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發展動力觀的理論超越及其當代啟示

當今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的關鍵時期。種種材料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對於歷史發展動力問題的理解和創新,是立足於對以基督教、黑格爾主義為代表的兩種代表性歷史解釋模式的反思與超越。因此,根據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追尋歷史唯物主義歷史發展動力觀的生成路徑,在思想比較過程中闡明歷史發展動力觀詮釋的典型範式,有助於增強其與種種流行歷史觀的對話能力,呈現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變革的重大意義。

一、基督教關於善惡鬥爭的歷史發展動力觀及其思想侷限

通過追溯西方思想史不難發現, 對於歷史發展動力問題的探究是一種歷史自覺意識的產物, 而這一意識的正式確立恰是始自基督教。

正是基於歷史預設論的基督教正式提出了歷史具有明確發展方向的觀點,從而開啟了對於歷史發展動力問題的學術探究。基督教的歷史發展動力觀建立在歷史進步論的基礎之上,這對於古希臘以靈魂不朽、轉世輪迴觀念為理論前提的循環史觀來說是一大進步。在基督教的歷史解釋框架中,人類開始具有自由意志,歷史進而也開始具有追求進步的目標,這使得探究歷史發展動力問題具備了理論前提。受自由意志的支配,上帝信徒與魔鬼信徒之間不斷鬥爭的歷史也隨之展開。相應地,人類歷史的主題便成為在上帝的啟示下自由地選擇順服神的禁令,對神的恩賜報以感恩,贖罪便成為貫穿歷史的主線,以無罪身份重回神的樂園便成為歷史發展的既定方向。

可見,善與惡之間的鬥爭作為基督教視閾中的歷史發展動力,著眼於探究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且把歷史發展的目標寄託於上帝的救贖之上。因此,基督教雖然提出了歷史發展動力的問題,也開啟了人的自由意志之歷史作用的積極維度,但它不是致力於尋找歷史發展的內生動力,而是試圖通過建立“人—神”關係進而探究歷史發展的動力,這一思路並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規律。值得一提的是,基督教基於預設論的歷史發展動力觀對於近代啟蒙時期歷史觀產生了深遠影響,與善惡鬥爭類似的理性與迷信之間的鬥爭,被伏爾泰等諸多思想家視為歷史發展的動力。

二、黑格爾關於先驗理性自我否定的歷史發展動力觀及其邏輯困境

作為先驗理性主義發展的巔峰,黑格爾的歷史發展動力觀最具有代表性,他用注入歷史生成維度的“理性的狡計”之說,把康德開啟的客觀理性史觀推向了理論的高峰。他把理性理解為絕對精神這一神秘實體,在“實體即主體”思想的支配下,黑格爾認為“‘精神’無論過去和現在都是世界歷史各大事變的推動者”,從而明確提出了精神動力觀。與之相應,社會發展進程不過是絕對精神不斷自我展開和復歸的過程。

能動實體觀是黑格爾的重要理論貢獻,這使得黑格爾能夠憑藉辯證邏輯超越了形式邏輯的傳統致思路徑。他超越基督教與部分啟蒙思想家歷史觀的重要之處在於,他不再把作為推動歷史發展動力的矛盾理解為兩種實體之間的鬥爭,即善與惡之間或者理性與迷信之間的絕對鬥爭,而是認為理性在自身發展的進程中存在著自我矛盾,這一矛盾不斷地自我否定、發展。世界歷史的發展是隨著這一矛盾的自我展開、解決過程而實現,矛盾的每一次解決又是下一個矛盾的開始,這是因為絕對精神只有通過不停歇地否定自身的鬥爭,才能實現自身的目的。既然支配歷史的絕對精神尚且是自我矛盾的,那麼歷史發展的進程也不會一帆風順。值得肯定的是,黑格爾已經無意識地把歷史發展的動因歸結為人們對於私人利益的追尋,他已經把由絕對精神決定的、人們追求私人利益的“惡劣的情慾”看作了歷史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因素。這一思想是相當深刻的,已經接近歷史唯物主義了。

然而,受先驗理性主義邏輯範式的制約,黑格爾在歷史發展動力問題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以下邏輯困境。

第一,黑格爾從歷史之外尋找支配歷史進程的根據,從而無法把握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第二,黑格爾將歷史視為個體私慾的體現,這種觀點仍然沒有突破宗教神秘主義的範疇。

