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堪称抗日电影的经典,为什么现在抗日影视剧难以超越了呢?

凤飞小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人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周恩来》,《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等。特别是八六年拍摄的《血战台儿庄》,真实再现了国军热血抗战,抵御外侮。李宗仁,王铭章,孙连仲等国军将领为了家国,不怕流血牺牲的正面形像呼之欲出,特别是蒋中正首次以正面形像出现在该片中。据说后来有人将此影片拷贝给远在海峡彼岸的小蒋看时说到“先总统是以正面形像出现的“,小蒋当时泪满盈眶,长久无语。由此推动了台湾老兵返乡探亲,间接地推动了两岸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起到了统战工作没有做到的功效。这样的良心剧是今天遍布的抗日神剧有着天壤之别,道出了当时中国军人素质和装备的差距,中国军队完全靠着一腔热血和人海战术去险胜日寇。该剧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历史领域老孔


清晰的记得,当时还在读小学,是学校组织去看的这部电影,映像最深的地方,是守一座城池(现在才知道是藤县),中国军队一个大官(当时电影有字幕是川军师长王铭璋,但是当时没有在意,后来才知道),部队都打光了,日本人冲到面前,他不慌不忙,坐下来卷了一支烟,借面前的战火点着,当着敌人的面不紧不慢的吸着,对日本人的训斥充耳不闻,然后镜头切换了一下,好像之前发生了爆炸


狮子哥哥78


现在的抗日神剧,我已经无话可说了。怎么能和以前经典电影相提并论,根本无法超越。下面我为大家讲述一下《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上影后的历史故事。

1988年6月11日,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万民争看,轰动香港。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在看完影片后,当晚就给蒋经国打电话说:“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部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了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令尊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血战台儿庄》中,蒋介石形象是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师长王铭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这时,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战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陈敦德介绍,这场戏是根据历史档案拍摄的。而这个经典的镜头画面,与大陆此前反映蒋介石的影片,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

蒋经国听说后,很是震惊,马上对谢忠侯说:“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于是,谢忠侯就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新华社立即报告了中央,并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于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就复制了一盘录影带,通过新华社送给谢忠侯。谢带着《血战台儿庄》的录影带飞回台北。台湾方面收到拷贝后,宋美龄和蒋经国都很快地观看了《血战台儿庄》,并请国民党中常委的全体人员观看。蒋经国看完这部电影后流下热泪激动的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的贡献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不久后,蒋经国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在分离37年后,终于把日思夜想的苦苦乡愁化作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蓝色爱情夜


恕我直言,《血战台儿庄》和后面的《铁血昆仑关》就军事专业来说,拍的并不理想,如果不是特别了解这两次战役具体过程的军事爱好者,除了看到打打杀杀以外,根本不能弄清楚战役背景和发展过程。它的经典在于,在那个特定年代,能够正面描绘国民党军队的抗日功绩,这已经是个很大的突破了。



《血战台儿庄》中着力表现的主角,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和第59军军长张自忠将军,李宗仁1962年回归大陆,张自忠牺牲于抗日战场被新中国追认为烈士,这两个人物在政治上没有禁忌才是电影得以创作的主因。其它如庞炳勋(后来投敌)和汤恩伯都是一带而过。

尤其是汤恩伯,他指挥的中央军第20军团是徐州会战的绝对主力,下辖第52军关麟征部和第85军王仲廉部以及直属师约八万人,是最后能够围歼濑谷支队的不二力量,之前关麟征还逐退了第五师团的坂本支队,如此才造成第十师团濑谷支队在台儿庄城下成为孤军的有利局面,而显然,第20军团在这部电影里被边缘化了,反倒是汤军团是否抗命这一悬案又被坐实了。



另外被弱化的,是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他是死守台儿庄池峰城师的直接上级,集团军主力沿运河沿线布防,并以主力一个师据守河东台儿庄,期间多次组织增援部队加强池师。孙连仲是为数不多被蒋介石重用的西北军将领,因为蒋一向对冯玉祥的部下没有好感,而孙连仲是个例外。他的部队第26路军曾经举行“宁都起义”,整体改编为红五军团;抗战爆发后在华北归属刘峙指挥时也曾经大败,换成其它西北军将领早就被拿下了。

