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都说蜀中富庶,秦国得蜀中奠定灭六国的基础,而三国时诸葛亮却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

隋治鑫


诸葛亮说“益州疲弊”是在第一次出师北伐的时候,给后主所上的《出师表》中所说的。和诸葛亮在卧龙岗对刘备做出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时对益州国险而民附的说法相比,显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两个说法所面对的情况都不同。草庐对的时候天下尚未大定,所以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取荆州,再取益州,而到出师表的时候,天下三分的局面已经成立,而益州相对曹魏和孙吴两方,处于比较不利的局面。

这时候的益州连续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首先是持续三年的汉中之战,接着是持续两年的夷陵之战。汉中之战虽然蜀汉取胜,但因为是持久战,所以消耗是比较大的,夷陵之战刘备近乎全军覆没,不仅粮草物资全部损失,而且带去的六七万部队也基本上没能回来。尤其是中青年将领几乎全部损失,让蜀汉将领出现了一个断层。

秦国得蜀中之后之所以能够迅速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因为秦国本来就已经取得了对六国的绝对优势,得到四川地区只是如虎添翼,增加了秦国得优势,尤其是秦国对四川进行了水利改造,修建了都江堰,改善了成都平原的种植条件,增加了粮食产量,让四川的资源能够更好的帮助秦国扩大对六国的优势。换言之,即使没有四川,秦国也是具备灭六国的能力的,控制四川只是加快了这个进程。

所谓益州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诸葛亮的说法同样没有违背历史事实,但对今天来说,需要强调的是,汉高祖刘邦的封地是在汉中,他在受封之后率军南下,只是到了南郑,并没有到蜀中。而且,他在南郑的时间也很短,四月份进入南郑,八月份就出兵反攻关中了,而且很快就得手了。之后,刘邦与项羽相争也是以关中为根据地,益州同样只是加分项,而不是唯一的根据地。

诸葛亮在做出天下三分的规划的时候,想的也是先占领荆州,然后再攻占益州,以荆州为北伐的根据地,取益州之后再用益州的物资来支持战争,同样并不是完全以益州来独立支持战争。到汉中之战结束的时候,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大体上已经实现了,而且也出现了他预期的刘备相对其他双方的一定程度的优势。也就是说,诸葛亮当初的战略规划本身并没有错,仍然是实现了。

问题出在哪里了呢?首先是关羽北伐未能把握好时机,没有见好就收,导致荆州后方空虚,被东吴一举偷袭得手,荆州全失,而且,这次东吴连一点退路都没留,吕蒙坐镇荆州准备迎战关羽,陆逊则率兵继续演讲西进,占领了宜都下属的秭归、巫县等地,三峡以东的据点全部都被东吴袭占了。其次则是刘备贸然出兵东征,又考虑未周,被陆逊偷袭得手,几乎全军覆没,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

而且,刘备东征失败后,益州境内的一些潜在的反对势力也开始异动,出现了一些局部性的反叛,比如刘备病重之后,就出现了汉嘉太守黄元的叛乱,而且一度进攻到了临邛,刘备派将军陈曶讨平了黄元的叛乱。虽然这次叛乱持续的时间不长,只有三四个月,但汉嘉郡的辖区在今天的芦山、天全、雅安一带,也就是成都平原以西地区,所以也是比较危险的。更糟糕的则是南中地区的孟获、雍凯等也叛乱了。

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接手的时候,蜀汉的局面是比较糟糕的,形势相当紧张,可谓外有强敌环伺,内有腹心之患。也因此,诸葛亮在接手之后并没有急于马上出兵讨平南中叛乱,而是先稳定益州根本之地也就是成都平原地区的局势,三年之后才出兵南征孟获,讨平叛乱。到这些叛乱都平定之后,蜀汉在刘备去世前后的危险局面终于过去了,诸葛亮才开始筹备北伐,而这时候蜀汉已经成了三国之中实力最弱小的一方,和曹魏、孙吴相比,自然显得益州疲弊了。


萧武


蜀中应该是富庶的。那是诸葛亮说错话了?其实也不是,诸葛亮说的也没有错。我认为诸葛亮这么说应该有三层含义:

一、蜀汉连年征战

夷陵之战,蜀汉大败亏输,精锐尽丧,最主要的是将一股一往无前的气势输了。丢失了天下正统必能统一的自信。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发动了针对南蛮的征服战争。蜀汉的国力必然受其影响。

二、蜀汉的国力

我们知道三国建立,其中蜀汉最小。仅仅控制天下十三州的益州。孙吴控制着扬州及荆州以及其他一些州的郡县。剩下的近十个州的土地尽皆处于曹魏的掌控。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的宏图伟业,只能以弱击强。这难道不算是一种疲敝吗?

