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軍區守備師簡史概述

中國人民解放軍守備第一師(第一個): 其前身遼東要塞師於1954年4月1日由公安18師師部和步兵138師3個步兵團、火箭炮210團及鐵道公安高機團、軍區海防巡邏大隊和海岸炮連、高機連等在遼寧新金縣組建,9月24日部隊進駐外長山列島,在十五個島嶼設防,執行守備任務。 1956年6月23日遼東要塞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守備第一師,下轄1、2、3、4、5、6團(按廣鹿、小長山、大長山、海洋、石城、獐子島的順序), 1961年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守備第一師擴編為外長山要塞區,執行軍級權限,同時撤消原守備一師及守備1、2、3、4、5、6團番號,改編為五個守備區、一個守備團(大長山守備團),9月整編後,轄廣鹿、小長山、大長山(6月30日改為守備區)、海洋、石城、獐子六個守備區。 1960年11月28日旅大警備區授予守備1師守備1團老鐵山哨所"紅旗哨所"。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守備第一師(第二個): 1965年12月10日在大連夏家河子成立第二個中國人民解放軍守備第一師,師長袁康、政委高玉璞,將守備2師守備11團(改為守備1團)、50軍150師炮兵530團、警備區獨立炮一團(第一機械化師)、坦克32團(第一機械化師)和警備區直屬高炮營(149師高炮營)撥歸守備1師建制。全師轄4個團14個營、55個連,擔負旅順至大連一線防務。 1967年4月14日師部移防旅順新市區。 1969年7月27日守備1師師部由旅順移防亮家店。 196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守備第一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守備第一師,同時守備11團改稱守備1團,炮兵530團改稱守備1師炮兵團。獨立炮一團和高炮營歸警備區直屬。 1970年3月將遼寧省軍區獨立2師6團(欠2營)改為守備1師守備2團。 1980年12月7—9日將警備區炮兵團(原獨立炮一團)改為守備1師炮兵團。 1981年3月12日至18日守備1師炮兵團(原炮兵530團)調歸守備12師建制。 1985年9月守備1師縮編為守備1旅。1992年10月撤消.

中國人民解放軍守備第二師: 其前身第一機炮師於1955年3月24日由公安第1師師部及第1、2團,第2師5團、志願軍獨立團和炮兵23團組成,師轄4個機炮團、1個炮兵團、1個自行火炮團、1個高炮營,師部駐地金縣亮甲店,歸64軍指揮。 1956年6月15日將第一機炮師調歸3兵團建制。 1956年6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機炮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守備第二師,轄守備第11、12、13、14團和炮兵團。 1958年10月1日守備2師11、12團,1959年10月1日守備2師13、14團自行火炮營先後參加首都國慶閱兵。 1959年11月守備2師在南海8223.6高地組建了我區第一個對海雷達站,是駐旅大陸軍部隊裝備雷達的開端。 1963年10月13日 守備2師11團改編為警備區獨立守備團,擔任大連至旅順地區防務,守備2師改編為轄2個守備團、1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和1個自行火炮團。 1969年2月27日守備2、3師對調防務,守備2師由金縣移防莊河、東溝縣地區,師部駐地莊河黃柏樹,守備12團駐地東溝縣光頭山,守備13團駐地莊河王家店,守備14團駐地馬家堡子,自行火炮團駐地莊河沙裡塗,炮兵團駐地東溝縣大孤山。 1969年10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守備第二師,守備2師第12、13、14團改稱守備第4、5、6團。 1976年7月14日守備2師自行火炮團改稱坦克團。 1979年2月28日守備5團調佳木斯改為守備8師22團。 1981年3月12日至18日守備2師坦克團調歸守備12師建制。 1985年9月守備2師縮編為守備2旅。 1992年10月撤消.

