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

朴灿烈ChanYeol


包拯在当代几乎被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作为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清官,公正无私,为了寻求真相,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他的故事被广为传颂。

在现代电视剧中,除了包拯,公孙策也是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的,他睿智,常常能给包拯提出关于案件建设性的意见。


公孙策和展昭一文一武,相当于包拯的左膀右臂,那么公孙策到底犯了了弥天大罪,包拯要杀公孙策,这可相当于废了自己一只胳膊。

起因

其实这件事还要从公孙策女儿说起。

包拯在查一件案件的时候频繁遇刺,后包拯派人调查,发现是一个名叫江龙的人干的,江龙是什么人呢?他的养女正好是公孙策的女儿。


而他为什么要刺杀包拯呢?原来江龙的弟弟在当地私自募兵,包拯调查的正是这件案子,在宋朝,私自募兵是要株连九族的,为了保护弟弟,同时也为了保护自己,江龙选择刺杀包拯,终止案件的调查。

所以,和江龙有关的公孙策女儿也要付出代价,可能刑法很重,公孙策又为了自己的女儿,选择知法犯法,悄悄放走女儿。

结果

包拯铁面无私,自然要严惩犯法之人,对于公孙策,包拯当场就要斩了他,幸好皇帝仁宗体谅人才,在展昭的求助下下了一道圣旨,保下了公孙策。


汗青正浩


公孙策作为包拯最得力的助手,两人的友情也是非常深厚,而且公孙策的为人一直都是聪明善良的,那么包拯为什么要斩首公孙策呢?包拯开封府里的龙头铡就是他的得力助手公孙策发明的,可是包拯却要用公孙策自己发明的铡刀杀公孙策,这滋味真是让人难以言喻呢。原因是公孙策曾有一个失散多年的女儿,一直在外流浪,等到公孙策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女儿,正要和她相认的时候却发现女儿牵连着一桩令人咂舌的惊天命案。

平时和包拯一样公正无私的公孙策遇到这种事情也不淡定了,父女俩刚相聚女儿就要被杀头,公孙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理性对待这件事的。于是平常公正廉洁的原则被他抛到脑后,公孙策开始包庇自己的女儿。但是这种事情怎么能逃过破案如神的包拯的法眼呢,事情败露后包拯也是无比心痛,但是错了就是错了,即使两个人的友情再深厚,法不容情包拯还是秉公办事准备把公孙策给斩首了。

这件事情闹得很大惊动了当朝皇帝,皇帝看在公孙策为断案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才下旨免除公孙策的死罪,包拯和公孙策又重归于好了。包拯为官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美誉可不是说说而已,包拯和抚养自己长大的嫂嫂感情很好亲如母子,但是她嫂嫂的儿子却是个败家子,在外面杀了人包拯接到这起案件后毫不留情的就用铡刀把亲侄子给斩首了。丝毫没有顾忌到两人的亲戚关系。由此包拯成了流芳百世的清官,他的丰功伟绩也被人们世代流传。


朝飞暮卷


咱们先来了解下包拯这个人,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含泪斩公孙策了。提起包拯的名字妇孺皆知,他是北宋的名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向来以铁面无私、执法严明而著称。


包拯在当官前就立下从政不徇私情的志向。23岁那年,包拯在庐州合肥求学时,受到出知庐州的刘筠嘉许,他的名声大火。老家有一土豪两次邀请他吃饭顺便谈谈人生,包拯都拒绝了,拒绝的很干脆,而他的一位李姓同学觉得盛情难却决定要去,包拯一语惊人:

“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

可见包拯为官前就已经明确自己要走的路: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为官绝不念私情。果然这个土豪犯事了,包拯审理案子时果断执法,保证了公正严明。

在官场上一些人为了升迁或自保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藐视法规干出一些黑暗勾当。而包拯对这些是极其恨恶的,他崇尚廉洁,以法为大,不畏权贵。



包拯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他弹劾以权谋私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和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弹劾王逵剥夺老百姓的钱财,还对老百姓滥用私刑激起民愤。王逵的密友都是朝廷要员,如宰相陈执中、贾昌朝,他又是宋仁宗的大红人。包拯才不管这些,他连续7次向宋仁宗弹劾,不法办王逵绝不罢休。包拯最后一次弹劾还直接指责皇帝说:

“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意思是,“现在您竟体恤老百姓,坚持己见,任用酷吏王奎,这样做对于王奎一人来说是一件幸事,但是那些千千万万百姓的不幸又该怎么办!”

