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辭灶臨朐風

小年辭灶臨朐風

春節,乃是一年四季之始,源於上古時代之臘(xi)祭,旨在祈求來年農耕豐收。年者,本為“秊”,禾苗乾枯,即由春季萌芽至冬季乾枯的循環週期,是為一季。《說文解字》釋曰:“秊,谷熟也。”谷熟而慶,乃為蠟(zha)祭,時值臘(la)月之初,後定為臘月初八。由於現代簡化漢字,以臘代臘,所以蠟、臘混用。實際上,古代臘(xi)祭並非是蜡祭,其時先為立春,後定陰曆元旦。

春節源自臘(Xi)祭。臘,乾肉也。古時畋獵,多是將肉風乾貯存,以備日後之食。商周之時,人們已經利用海鹽,或礦鹽醃製肉食以便永久存放。《漢語大詞典》認為:“古代祭百神為蠟,祭祖先為臘。秦漢以後統稱臘。”可見蠟、臘混稱,秦漢為始。《禮記·月令》記載:“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鄭玄注之曰:“臘,謂以田獵所得禽祭也。五祀,門、戶、中霤、灶、行也。”一說五祀指門、中霤、灶、井、廁。

古之臘祭有官民之分,天子祭天地眾神,而庶民則是祭先祖五祀。五祀包括門、戶、灶等,因此筆者以為:春節源自臘祭,臘祭之中包括門、戶、灶祀,所以春節之前的“辭灶之祀”應為春節前夕的預備工作,是與春節一體的節日。故曰:春節包括辭灶(小年)、除夕、元旦,直至正月初十。覼縷於後,聚焦其詞而饗諸君。

祭灶,意為祭祀灶君神。一年之中,每逢朔望,房主多有祭祀,惟有臘月二十三祭灶不同平常,稱曰“辭灶”。辭者,辭別也,意即辭別灶神。民間傳說灶神上天言事,彙報一年之中房主的為人善惡,因此才有祀之糖瓜,多說好話的祈盼,實際上如此之舉,已是荒誕不經,極不莊重。細究其始,灶乃五祀之一,本祀灶神,俗稱灶王爺,尊稱“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禮記·禮器》孔穎達註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是司火天神。實則灶神之祀,源起於火神。先民時代,人們茹毛飲血,未知熟食,不僅品不出食物美味,而且極易引起腸胃生病。當人類利用火燒烤食物之後,開始了對火的崇拜,尤其燧人氏鑽燧取火術的普及,人們便奉燧人氏為火神。當人類社會進入以家庭為單位之後,氏族部落時對火神崇拜的習俗便進入家庭,順理成章地成為家庭灶房的祭祀。由於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農業生產多依賴風調雨順,一旦遇上旱澇之災,莊稼絕產,農人則是因無米下鍋而餓死,所以當時人們祭祀灶神,起初是處於對火神的崇拜,後來演化成祈求灶神保佑灶廚興旺,力避斷炊。清朝中期,筆者所在的山東臨朐張氏輩份用字中有一“飫”字輩,其意便是“吃飽”之意,可見彼時人們常遇糧荒饑饉,只要有飯吃飽便心滿意足。由此可知彼時農人要求不高,祀灶僅圖苟安度日而已。

小年辭灶臨朐風

據《後漢書·陰識傳》記載:“陰氏世奉管仲之祀,謂為相君。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後,暴至鉅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由於國史記載世人深信不疑,鹹以灶神為求富乞貴之捷徑,所以才有上古五祀之中灶神久祭不衰之現象。

至於灶神形象,《後漢書·陰識傳·弟興》援引《雜五行書》曰:“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夜被髮,從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兇惡,宜市豬肝,泥灶,令婦孝。”從上述記載來看,灶神並非火神祝融,而是一位普通神祗。試想,若是火神祝融,面對家家奉祀,豈有分身之術?可見灶神乃是一家一個的普通小神,所以才有年終上天言事,參加灶神大會之說。

