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腸病結直腸癌與普通散發性結腸癌的總體生存率差異

炎症性腸病結直腸癌與普通散發性結腸癌的總體生存率差異 | IBD專題

炎症性腸病結直腸癌與普通散發性結腸癌的總體生存率差異 | IBD專題

炎症性腸病相關結直腸癌與普通散發性結腸癌的總體生存率差異: 一項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

文獻來源: Inflamm Bowel Dis. 2019 Nov 14;25(12):1957-1965

既往的觀點與實踐:

炎症性腸病(IBD)患者結直腸癌(CRC)的風險增加,結腸慢性炎症10年、20年和>20年時,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分別為1–2%、2–8%和5–18%。

IBD相關結腸癌與散發性(非IBD相關的)結腸癌具有相似的特徵。

但是慢性炎症的進展速度、癌細胞突變序列和信號轉導的通路,IBD相關結腸癌與一般人群散發性結腸癌確實存在差異。

IBD的慢性炎症可導致異型增生,進而發展為惡性腫瘤。而IBD慢性炎症誘發的癌變,並不總是遵循經典散發性結腸癌的“腺瘤-癌變”發展順序。

這突顯了與散發性結腸癌相比,IBD相關結腸癌可能具有特殊性。但關於IBD相關結腸癌的生存結局,不同研究的結果並不完全一致。

一些研究表明,IBD患者結腸癌生存結果較差;也有研究指出,與一般人群相比,IBD患者結腸癌的生存率沒有差異。

Axelrad等人的研究發現,與散發性結直腸癌相比,IBD患者的結直腸癌更需要化療藥物的劑量調整,且治療延誤的情況更普遍。

另外,在患有免疫相關疾病(如IBD)的結腸癌患者中,使用新的腫瘤免疫療法也尚存在爭議。

存在的問題:

關於IBD患者的結直腸癌生存結局,之前的研究存在一些侷限性,包括:單中心、樣本量小、缺少分期和治療信息侷限。

為了更清楚的闡明IBD患者的結直腸癌生存結局的問題,與散發性結腸癌進行比較,需要利用一個地區的大型人群隊列進行分析。

這樣可以分析與散發性結腸癌患者相比,IBD相關結腸癌患者的生存結果是否存在差異,並得出影響患者生存率的相關預後因素。

這項研究有什麼新發現:

這是一項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人群隊列研究,納入安大略省癌症登記系統2007-2015年期間診斷為結腸癌的所有成年患者。

通過與同期安大略省克羅恩病和結腸炎患者隊列進行比對,篩選出其中患有炎症性腸病(IBD)的患者。

研究的主要分析指標,是IBD患者從診斷結腸癌到死亡的總體生存期。此外還分析患者接受的治療和醫療費用。

研究共納入安大略省2007-2015年期間診斷為結腸癌的67,137例患者,其中IBD患者783例(佔1.2%)。

與普通散發性結腸癌患者相比,IBD相關結腸癌患者的診斷年齡較輕(中位年齡55-59歲vs 70-74歲, P<0.001)。

散發性結直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57.0%,而IBD相關結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56.4%,無顯著差異 (P=0.8)。

校正其它變量後,統計顯示炎症性腸病是患者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HR=1.45; 95% CI: 1.29-1.63; P<0.001)。

值得注意的是,在50歲以下的結直腸癌患者中,IBD患者的5年生存率 (56.8%)顯著低於散發性結直腸癌人群 (71.4%) ,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 (P<0.001)。

在50-64歲的人群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結果。

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与普通散发性结肠癌的总体生存率差异 | IBD专题

因此,在65歲以下的結腸癌患者中,IBD患者的總體生存似乎比散發性結腸癌患者更差。

上述發現,有助於指導該高危結腸癌患者未來的治療。

啟示和影響:

在這項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人群研究中,發現了IBD相關結腸癌患者的結局與散發性結腸癌不同。

總體來說,IBD結腸癌和散發結腸癌人群的總體生存率相似。

但是將患者按年齡分層時,觀察到<65歲的結腸癌患者中,IBD患者的生存結局比散發性結腸癌更差。

儘管這兩個患者人群中手術、化學藥物療和放射治療率相近,但仍存在5年生存率的顯著差異。

之前的研究已發現,IBD相關結腸癌患者的診斷年齡,比散發性結腸癌患者更年輕,但之前尚未有研究報道與年齡相關的患者生存結果差異。

IBD相關結腸癌主要有2種類型,其中1種表現為年輕患者的瀰漫性異常增生,預後較差;另一種表現為散發性局灶性病變,老年患者多見。

這項研究的結果,支持不同年齡患者的生存率存在差異。未來需要前瞻性研究,探討IBD結腸癌患者生存期較差的原因:

  • 是否對化療的相對耐受性差?

  • 對傳統藥物缺乏應答?

  • 免疫學或腫瘤生物學機制存在差異?

這項研究還發現,同樣是結腸癌患者,克羅恩病患者的生存期明顯短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克羅恩病結腸癌患者的生存狀況更差,這可能會推動克羅恩病結腸癌患者接受更積極的治療或加強監測,尤其是65歲以下的患者。

在治療費用方面,觀察到IBD結腸癌患者的醫療費用,高於散發性結腸癌患者。

由於IBD人群較年輕,前兩年醫療費用中主要是住院費,推測住院費用主要源自更積極的治療,例如重症監護病房和更多的外科手術。

IBD患者術後併發症的風險更高,也可能導致治療費用增加。此外,由於同時患有慢性病,需要定期進行復診和檢查,這都是醫療費用增加的原因。

總之這項研究發現,在校正多種相關因素之後,儘管治療方案相似,IBD相關結腸癌患者的總體生存率,顯著低於散發性結腸癌患者。

這種差異似乎主要由年輕(<65歲)IBD患者較差的生存率所致。上述研究結果,有助於指導該高危人群未來的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