包拯的这些话无不透露出一股强烈的正气,他性格刚直,言语恳切,令朝野震动,一些有良知的官员被他的魅力所折服,纷纷站在包拯这一边,面对舆论的压力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还了黎民百姓一个公道。

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凡事为官人员不论是谁只要不干正事不务正业包拯都会勇往直前去弹劾。也由此得了个外号叫“包弹”。

包拯的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在自己身边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自己老家庐州任职时,他的一些亲朋好友暗自高兴,以为有了保护伞,从此可以为所欲为逍遥无边了。因此明里暗里干了不少狗仗人势的事,有些亲近还明目张胆到去扰乱官府。包拯得知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这时正好有一倒霉蛋,包拯的从舅犯了法。包拯不顾亲人的求情,根据宋法规定,让他这个舅舅吃了一顿板子,自此以后,沾亲带故的没有一人胆敢违法。

包拯在东京(今开封)为官时,面对向来难治的众多皇亲国戚、高官人士,包拯首先亮明他拒绝一切私人关系,不论背后的权势有多大违法者一律法办。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送礼走后门自讨没趣,对铁面无私的包拯多少有些畏惧,不敢胡作非为,包拯的威名震动都下。


说了这么多我们对包拯这个人多少有些了解,咱们言归正传,来看看包拯为何含泪斩公孙策。

包拯包青天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是百姓心里理想的“青天大老爷”形象,所以很多民间流传的秉公办案的故事,或载在史书里的,又不知道这些故事的来源,自然就安在了包公的身上,有的口口相传,有的拍成影视登上舞台。而包公含泪斩公孙策就是电视里的段子,其实也并不是包拯要斩公孙策。



公孙策实际上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虚拟人物,他是北宋开封府主簿师爷,协助包拯办案的智囊高手。开封府三口铡刀龙、虎、狗就是公孙策设计的。公孙策阳光帅气懂医术,罗辑思维能力很强,他善良足智多谋,绰号“再世诸葛”。

有一次,包拯奉命南巡,在太湖发现浮尸命案,而且是穿着官服的两具尸体。 很明显这是大案要案。包拯立刻马不停蹄和公孙策和展昭商议要尽快破案,他们在破案过程中,突遇刺客要直取包拯性命,刺客还自称叫江龙。万幸被武功高强的展昭打败,其中有一女刺客慌不择路被展昭拿下手镯。

面对这只手镯公孙策不淡定了,这是他女儿的手镯。原来公孙策有个女儿,已经失散多年。公孙策激动、惊慌终于调查出女刺客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公孙策深深了解包拯绝不会因此寻私放了自己有命案的女儿,但他又怕自己的女儿被抓捕法办,思来想去公孙策最终私下放了她女儿,然后去找包拯坦白决定以死谢罪。

公孙策知道,在包拯的心里法大于一切,他办案向来秉公执法,他更不会接受自己的手下徇私枉法。而自己是包拯最信任的助手、部下,竟然涉及到雷区,包庇杀人犯,这是包拯不能容忍的,哪怕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行,这也是包拯的为官原则,所以公孙策不想让包拯为难一心求死。

至于包拯眼“含泪”也不难理解,虽然在包拯的心里秉公执法是第一,但不代表他没有“情”,公孙策在他身边多年几乎寸步不离,没有公孙策的协助许多大案要案就不会那么容易破解,或者不一定能破解,包拯对公孙策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是非常疼惜的。另一方面,包拯心里也在为公孙策的知法犯法感到悲哀,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怎会为了父女之情去包庇凶手,怎么还死者公道。再者,他哭公孙策的命运,没想到学法多年死于犯法,而且是死于自己设计的铡刀之下,悲惨!悲哀!

