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墓前的思考


老子墓前的思考


老子墓前的思考

史飛翔

西樓觀位於東樓觀以西約兩公里的就峪溝西側。經周至縣西樓觀村,入就峪溝,過遇仙橋,遠遠就望見大陵山。史書記載,老子逝後,葬於周至縣大陵山吾老洞。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周至縣志》卷三記有:“《水經注》就水北經大陵西,世謂之老子陵。”這本書又記道,《舊志》記載:吾老洞在就峪西,洞穴深邃莫測,聽有風聲。相傳有玉匣,即為老子墓。山頂有廟,有老子石像,知縣章泰重修,有碑記。明萬曆四年(1676)《重修吾老洞殿宇記》碑載,洞內有石函,葬老子頭蓋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立老子墓碑等。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縣章泰重修。從大陵山現存的碑文、石刻,也可判定老子葬於大陵山。

老子墓為一圓錐體,冢基高2.8米,周圍長15.9米。墓前有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書寫的“周老子墓”四字石碑。位於大陵山山頂的“吾老洞”是老子晚年生活、著經、羽化之地。石洞寬8尺,高丈餘,深不可測,世傳內藏石函,函內有老子頭蓋骨。明萬曆四年《重修吾老洞碑》,碑額有“終南福地”四字,洞額嵌漢白玉匾,上鐫“吾老洞”三字,洞內東側有“藏丹神洞”石刻,洞內供奉明代老子石像一尊。

拜謁老子墓的那天悽風冷雨、飛沙走石,大風吹得人睜不開眼。同行的李志慧教授感慨地說,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父,他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思想文化的根基。孔子將老子的思想運用於人倫綱常,開創了儒家學說,但他的根仍在老子這。可是有誰會想到呢,偉大如老子者,死後竟是如此的淒涼?目睹老子墓前的野山荒草,感受著陣陣悽風冷雨,一時間我陷入深思。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並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老子與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橫跨千古的兩位思想巨人,他們分別開創了道家與儒家學派,從而一舉奠定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格局並進而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並說“老子,隱君子也”。從此,老子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作“隱君子”的人。拜謁老子墓我不禁產生疑問:老子真的是隱士嗎?

研究老子當然得從《道德經》入手。《道德經》儘管也談宇宙天理、修身養性,但從根本上說,乃“君人南面之術”。細讀《道德經》,我們不難發現,老子說話的對象主要是面對君主而非普通百姓。這從《道德經》第二章、第三章提出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之治也”等話語便可明顯看出。事實上《道德經》一書的主要關懷在於君主應該以何種方式統治百姓。《道德經》中多次出現“侯王”、“王”、“萬乘之君”等字眼,這更說明了老子其實一直是在為當權者著想,他扮演的是“帝王師”的角色。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是隱士呢?

另外,《道德經》中不少地方流露出殺機,根本就不像是一個世外之人所言。如:“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讀這些話時我常常會脊背發涼,陰森森的,感覺就像掉進了冰窖裡。我覺得老子的思想太可怕了。你說他陰險也好,你說他狡猾也好,你說他奸詐也好,總之老子的思想恰恰代表了中國人思想中最深、最冷、最陰晦、最不可告人的那一部分。這樣的人你能說他是隱士嗎?

隱士就本質而言,是一種先天的精神基因。真正的隱士大多數是因為適應不了外部環境,從而選擇一種自我疏離的人生態度。隱士更多的是出於一種自覺的精神選擇。隱士有真假。真隱士往往是平和的、與世無爭的,他們追求個性的獨立、精神的自由,尋求詩意地棲居,是人性的一種自然迴歸。老子顯然不是。老子是一個強勢人物,他只是示弱。他的“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更多的是一種偽裝。老子說到底是一個入世的人,他儼然是一個強勢人物,至少他是想做一個強者。所以我的結論是,老子不是隱士,至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

拜謁老子墓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能親身感受一下老子的“道”。

《道德經》全書八十一章,直接論及“道”的就有三十七章,“道”字先後出現了七十四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那麼,什麼是“道”呢?“道”既是老子哲學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思想中最根本的概念。在老子看來,道是無象不包,無形不顯,無景不呈,無色不備。老子將“道”作為萬事萬物出生發展的總根源,他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沒有“道”也就沒有了宇宙萬物乃至人類的一切。在老子這裡“道”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它包括了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自然觀、歷史觀等,實際上已成為當時時代哲學的一個高度總結。

閱讀《道德經》、再拜老子墓,我的體會是老子的“道”,大體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體;二是指客觀規律性。我不知道我對“道”的這種理解是否正確,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拜謁老子墓加深了我對“道”的認識和理解。當年蘇軾曾寫過一首《授經臺》,記錄了他對“道”的體認:“劍舞有人通草聖,海山無事化琴工。此臺一覽秦川小,不待傳經意已空。”世人言:不學道,不足以處世。不識道,不足以經商。不得道,不足以為官。今天我總算是親自感受到了“道”的一點內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玄音高遠華嶽接天,大道澄明川流歸海”;“俯仰天地遊目騁懷信可樂也,感悟古今臨風暢詠豈不快哉”;“地鄰太乙須知在上有仙都,門對終南莫向此中求捷徑”……終南有大道,欲辨已忘言。

站在老子墓前,我一直在想:老子和他所開創的道家文化何以能歷千年而不衰,不但不衰而且還深入到了每一箇中國人,尤其是文化人的心靈和骨髓中,並進而成為一種精神的基因?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說:“中國人的特性中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都來自道家的傳統。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一棵大樹沒有根一樣。”同樣魯迅先生也說過:“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樓觀臺有一巨石,上刻:“老子天下第一”。想想,的確如此,有了老子,中華文化不僅增加了廣度、深度,而且也增加了韌性。老子永遠是老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