三、劝后主向善

中国古代文人讲求“居安思危”的境界。蜀汉与另外两国已经保持了许久的和平。但是,作为蜀汉的皇帝,刘婵必须明白真实的处境。蜀汉三国之中最弱。如果,不亲近贤臣远离小人。不去内修政治,外练甲兵。那么就是慢性自杀。诸葛亮提出“益州疲敝”其实是为后文劝谏刘婵“广开言路,招贤纳士”做铺垫。

结语

所以我说益州其实并不疲敝。不然蜀汉也无法凭借它而立国,成为三国之一。疲敝其实是从宏观的角度,长远的角度以及上层的角度考虑的。


历史的拐点


这并不矛盾啊,说的是两码事。

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指的是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丰富的物产资源。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指的是另一码事,是指战乱导致益州社会动荡、经济不景气,民生凋零。

蜀汉开国后,为什么益州会“疲弊”呢?

我们来看看,究竟益州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一,夷陵兵败后,汉嘉爆发叛乱

刘备在益州称帝后,发动夷陵之战,被打得大败。此时由于蜀汉开国不久,人心未定。对于一个新政权,军事上的失利往往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危险的便是内部的叛乱。

叛乱发生在汉嘉(今四川雅安)。时任汉嘉太守的黄元与诸葛亮向来不睦,据史书载,黄元为人“凶暴”,素无恩信。刘备夺取蜀地后,为了维系统治,不得不平衡各方力量,留用不少旧官员。黄元仗着有刘备撑腰,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

刘备兵败夷陵的消息传来,黄元据汉嘉郡起兵作乱,叛军火烧临邛城,成都为之震动。

这时诸葛亮已离开成都,成都守备空虚,防御力量相当薄弱。留守太子阿斗(刘禅)才十六岁,面对叛军突然发难手足无措。幸好治中从事杨洪沉着冷静,马上召集陈忽、郑绰等将军开会,商讨平乱事宜。

杨洪判断,黄元没什么本事,人品又差,干不了什么大事,不必担心。果然不出所料,蜀政府军人数虽然不算多,对付黄元却绰绰有余。黄元的部下没几个愿意为他卖命,一战即溃。黄元落荒而逃,乘船沿青衣江东下。早埋伏在南安峡口的陈忽、郑绰两将突然率舟师杀出,把黄元逮个正着,就地正法,斩首示众。

这场叛乱很快被镇压下去了,然而,这只是益州之乱的开始而已。

第二,南方大叛乱

继汉嘉郡黄元叛乱后,南方大规模叛乱接踵而至。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诸葛亮主政。此时蜀汉面临十分危险的局面,叛乱迭起,政权摇摇欲坠,后来诸葛亮回顾说:“此诚危争存亡之秋也。”

首先是益州郡酋豪雍闿起兵,杀死蜀汉任命的太守正昂,投降吴国交趾太守士燮。蜀汉政府任命张裔为新的益州郡太守,刚刚上任,屁股还没坐暖,被雍闿反戈一击,竟成为阶下之囚,被捆绑着送往吴都。孙权遂以雍闿为永昌太守,让他率部夺取永昌郡。

面对叛军的嚣张气焰,蜀军只有招架之功,毫无反击之力。

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等人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封锁边界,撄城固守。雍闿虽未能攻下永昌,但他指使同乡孟获煽动各地蛮夷造反。自汉代始,西南夷对汉政权时而归附,时而背叛,反复无常。一旦有风吹草动,西南夷总是闻风而动,成为一大隐患。刘备死后,西南夷更加轻视蜀汉政权,在孟获的鼓动下,纷纷扯起叛乱的旗帜。

除此之外,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巂郡夷王高定等人也见风使舵,起兵响应雍闿。

新兴的蜀政权风雨飘摇,对诸葛亮来说,这是考验他治国能力的时刻。

第三,经济与外交双管齐下,为平乱打下基础

对于南方的叛乱,是出兵平乱还是休生养息呢?