第三,黑格爾的歷史發展動力觀具有明顯的邏輯悖謬。

三、馬克思恩格斯基於社會內在矛盾辯證運動的歷史發展動力觀及其理論超越

雖然黑格爾已經嘗試超越歷史人物的表面動機去尋找某種客觀實體,並且從私人利益角度出發去探究歷史發展的動力,但是他並不認為這種私人利益產生於歷史進程的內部,而認為其是由某種絕對精神所決定的。受黑格爾思想的影響,鮑威爾等青年黑格爾派從自我意識出發追尋歷史發展的動力。

與上述西方歷史哲學思想流派顯著不同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在與其進行對話反思的過程中,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並且,在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他們對於歷史發展動力問題的理論探索取得了巨大突破。

其一,歷史唯物主義從歷史之內把握歷史發展動力,超越了從歷史之外進行探究的邏輯路徑。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邏輯框架中,既然歷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歷史的進程必然體現人的意志,人類歷史貫穿著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對立統一關係,而使二者實現統一的中介就是實踐,實踐構成了歷史產生髮展的基礎。由此可見,立基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這一歷史唯物主義思維框架,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提出了從歷史之內把握歷史發展動力的思想,從而超越了從歷史之外進行探究的方式,實現了邏輯起點及其路徑的根本轉變。

其二,歷史唯物主義立足於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本身探究歷史發展動力, 超越了探尋某種先驗終極實體的思維範式。

馬克思恩格斯不是從歷史之外的預設論出發看歷史,而是在歷史生成的視野中看歷史。在他們看來,人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

這樣一來,人類社會內部的生產實踐活動終於得到了歷史哲學的正視。正是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生產力、生產關係相應地開始了不斷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矛盾運動進程。

其三,歷史唯物主義堅持主觀辯證法和客觀辯證法的統一,超越了理性自我辯證否定的精神動力觀。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主觀精神、人的思維領域並不具有獨立辯證運動的能力,而是需要依託於、反映於客觀物質世界的辯證運動,同時對客觀辯證法的把握又是在不斷髮展的辯證思維過程中逐漸實現。

事物發展的客觀辯證法決定著人們認識事物的主觀辯證法。所以,從實質上來看,無論是客觀辯證法還是主觀辯證法,它們歸根結底都具有客觀實在性。這種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的統一就是唯物辯證法。

其四,致力於對歷史發展動力系統的揭示,超越了單一實體的唯一動力觀。馬克思恩格斯立足於現實的人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基於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相統一的原則,認識到,體現在生產力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體現在生產關係中的人與人的關係,猶如社會歷史的經緯線,構成了社會發展過程中最基本的矛盾,從而揭示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基本矛盾運動構成了歷史發展的動力。

如上所述,作為西方歷史觀思想演進史上具有開創性貢獻的傑出思想家,馬克思恩格斯雖然繼承了基督教開創的歷史進步觀,也承續了黑格爾的歷史辯證法,但是他們在歷史發展動力問題上作了進一步的科學探討。這突出表現在,基於社會基本矛盾辯證運動過程,,他們進而對於歷史發展動力系統進行了深刻揭示。

四、結論

通過深入研讀《德意志意識形態》《序言》《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重要文本,我們能夠對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發展動力觀的邏輯理路進行一個深入的把握,這成為我們科學評析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於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種種重構觀點的基本立足點。

馬克思恩格斯開創的歷史唯物主義給我們奠定了觀察歷史發展的基本方法原則,這就是以矛盾分析法為核心的歷史辯證法。

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發展動力思想正在當今中國得到發展和運用,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強大思想力量。

總的來說,對於歷史發展動力問題的探究,是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也成為近代西方歷史觀變革的重要理論成果。同時,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也提供了科學理解歷史發展動力的學理支撐,從而有助於我們深化對歷史發展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從上述由基督教、黑格爾到馬克思恩格斯為主線的思想史學術譜系分析視角出發,再結合各國各民族興衰成敗的歷史事實,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在西方思想史上的變革性價值。這給我們帶來了進一步的思想啟示,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固然需要不斷拓展當代性,但是這種當代性的創新必須立足於馬克思恩格斯確立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才能避免陷入理論悖謬,進而保持其科學性和生命力。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網 賈偉/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