而孙连仲被信任依旧,台儿庄战役表现不错,后来一路升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那可是陈诚留下的位子,1949年逃台。



除去人物的轻重,另外就是服装和道具的使用,总体来看,《血战台儿庄》对国民党军队的服装与枪械反映还算符合历史,比如西北军的灰蓝色粗布军装,汤恩伯中央军的黄呢军装等,但对日军的服装和道具选用过于粗糙,矶谷廉介和板垣的将军制服实在太水了,普通日兵的军服颜色也不对,类似于抗日神剧里的打扮,远不如近年拍摄的《太行山上》和《长沙保卫战》等。

对台儿庄战役的战场细节把握的也不好,貌似是全景刻画,却没有交代清楚战役进程,反而漏掉了诸如日军败退杀死伤兵、白崇禧和林蔚辅佐李宗仁指挥等具体事例,其实五战区参谋长徐祖贻所起作用不大。好的战争电影,应该是宏观与细节相结合,能够基本反应出战场状态。



不该漏掉的是桂军、东北军等杂牌部队在南线的阻击作战,好像整个南线都是张自忠的部队在顶一样,那该军调回北线临沂之后,南线的日军第13师团岂非如入无人之境?如果荻州立兵也率部冲到徐州附近,台儿庄战役恐怕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也有亮点,那会的电影人物非常讲究相似度,从赵恒多饰演的蒋介石,到李宗仁、白崇禧、汤恩伯、孙连仲、张自忠,到被枪毙的韩复榘,细细对比历史照片,你都会发现有几分神似。而现在的战争历史电影除了大人物之外,这个优良传统已经不复存在,一如高大的张丰毅可以出演薛岳一样,完全是选演员而并非选角色。



在我们当年的历史书里,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可是“闻风四十里,枪响一百一”的废物,所以《血战台儿庄》最重要的是正视历史的态度,颠覆了我们对抗战历史曾经的认知,这才是里程碑一般的意义。而至于拍摄手法、技术和水平,受限于时代和年代,不必苛求。

只是希望,会有越来越多《长沙保卫战》这样的正面抗日战场好的影视剧出现,功是功,过是过,能反映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史实就好。


度度狼gg


我家就是台儿庄的,

当年拍这个片子的时候 我上小学一年级 马路上一辆辆国民党军车 呼啸而过 全校同学都站在马路边鼓掌👏,车上的国民党兵沖我们挥手,还敬礼!孩子们激动的又蹦又跳!齐声欢呼 犹在眼前!

家里的老人妇女都去当群众演员了 一天五块钱,每晚回家都乐滋滋的数钱!八十年代的农村也算是巨款了 够买半个月的菜吃!

后来才知道 这部电影叫《血战台儿庄》,

那时候还是在打麦场放露天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了,全村人都围着屏幕找自己,不过能找到的很少 基本都是镜头一略而过

很多的都是躺着的“尸体”根本看不到脸!😁

不知不觉三十多年过去了…………

现在台儿庄新建了个古城 现在很有名 5A级景点,欢迎外地的朋友有机会来旅游!🙏



英雄本色无怨无悔


原因其实很简单,时间是一个问题,中国和平年代太久太久了,参加抗战的战士们都已经老了,很多人都已经去世了,而我们现在拍摄的抗战片,都是依旧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幻想,因为没有经历过很难很难做到真实,稍微一不注意就会是神剧的诞生。



先说一下86年《血战台儿庄》,86年战争结束才三四十年而已,很多人经历了真正的战争,在炮火中重生。挨过饿,受过穷,看过战争,看过炮火。他们印象中有着这种记忆,拍摄出来的影视作品能不好吗?


现在人没有经过那个年代,但是让现代人拍摄十年前发生的事情就感觉好很多。我个人认为,抗战来说拍摄好的还有《亮剑》,这部剧深入人心了吧,李幼斌演的时候47岁了,也没有太多吐槽的地方,看了还依旧津津乐道!