中國人民解放軍守備第三師(第一個): 1959年3月7日由瀋陽軍區獨立守備8、9、15團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守備第三師。6月該師撥歸39軍領導。 1958年3月將守備15團(原邊防3團)調歸3兵團建制。擔負黃金臺至大連灣防務。 1959年4月守備15團調歸守備3師建制。 1960年3月該師調往甘肅省酒泉地區,改為工程兵部隊,該師番號撤銷。

中國人民解放軍守備第三師(第二個): 1963年3月在莊河黃柏樹組建第二個守備3師,師長袁春田,政委王方成,成立時先組建師直和守備7、8團,另將警備區直屬的炮570團和原歸149師指揮的大鹿島守備營調歸該師建制。 該師組建之初,由瀋陽軍區從所屬各軍抽調幹部組成42個連隊的架子,從錦州步兵學校調兩個學員隊,160人任基層幹部,抽調300名老兵作為骨幹,並補充2280名新兵組成。 11月又在守備2師整編時,由該師編余的6個步兵連為基礎,組建守備9團,以原守備11、12團自行火炮營為基礎,組建師自行火炮團。至此,該師組建完畢。師部駐地莊河黃柏樹,守備7團駐地東溝縣光頭山,守備8團駐地莊河王家店,守備9團駐地莊河英烈士,自行火炮團駐地莊河沙裡塗,炮兵團駐地東溝縣大孤山。 1963年7月10日—20日接替50軍149師防務,擔負遼東半島碧流河以東鴨綠江口的瓜窪溝地區沿海的守備任務。 1964年12月50軍150師高炮營調歸守備3師建制。 1969年2月27日守備2、3師對調防務,守備3師由莊河、東溝縣移防金縣地區,師部駐地亮甲店,7團駐地杏樹屯、8團駐地董家溝、9團駐地石河,炮兵團駐地華家屯,自行火炮團駐地亮家店。 1969年7月21日—29日調守備3師進駐烏蘭浩特、索倫、德伯斯、吐列毛吐、突泉地區擔負守備任務,歸16軍指揮。 1969年10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守備第三師。 1970年1月改歸吉林省軍區領導指揮。 1981年11月1日該師改歸白城守備區建制。 1985年9月白城守備區撤消,又改歸赤峰守備區建制。 1992年隨守備區一起撤消番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守備第四師: 前身是1965年8月至1966年2月廣州軍區工程兵第四支隊(由廣州軍區第104工程指揮部為基礎組建),下轄工兵6團、12團、建築301團、302團、303團,部隊先後入越執行築路任務。1967年6月至11月部隊陸續回國. 1968年4月支隊率工兵6、12團和建築第301團由廣州軍區調歸瀋陽軍區建制。 1969年10月在林西地區由工程兵第四支隊部、建築第301團和工兵6、12團部分人員合編組建瀋陽軍區守備第四師,轄守備10、11、12團,歸40軍領導指揮。 1970年1月改由遼寧省軍區領導指揮。 1974年9月組建師炮兵團。 1980年10月增建師坦克團,由39軍負責組建。 1981年11月該師改歸赤峰守備區領導指揮。 1984年4月守備4師坦克團縮編為坦克營。 1985年9月守備4師與68軍203師合編為守備4師。 1992年隨守備區一起撤消番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守備第五師 1969年11月25日在黑龍江省扎蘭屯組建瀋陽軍區守備5師,擔負滿洲里方向守備任務,師部於12月31日正式成立,師部由64軍抽調人員組建,守備13、14、15團分別由黑龍江省軍區獨立2師步兵6團、10團和瀋陽軍區騎兵團依次改編,炮兵團由軍區炮兵組建。 