诸葛亮审时度势,确立了对外防御,对内休生养息的国家战略。蜀国的军事力量在夷陵之役遭重创,武力的恢复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蜀汉帝国要恢复元气、治疗战争创伤,这都需要时间,也需要比较安定的国内与国际环境。诸葛亮深知,在此危急时刻,切不可轻启战端,否则稍有不慎,将危及国之根本。

诸葛亮在军事上采取保守政策,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蜀国核心地带是四川盆地,天府之国,在农业上是很有潜力的。南方叛乱后,诸葛亮封锁各关隘,避免叛军突入,保护农耕区的生产安全,大力发展农业,种植粮食。经过几年的努力,百姓生活安定了,粮食储备也渐充足,国家度过最困难的一段时期,为军事力量的复苏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诸葛亮积极恢复与东吴的外交。由于有曹魏这个共同的敌人,孙权最终同意与蜀国和解并结为军事同盟。

与东吴结盟,对蜀国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来自东吴的军事威胁解除;其次,孙权放弃支持以雍闿为首的蜀国南方叛乱集团。这么一来,诸葛亮便可以腾出手,解决南方叛变。

第四,利剑出鞘,诸葛亮平定南方之乱

公元前225年,经过两年多的卧薪尝胆,诸葛亮的利剑出鞘了。

诸葛亮南征的目的,是平定以雍闿为首的武装叛乱集团,恢复蜀国对南方的统治。诸葛亮采纳参军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方针,兵分三路,大举南征。

第一路由诸葛亮亲自率主力从越嶲郡出击,正面攻击叛军首领雍闿;第二路由李恢从益州郡出击;第三路由马忠从牂柯郡南下。这次进攻战前工作做到位,目标明确,故而进展十分顺利。在蜀军凌厉的进攻下,叛军大败,雍闿与另一名叛军首领高定全部战死,其他人一哄而散。

雍闿死后,其部将孟获收拢残兵败将,负隅顽抗。由于孟获在当地蛮族中有巨大的势力与影响力,只要让孟获口服心服地归顺,其他蛮夷都会跟着归顺的。于是诸葛亮下了一条命令:在战斗中不能杀死孟获,只能把他生擒。

于是便有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孟获七次被擒,他再顽固,也不能不佩服诸葛亮的耐心与宽容。最后一次获释,孟获不走了,跪在诸葛亮面前叩首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也。”他终于被打动,真心归顺并发誓永不叛反。由于孟获是叛军中最有影响的首领,他的反正对彻底解决南中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孟获武装集团投诚后,诸葛亮迅速挺进到滇池一线,兵锋所至,无不望风而降。益州、永昌、牂柯、越嶲四郡的叛乱,至此全部平定。


由上所述,可见蜀汉自公元222年夷陵之败后,先后爆发黄元之乱、雍闿之乱、孟获之乱等,持续时间前后四年,蜀汉面临极其严重的危机,故而诸葛亮称之“益州疲弊”,原因在此。


君山话史


诸葛亮说益州疲惫是公元227年时出师表跟所说。益州这个地方是东汉最大的州,领县上百。


益州自秦国兼并开始经营,带去先进技术和兴修水利。凭借汉中成都两大平原,江河灌溉。成为天府之国能媲美关中粮仓。诸葛亮在隆中对讲: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庞统对刘备讲: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法正也对刘备讲: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公元227年诸葛亮讲益州疲惫,我认为原因有以下:

第一连年征战(主要讲刘备入蜀后的)

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刘备攻刘璋夺蜀地,征战三年。公元214年刘备围成都,城中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这也说明了蜀地的殷。但攻战三年使蜀中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刘璋决定投降,并讲富:父子在州二十馀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公元215年张飞在巴西郡宕渠郡跟张郃交战两月,巴西郡让张郃迁走不少人口。刘备率军支援荆州。蜀地休养不到两年,又爆发汉中之战。

公元217年—公元219年刘备跟曹操争夺汉中,可以说是倾国之兵。刘备曾写信给诸葛亮让再发兵,诸葛亮犹豫不决。杨洪讲:汉中是蜀地咽喉,没有汉中就没有蜀地。现在应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说明此时蜀汉的青壮年都上前线了,要女子来运输粮草。这时犍为郡发生暴动。据三国志: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