李幼斌主演的更是赋予这个角色鲜明的特色,服装道具来说也是那个年代的感觉,经历过败仗,提现战争的残酷,有美好的一面,有些自己特令独行的感觉,有些解放后的感觉,唯一遗憾的是后面没有拍摄,也没有人敢触碰。

这部剧,李云龙身边的人一个个总是那么让人印象深刻呀,狭路相逢勇者胜,还有一个花和尚加段鹏,李云龙本身就有三个兄弟,赵刚为李云龙哭的那一幕更是感人,男人的情感呀!人生得此知己,值了!云飞兄,云龙兄!别来无恙呀!是敌亦是友!李云龙的这一辈值了!


好剧随心说


其实并不是《血战台儿庄》难以超越,只不过是中国国产的抗日神剧太多的原因导致的。正如郭德纲说的那样:“我们的优秀,全靠同行的衬托‘’

我们可以盘点一下,中国抗日神剧有多少呢?

有手撕鬼子的神剧,同时也有裤裆藏类,还有能用特异功能让子弹转弯的技术,还有用手枪打飞机等等。所以,国产抗日神剧现在已经无下限了。为了流量已经全无节操了。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中国社会大环境太过于浮躁了。在这个社会人么都精于赚快钱,没有了对于良品制造的心思了。不光是电视剧如此,电影也是这样的,一群侮辱智商的电影在不断着放映着。

比如前一段准备放映的《大轰炸》。也算是大牌云集。电影里面有刘烨、陈伟霆、马苏、范伟等等大牌明星。但是到后来经过崔永元爆料,《大轰炸》导致在国内市场上不能上映。所以现在一旦电影和资本联系到一起就变了味,丝毫没有了人文气息。

除了《大轰炸》以外,还有一部电影备受人们吐糟。那就是2018年上映的《爱情公寓大电影》。其实这部电影虽然是《爱情公寓》的原版人马(王传君除外),但是他们的主体和《爱情公寓》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一部盗墓题材的电影,当然了导演为了流量开始碰瓷《爱情公寓》,开始蹭热度,利用情怀制造流量,看过的观众都大呼上当了。

作为《血战台儿庄》为什么受观众热捧呢?主要是因为《血战台儿庄》反映了对于国名党正面战场的肯定,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战争的顽强。电影虽然画质谈不上清晰,舞台道具并不完善。但是他们反映的爱国情怀是有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作用。反观现在电影都是为了挣钱,为了流量,虽然电影画面制作更加精良了,但是内容却越来越空洞化了,叽叽喳喳很是热闹,但是咂摸一下嘴巴,什么都没有留下。


畅聊足球的世界


在我内心而言,血战台儿庄,是中国拍得最好的抗日片,没有之一!

这部片子的蓝本,基本取材于李宗仁回忆录的一些章节。有人说,这部片最大的缺䧟,是太突出什么尸山肉海的死拼,太灰暗了。其实,灰暗和决死,就是我们抗日战争之初的主基调。

当年的中国百姓,九成九都是文盲,迷昧无知是百姓的主流,尤其是山乡农村,几千个老百姓逃跑,只为来了一个班的日军。这并不是什么奇闻。

另外,抗战是在沈阳,平津,上海爆发的,都是大城市,都是长期驻屯的日军挑衅而起的。

一片巨大而破烂的河山,被无数把外敌的军刀所阉割所压摄着,国家没有完整主权,军阀割据内战,没有真正的一统政权,人民缺少国家认同,积贫积弱,毫无现代工业科技基础,绝大多百姓蒙昧无知到极点,这就是抗日爆发时的中国社会现实!

而我们面对的是有着完善现代化工业经济,军制军备,酝酿了上百年大陆政策的,全民狂热支持的日本军队。

中国当年的现实就是,无论从决心思想,国民和军人素质,还是军备武装,以及国家经济科技实力,软硬件都完全处于巨大的劣势中。

比如综观淞沪会战,因为日军炮火猛烈和准确,即使最精良的国军,基本无法组织有效火炮反击。

日军的单兵和班组战术是非常精良的,平型关之战,日军是一支后勤部队突然遭伏,同样迅速组织还击,战斗意志非常顽强,宁死不降。日军拼剌往往能以一敌三,射击普遍精准。

以上都是国共将领回忆录,或当年战斗总结等文献,所公认的描写。

为什么要唱,黄河之滨,集合起最优秀的儿女;要用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什么叫做发动群众,人民战争,要民族解放?!为什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在这最关键的时刻,就是有我们最优秀的代表们,一方面浴血奋战,一方面还要唤醒沉睡的人民,除了血肉长城,当年的中国人还有什么去阻挡日军的铁蹄呢?!

