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家长一生气,孩子就赶紧道歉,孩子成“讨好型人格”怎么办?

父母一生气,孩子就赶紧道歉,这就是“讨好型人格”。

按理说,孩子乖巧听话,大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这不是家庭教育成功,有教养、有素质的表现吗?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是这样回答的: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作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只要家长一生气,孩子就赶紧道歉,孩子成“讨好型人格”怎么办?

因此,“讨好型人格”实际上是一种社交弊端,如果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为了得到其他人的喜欢,就只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感受,这显然不是正常的社交心理。

拥有“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性格异常敏感,擅长揣摩和察觉别人的感受,他们十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往往过分追求别人的认可和喜欢,对自己没有自信也缺乏自尊,害怕和别人意见相左更害怕发生冲突,往往对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感到胆怯,就因为害怕被拒绝。

“讨好型人格”通常萌发于6岁以前,孩子性格和世界观刚刚形成的阶段。缺乏父母的陪伴,或是“寄人篱下”,都会给孩子的潜意识造成伤害,让孩子很容易就产生“只有讨好别人,我才能生存”的想法。

只要家长一生气,孩子就赶紧道歉,孩子成“讨好型人格”怎么办?

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往往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些父母的教育很平和,讲究和风细雨的“说服教育”;但总有些父母的性格暴躁,一旦孩子犯错误或是稍有异议,就动辄拳打脚踢、恶语相向。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面对着父母不断的批判和否定,却得不到赞赏和肯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形成“讨好型人格”。

有的家庭里夫妻感情不好,父母之间总是大吵大嚷,那么如果孩子在场,父母在争吵后就应该及时给孩子解释一下,让孩子明白大人不是在吵架,而只是在争论。不管是不是善意的谎言,父母给孩子直接的解释总是会起到积极作用。否则一个经常吵架、冷战的家庭,孩子会特别没有安全感,以至于认为父母吵架都是因为自己不听话、不懂事的原因。

而为了避免父母生气恼怒,孩子自然会努力察言观色,想尽办法讨父母欢心,就为了改善家庭环境,弥补潜意识中环境的缺失要素。

只要家长一生气,孩子就赶紧道歉,孩子成“讨好型人格”怎么办?

还有些父母特别好面子,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自觉不自觉地想要“讨好”别人,比如恭维同事、献媚领导。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自然也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向这个方向努力靠拢。

面对“讨好型人格”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扪心自问: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孩子一味讨好别人,自然就会逐渐淡漠甚至忽略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这样的人生自然是可悲的。

想让孩子摆脱“讨好型人格”,父母就要试图让孩子从琐事开始,逐渐认识、重视和坚持自己的需求,然后循序渐进,学会说“不”,学会拒绝别人的要求,懂得坚持自己的想法。

当然,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用心的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