蜀汉百姓休养不到两年,刘备又倾国之军东征。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六月,刘备率八万军队东征。

从公元212年至公元222年,十一年间处于战争状态就八年。只有三年是休养的,可以说是蜀汉耗尽府库。

从公元212年—公元222年,十年间。只有公元216年、公元220、两年的完全没有战事。其间九年都是劳师动众的,所以蜀汉军民皆疲惫



第二:犒赏将士功臣

公元212年刘备率军攻刘璋,跟诸将约定: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造成的后果: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当时刘备还跟诸将商议把城中房子和城外的田赏给诸将,因赵云谏劝不要这样做,刘备才没有这样做。据三国志夺蜀后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四人的奖赏: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要知道公元263年阿斗向魏国投降,蜀汉府钱居连当初的四人赏钱都没有。其他将士数目详,但总数应该是非常大的。公元219年六月刘备打赢汉中之地,接着又称汉中王。必然是大嘉封赏,三国志虽然没有记录。但我推测数目是巨大的。所以蜀汉有钱粮的疲惫。

第三内忧外困

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 公元223年汉嘉郡太守黄元反,南中诸皆反。这是内忧。

蜀汉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跟庞统齐名的楚之良才廖立不满人事安排。诸葛亮以其诽谤先帝,疵毁众臣免官。荆州人来敏(派系是东州集团),因其乱群诸葛亮罢其职。诸葛亮讲:来敏乱群,甚于孔文举(孔融)。李严不断的要求再成立一个州他当刺史开府。

蜀汉是三国中国力最弱小的,这时又是蜀汉最为虚弱的时候。魏国随时会来征伐,东吴也可能趁机西进。公元227年魏明帝就曾下诏询问趁机攻蜀汉可不可行。东吴虽然重新联盟了,谁知道会不会像当年关羽北伐时在背后拥一刀。所以出师表中讲: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四蜀汉根基动摇

蜀汉的根基是人才、人口、精锐军队。

人才:蜀汉顶级谋士法正刘巴先后去世。五虎大将已去其四,剩下赵云已年老。失荆州丢掉了荆楚多俊杰这个人才基地,也损失了不少人才(战死,投降东吴)刘备东征大败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人才(战死,投降。据三国志参加东征有名字的人回到蜀地的不足三分之一)

人口:蜀汉所据荆州让东吴偷袭,失去了数十万人口。公元220年据汉中东部(上庸房陵西城)的孟达投魏,损失十万以上人口。

军队:失荆州至少损失五六万军队、失汉中东部在一万以上、东征大败损失七左右军队。(陆逊首斩数万,然后再斩万数、五溪蛮给斩了万人。黄权投降魏国所部在一万人以上。这样就有六万人。魏国人傅子记录: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应该包括零陵武陵郡响应刘备的地方豪强武装)

要知道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统计人口只有九十万,失荆州汉中东部人口相当于益州的一半。军队损失在十五万,这些都是随着刘备南征北战的精锐。不是一朝一夕能恢复的。诸葛亮在后师表讲:蜀汉人才都是集四方精锐,非一州所有。(虽然很多人讲是伪作,但道理是对的)一下子损失那么多人才,光凭一州是难恢复的。蜀汉人才有4类:1从北方随刘备南下的,如关羽张飞赵云孙乾陈到等。这些人才死的死老的老2荆州的人才,如庞统刘巴黄忠魏延马良等。3北上南下避战乱,如吴壹吴班法正等。4益州本土人才,如马忠王平张翼等。123都不能再补充人才了,只剩益州一地难以补充。


小鸿哥


任何话语都要在一定的语境下才会有真正的意义,这句话出自《出师表》,也就是诸葛亮理清蜀汉政权内部的诸多叛乱和内部人心,率领军队出师北伐时对刘禅所上的表: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篇文章收录于人教版九年级的课本,就是初三的课本,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和背过。如果真正读过《三国志》的话和了解当时蜀汉政权的背景的话,就会发现当时的蜀汉政权确实到了危机时刻。蜀汉的南部南中诸郡全部背叛蜀汉政权,汉嘉郡太守黄元听说刘备病重,起兵谋反,几乎军队要迫近成都。内部随着刘备的去世,蜀汉政权的内部人心浮动,蜀汉政权确实到了内外危机爆发的边缘。