最后公孙策的结局也是有惊无险,展昭出手阻止公孙策,并且苦苦相劝,公孙策不为所动,一心求死。就在刽子手马上就要手起刀落之时,突然雷公动怒,一道响雷击落刽子手手里的鬼头大刀。所有人都认为斩公孙策有违天意,公孙策也因此得救。


小姐姐讲史


公孙策为包拯发明出龙、虎、狗三口执法铜铡,最终却将自己送到了铡刀之下。这一刻,素有铁面无私之称的包拯也是眼含热泪,究竟原因何在?

公孙策跟随包拯之初,偶然见到包拯打算呈递给朝廷的陈州赈灾奏折中,直言当今圣上宋真宗赵恒用人之过。因此,心下大惊,认为包拯会被罢官去职,当即收拾行礼,准备各奔东西,另谋生路。

这时,包拯府中下人包兴急匆匆报来喜讯,言包拯已被当今圣上加封为龙图阁大学士,并被派往陈州赈粮救灾。同时,为了增加包拯的执法权重,又赏赐三道御礼。听后,公孙策也是心下大喜,看来不用再另谋前程去了。

不久,包拯下朝回来,找来公孙策进行商议:“为了我方便办差,圣上恩赏三道御礼,你帮着想个好主意,不能辜负了圣上大恩。”

闻听此言,公孙策认为是包拯想要赶自己走,却又抹不开情面,才以此事来为难自己。所以,公孙策暗思,反正要散伙,随便想个办法糊弄一下包拯算了。想到这里,公孙策立即摆好笔墨纸砚,设计出了龙、虎、狗三个档次的执法铡刀,并注解好说明。

当公孙策将此方案提交给包拯时,已做好了被其痛骂一番的准备。谁知,包拯看后大喜,并派他指导木匠尽快将此物做出来。次日,包拯令人抬着三口执法铡刀,呈给圣上御审。圣上及朝臣尽皆惊叹不已,朝议当廷通过。至此,包拯执法之时,便以龙、虎、狗三口铡刀为执法工具,以此来惩治奸佞,威慑宵小。

接着,为了配合包拯审案,公孙策又发明出刑具杏花雨,既不伤人筋骨,又能令人痛入骨髓,因此在案件审理中多有建树。

从此,公孙策便死心踏地辅佐包拯,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回春妙手等优势,成为包拯的左膀右臂,并被后世称为“再世诸葛”。平日里,公孙策在包拯面前自称“学生”,而包拯和展昭则尊称其为“公孙先生”。一者,公孙策同包拯之间名为上下级,实已达到了亦师亦友的地步;二者,公孙策确实有大才华,才会被状元之才的包拯和南侠展昭尊为“公孙先生”。

后来,圣上命包拯南巡各府县期间,一日路经太湖时,有人前来报案,言太湖中发现一具浮尸。接着,包拯便令公孙策、展昭一同查办此案。

经过数日调查,凶手混江龙被擒,招认因报兄弟之仇而杀人,又有养女孟如忆,从旁相助。但是,当公孙策调查孟如忆时,通过龙凤手镯的线索,竟然发现该女子原来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丫丫。

这下,令公孙策心生纠结。一边是自己亏欠多年的女儿,失而复得;一边是为救养父脱身,杀害多名官兵的凶手山贼。结果,律法的天平倾向了情感一方。最终,知法犯法的公孙策,私自将亲生女儿放走。

