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我讀《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封面

是它是它就是它,差一點把我熬瞎!

照片看不到厚度,手工說一聲:三釐米。

一直有個問題不懂,為什麼三四十年代的可以稱為大師的學者那麼多?

書盤完了好幾天,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寫。大師少年都是早慧聰穎,意氣風發,早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很少有人浪費時間尋找方向,即便是確定不了要學的學科,也是帶著問題尋找,奔著目標考量。那個時候的世界不太平,心中有光的人才會勇往直前。

這本並沒有大力去描述大師的學術水平,而用些歷史大事件來表現。

例如,最為推崇的傅斯年,是1919年五四運動學生遊行隊伍總指揮,肩抗“還我山東,還我青島”大旗的那個人;

是河南安陽殷墟歷時9年考古發掘的組織領導者,奠定了我們今天所學到的歷史書的模樣;

是胡適的學生。

書的後半部分都是記錄大師們與時代共進退的事情,最後一章是關於陳寅恪的死,陳出生於1890年庚寅年,死於1969年,2003年才得以入土為安。2003-1969=34,三十四年間,都發生了什麼?

這一整本大厚書裡,我背下的一段話:“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這是陳寅恪為沉湖而死的王國維撰寫的紀念碑文。

我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抄下來,給我家兒子留著看,寫在每年他過生日的賀卡上。

如果不知道陳寅恪,可以試著這樣理解:

他在1939年和1945年被英國牛津大學聘為教授,是該校第一位受聘專職教授的中國學者;

他在1925年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同為清華四大國學導師;

他是季羨林的老師。

傅斯年1950年死在臺灣,大陸只有陳寅恪一人為其寫過四句詩,婉轉表達哀悼。何肇發說:幸虧當年的造反派根本讀不懂陳寅恪的詩,不然他極有可能被當場打死。

也正是因為這樣吧,雖然傅斯年鼎鼎大名,卻被我們知之不多。傅斯年的相關著作,除了借到一本《傅斯年說詩經》,暫時也就沒有其他可讀的,就把陳寅恪學生整理的上課筆記翻出來看看,就下面這本。

我讀《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太硬了,啃不動。

另外有個想說的,這本《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是2012年1月版,前言第一頁對陳寅恪的介紹是這樣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創始人和奠基者。”這是本書整理者萬繩楠1983年寫的前言,如今這麼多年了,“資產階級史學”這幾個字可否能用別的詞代替?

如果我兒子問起來,什麼叫資產階級史學,我怕我也解釋不清楚。

歷史就是歷史,學者就是學者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