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鼓励属下打“小报告”,为啥还是明君?方法值得管理者学习

众所周知,清朝有个军机处,内有重大国家机密,是其军事上的情报局。但是清朝还有一个比军机处更加机密的地方,里面存放的是清朝皇帝与大臣们往来的密折,被称为“

清宫秘档”。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密折正是如此,所奏内容只有君臣两人知道。那么,康熙的密折中都藏了哪些秘密呢

康熙鼓励属下打“小报告”,为啥还是明君?方法值得管理者学习

普通折子和密折,区别很大

清朝的普通奏折一般先通过通政司再呈报皇上。通政司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机构,设立之初,通政司一把手权力很大。但是,随着通政司官员的腐败,屡次发生奏疏泄密事件,再加上明朝的衰亡,通政司到后期已经形同虚设。

清政府建立后,依然设立了这个机构,但其功能已经大大弱化,被称为“清淡衙门”。“(奏折)无不立达御前”,由皇上亲自审阅。但是,毕竟这种机构还是有可能泄密的,于是清朝皇帝又想了一个万全之策,这就是“密折”。

康熙鼓励属下打“小报告”,为啥还是明君?方法值得管理者学习

“ 密折”专奏专报, 不经通政司, 直接呈送皇帝,呈送方法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夹在请安折子里。为了保证机密,折面上不写奏者姓名, 只写“ 南书房谨封” 字样。

这些折子康熙都会亲自及时批复,有一段时间康熙的右手有病,但他仍然用左手批复,可见康熙对“密折”相当重视和谨慎。

​“密折”道出康熙这样的品格

君臣间的密折,无非是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密奏,但康熙的密折却有另一番滋味,让人看了不禁赞叹,康熙不愧为千古一帝

康熙鼓励属下打“小报告”,为啥还是明君?方法值得管理者学习

体恤百姓

1942年,溥仪将康熙的第一批“密折”带出了皇宫, 江南三个织遣官的奏折也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中。这些奏折从当地的风土民情雨水收成,无所不有。

还有一次,李煦在密折中上报了一种新品稻米的奏折,康熙多次批复询问,立即让李煦种出“ 实验田”。可见康熙关心的不仅仅是官员政绩,更关心百姓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疾苦。

康熙鼓励属下打“小报告”,为啥还是明君?方法值得管理者学习

关心下属

1712年,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染上疟疾,于是向康熙密奏想讨一份西洋进口药金鸡纳霜 。康熙看到奏章后立即批复,唯恐不及,“赐驿马星夜赶去”。

此外康熙还千叮万嘱此药的用法,和辨别疟疾的方法。在折子最后,康熙批复道:“若不是疟疾, 此药用不得, 须要认真,万嘱! 万嘱! 万嘱! 万嘱!

这份密折和救命药从北京到扬州,快马加鞭只用了9日,上书康熙一连4个“万嘱”, 可见康熙对臣下的一片真心

康熙鼓励属下打“小报告”,为啥还是明君?方法值得管理者学习

明辨是非

密折算是一种告密制度,是皇帝扩充耳目、加强皇权的手段。但如若实施不到位,往往会小人得逞,暗害忠良。对此康熙也十分谨慎,对于密奏之事,从来都有自己的判断

有一份王鸿绪的奏折,检举一个叫范溥的人, 说他趁康熙南巡之际,假借选美进献的名义, 强买强卖民间女子。康熙看后批复道:

“尔细细打听, 凡有这等事, 亲手秘密写来奏闻。此事再不可令人知道。有人知道, 尔不便矣。”

这份奏折看出来康熙对保密工作的重视,同时也看出康熙对问题的谨慎,让其“细细打听”,以免误判。

康熙鼓励属下打“小报告”,为啥还是明君?方法值得管理者学习

历史上的那些“密折”

“密折”制度并不是康熙开创的,最早起源于汉代的“封事”。西汉宣帝时期,大臣们用皂囊封缄,上报密奏。皂囊,是一种黑色的口袋。

到了唐朝,“密折”演变为“上封”和“封章”,唐朝皇帝们也特别依赖这种形式。在晚唐时期,唐宣宗李忱更是开创了培养“耳目”的绝招。

康熙鼓励属下打“小报告”,为啥还是明君?方法值得管理者学习

李忱曾经密令翰林学士韦澳将天下各州的民生政风汇编一册,命其名为《处分语》。有一次邓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李忱对当地了如指掌,让薛弘宗咂舌不已,这就是因为李忱早已秘密掌握了地方官的一手资料。

“密折”最猖狂之时,发生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当时兴“告密风”,武则天为了排除异己,网罗无中生有的罪证,对忠臣和李唐皇室大肆暗害。

康熙鼓励属下打“小报告”,为啥还是明君?方法值得管理者学习

最可笑的是,当时有个叫鱼保家的工匠,为了讨好武则天发明了一种铜制的告密匣子。匣有机关,告密者只能将信放进去却拿不出来。

武则天十分满意,但这个匣子却害了发明者自己。后来,鱼保家的仇人诬告他私自炼制兵器,武则天下令杀掉了鱼保家。

鱼保家临死时高喊:“我为了害人发明了匣子,没想到最终害了自己!”这句话对也不对,害了鱼保家的不是他自己,更不是匣子,而是利用匣子的人

康熙鼓励属下打“小报告”,为啥还是明君?方法值得管理者学习

结语

如果换成是康熙,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康熙是将“密折”制度的正面效应发挥得比较好的皇帝。可见同样是皇帝,“密折”起到的效果大不一样,制度都是死的,唯有掌权者才是灵魂。康熙能被称为千古一帝,“密折”一事就能看出他不同寻常之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