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像韩信这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早年的他却连自身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谢欣桐


韩信,有经天纬地之才,解决不了温饱。刘邦呢?有雄略天下之才,不是一样不事生产,勉强当个亭长。

如果说这俩人徒有大才而玩不了小生计,那么以奇谋诡诈著称的陈平呢?不也是倒插门插到了富豪张负家,娶了张负克死五任老公的孙女。

大英雄,被一文钱难倒的,比比皆是。韩信,一点儿也不孤单。个中原因很多,但无外乎这样几个原因:

01.均衡态下,能力没有太多施展的空间

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大秦虽然一直在搞工程,但很关键的一点是不再列国征伐了。因此,这是一个均衡态。

在法家还是非法家的问题上,折腾了一段时间。但之后,大秦就是要以法治国、以吏为师,甚至不再局限于关中,而是整个天下。所以,耕战立国就是以耕为主了。老百姓要解决温饱问题,就得拼命种粮食。

当然,经商也是一条路。韩信所在淮阴,应该没啥种地的传统,所以要高人一等,就两条路,一个是当官、一个是经商。这两方面,韩信都不擅长。要当官,名望不够;要经商,玩不了商贾。所以,韩信就跟在南昌亭长后面混吃混喝。看来,秦朝的基层小吏还是极不错的。自己吃饱饭没问题,还能顺带帮衬下朋友。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

当然,大家都想改变命运,不只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出人头地。

刘邦想过,所以从江苏跑到河南要去做信陵君的门客,但是信陵君死了,只能跟着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混。然后,魏国又没了,张耳成了通缉犯,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陈平也想过,所以做乡中里宰时慨叹: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为了出人头地,陈平四处结交豪绅名流,也就是所谓的大人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拜大哥。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蹭流量、赚名声;另一个是盼着大哥提携一下。

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

但是,这些统统没用。大秦治下的均衡态,不单是生计均衡,老百姓种地就好;还是出路均衡,再有才也没人用。

所以,刘邦要做信陵君的门客,不可能;陈平拜再多的大人物,也没戏。韩信,也是如此,只能老老实实地在淮阴呆着。

02.只有在事势激荡中,才有低垂的果实

均衡态下,怎么办?大英雄,就只能被熬死吗?

最好的时代就是把大英雄熬死的时代。因为在这种时代中,一般的草民才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刘邦的二哥刘喜,就没啥本事,是个一般人。但就是在均衡态下,这种人不仅能过稳日子,而且还能比刘邦过得好。而绝大多数人,都是刘喜这样的,他们过得还算幸福。

但是,韩信、刘邦以及陈平,这号人物,绝不是踏实过日子的人。

他们就像被按在水里一样透不过气来,非要找个出路施展一下自己的才华、获得某种成功。而且,他们要的成功,绝不是温饱小康,而是出人头地。

大秦治下的均衡态:生计是一种均衡,踏实种地、交粮食,不会让你饿死;出路是一种均衡,在本地混个亭长小吏,吃饱饭还有地位。刘邦的二哥刘喜就是如此,勤俭持家也不错。夏侯婴也是如此,在郡府马房当个司机,也算吃了公家饭。

天下没有低垂的果实,韩信这伙人要获取那种极大的成功。时代不会给他们机会。财富是固定的,就这么多;经济增长也不显见,就低水平积累。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大富大贵?

只有到了乱世,这伙人才会有可能。沛郡起义,刘邦随便一划拉,就是几千人的队伍。江东起义,项梁、项羽把剑一挥,就是八千子弟兵。队伍的背后,是养活队伍的粮食和财富。而这些粮食和财富是哪来的?肯定不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都是从一般小户刘喜、从富户张负这些人手中或抢或征、弄过来的。乱世,就是一个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

所以,事势激荡就是一个财富重新分配的时势。这时候的天下,处处都是低垂的果实。像刘邦、项羽这样的人,才会有称雄的机会。诸侯割据、山头林立,陈平的奇谋诡诈、韩信的点兵多多,才会有施展的机会。

03.韩信这种人真得很难解决温饱问题

在乱世之前,看一看楚汉集团的英雄们都在干什么:

项梁和项羽,借着出身名望和为人狠辣,在江东当地头蛇。

刘邦做了亭长,但也不好好当,欺负小卖部、喝酒不给钱,还跟寡妇调情、整出了孩子。

陈平就是一直拜大哥,但大哥都不能出头,他也别想了,倒插门当了张家女婿。

张良是五世相韩的贵公子,干的最牛的事就是博浪沙刺杀始皇帝未遂,之后流落草莽,说好听的是游侠,说不好听的就是逃犯。

樊哙,跟张飞一个行当,就是屠夫,杀狗过生计,杀狗能吃上肉,所以日子过得还不错。

郦食其,少年读书、满腹韬略,但就是一个里监门吏、看门老头儿。

可以说,这些人混得都不怎么样。

韩信呢?