事后,公孙策心生愧疚,遂决定以死明志,主动投案自首。作为铁面无私的包拯,虽然心中不忍,但还是根据律法条款,含泪宣判了公孙策的死刑,择日处斩。

孟如忆逃离后,思虑再三,认为不能陷生父于不义,同样也来投案自首,并死在了公孙策的面前。

处斩公孙策当日,若非展昭从圣上处求来赦免旨意,公孙策定然人头落地。

注:以上情节均来自电视剧廖启智版公孙策的《包青天》。同时,《宋史》中并无公孙策其人的记载。其实,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三侠五义》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小五义》中均没有包拯含泪暂公孙策的情节记载。

所以,此情节应该为编剧临时添加。不过,却也如同画龙点眼之笔,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但是,无论是什么版本的《包青天》,包拯都离不开公孙策这个得力助手。

从整个情节来看,只有公孙策来承担这个责任,结局才更加完美。如果,公孙策真是冷血到捉拿愧对一生的亲生女儿,世人会如何评价人间真情。事后,作为执法犯法的公孙策,又能主动投案自首,并承担责任,则又显示出其重义重情的一面。同时,虽然包拯号称“铁面判官”,但是他在判决公孙策死刑时,却能眼含热泪,足见包拯也是个重情重理之人。面对情理法的权重问题,执法如山的包拯果断选择了重法轻理去情,将律法的公平、公正完美体现。如此以来,不就将人间的情理法给予了更加完美的诠释吗?


祥子谈历史


包公要杀公孙策,是因为公孙策犯了法,只好忍痛要杀了他,起因是包公在南巡的时候,接到报案说在太湖中发现一具浮尸,包公就此展开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包公还遇到了行刺,后来凶手混江龙被抓,招认了是为了自己的弟弟报仇而行凶,混江龙有个养女,也参与其中。

公孙策在调查混江龙养女的过程中,却从龙凤手镯的线索中发现混江龙养女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这种情况让公孙策很纠结,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现在成了罪犯,难道要眼睁睁的看着亏欠多年的女儿被斩首或是被流放千里吃尽苦头吗?在情与法之间挣扎的公孙策最终选择了情,私自放走了亲生女儿。

公孙策在放走女儿后,知道自己这样做法理不容,对包公问心有愧,就主动投案,供出自己的罪行,铁面无私的包拯见自己所敬重的公孙先生犯了法,心中虽然不忍,却也只能含泪宣判了公孙策的死刑,择日处斩。


荼蘼


历史上的包拯,眉头上没有月牙,脸也不黑;不认识南侠展昭,三侠五义,白眉大侠,手下也没有什么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更没有什么龙虎狗,三口铡刀,没有铡过陈世美,包勉和公孙策。


包拯出身在官宦之家里,少年是很是努力学习。二十九岁考取进士,为孝敬父母没出去当官。三十九岁时,包拯父母去世,并守孝期满。包拯才开始出来当官。

包拯首先到天长做知县,后调端州。由于处理端砚案出名,被调入京城任御史中丞。在弹劾和进谏中,直抒己见,不畏权势。六年后,包拯升任知谏院。

1057年,五十九岁的包拯权知开封。他在开封改革了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使百姓打官司直接接触办案的官吏,使百姓不再被那些小官吏敲诈。“包青天”应该是这时候喊出来的。


可惜,包拯在开封只待了不到两年,就被调到朝里做了“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1061年,包拯官至副枢密使(副宰相),成为宋朝重臣。1062年,包拯病逝于开封,举国哀恸。

包拯一生忠义,他曾作为使节出使辽国,他曾因弹劾贪腐官员与仁宗争吵,他曾带人给百姓挖井,曾为受灾地区免税。他的仕途很平淡,是一位埋头苦干的良臣。

至于包拯铡公孙策,那只是人们为了褒扬包拯,秉公执法,刚直不阿的正义精神,演绎出的故事,当然也正是展现了百姓心中的向往。


这个故事说的是,包拯去太湖一代巡视,发现水中一女尸体。在展昭等人的协助下,捉拿到了女嫌疑犯(叫什么想不起来了),公孙策在审理案件现场,发现这位女嫌疑犯是自己丢失多年的女儿。