刘备去世时,蜀汉政权面临的叛乱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动员将近八万军队深入东吴境内五六百里,大举进攻东吴孙权,但是在夷陵一带被陆逊火烧连营,最终刘备大败,损兵折将,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年末刘备病重。

这一年蜀汉汉嘉郡(蜀郡属国为汉嘉郡)太守黄元听闻刘备病重,率先举起反刘备的大旗,黄元进兵攻临邛县,离成都已经很近。

这一年,益州南部的三郡,叛乱滋生,越巂郡夷王高定起兵造反,到了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后主继位时,越巂郡,牂柯郡,益州郡三郡同时叛乱,益州郡豪强雍闿造反,直接流放太守张裔到吴国,并且接受孙权的册封为永昌太守。这一年刚好刘备去世的消息传了过来,导致这些人更是肆无忌惮。

也就是说蜀汉的半数领土已经陷入了叛乱之中。同时孙权为了对付蜀汉政权,还把当初益州牧刘璋的儿子刘阐封为益州刺史,安置在交州和益州的交界处,也就是南方三郡叛乱的地界。企图利用刘璋的影响力,扩大蜀汉的叛乱力量。

此后黄元在进兵途中被蜀汉军队所败,在逃跑路上被亲兵抓住,送往成都斩杀。南方三郡的叛乱在诸葛亮南征的途中全部平定,同时诸葛亮派邓芝出使吴国,与吴国较好,最终召回刘阐,吴蜀联盟得以建立。这一阶段的叛乱才结束。

蜀汉政权内部的逆流——宣扬汉室将终的儒生们

在这里介绍一个人物——杜琼,他就是谯周师父。谯周我们知道他一直在宣传蜀汉不是正统,刘备的蜀汉要完。谯周最后说服刘禅投降曹魏。但是最早在蜀地宣传蜀汉要灭亡的,并且最终被曹魏取代就是谯周的师父杜琼。

刘备在世的时候,杜琼是劝进刘备登基的儒生之一,但是他在私底下却一直散布蜀汉要被曹魏取代的理论。解释一下,谶纬是盛行于秦汉代的重要社会思潮,当时的儒生非常信奉谶纬之说,一直认为这是一种预言之术。汉代著名谶纬之书《春秋谶》就讲过:

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

杜琼十分精通此道,他就在私底下说:魏,是观阙的名字,正对着道路而显得高耸,这不正是魏吗?他还是说:古时候人们称呼官职都不称为‘曹”;但自从汉代开始,都把官职称呼作曹,把低级官员称作‘属曹’,把吏卒称为‘侍曹’,此大概就是天意吧。杜琼直接为曹魏张目,他的弟子谯周正是这些人的代表,此外说一下谯周的弟子就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恰逢此时曹魏公卿发动强大的和平统一攻势,当时的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等人向蜀汉的名流写信,发动舆论文化攻势。两者居然有合流的意思。

但是在诸葛亮做了《正议》一篇给予回应,最终粉碎了这些言论,曹魏此后再也没有发动舆论攻势,但是谯周却作为蜀汉的暗流隐藏了下来直到蜀汉灭亡。

结论

诸葛亮并没有夸大当时的形势,他是对后主尽心的说明蜀汉政权所面对的局面,以及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人者仁义也


战国时蜀中富庶,原因有几个:第一是古蜀国巴国地理位置比较偏,在秦灭蜀之前,成都平原几乎就是与世隔绝的状态,周围的山林成为天然屏障,将古蜀国牢牢的保护起来,从而保证了蜀地基本上不会被外界侵略。


第二就是蜀地内部也没有战乱,成都平原降水量充沛,土地肥沃,粮产量很高。因此当秦国从楚国手里夺了汉中之后,就一定要夺取蜀地作为自己的大粮仓。在长平之战时,秦赵两国都遭遇大旱,粮食减产,最后秦国凭借蜀地运出来的粮草,成功的靠过了赵国,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三国时期的蜀地却是另一种情况,从益州刺史刘焉来到蜀中后,当地的益州集团就和刘焉的东洲集团发生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后来刘璋子承父业,却是昏庸无能之辈。张鲁在汉中自立,经常和西川发生摩擦,这就使的蜀地资源被慢性消耗。