韩信比他们还惨,因为他真得没啥凭借。

刘邦还有个老爹、刘太公,虽然看不上这个二儿子,但不会让刘邦饿死。

陈平还有个大哥,供他读书、供他四处拜大哥,陈平嫂子不满意,陈平大哥就把媳妇赶跑了。

张良、项梁、项羽这伙人,还算有点儿家底儿,起码是贵族出身。

而韩信呢?查不到韩信的父亲,但知道的是母亲死了,韩信没钱办丧事儿。

也就是说,刘邦这伙人有志不得伸所以胡乱过日子,但这些人还不至于饿死,因为有人养。但韩信这种人有志不得伸所以拿着把破剑四处晃荡,就只能被人欺负、被人看不起,关键是没人养活。所以,韩信是真得可以把自己饿死的。

韩信真得就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吗?

如果连漂母,一个老太太,能解决温饱,还能养活韩信好几个月,那韩信也不至于这么惨。主要是这家伙的心思就不在生计上,他要的不是温饱的成功,而是出人头地的成功。这就很难了。在均衡态下,韩信这种人会很多,饿死也不奇怪。


减水书生


早年潦倒的韩信后来的强势崛起为史诗级名将。后人惊叹这段神奇经历时,似乎遗漏了几个关键点。

看过这几个关键点,我们或许就能了解到:韩信的经历没有那么神奇,很多人都可能面临过类似当年韩信的情况。

韩信早年的经历小编就不再赘述了。无非就是韩信早年不参加工作,混吃混喝,不务正业,被各种鄙视、羞辱,或者被人可怜。

韩信早年的生活充满了屈辱。

可是,韩信果真是“眼高手低”,不愿劳动吗?

来看看这几点:

韩信晃荡了多久?

韩信大约公元前231年生人,前209年,22岁韩信就去投军,参加工作了。

换句话说,在今天大学生毕业的年纪,韩信就参加工作了。

晃荡期间,韩信在干什么?

当然,放在秦汉时期,22岁出去上班,确实有点晚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你22岁才出去工作,不能自食其力,所以很多人说道。

那么,韩信这段晃荡时期在干什么呢?

司马迁没说,我也不知道!

但是,从韩信后来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端倪。

韩信到刘邦手下后,就“推陈出新”,推动仓库管理革命;

韩信出手,招招神奇,无不透露着他丰富的兵学、地理、心理学方面的沉淀和积累。

韩信用兵时,暗度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罌渡军、背水列阵、半渡而击、传檄而定(沉沙决水、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目前都有一些争议,暂不放入),哪一个不是需要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和自然科学的精准把握呢?

在韩信被软禁时期,韩信还和张良一起整理了古代兵学。能与韩国贵族的张良一起整理经典,仅仅靠丰富的战争经验是不够的,毫无疑问,韩信的兵学理论基础非常扎实!

所以,韩信晃荡时期,一定对兵学、天文、水利、人心等都做了深刻的学习,才能在后面一飞冲天!

天下不乱,韩信也会混的不错

如果没有天下大乱,韩信会如何?

没有天下大乱,韩信或许不会有历史上那么大的作为,但也不必让人操心。

韩信在项羽手下没得到重用,但不也做了个执戟郎吗?这是个什么干部?比不上大将军,但大领导身边的带刀侍卫,可不可小视!加以时日,得到发展机会概率可不小。

当时秦依然在用兵各处,韩信有了真本事,在军中混个人模人样,还是不必操心的,至少欠朋友、漂母的那些饭钱是还得起的。

不理会嘲讽,眼高不是问题,手低才是问题

韩信那样的困局,在今天很多朋友都会遇到。

小编有一个朋友,当年在一个很普通(垃圾)的学校毕业,毕业后在家待着。小编关切地说了句:“你这样不行呀”!朋友怼曰:“滚”!