这就是当年的现实,而血战台儿庄正是完美的再现了历史真实。

什么叫生路,那就是决死关头,从尸山血海中趟出的一条血路!

我看不上亮剑这一类的片子,我内心有个标准,只要有这类镜头的,紧要关头,主角单人或领着一群战士,跳上战壕,来集体亮相,主角会讲几句豪言,然后猛冲入敌阵中,当然这期间,主角可能还会手提着机枪一顿乱扫。请注意只要有这种装逼镜头的,我一律判为神经剧!


林林老板


首先我先不评价86年的《血战台儿庄》的电影有多么经典,我相信有很多人认识都比我深刻我,在此我就是想对现在的抗日影视剧发表下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不尊重历史,影视剧肆意对历史事件加改编

要说明这个观点,我想不用我太多的赘述,因为目前的抗日神剧太过于变态,什么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里藏手榴弹等等,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一幕幕均在抗日影视剧中出现,主角的神勇和日军的不堪一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知道这些是符合中国观众对日本人的憎恨,恨不得把日本人挫骨扬灰,但是现实就是现实。日本军人真的那么脆弱吗?我还记得一部采访老红军的节目中,就日本军人的情况进行了询问。我还依稀记得,那位老红军称:影视剧中演的日本军人真不是这样的,日本人真的那么好打,抗日战争就不会打8年了,而且日本军人信丰的是武士道精神,日本女人为了让男人冲锋陷阵,不惜自杀,了却日本军人的后顾之忧,这些种种,只会让人疯狂,跟这样一支队伍战斗回事那么容易的吗?在此我不是为日本人说话,只是希望我们客观点,影视题材电影要尊重历史,86年《血战台儿庄》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还原历史,尊重历史,不要肆意杜撰和改编。

二、影视剧中采用的武打特效不符合逻辑

这种列子我想在现在的抗日神剧中比比皆是。如单手骑摩托还单手握嘉林机关枪,一个人消灭了日本的一个中队。还有就是弓箭上绑手榴弹,射出去消灭了日本的一个车队我。类似种种,我觉得如果我们演绎的是科幻片的话我认为你可以杜撰,或者拔高,但是如果演绎的历史题材的电影,我想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希望影视剧中的武打、特效要符合逻辑。观众是要看到的一部真实的历史题材电影,而不是娱乐片。

在此最后总结一句:历史题材电影凡是经典必定是尊重历史,让历史再现。


大叔如此多娇




这部片子是良心作品。我是上高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在电影院包场观看的。当时观看电影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有的同学都看哭了,特别是王铭章师长弹尽粮绝的那一段。

这部电影反应的是1938年春天国民党军在苏鲁交界的台儿庄地区组织的一场与日军的激战,战役持续20余天,歼敌一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国民党中央军,川军,西北军等王牌和杂牌共同配合,血战到底,可谓气壮山河。



这部影片较好地反应了历史原貌,服装道具都是原汁原味的。比较好地刻画了重点人物形象,比如蒋介石,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王铭章等。在对待蒋介石的形象上,也是正面处理,反应了蒋介石爱国的立场和民族精神。当时电影一出来,暮年的蒋经国就迫不及待观看了电影,据说蒋经国当时也很震撼。

我对李宗仁的印象一直还是这部电影给我的烙印。李宗仁作为桂系军阀的老大,当时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指挥这场战役。这场战役是李宗仁的得意之作,也是他一生都引以为傲的杰作。他成功地协调了派系林立的参战部队,不少部队整个师都打光了。电影都做了如实反应。



现在为什么拍不出超越他的电影呢?其实,拍是拍的出来,后来拍的三大战役也不错。2010年拍的《喋血孤城》也不错,反应的是常德会战的事,由吕良伟主演国军58师师长,也很真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这些电影制作比较精良,成本肯定也比较高。所以,一些电影公司不愿意投入拍这类电影,因为如果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组织观看,那么就很难收回成本。所以他们宁可拍一些神剧,迎合低级趣味,钱投的少,收视率又还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