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人生》:時代的潮流中不進則退,高明樓是下一個馬佔勝

《人生》是路遙一舉成名之作,書中通過對高加林回到農村、又離開農村、最後重回農村的曲折故事,向人們展現了20世紀80年代處於城鄉交叉地帶的農村知識青年,在巨大的城鄉差別之下渴望實現自己理想的故事。

主人公高加林之所以在城鄉之間數次徘徊,主要是因為高明樓和馬佔勝在幕後操控的結果。高明樓是高家村的當家書記,與高加林算得上自家人,論輩分要喊高明樓叔叔。馬佔勝一開始是公社文教專幹,後來被提拔到了縣政府勞動局。

為了給高中剛畢業的兒子三星謀一個好工作,高明樓和馬佔勝密謀了一個好辦法,不惜擠掉了高加林在馬店的民辦教師職位,讓三星取而代之,於是就有了小說開始高加林喪氣回家的一幕。

路遙《人生》:時代的潮流中不進則退,高明樓是下一個馬佔勝

高加林的叔叔高玉智榮歸故里在縣裡當了幹部,高明樓和馬佔勝怕之前“走後門”撤掉高加林教師的事情敗露,於是又密謀通過“走後門”幫高加林在縣委通訊組謀了個通訊幹事的職位。最後高加林“走後門”參加工作的事情敗露,高加林不僅撤銷工作返回大隊,馬佔勝也被調出勞動局,等候重新分配。

小說的結尾並沒有交代高明樓的結局,似乎又折射出了一個結尾。身為高家村“大能人”的高明樓,對新事物和文化知識一直是崇敬之情,從高明樓心裡畏懼高加林這個後生可以看出來。

與此同時,在舊式體制下可以輕而易舉擁有既得利益的驅動下,高明樓又畏畏縮縮不敢向前,處在新舊交替的矛盾中困惑不已。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如果高明樓一直像馬佔勝這般,守著舊制度謀私利而走下去的話,毫無疑問他便是下一個馬佔勝。

一、農村出生的高明樓,對文化知識和新事物有著深深敬畏之情

1、在高加村當家人的內心中,卻畏懼高加林這個後生,從小對他刮目相看

“別看村裡幾十戶人家,他誰也不怕,但感到加林雖人小,可心硬人強,弄不好將來成為他的仇人,讓他一輩子不得安生,因此他不想惹這後生。”

高明樓雖然是高家村的“大能人”,受到村裡前前後後人的尊敬,但是在心硬有文化知識的高加林面前,高明樓不免內心膽怯。

農民出生的他雖然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但多年的生活經驗和老奸巨猾讓他明白,在今後的社會中知識才是力量。他深知村民對他的尊敬只是塗於他所在的職位層面,並不是從內心尊敬他。將來社會發展知識科學成為了第一生產力, 他這個“大能人”便什麼也不是。

因此在高明樓的內心中,對高加林是存在敬畏之心的,從他千方百計不惜得罪高加林也要讓兒子當上教師來看,他羨慕高加林的學識和學歷,也希望自家能出個像高加林一樣的文化人。

路遙《人生》:時代的潮流中不進則退,高明樓是下一個馬佔勝

2、劉立本擔憂高加林和巧珍在一起是糟蹋了自己女兒時,高明樓卻覺得劉立本目光短淺

當高加林和劉巧珍的事情在村裡傳開之後,心急如焚的劉立本覺得如花似玉的巧珍,找了個文不上武不下的草包高加林,簡直是糟蹋了自己的女兒,為此準備找親家高明樓商量怎麼對付高加林。

可高明樓聽了劉立本的想法之後,卻說他目光短淺,高加林能看上巧珍是巧珍的福氣。在他看來,高加林會寫、會畫、會唱、會拉、性子又硬心計又靈,一身的大丈夫氣概,他才是將來村裡真正的能人。

對比劉立本這個農村裡的生意人,身為幹部的高明樓深知,這以後的社會是有知識有見識人的天下,因此他也比劉立本想得更加長遠。除此之外,由於之前為兒子找工作得罪了高加林,高明樓也希望高加林和巧珍聯姻,這樣高明樓、劉立本、高加林三家親套親就成了村裡最強大的家庭勢力,而高加林也不好意思因為之前的事情而記恨他,可謂一舉三得。

3、在鄉親們懷疑和惶恐的目光下,一口氣喝光了一勺井水,證明了高加林“衛生革命”的真理

高加村公用石井太髒,高加林和巧珍便買來漂白粉撒在了井裡,展開了一場“衛生革命”。可這場“革命”卻未得到鄉親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嘲笑埋怨高加林嫌井水髒,往裡面放洗衣粉將水洗乾淨。