韩信靠人接济解决温饱,并非自身无力解决,只是在一段时间内重点在学习而已。

他下决心进华为(当时华为已小有名气,但还远不如今天),但知道自己水平还不够,于是,认真准备、补充。后来,终于得偿所愿,经过努力发展,好几年前(暴露年龄了)年薪就过百万了。

韩信若早早像身边人一样“懂事”,致力于“解决温饱”,后来能识文断字就不错了。

年轻人迷茫是难免的,年轻人有志向是好事。

你可以选择放下心中的“执念”,接受平凡的生活,幸福安稳,也很好。

你也可以选择对着自己的志向去努力。

眼高不是问题,手低才是。手艺精了,就什么也不怕了。

但是,手艺精之前,总是要有一些被人嘲讽的。也许你不必像韩信一样被人嘲笑“温饱都解决不了”,但“不合群,一起打机”,或者“干这个有什么用”之类的质疑是一定要忍受的。

眼高手低不怕,知道不足去提高就是了。

最怕的是逃避现实,陷入空想,甚至用“韩信也曾经如何如何”来为自己辩解。

如此读史,就有害无益了。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我们如果给孩子们讲韩信,显然是很困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韩信早年家里非常贫困,只有一个老母和他相依为命。俗话说:“穷人的儿子早当家。”像韩信这种情况,他应该积极地去找工作,或者搞农业生产,或者到官府去打工当差。韩信长得身材高大,身板结实,要想搞农业生产,养活年迈的老母,在堂前尽孝,也是容易的。如果他不愿意搞农业生产,他本身是读过书的,又有一身武艺。连刘邦那样的小混混,都能去当一个亭长。韩信这样的人才,进县府衙门当一个吏掾、功曹什么的,只要他肯去,肯定是办得到的。

可是,韩信却什么也不做,整天腰上悬一把宝剑,在大街上晃来晃去,甚至连找一口饭吃都困难。先是到一个亭长家吃闲饭,一早就爬起来,厚着脸皮往人家亭长家里跑,像吃食堂一样准时。后来亭长的老婆受不住了,每天都提早把饭做好,在床上就把饭吃了。韩信去了几次,找不到吃的,才不得不离开。

后来实在饿得不行了,跑到河边去钓鱼。可是他钓鱼的技术实在很差,基本上钓不起来,因此饿得气息奄奄。有个洗衣服的老太婆可怜他,给他送饭。这样送了几十天,他老人家竟然说了一句,以后我会报答你的。当时老太婆特别瞧不上他,教训他说,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连自己都养不活,还说什么报答别人的话!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送饭的,我要你什么回报?你又能给我什么回报!

(韩信剧照)

看到这里,当我们给孩子们讲这一段故事的时候,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讲。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应该从小就努力把小事做好,将来才能去做大事,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是看看韩信,他连小事都做不来,也不愿意去做,后来却做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获得了“封王”这样巨大的成功。

当我们要求我们的孩子从小要把小事做好的事情,如果他们对我们说,韩信不也是从小不做小事吗?为什么他长大以后,却取得那样巨大的成功呢?

可能我们的大人们会说,韩信是韩信,你是你,时代不一样了,能学他吗?

这个回答看起来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时代,天地间的道理应该是一致的,人生的规律也应该是差不多的。如果我们否定这一点,认为所有古代的那些事情,都是在“万恶的旧社会”里发生的,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那样的话,必然会陷入历史的虚无主义中,这显然不是一种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还得在韩信身上找那些积极的因素,用这些积极的因素,来引导我们的孩子们。那么,韩信身上有什么积极因素呢?

(韩信剧照)

一、韩信志向远大。

说韩信志向远大,有一个细节是可以体现出来的。就是当他母亲去世以后,他把他母亲埋葬在一个又高又宽敞的地方,让那个坟地的周围能够安顿一万户人家(“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韩信做这件事,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这个远大的志向,就是他想当一个“万户侯”。

一个人如果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他将来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我们都说,你能看多远,你就能走多远。这就是讲,“理想”对一个人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二、韩信读书努力。

韩信那时候家里很贫穷,但是他读书非常专心,也读过不少兵书。

有人可能会说,韩信应该没读过书,他打仗属于“无师自通”。我觉得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当后来刘邦把韩信抓到京城软禁起来的时候,韩信曾和张良一起,整理过兵书。而且自己还亲自写了“韩信三篇”。这件事记载在《咸丰·清河县志》里。由此可见,韩信确实是读过不少书的。

读书是非常重要的,那是一个人生活工作的重要准备。韩信要是没有这样的准备,他将来也不会干大事。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给我们孩子讲的。

(胯下之辱)

