炼己也。功夫未纯,不离陋巷;功夫已熟,不忘国家。故能隐中求行,行中达隐。《中庸》一部,道妙精深,子思之后,厥推孟子,持心养气,勿忘勿助,充塞天地,至大至刚。

很显然,孔门之学,首先是修养心性的至理之学,王阳明的承其统的心学是矫枉过正(矫正朱熹理学)之学。

中国的五行学说,在三丰祖帅的“五德篇”中亦有阐释,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经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

时下一部分人,对中国文化不细加研究,不去心性修养,逮着一些局部现象就上升为整体,管窥全豹、以蠡测海,劝尔等能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这些经典国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