刘备入川之后,因为凭巧计夺得西川,因此蜀中人心未附。接着又和曹魏在汉中对峙了4年,消耗颇多。得汉中后却是空地,只能用西川人口填汉中,使得人力资源分散。
接着关羽兵败,刘备用新征集的4万人口去讨伐孙权,最后几乎全军覆没,又是一大波损失。等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蜀汉也就是刚刚恢复了几年,人口甚至还没更新一代,所以诸葛亮这才说益州疲弊。也的确蜀汉这边人口才刚刚100万不到,而曹魏和孙吴是蜀汉的倍数人口,怎么打得过嘛。


火器工坊


因为就算是富庶之地,用的多的,支出大于收入,自然就会“疲弊”。而《出师表》中面临的就是这种长期使用得不到缓解的局面:

一、战国时代的巴蜀之地。

秦朝于秦惠文王9年也就是公元前316年,由公孙错伐蜀灭巴,取得胜利后,占据了巴蜀之地。为秦朝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其灭掉六国,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图中可以看出,秦国不仅占据着巴蜀之地,而且还拥有这现在陕西的全境并且这里是秦朝的大本营,这就为巴蜀给秦朝提供物资提供了地理条件,这也是三国时的蜀汉所不具备的。

换言之,巴蜀之地纳入秦朝的版图之后,是完全得到保护的,在秦朝的庇荫下,自然发展就更稳定,产生良性循环,也更能为秦朝提供物资的帮助。

二、蜀汉时期巴蜀之地的境况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三国时,蜀汉的地理条件:



从上图我们不难看出,蜀汉政权的确占据着巴蜀之地,但也仅限于巴蜀之地了,整个向上的通道都掌握在曹魏手中,它的地理版图根本无法和秦朝相比,也就是说蜀汉政权并不能像秦朝一样给巴蜀这块富饶之地提供保护。

另外,在《出师表》之后,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无论战争成功与否,让我们记忆深刻的都有物资的运送,可见,受限于此时蜀汉政权的属地范围,其充足的粮草如何运送至前线,也是一个大问题。

三、益州疲弊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斗争


刘备不顾大局,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举兵攻打东吴,结果兵败,气死在了白帝城,这才有了白帝城托孤,更有了诸葛亮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当然就会有“益州疲弊”了,因为刚刚在对东吴的战争中失败,损耗必然不小,这是其一;

其二便是益州并不是蜀汉政权铁板上的一块,当年,刘备夺取益州以后,益州本土的豪族于蜀汉政权的高层也是矛盾重重,并不齐心。也就难说益州能提供多少力量了。

所以说,秦朝和蜀汉虽然都拥有巴蜀之地,但实际情况却是千差万别,也就导致了秦朝可以统一六国,而蜀汉不过苟延残喘罢了!!!


xiaoZ弹史


“益州疲弊”这句话是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虽说是蜀地,但是不可同日而语,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蜀中所面临的外界因素和内部环境都是不一样的。

秦国当年占据蜀地的时候,蜀地还是一片荒芜,就相当于开拓荒地。那个时候那个地理位置几乎和平原地区就没有什么联系。而且秦国主要占据了蜀地最为富庶的成都,纵观整个巴蜀地区,唯有成都平原土地肥沃,这也是为什么当年都说蜀中富庶,因为蜀地就那么一块。

反观三国时期,益州作为蜀国的大本营,除了成都平原,四周皆为崇山峻岭。土地贫瘠也就算了,连块能种粮食的平地都难找,成都就是再富庶,支持整个蜀汉也是有点吃力的。

而秦国国情就和蜀汉不同,秦国当年的国土覆盖了部分中原地区,也就是说蜀地对于秦国来说不是唯一的依靠点。因为他不缺肥沃的土地,只要把成都平原打造成粮仓,给前线的地区做补充粮草的工作 ,这样秦国就有了双重保险,如虎添翼。而且事实证明秦国的目光长远为他赚取了优势,在秦赵两国遭遇旱灾量收锐减的时候,秦国凭借蜀地囤积的粮草,成功获取了战争的胜利,所以秦国和蜀汉对于成都平原的索取都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两个时期蜀地的内部环境也大有不同。

我们先看秦国,在当时那个开化程度比较低的时期,人们面对山河之险还是比较头疼的。加上蜀中周围都是天堑地壑,几乎不会受到外族部落的入侵和骚扰,秦国只管顶住中原和北方的压力就行了,不至于分身乏术。