三、韩信择业谨慎。

韩信当时不去搞农业生产,也不去县衙当差打工,并不是韩信不去找工作,而是他暂时没有找到他想要的工作。这说明,韩信择业是很谨慎的。

我们都知道,平台对一个人非常重要。你就业的平台,决定了你人生的起点。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山区,生活条件艰苦,又没有什么人脉,你也许可以奋斗出来,但是,这样的奋斗会非常艰苦。如果你一开始就在一个大城市,在一个大公司里,你的平台高,那样的话,你的机会要大得多。

韩信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并不轻易就业。实际上,当后来天下大乱的时候,韩信去投奔项羽。当时项羽让他当郎中。郎中实际上就是主帅的参谋,或者说秘书。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官了,只要把主帅伺候好,将来当个大官也是有可能的。可是,因为项羽不听韩信的建议,因此韩信断然离开了他。

再后来,韩信去投奔刘邦,因为刘邦车夫夏侯婴的推荐,刘邦让他当了个管粮食的官。照一般的理解,管粮草的官,自然是肥缺。要想发财,是很容易的。但是韩信依然要逃跑。

从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韩信择业是非常谨慎的,他要选择人生最好的起点。

四、韩信历练性格。

性格就是命运。你有什么样的性格,便决定着你有什么样的命运。所以说,一个人的性格,对他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心理学上的解释,人的“气质”是与生俱来,不能改变的。但是“性格”是可以历练的。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历练出一个好的性格,对他将来的人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韩信在遇到“淮阴屠夫”挑衅他的时候,他并没有和那个屠夫争长较短,而是努力做到“忍”,从那“淮阴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虽然说,我们不该教我们的孩子做这种事情,但是,这样做,对一个人性格的历练,却是非常重要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韩信作为一个榜样,值得我们孩子学习的东西,实在是非常多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韩信,的确如此,早年混到最后都没人待见他了,他也找不到谋生的好路子,只能厚着脸皮混吃混喝。

一个军事谋略那么出众的人,为什么就没办法解决温饱呢?这个让人非常地费解。

前些天,听了李玫瑾教授的一番话,我似乎有了答案。她说了一个事情,说是有个音乐指挥家,好像就是我们中国的,叫谁我不记得了,他的父母叫他每天写2+2=4,不知道写了多少年,最后问他二加二等于几?他仍旧不知道等于几!

但是他的音乐天赋非常的高,指挥起音乐来,他就找到了他自己的位子了。

我记得我在合肥的时候,有个叫伟成的小伙子,竟然不识数。老听别人说他三两个东西数不出来,我不信,怎么可能会几个都分不清。那天我们一起抬砖,休息的时候,我指着抬砖的铁丝问伟成:"伟成,几个铁丝吊子?"

"这个还不容易,就这么几个,你数数就知道了。"伟成笑着说道,自己也开始数了起来。

那用的着数吗,就五根铁丝吊子,一眼就到五个。他数呀数,结果没数出来!

我当时跟诧异,伟成也不傻呀,怎么五个都分不清呢?

我想,韩信在军事上是奇才,但是在谋生生活上可能存在严重缺陷,只有这样解释才算合理。


乙丙丁6


韩信其实就属于我们常说的有大格局的一类人。格局一词来源于古代算命术,就是通过四柱八字预测命运的子平术。预测时,定格局论成败是画龙点睛的一步,定一个人的天赋性格及造化成就,格局论命流传千年演化出我们今天常说的格局一词。

人类对自身、命运、自然、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社科院2019年设立了周易与预测学博士学位,从国家层面重新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精髓部分的学术价值和地位。重新审视、挖掘八字预测学的价值变得任重道远。

相关典籍认为:格,是天赋能量,局是运势造化。命有八格:即财官印食四吉格和枭伤劫杀四凶格;格有成败,成格的人非富即贵、败格的人非贫既夭,世间成格寥寥、众生多为败格。这也是成功、失败二词的由来,破格录用也出自于此。

然后又认为;败格之人行解救败格的大运(一般10年)可以成局,成局之人多富少贵,运过破局为常人

可以理解为:格是命,局是运,大多数常人不入格局或者说没有格局,入格局的人非富贵。

那格局的大小和层次是怎么推断的呢?它有一套关于格的优化组合模式:一般要求格清局正、救应有情。举例说明如杀印格、官印格、三奇格、伤官合杀、羊刃驾杀有印…等组合都是很大的有利仕途的命格,伤官配印有财库、食神生财有官护、马奔财乡…等都是发财的大格局,越是格清局正、越是救应有情,格局就越大,需要八个字配合好、行运不背。

那么,韩信的一生命运合格吗?又是怎样体现出大格局的呢?为什么早年韩信连饭都吃不饱?