1980年10月增建師坦克團。 1981年11月改歸白城守備區領導指揮。 1985年10月轉隸23集團軍。 1991年4月縮編為旅,劃歸黑龍江省軍區。 1992年10月撤消番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守備第六師: 在長春市,由吉林省軍區機關、獨立4團、原瀋陽軍區守備17團、工程兵基建307團、308團3營及炮兵7、10、11、31師抽調幹部組建瀋陽軍區守備6師;師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司令部,置作訓科、偵察科、炮兵科、通信科、軍務科、機要科、直工科、管理科;政治部,置組織科、宣傳科、幹部科、保衛科、群工科;後勤部,置戰勒科、供應科、裝備科、營房科、衛生科。師直屬高炮營、偵察連、警衛連、通信營、工兵連、防化連、教導隊、師醫院、汽車連、司機訓練隊、修理所、軍械倉庫、軍需油料倉庫、招待所、農場。 下轄守備16、17團和炮兵團,全師編制3995人,各種槍1685支(挺),各種火炮104門,各種車輛154臺。隸屬瀋陽軍區建制,歸吉林省軍區領導指揮。部隊組建後由長春市移防至內蒙古扎魯特旗。 1976年2月29日師通信連擴編為通信營,師炮兵團按一個122榴彈炮營、兩個85加農炮營編成。 1977年3月7日師警偵連改為師特務連,師汽車隊改為師汽車連,師通信營通信連改為師高炮營高機連,將原獨立2師通信連改為師通信營通信連。 1978年7月17日進行擴編,師特務連改為師警衛連,組建師偵察連、工兵連、防化連、司機訓練隊,新組建守備18團,團特務連分編為團特務連、通信連、師直組建工程營。 1980年10月27日守備6師由坦克5師抽調官兵組建守備6師坦克團,轄3個坦克營,裝備T-34坦克56輛。 1981年9月22日撥歸白城守備區建制。 1985年11月1日守備6師坦克團撤消,縮編為坦克營,原204師與守備6師合編,所轄610、611、612團、炮兵團分別與守備16、17、18團、炮兵團合編,隸屬赤峰守備區建制。 1991年4月7日守備6師縮編為守備6旅,轄3個守備營、1個130加農炮營、1個85反坦克炮營,1個高炮營,1個通信營和1個教導隊。 1992年10月該旅撤消番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守備第七師 守備7師1978年8月組建隸屬黑龍江省軍區,駐地北安市,轄守備19、20、21團,炮兵團,其中守備19團前身為1976年12月瀋陽軍區獨立守備團改稱的瀋陽軍區守備19團。 1980年10月由23軍負責增建坦克團。1985年9月縮編為坦克營,1989年9月撤消。 1985年10月1日隸屬23集團軍建制。 1991年4月劃歸黑龍江省軍區建制。 1992年10月撤消守備7師番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守備第八師 1979年4月在佳木斯以瀋陽軍區守備2師5團為基礎,擴編為守備8師,轄守備22、23、24團,炮兵團,其中守備2師5團為守備22團,駐地佳木斯市,隸屬黑龍江省軍區; 1980年11月由坦克4師幫助組建師坦克團,1985年9月縮編為坦克營,1989年9月撤消; 1985年10月1日隸屬23集團軍; 1991年4月劃歸黑龍江省軍區,5月守備8師縮編為團,並對保留下來的守備22團進行擴編,守備8師撤消,守備22團劃歸佳木斯軍分區。 1992年10月撤消守備22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守備第九師