反观三国时期,蜀汉的国土面积已经远远超出了成都平原,边境和外族接壤,隔三岔五就会受到骚扰和入侵。诸葛亮执政时期,为了给北伐做准备,把周围的隐患都排除了一个遍,即便如此蜀汉隔三岔五就要镇压一次叛乱,非常牵扯精力。

不仅如此秦国当时政治生态要比蜀汉好的多,自己国内闹事的比较少,举国上下心思都在一条线上。而蜀汉可不一样,整个益州党派林立,矛盾重重,让本来就精力不足的蜀汉双脚和灌了铅一样,每前进一步都要累得气喘吁吁。蜀汉面对的内忧除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反叛,还有朝堂上的各怀鬼胎。我们都知道蜀汉对比曹魏和孙吴来说已经占据下风了,严重的内耗也不支持诸葛亮能主持蜀汉像秦国那样逆袭。

况且人口也是一个大问题,夷陵一战,蜀汉的大半军士覆没,元气大伤。诸葛亮虽然主持了几年稍有恢复,但是远远没有鼎盛时期兵强马壮,民少兵寡的现状也限制了蜀汉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用疲敝来形容当时蜀汉在我看来分量不太够,蜀汉凭借一州之力去行一国之事,能用的资源有限,处理的事务繁杂。所以诸葛亮所说的“益州疲敝”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组成的。不单单是说土地粮食不够,更多的是精力不足,元气难以恢复,不能全心思放到北伐大业上去。

总的来说蜀中对于秦国来说那是锦上添花,对于蜀汉来说那是雪中送炭,但是锦上无花尚且可行,雪中无炭那就得活活冻死。等到曹魏五路伐蜀,真正的凛冬来袭,蜀汉如同纸糊的一般,一触即溃,刘禅率领百官投降,哪有秦王扫六合的气势?

所以“疲敝”是诸葛亮安慰刘禅的话,我感觉用“凋敝”更合适。


杨角风发作


蜀中的富庶其实是相对的。

之所以说蜀中富庶,是因为这里有成都平原,又有崇山峻岭天然屏障,如果发展农业,的确是一块最佳区域,但这种地势也决定了益州这块地方只能作为后方基地,而不能作为主战场。

为什么这么说呢?秦国得蜀中后,郡守李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巴蜀成为了秦国天然的粮仓,而得益于先秦时期巴蜀和关中的水路畅通无阻,巴蜀的兵员粮食可以以最低成本运输至秦国作战的前线。比如司马错伐楚时,就是借助了巴蜀地处楚国上游的便利,粮草可以直接通过水路运输至秦军大营。

战国末期,秦将王翦灭楚时,之所以能够从容的统率60万大军在异国他乡与楚军对峙两年,除了秦国雄厚的陆路运输能力外,巴蜀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运至王翦大营,也是非常关键的。之所以一直在说水路,是因为在古代,水路运输是最节省人力也是运输量最大的方式。

正因如此,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巴蜀始终是作为后方粮仓的,巴蜀百姓可以从容的生产,而不用担心战乱侵扰。东汉末年,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也正是看中了巴蜀的这一优势,所以才提出了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

但是这一构想的关键是荆州也在蜀汉手中,因为巴蜀虽然是粮仓,但道路艰险,特别是西汉初,关中一带发生地震,导致巴蜀和关中的直通水道断绝,想要运粮到关中或者陇西一带,必须走陆路。如曹刘汉中之战时,蜀汉就是靠丁男入伍、丁女运输这种近乎饮鸩止渴的方式,才打赢了汉中之战,但代价也是惨痛的,毕竟蜀汉几乎全民动员参与到了战争中,对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

而如果荆州在蜀汉手中,北可北伐曹魏,东可顺流直下攻击东吴,可以说,依托蜀汉为基地,以荆州为主战场,可以大有作为。只不过随着关羽败亡,荆州战略要地丢失,蜀汉被迫把益州作为了主战场。这也是为何刘备不顾群臣反对,执意要伐吴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诸葛亮提出“益州疲弊”的背景。

入蜀前,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为何入蜀后,反倒被诸葛亮说成是“益州疲敝”了呢?疲敝这个词其实主要是指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百姓疲惫不堪。诸葛亮说这话时,正是北伐前夕。当时的情况是,蜀汉连年征战,先后经历了汉中之战、与吴争夺荆州南部之战、伐吴之战、诸葛亮南征之战。