反推观之,韩信一生早年虽然潦倒但他自幼天赋极高、机遇传奇,他经天纬地的大才给独具慧眼的萧何留下极深印象,后来才有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气度恢宏、军事天赋极高有大将之才,但理财能力很差、情商也不高,符合命理中格清局正、救应有情的条件,清格是指他的性格非常典型、专业特长特别杰出,并因此造就了传奇经历和非凡成就。后来韩信登台拜将,为刘邦打下半壁江山立下卓越功劳,成就是非常大的。韩信一生多次逢凶化吉绝处逢生,跟格的救应有情是分不开的。也因为格局之限,韩信不太会赚钱,早期潦倒但也不至于饿死,局限一词出自于此。局正指的是行运不背先坏后好先苦后甘,运势由好到差的最早叫造反,这种背运使人越来越惨,往往造成人格扭曲仇视社会、甚至去造反。韩信早期潦倒后来发达的运势属于局正。现在常说的够格、及格、背运、造反等词实际源于此说。也正是这一时期的潦倒促使韩信发奋钻研融会贯通古今军事,为今后建功立业奠定了基础。


海量蚍蜉


不能这么说!一个经天纬地的人才,未必就是一个生活高手!想当年,数学奇才陈景润也是在生活方面几乎是个弱智。其次,有的人拥有极高的才能,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宁愿过苦日子。

我就认识一个具有深厚国学造诣、艺术天才(国画和书法造诣也很深)哲学天才的诗人朋友,他的很多思想对我影响很深,他几十年来没有工作,一直靠一些诗人朋友的救助,但看得出他的傲骨,对金钱的鄙视。只是他生活在现实中,这就是他们这一代思想家的矛盾。

其次术有专攻,有的人才华横溢但未必会找工作,有的人博学多才,但未必懂得赚钱,就像早几年中国的怪现象:研究导弹的教授,收入不如卖茶叶蛋的妇女,这就能够说,这个妇女的能力比科学家强大吗?这个世界很少有全才的人。

我是财经领域创作者沈坤,感谢大家喜欢我的作品,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我的头条号,我努力贡献更多佳作。


沈坤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韩信缺乏生存的手艺。

这也不奇怪。

大家知道杨虎城吧,后来赫赫有名的陕西王。

然而,杨虎城曾经有一段时间复员回家为名,结果却活不下去。他曾开了一个小旅店,很快倒闭。无奈之下,他只能去一个军队做伙夫,也就是烧烧饭,以此为生。

一个后来的陕西王只能做伙夫?

再说直系军阀头子吴佩孚,后来指挥千军万马,威风八面。然而,吴佩孚之前很潦倒,被迫在街头给人写字写信为生。

做小巡警的时候,他因为不懂得受贿,得罪了同事,被人百般排挤,只能辞职。

最后从军被人重用后,吴佩孚才开始大红大紫。


再说,吴佩孚同时代的张作霖,虽然还算有门兽医的手艺,但也混不下去,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张作霖最初是在一家旅店当伙计,同时给客人的牲口看病。即便身兼两个工作,仍然没钱养家糊口,最终只得去做了土匪。

道理也就是这样。

这些伟大人物,往往缺乏一项生存的手艺。而且他们生存的本来就是乱世,就算有独门手艺也未必能够活下来,何谈没有手艺。

他们往往自视甚高,让他们单纯出苦力赚饭钱,这些人当然是不愿意的。


其实,乱世大部分职业都很难混,只有三个职业吃香:

第一医生

乱世死伤的人多,打仗多,就是医生的黄金时期。

无论敌我双方,都不会杀医生,大家都需要这个职业。


第二装神弄鬼的

乱世谁死谁活都碰运气,装神弄鬼、算命占卜的黄金时期就来了。

为什么乱世的邪教特别多?就是大家都将活命的希望寄托到这里了。


第三造武器的

也许大家不知道,民国有一种职业叫做造枪贩子。

这种贩子就像农村的铁匠一样,通常在象征走街串巷,卖东西。

他们卖什么?