關於祀灶時間,北方地區多是臘月二十三日黃昏,南方一些地區則是臘月二十四日黃昏。據說此俗起源於中原地區,漢代灶祀均為臘月二十三,至東晉,漢人南遷改為臘月二十四。其因是祭灶日期有“官三民四,烏鬼廿五”的說法,其意是官宅辭灶在臘月二十三,民宅辭灶在臘月二十四,而“烏鬼”指侵入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他們憑藉騎射之功,迫使晉朝官民南遷,受漢人影響而祭灶多為二十五。

根據現有祀灶日期而斷,二十三辭灶者乃是中原遺俗,或是官宅遺韻,保留了原汁原味;而二十四辭灶者乃是遷徙南方的貧民百姓。山東半島和蘇北地區因處中原東邊,受北方民族驅逐較差,所以海岱之間民俗保留了臘月二十三辭灶習俗。宋代文人范成大有《祭灶》詩,專記南方辭灶:“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歡。”“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瓢短勿復雲。”其辭灶時間便不是臘月二十三,同時表明“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習俗宋時已有。其中“婢子鬥爭”實指妻妾爭風吃醋類家中醜事。如果是這種事都怕彙報的話,古時家庭除了“庶人一妻”之家,凡富裕家庭幾乎都有妻妾,那麼祭灶者都會害怕灶君多言,難怪古人祭灶要以糖、酒諂媚灶神,蓋由此因也。

小年辭灶臨朐風

根據齊魯民俗,臘月二十三的辭灶儀節是提前買下糖瓜、柿餅、軟棗。糖瓜,又叫“麥芽糖”,加糖較甜,色如白麵,寒冬臘月時節存於寒室之中,以免遇熱融化,粘成一體。以粘糖供奉灶君,目的是讓他“嘴甜”,上天言事,多說好話。及至辭灶日之黃昏,將糖瓜、柿餅、軟棗以瓷碟盛之,供放廚房灶王神像之前;另舀清水一碗,撒入麩皮少許,置放供桌之下,以備飲灶馬,將稈草(黍秸)剪短,盛於瓢中,置放供桌之下以飼灶馬。然後焚香三炷,擎香祈禱:“今日臘月二十三,辭送灶君去上天,軟棗柿餅糖瓜甜,玉皇面前多美言……”囑其“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不管是金銀財寶,還是人丁童子,儘管帶回家中……”然後插香入爐。

焚香之中,添水兩次,添酒兩次,意為三獻,並觀三炷香哪炷燒得快。中間快,兩邊慢,叫“元寶香”;兩邊快,中間慢,叫“寶塔香”;從一邊遞升的由低到高形,叫“步步高”。待其香滿,便將疊好的(燒紙)錢糧三份點燃,燃畢,奠茶水,跪拜嗑頭,並點燃喜錢分燒灶房門口和大門口,意為灶神出門,順利上天。或許遠古辭灶,扎製紙馬焚燒,稱為“發紙馬”,現在只以焚燒錢糧(燒紙)代替,仍稱“發紙馬”。當分燒灶房門口、大門口喜錢時,早已備好的鞭炮便由孩童點燃鳴放,然後家人分食供品。

這便是海岱之間俗謂“過小年”。

此後幾天,直至春節之前,作為上天委派監察人間善惡的灶神上天言事,參加例會之機,人間便暫時擺脫監督,無所顧忌,加之諸凶神惡煞臨年懈怠,可以為所欲為了。因而許多地方民俗有藉此機會突擊辦婚嫁喜事者,認為是百無禁忌,名曰“亂歲日”,均可“趕亂”。其實這是人們自我寬解之辭,臨年婚嫁,家家都忙,即使至親好友,也無暇去赴宴吃請,相對於一向貧寒之家而言,此時婚嫁,目的是節省開支。辭灶之後,翌日即可打掃廚房。如果灶君未曾昇天,尚居神龕,清掃廚房則有不尊灶神之意,所以才有先辭灶,後掃房之序。

根據海岱傳統風俗,小年以後,大年之前,凡已出嫁閨女不許在孃家居住,亦不許來走孃家,其因是此時走孃家會踩得孃家人不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