可以说,每一次战争,都对益州造成了极大的消耗,蜀中常年都处于全民皆兵的临战状态,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特别是蜀汉在只剩下益州一块地盘的情况下,每一次征战,都需要靠百姓肩挑人扛去运输粮草。据粗略统计,三国时期,千里运粮只有十分之一二能够运到前线,其他的都损耗在了路上。

我们假设益州一年可以产100万石粮食,如果靠水路,那么可以把至少50万运至前线,但如果靠陆路,那么可能只有10万能运到前线,其他的就白白损耗了。显然,这种损耗是非常惊人的,对蜀汉的经济也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蜀汉经历了几次大的战役失利后,丁壮人口损失严重,《三国志》曾记载荆州南部数郡出现了女子为户主的情况,荆州南部尚且如此,蜀中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

刘备占据益州时,是公元215年,当时益州人口是百万,而到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时,蜀汉人口居然只有94万了,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蜀汉人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减少。可见,诸葛亮当年提出“益州疲弊”时,正是出于蜀汉以一州之地去对抗天下三分之二的曹魏被对方逐步拖垮的忧虑。所以才急于北伐,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秦皇汉武


战国的时候之所以说蜀中富庶,那是因为秦国具有关中,而蜀中给他提供的是粮草支援。蜀中富庶这种说法,在战国的时候,很多情况,都是只因为蜀郡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具有关中之地的秦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支援。只有具有关中子弟的人口优势和强大的蜀郡的耕地优势,才能造就战国时期所说的蜀中富庶这一情况的发生。

而题目中所说的秦国的蜀中奠定灭六国的基础,也是只蜀中对秦国扩张提供良好的粮食支援和后勤补给,真正作战的其实还是要靠人,什么人呢?当然是秦国关中子弟那些人,富庶的蜀中只是为他们提供后勤和粮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人们口中的蜀中富庶,秦国得蜀中而奠定灭六国的基础,如果没有关中之地作支撑,单单只有一个富庶的蜀中而已,那下场可想而知。

我们不管是看灭六国的历史进程,还是汉并天下的历史进程。都会发现巴蜀之地是富庶之地,都是因为基于那个统治者可以掌握关中之地。秦始皇就不用说了,秦国的大本营就在关中之地。我们说说刘邦,刘邦很多人都知道被项羽分封在巴蜀之地。刘邦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呢?当然也是要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利用当年先进入关中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的好感,拿下关中之后,他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和后勤支援,这种情况下的蜀郡才是一个灭六国扫天下的富庶基础。

我们再来看题目当中说的三国时诸葛亮说益州疲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句话出自哪里?到底是不是诸葛亮说的?答案很明显,这句话确实是诸葛亮说的。出自《出师表》,很多人都背过出师表,诸葛亮说的这句话,其实不全,完整的应该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句话很容易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说刘备创业(匡扶汉室)未半(没有成功)而中途死亡,现在天下一分为三,我们国力是最弱小的,这种时候正是最危急的时候。

我们都看得出来诸葛亮说这句话的原因,完全是因为他拿的是蜀郡来和其他的两个国家的国力进行对比。蜀郡疲惫完全是与其他两国相比较而言,我们再来看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刘备死后,刘备留下的这个摊子可以说是一个明明白白的烂摊子:蜀国和吴国的联盟破裂、好不容易攒的大量军队丧失、大量优秀的军政人才死亡或投降、荆州丢失...

这种情况下他诸葛亮以益州自比蜀国,发出感慨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完全是情理之中,也是客观情况。事实上,当初的隆中对所设想的根本不是出师表当时提到的这种情况。刘备集团所需要的进攻毫无疑问一定得是荆州,可现如今荆州已然丧失,本身就不具备人口优势的一蜀国自然就更显得劣势。

除此之外由于当时汉末大乱已然接近尾声,吴国和魏国他们的国力都要比蜀国强,蜀国的休养生息的速度绝对赶不上吴国和魏国休养生息的速度,之前刘备进入蜀郡的时候,是因为蜀郡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没有受到太多汉末大乱的影响,所以在前期是很有优势的,但是到了后期随着汉末大乱的影响逐渐消退,按照其他两个大国的人口恢复,诸葛亮感慨益州疲敝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