就是自造的土枪。

这种土枪制作粗糙,性能低劣,但价格低廉,最程度可以在近距离打死人。

而乱世大家想活命,就要武器自卫,所以这种造枪贩子的生意特别好。

古代也是一样,会制造武器、铠甲的都会被保护起来。

然而,韩信不属于这3种职业,其实他除了做高级军官以外没什么其他技能。


萨沙


我觉得有首歌唱出了韩信早年的心声:“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 ……”同时也道出了他吃不上饭的原因:骨感的现实撑不起丰满的理想,干等不干活自然没饭吃。

韩信出身普通家底儿也不灿烂,没什么余财继承,想吃饭途径无非四条:一、靠勤奋,种地或经商。可他瞧不上也懒得干;二、入公职,效仿刘邦吃皇粮。可他品行不好没人推荐也没人要;三、当强盗,走彭越、黥布的路子。可他宁可钻裤裆也不想把脑袋别裤腰;四、当门客,发挥特长。可他学的是兵法——《汉书》中说他有《韩三篇》传世,专业冷门,和平期不好就业。

没工作就没收入,没收入就没饭吃,韩信穷困也是必然。其实吃饭这种俗事很长时间都没纳入他的考虑范围,因为有南昌亭长这个冤大头可以蹭,跟上班打卡似的,硬是把亭长老婆吃急了。肚子饿扁时韩信也想过自力更生,比如去河边钓鱼。可这哥们技术不行鱼也没得吃,还是边上的洗衣大娘可怜他给他带了几十天盒饭。

所幸韩信赶上了秦末大乱的风口,提着宝剑从了军,先跟项梁后跟项羽再跟刘邦,算是有了铁饭碗。但他仍不拿吃饭当回事,跳过槽,犯过错,最后不辞而别,要不是萧何连夜追回还不知去哪喝西北风呢。韩信最后成功了你当然可以总结一大堆诸如人才不会埋没、金子总会发光之类的鸡汤,但我认为这事太偶然,没什么参考性。


路卫兵


这个话题就有意思了,一个人懂得明白得再多,但是不一定能做到所懂得、明白得,不付诸行动,梦想永远是梦想,理想永远是理想,未来永远是未来,唯有行动,才有可能做到,才有可能得到,才有可能近在眼前,触手可及,握在手中,一个人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没有机会施展出来,那也只能是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的过一生,不是韩信年轻时不想解决温饱问题,有好日子谁不想过,只是他那时没有机会解决温饱问题,只能蝼蚁般尚且偷生,忍辱负重,三餐不济,勉强度日,苟活于世,默默提升自己,厚积薄发,为以后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做准备,直到遇到萧何,被萧何举荐给刘邦,因受过胯下之辱被刘邦所轻视,月夜负气离开后又被萧何追回,演绎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典故,终能大展宏图,拜将封侯,在华夏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韩信是幸运的也是很不辛的,幸运功成名就拜将封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辛惨被坑杀,被萧何骗到未央宫,让吕后早已布置埋伏好在两侧的刀斧手擒住,被蒙住不见天不见地,不用刀斧只用竹子削尖捅死,因刘邦发誓承诺过只要不反叛,见天见地见武器都不能杀韩信,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胯下之辱更是永远抹不去的人生污点,封侯拜将后为了显示所谓仁义,以德报怨委屈了自己没有杀对方,这会让人看不起,古人讲究气节,饿死事小,失节是大,不怨如项羽,刘邦当时的人看不起他,后来刘邦能重用他真的是他的辛运,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才真正确,才显男人气度,男子气概,有本事有仇不报非君子,作恶还被原谅会带坏人文风气,这不是君子仁义这是虚假虚荣,这是真伪善真小人阴谋,不是要指责韩信,只是想表达对这种主义的不耻,对这种文学腐儒道德婊的痛恨,是非对错模糊不分清楚,得过且过对人世间造成了恶劣影响,一个人纵使有经天纬地之才,没有机会平台让他发挥出来,那也只能泯灭在历史长河中茫茫人海里,沦为大众普通人变为庸才,这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望月观星


天才很多都是偏才。。

他们为了保持在自己优势方向积聚注意力,一般在其他方向,宁可漠不关心甚至不惜表现出弱智。。

如果参与常人的工作或生活,俗事缠身自己就做不成最想完成的人生目标了。。

这属于选择问题,谈不上好不好,也说不上对不对,是人生目标的排序,有人舍身成事,也是一种极端选择。。

人才能成事,基础条件是运气好。。时势造英雄,贵人给机会,朋友或同事帮忙,可以一展长才,确是人生快事。。

偶有成果后自傲,也是常态,毕竟太优秀,都是人,难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