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话诗人寒山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苏州,如不到寒山寺,则不算苏州客。因为寒山寺和苏州园林一样,都是姑苏的象征,苏州人的骄傲。寒山寺位于苏州西郊的枫桥景区,是一座有着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刹,寺始建于公元502年的梁天监年间。到了二百年后的唐代,相传僧人寒山曾在该寺居住,故改名为“寒山寺”。这座寺庙,历经数代,屡建屡毁于火,现在的建筑是清末重建的。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诗,让寒山寺闻名天下。寒山寺是著名的祈福胜地,每天来寺中撞钟进香、祈求平安的信徒络绎不绝,寺中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子、拾得和尚、丰干禅师的石刻像,也有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寒山子是唐代的一位高僧,是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也是一位充满神奇色彩的隐逸诗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长期隐居于天台唐兴县(今浙东天台山)西70里的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故名寒岩,所以他自号寒山子。寒山子隐居后,生活方式离奇,性格怪诞,他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被 时人称为“贫人疯狂之士”。他独自一人居住在荒僻山野的岩穴里,怡然自乐。寒山子立意断绝尘缘,与之交往的只有附近国清寺里的拾得和尚与丰干禅师,拾得和尚在国清寺里管理伙食,经常把寺院残余饭菜倒进竹筒,寒山子一去就交给他背回去维持生活。

寒山子酷爱作诗,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每得一篇一句,便书写在竹、木、石壁或林野人家的厅壁之上。其诗通俗,特别是他用当时民众使用的口语白话写诗,真心直语,质朴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在诗中他把隐逸之兴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以自然的纯真优美与人世间的丑恶相抗衡,无疑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否定和反抗,充分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编为《寒山子诗集》,《全唐诗》存诗312首。

关于《寒山子诗集》的成书经过,则有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曾任唐代台州刺史的闾丘胤早年受命到丹丘去做官,临行时突发头痛病,多方医治无效反而越来越严重。这时,来了一位叫丰干的禅师,从天台国清寺特来相访的,丰干很快就治好了他的病,闾丘胤非常感激。谈话之间,问起天台山一带还有什么贤者为师,丰干说了寒山子和拾得和尚的事情。后来闾丘胤上任后去拜见寒山子和拾得和尚,却遭两人呵斥:“丰干饶舌,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之后两人快步走出寺院,不见踪影。后来,闾丘胤命道翘和尚追述寒山子往日的行状,并把以往书写在竹、木、岩石、墙壁上的诗收录起来编成诗集,这样,才使他的作品流传于世。

寒山子的诗文字大者通俗浅易,达到口语化,在当时屡遭责难与非议。据说,当时有个王秀才就讥笑他用凡人口语作诗,且不懂诗的格律。对此寒山子不以为然,并且作诗:“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他的诗歌最早的传播者是道士,唐人的志怪小说就把他编作成仙的道士下凡。到了宋朝他却被佛家公认为文殊菩萨再世。元代传入朝鲜、日本,后译成日、英、法文。明代他的诗篇收入《唐音统签》的《全唐诗》中,被正统文化认可。相传寒山为文殊菩萨化身,拾得为普贤菩萨化身。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与拾得封为"和合二圣",后来就成了民间传说之神,成为老百姓礼拜的婚姻神和爱神。但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他的身世,只能在他的诗歌中窥见一斑。如“兄弟本五郡,父子本三州”,“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抛绝红尘境,常游好阅书”。 最终却连真实姓名也没有留下,只是以号寒山子行世。

寒山子的诗歌主张,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是难得罕见的,大量采用的民间口语,对研究我国语言史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也是白话诗人寒山子的一大贡献。

\u001f\u00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