公孙策思前想后,觉得对不起女儿,于是,在亲情与法律的天平前,失去了平衡,他将女嫌疑犯给放走了。

公孙策放走了犯人,并没有逃避,而是主动投案给包拯,并说明了情由。包拯无奈,法不容情,含泪铡了公孙策。


路遥lgy


公孙策是包拯的好搭档好兄弟,而包拯要杀公孙策,也是因为公孙策触犯了法律,包拯不得不遵守他心中的准则,含泪把公孙策斩杀了。这件事的缘由还要追溯到包拯南下的时候碰到的一个案子。当时那个案子的起源是,发现有人发现河中漂浮着一具女尸,就告知了包拯,包拯决心要查清此案。

但是这个消息让真正的凶手江龙知道了,于是江龙就决定要刺杀包拯,因为包拯的断案能力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如果不提前刺杀他的话,那么自己就会受到牢狱之灾,或者是死刑。而公孙策作为包拯的搭档,自然会为包拯做事。

公孙策在调查凶手的途中,发现江龙的养女居然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而江龙也正是让他的养女去刺杀包拯,公孙策两难之下还是决定放走凶手,也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其实作为一个父亲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包拯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还是决定不能够因为私情而放过任何一个人,于是就斩杀了公孙策,公孙策因为保护自己的女儿而死,想来也没有遗憾吧。

而包拯在痛心的同时也没有很大的遗憾,因为法律是人人都必须要遵守的,不能够因为他是自己的好兄弟就不去做到公正执法,这对于对不起皇帝给自己的三份文书,也就是十分的信任。大家都知道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但是铁面无私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一颗柔软的心呢。




小鱼儿经典影视


公孙策是《三侠五义》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随侍在包拯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帮助包青天拯救黎民百姓,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他精通医术,博学多才,足智多谋,就是这样一个深受包拯器重的人,有一次却差点死在自己设计的铡刀之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让我来给大家详细分解。

公孙策向来是个自命清高的人,相貌英俊,他自认才华无人能及,所以从不把别人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他与包拯相遇,深深为包公的气节所折服,从此心甘情愿随侍包拯左右,效犬马之劳。


包拯与公孙策相识是了然和尚引见的,了然和尚是个得道高僧,包公非常敬重他。 有一天,包兴听到外面有脚步声,连忙出去看是谁来了,看到门外的侍卫手捧一封书信说:“外面有个书生求见老爷,这是他拿来的了然和尚的书信”。

包兴便拿着书信去交给包拯,包拯是极敬重了然和尚的,急忙打开,原来这是一封推荐信,了然和尚向包公推荐公孙策,说此人的学问品行都非常好,包公看了以后赶紧让包兴把公孙策请进来。

包兴出门来见到公孙策,看他身上穿的都是包拯当时在寺院里留下的衣服,公孙策比包拯的身量小,衣服穿在身上肥肥大大,包兴想这肯定是了然和尚送给他穿的。 包兴也没有和公孙策讲明,只是把他引进包拯的书房,至此公孙策与包拯相识。

在以后的一次次的断案过程中,包拯与公孙策总是能不谋而合,意见一致,在日益交往中,感情逐渐加深,包拯尊称公孙策为公孙先生。

大家都知道开封府里那三口著名的铡刀,也许不知这还是公孙策发明出来的。

有一天包拯写了一封奏折,让公孙策帮忙誊写出来,公孙策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是包拯因陈州放粮之事,上书给皇上的,说皇上用人不当,满文都是激烈之词。公孙策心想,如果就这样写给皇上,不知是否会怪罪下来,但是没有办法只能按照包拯的原文抄写下来。

第二天包拯上朝后,公孙策在家里担心害怕,深怕包拯被皇上降罪。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居然有人来报喜,说包拯被皇上赏赐了。原来皇上开始看了折子确实很不高兴,但是紧接着想到包拯的为人,知他是忠义之人,这样说也是为了自己好,所以又转怒为喜,加封包拯为龙图阁大学士,派往陈州查赈,还赏了御札三道。