就在鄉親議論紛紛抗議高加林的同時,高明樓卻一口將一勺水喝了個精光,有了他這個村裡“大能人”的親自實踐,鄉親們都接受了高加林的好意。在文明之風尚未吹到閉塞落後的農村之前,農村集體中擁有權威並有見識的高明樓是愚昧迷信和科學實踐之間的調和劑。

路遙《人生》:時代的潮流中不進則退,高明樓是下一個馬佔勝

二、為了守住因舊社會體制而到手的既得利益,不願遵循新潮流對舊式規則進行改變

1、高加林回到農村以及重回縣城工作,是舊社會體制下權力濫用的產物

為了讓自己兒子當上教師,高明樓可以輕鬆的擠掉高加林的民辦教師職位;為了討好高加林的叔父,高明樓和馬佔勝也能夠輕而易舉的幫高加林謀到縣委通訊幹事的職位。

在高明樓和馬佔勝一波又一波操作下,高加林的現實和理想,變得時而清晰時而撲朔迷離。高加林最後的迴歸農村和馬佔勝的跌落也說明:在社會規則尚未規範和完善之前,擁有權力的階層一旦濫用並打破平衡,將會受到時代發展而帶來的反噬。

2、在高家村廣種薄收的事實面前,遲遲不推行包產到戶,實際是為了留住自己的脫產幹部

“在強大的社會變化的潮流面前,他感到自己是渺小的,他高明樓擋不住社會的潮流。但他想,能拖就拖吧,實在不行了再說,最起碼今年是分不成了。”

由於高家村位於半山坡上,村裡耕地一直是廣種薄收,高家村40多戶人家,之前也保持著集體生產和統一分配,這也是高明樓在村裡威望甚高的原因。

路遙《人生》:時代的潮流中不進則退,高明樓是下一個馬佔勝

但是這兩年來隨著政策的改變,一些“包產到戶”、“聯產到勞”的呼聲越來越高,高明樓自己也知道新政策能增加產量,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是從自身利益來說,他極其不希望實現新政策。

以前大家一起勞動集體出工,他只用蹲在家裡做分配,就可以賺到一個全勞力工分,而且村裡所有物資和大小事都歸他管,儼然是村裡大能人的氣派。但包產到戶到個人,自己就要實實在在下地勞作了,自己辛苦不說,村民也不會像之前那麼高看他,等於裡子面子全失去了。

儘管高明樓的內心一直牴觸,但是社會的發展又讓他覺得新政策勢在必行,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舊社會制度與新體制改革的矛盾面前,高明樓陷入了矛盾抉擇中。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

在電視劇《大江大河》中,小雷家由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小村子,通過實行包產到戶、開磚廠、電線廠、養豬場,最後成了全市全省集體經濟發家致富的典範。

路遙《人生》:時代的潮流中不進則退,高明樓是下一個馬佔勝

在剛開始推行包產到戶的時候,小雷家也遇到了重重阻力,一些得益於舊式規則利益的人首先反對,看到包產到戶的好處後,又惹來周圍村民的眼紅妒忌。所有的改革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想要改革取得成功,必然要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三、關於高明樓的結局猜想

從馬佔勝前期心裡有愧,面對高加林從教師淪落到集市賣饃的情況,對高加林應付式的回覆:“我前幾天還給趙書記談過,叫他有機會就考慮再讓你當教師”。到後來高加林叔父高升後,他熱情地摟著高加林的肩頭承諾他:“我只對你說一句話,你的工作我們會很快妥善解決的”。

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可以看出馬佔勝的左右逢源,以及圓滑世故。連高明樓都不禁感嘆:“怪不得佔勝年紀不大,三十剛出頭,就從公社的一般幹部提拔到縣政府了!這人了不得,以後的前程大著哩!”

路遙《人生》:時代的潮流中不進則退,高明樓是下一個馬佔勝

在劉立本以及高家村的鄉親面前,高明樓的眼界力毫無疑問首屈一指,但是論城市工作體制內的“人情世故”,比起馬佔勝還是略遜一籌,也就在高家村是個精明人。在為人處世這一點上,馬佔勝和高明樓有著相似點,但在馬佔勝事情敗露受到處罰之後,高加林以及其他人都有了各自的結局,卻沒有交代高明樓的結局,也許是路遙故意留下的一個懸念。

處於新舊社會形勢交替之間的高明樓,身上既有對新事物的敬仰,也充滿著對知識文化的敬畏,但是在自身利益的影響下眼界變得狹隘,是他畏畏縮縮不敢向前的主要原因。如果他一直固執的守著舊式思想和體制不加以改變,高明樓便是下一個馬佔勝。

總結:

路遙的《人生》每讀一次便有新的體會,不論是從高加林的經歷來看,還是從高明樓的結局猜想入手,我們都可以得到經驗:

一個人在社會時代的潮流中多麼的渺小,遵循時代的發展軌跡、順應時代的發展節奏,在自己的領域裡努力發光發熱,才擁有了人生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