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電視裡每天都說有人死了!”黃磊、劉墉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這篇文章,寫給想讓孩子理解"死亡"的你。

"媽媽,電視裡每天都說有人死了,那些人的寶寶怎麼辦?"

6歲的Lemon看著電視,突然這麼問我。

忽如其來一陣悲涼感。

每天滾動變化的數字,背後都是一條條曾經鮮活的生命。

這些逝去的生命背後,又是一個個曾經平凡又充滿希望的家庭。

看著孩子略顯擔憂的眼神,我決定,好好回答她這個問題。

“媽媽,電視裡每天都說有人死了!”黃磊、劉墉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如何回答孩子的"死亡之問"?

Lemon第一次對"死亡"提出疑問,是在她4歲那年,她爺爺去世了。

家裡有人在痛哭,有人黯然沉默。

她拉著我的手,問我:"阿爺怎麼了?"

我告訴她:"阿爺死了,去了另一個世界,不能再見面了。以後他不能和你說話,不能帶你玩了。"

她不解:"為什麼?"

我說:"我們人類的生命都有規律,每個人最後都會死。阿爺因為生病,所以提前了一點。"

她忽然不太開心:"那媽媽也會死嗎?"

我誠實地回答:"會。不過等到我死的時候,你應該是一個可以照顧好自己的大人了。"

她似懂非懂,沒有再問。

過了很久,有一天我帶她去放風箏。

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對她說:"休息一下,媽媽快累死啦!"

她卻問我:"如果累死了,你是不是就會像阿爺一樣,被燒成灰,消失不見了?"

我心裡猛的一驚,沒想到她什麼都記得。

但面上還是平靜地回答她:"是呀,如果死掉了,就會從這個世界消失。"

她一臉認真對我說:"你說你會等到我很大很大了才死的對嗎?"

我哭笑不得:"正常情況下是這樣,如果遭遇意外或生病,就不好說。所以我一定會愛惜自己的身體,儘量活得久一些。"

我從不避諱跟孩子聊任何話題,哪怕是死亡。

我會把我知道的,都誠實地告訴她。

“媽媽,電視裡每天都說有人死了!”黃磊、劉墉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被忽視的"死亡教育"

當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愈發重視。

德智體美勞、情商、財商、性教育……孩子接受的知識面越來越全。

但當孩子對死亡發出疑問時,我們常常不知該如何作答。

在國人對死亡避諱的大環境下,甚至很多大人都不太理解這道題。

因為沒有人曾對我們進行死亡教育。

小時候,死亡是一件令我十分害怕的事情。

能產生關聯的,不是親人的嚎啕大哭,就是那些嚇人的鬼怪傳說。

導致一聽到"死了人",就會嚇得一哆嗦。

後來長大一些,又認為是人都會死,活著開心就好。

甚至有一段時間,各種"花式作死"。

喝酒、熬夜、玩刺激,對生命毫無敬畏之心。

這正是缺乏死亡教育的兩個極端後果:

恐懼死亡、漠視死亡。

萬幸,我有了孩子,這讓我變得特別惜命。

怕自己萬一死了,孩子便沒了媽媽。

我對自己的死亡教育也是從這個時候才正式開始。

原本3歲可以搞明白的問題,卻遲遲拖到了30歲才開始學習。

“媽媽,電視裡每天都說有人死了!”黃磊、劉墉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這樣跟孩子談死亡

明星黃磊也曾被女兒多多問過什麼是死亡。

他是這麼回答的:"你知道星星的光是什麼嗎?每一顆星星都是屬於一個人的。每一個人要離開這個世界,就到天上變成了星星。"

多多又問:"星星那麼小,等我上了天怎麼分得出哪顆是你?"

黃磊:"我們就變成一顆星星了,一家變成一顆,相愛的人會在天空重逢,永不分離,我們一家人在一起,變成一顆最明亮的星星。"

黃磊並沒有從科學的角度來正面回答,而是強調了一家人不管在哪裡,都不會失去彼此。

著名作家劉墉,有一次帶兒子看楓葉時,對兒子說:

"這世上沒有永不凋零的樹葉,每個人也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死亡,和出生一樣,都是很自然的事。死亡是一場告別,雖然避免不了傷感,卻依然可以像楓葉一般美麗。"

之後,他兒子在作文中寫道:"我對死亡沒有那麼害怕了,因為爸爸的話讓我感受到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劉墉的話裡,則暗示了孩子,死亡雖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將有生之年活出絢麗。

“媽媽,電視裡每天都說有人死了!”黃磊、劉墉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關於死亡的真相

哪怕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人類對於死亡,依然知之甚少。

這使得我們沒辦法從教科書裡搬答案給孩子。

什麼是死亡?沒有標準答案。

但有兩個真相,是我們可以跟孩子坦誠來講的:

死亡不可怕,它與"新生"一樣,是我們生命中一定會經歷的環節。

正因生命有限,我們才要格外珍惜。

我們人類,就像浩瀚星辰中的飛鳥。

哪怕沒有飛翔的痕跡,也要在有限的時光中,努力飛過。

“媽媽,電視裡每天都說有人死了!”黃磊、劉墉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現在,你準備好,跟孩子一起直面死亡了嗎?

你身邊有什麼死亡教育的案例、你對死亡教育有什麼見解,說出來我們一起學習。

希望今天的你,又進步了一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