包拯回来后便把这三道御札交给公孙策谋划,可见对他是非常信任的。可公孙策当时还以为这是包拯在难为他,所以随便用笔画了个图形出来,还特意把札写成了铡,图案是三口铡刀,分为龙、虎、狗三种。

拿给包拯后,包拯居然大喜,夸奖公孙策真是有文采,此时公孙策也不好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只能将错就错。

第二天包拯上朝后便把文案拿给皇上查看,皇上一看便明白了,这是包拯借“札”字之音改作“铡”字,做成三口铡刀,作为镇吓外官之用,因此龙颜大悦,命令早日做好,急速起身。这便是上斩皇亲国戚,中斩文武大臣,下斩不守法的黎民百姓的三口铡的由来。

公孙策还发明了杏花雨这种刑具,使得那些狡猾的犯人一见到这个刑具便吓破了胆,不得不把自己的罪行招供出来。 公孙策的医术也非常高明,常常救百姓于危难之时,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一次却差点被包拯处死。

原来有一年包拯奉皇命南巡,路过太湖时有人从湖里捞上来一具尸体,包拯命令严查此案,经过几天的调查,原来此人是被江湖人称江龙的人所杀,包拯派捕快连夜捉拿此人。

没过多久,江龙便被捉拿归案了,他供述出养女孟如意也曾参与了此案,而孟如意此时正逃亡在外,紧接着又展开了对孟如意的追查。

公孙策也参与了此案的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公孙策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手镯,正是自己当年留给亲生女儿的信物,经过再三确认,公孙策发现原来孟如意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一面是情同手足的战友包拯,一面是自己生了却没有养的女儿,公孙策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当中,可是最终他选择了亲情。 因为多年来自己从没有抚养过女儿,所以对她怀着愧疚之心,他决定放了孟如意,自己对死谢罪,因为他知道包拯铁面无私,他知道后一定会治自己的罪,但是他无怨无悔。

包拯知道后果然大怒,但是他也很为难,他舍不得公孙策,舍不得这个共患难的战友,可是法大于情,他最终还是判了他死罪。

就在公孙策马上要被斩首的时侯,展昭冒死去见皇上,求皇上网开一面,念在他过去的功劳上,饶了公孙策一命。

皇上听了来龙去脉后,深深感动,也理解公孙策对女儿的一片深情,于是便 写下了免死诏书,幸亏展昭快马加鞭赶到刑场,救下了公孙策,包拯也保住了自己的一位得力干将。


公孙策虽然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但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找到这样的影子。

包拯是大家所熟知的宋朝名臣,他铁面无私,忠肝义胆,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人们爱戴他,敬重他,尽管他已远去,但是围绕着包拯演绎了许多英雄人物,这是人们对包拯的一种思念之情,也是人们对包公精神的一种渴望。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包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包公精神一直在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雨霁视角


众所周知,公孙策是包拯的得力助手,也是他的好朋友,为什么他要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呢?包青天包大人为何变得这么残忍呢?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呢,欢迎收看大型历史悬疑侦探题材节目《大宋怪谈之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他向自己的好兄弟下死手,只为了这件事》

先来说说包拯,就是大家熟知的包青天。北宋仁宗朝的官员,以公正廉明、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曾担任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务。

包拯在担任司法官员时,多次弹劾权贵,并替天下伸冤,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都敬称他为包青天。

包拯任开封府代理府尹时,当时开封有很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素以难以治理著称,而包拯“立朝刚毅”,凡以私人关系请托者,一概拒绝,因而将开封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他执法严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动都下”,在他以天章阁待制职任知谏院时,弹劾权贵,“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再说公孙策,他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塑造的一个虚拟人物,历史上并未有其人。可能是为了怕包拯破案时孤单,《三侠五义》就虚拟了一个叫公孙策的人物作为包拯的助手。