1968年9月在綏化鎮重新組建黑龍江省軍區獨立1師,1969年11月師部移駐牡丹江市,所轄各團移防牡丹江地區; 1976年2月改稱黑龍江省軍區獨立師; 1981年1月17日將黑龍江省軍區獨立師改為瀋陽軍區守備9師,隸屬黑龍江省軍區,所屬步兵1、2、3團改為守備25、26、27團,獨立師炮兵團、坦克團也改為守備9師炮兵團、坦克團(1980年11月由坦克3師負責組建,1985年10月撤消)。 1981年12月隸屬於68軍; 1985年10月隸屬於16集團軍; 1991年4月劃歸黑龍江省軍區,5月守備9師縮編為團,並對保留下來的守備27團進行擴編,守備9師師部撤消,守備27團牡丹江軍分區。 1992年10月撤消守備27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守備第十師 1961年2月15日,瀋陽軍區命令,以六十四軍步兵第五七0團、第一九0師輪訓隊、通信營和吉林省軍區的3個獨立連為基礎組建長白山嶽師,3月13日總參謀部批准番號改稱“陸軍第二一三師”。師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下轄步兵第六三七團、第六三八團、第六三九團,共編2523人。歸吉林省軍區建制。師部駐安圖縣二道白河。1970年6月遷至汪清縣柳樹河,1985年10月3日遷到延吉市。 1964年12月28日,瀋陽軍區命令,陸軍第二一三師改編為吉林省軍區獨立師(駐地未變),將步兵第六三八團、第六三七團、第六三九團依次改稱為獨立師步兵第一團(3營制)、第二團(2營制)、第三團(2營制)。同時,在汪清組建步兵第四團,師直屬獨立炮兵營。全師共編6920人。 1966年7月21日,瀋陽軍區命令,將吉林省軍區獨立師改編為吉林省軍區獨立第一師,隸屬關係不變。1969年8月7日,軍委辦事組指示,將獨立第一師步兵第四團和師炮兵營合編為該師炮兵團(3營制),並組建師高炮營(4連制)。 1970年5月7日,瀋陽軍區命令,獨立第一師步兵第三團轉隸通化軍分區建制,並改編為吉林省軍區獨立第四團;將獨立第二師步兵第七團調歸獨立第一師建制,並改編為該師步兵第三團。獨立第一師師部移駐汪清。1972年10月15日,瀋陽軍區批覆,獨立第一師組建相當團級農場和相當營級馬場, 1976年2月29日,瀋陽軍區命令,將獨立第一師改稱為吉林省軍區獨立師,其所轄3個步兵團和炮兵團依次改稱為獨立師步兵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和炮兵團。 1978年3月25日,瀋陽軍區通知,獨立師組建工程營(6連制),編1000人。9月15日.瀋陽軍區通知,獨立師農場正式列編(正團級)。 1980年10月31日,吉林省軍區奉命,由守備3師自行火炮團1個營擴編組建獨立師坦克團,番號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吉林省軍區獨立師坦克團”。共編867人。12月31日,吉林省軍區奉命,將吉林省軍區獨立師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守備第十師”。其轄屬的步兵第一、二、三團和炮兵團、坦克團,依次改稱為守備第二十八團、第二十九團、第三十團和師炮兵團、坦克團。撤銷師工程營。 1981年11月1日,瀋陽軍區通知,將守備第十師從12月1日零時起成建制轉隸於第六十八軍建制。 1985年9月轉隸第16集團軍領導指揮。 1992年10月撤消.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守備第十一師 1964年10月28日總參謀部批覆同意將陸軍第50軍第150師改稱遼寧省軍區獨立師。 1980年12月遼寧省軍區獨立師改編為瀋陽軍區守備第11師,獨立師所屬3個步兵團改編成守備31、32、33團,獨立師炮兵團、坦克團(1980年10月由68軍組建坦克團)改稱守備11師炮兵團、坦克團; 1981年11月改歸赤峰守備區領導指揮。 1992年隨赤峰守備區撤編。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守備第十二師 1981年5月4日將鐵道兵第十四師機關、大部分直屬分隊及其68、69團的1個營部、8個連共2494人,調歸瀋陽軍區改編為守備第十二師師部。由承德進至赤峰,歸遼寧省軍區領導指揮,其所轄為 守備第三十四團由軍委工程兵第二一四團改編. 守備第三十五團由軍委工程兵第一二八團改編. 守備第三十六團由軍委建築工程兵第二一七團改編 坦克團由瀋陽軍區守備第二師坦克團改編. 炮兵團由瀋陽軍區守備第一師炮兵團改編. 師直轄有通信營,高炮營,工兵營,汽車營,警衛連,偵察連,防化連,炮兵指揮連,教導隊全師總兵力7865人, 編有59式坦克65輛,122榴彈炮18門,152加榴炮18門,130火箭炮18門,85加農炮54門,82無座力炮162門,82迫擊炮81門,120迫擊炮18門。 1981年11月改歸赤峰守備區領導指揮。 1985年9月與68軍202師合編為守備12師。 1992年,與守備區一起撤消番號。

瀋陽軍區外長山守備師 1961年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守備第一師擴編為外長山要塞區,執行軍級權限撤消原守備一師及守備1、2、3、4、5、6團番號,改編為五個守備區、一個守備團(大長山守備團),9月整編後,轄廣鹿、小長山、大長山(6月30日改為守備區)、海洋、石城、獐子六個守備區,其中海洋、石城、獐子守備區執行副師級權限,其他三個守備區執行團級權限,另外將警備區海上交通運輸大隊和沈後修船廠撥歸該區建制,編制總人數15880人。司令員劉德才,政委胡立聲。 1982年12月將外長山要塞區改為外長山守備師,下轄6個守備團和1個船運大隊。 1985年9月20日外長山守備師撤消大長山守備團,小長山守備團縮編為守備營。


來源網絡:大漠A綠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