那么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呢?这还要从《三侠五义》里的一桩案件讲起。

公孙策在调查混江龙养女的过程中,却从龙凤手镯的线索中发现混江龙养女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这种情况让公孙策很纠结,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现在成了罪犯,难道要眼睁睁的看着亏欠多年的女儿被斩首或是被流放千里吃尽苦头吗?在情与法之间挣扎的公孙策最终选择了情,私自放走了自己的女儿。

公孙策在放走女儿后,知道自己这样做法理不容,对包公问心有愧,就主动投案,供出自己的罪行,铁面无私的包拯见自己所敬重的公孙先生犯了法,心中虽然不忍,却也只能含泪宣判了公孙策的死刑,择日处斩。

就在刽子手马上就要手起刀落之时,突然雷公动怒,一道响雷击落刽子手手里的鬼头大刀。所有人都认为包拯斩公孙策有违天意,应该宽恕他,公孙策也因此得救。


袁卫宇


包拯是宋朝时候出名的清官也是当时的断案高手。他一生忠义秉持正义,可是他却做出了人生中让后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包拯把跟随他多年的公孙策给杀死了。到底公孙策为何会被包拯给杀死了呢?小编这就跟大家说说。谢谢关注!

包拯和公孙策不仅在工作上是志同道合,而且在生活中也算是一对儿好朋友。可是包拯最后把公孙策给杀死了。他因为什么把如此关系的公孙策给杀死了呢?我们要从包拯陈州粜米说起。当时这里出现了灾难,皇帝给包拯三个空白的文书,这三份文书可以被填上内容后发出执行,例如官吏任命都能在此时发生。

包拯得到了这三张空白“尚方宝剑”后就匆匆去陈州放粮去了。此时公孙策刚刚投奔包拯,他想要在包拯面前表现下自己,他把皇帝给包拯的三道书札给演绎成为了现实中的三把铡刀,也会是后来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三口大刀龙头铡刀、虎头铡刀和狗头铡刀。他把三把铡刀制作完毕后邀请保包拯来看看自己的想法怎么样,当即被包拯当场表彰。

后来包拯在南下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案子。有人高发说水中发现了一具尸体。当凶手江龙得知包拯要彻查此事,他决定来刺杀包拯。公孙策在调查刺杀包拯凶手的过程中发现了江龙有一个女儿,此人就是一直在暗地里刺杀包拯的人。可是江龙却一直对外宣称这个女儿是他的一个养女,没有血缘关系。

更让人感到吃惊的是江龙的养女居然是自己多年失散的亲生女儿。她原来是公孙策的女儿!在所有的嫌疑人都搞清楚后,公孙策决定把自己的女儿放走。能表明俩人关系的是在公孙策这里保存着的手镯。江龙的养女决定冒险去把这个能够证明自己和公孙策有利害关系的手镯给偷走。

公孙策和江龙的养女表面上相互不认识,她混入公孙策的家里后装扮成他家的下人,准备把公孙策推到井中摔死他。可她知道公孙策说出了手镯的来龙去脉后内心变得越来越复杂,她不知道怎么才能把公孙策给解决了。内心复杂的不仅仅是江龙的养女,就连公孙策也感到很迷茫。

他最后决定把刺杀包拯的凶手也就是自己的女儿给放了。在把自己女儿放走之后,他精心准备了证据,可是他依然决定用死来告诉包拯。公孙策的掩饰根本就不可能瞒过包拯的眼睛,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公孙策放走真凶的事情给全盘调查清楚。

包拯按照宋朝的律法以包庇罪名把公孙策送上了自己亲手设计的铡刀之上。看来任何时候亲情和法律都是矛盾的,为了救女儿命的公孙策最后把自己的命给搭了进去。在法律面前包拯却没有选择和公孙策的友情,他触犯法律被处斩也是在清理之中的。谢谢关注!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