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我是一個在新疆巴州電力大院長大的孩子。父母都是老電力人,在我兒時的記憶裡,父親總是很忙,他經常出野外,架線,巡線……


對於父親的工作,我只知道他在巴州電力系統工作。可是,在準備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已居然對電力發展幾乎一無所知。當我從父輩和老電力人的講述中、當我從零星的資料中整理出一些時間脈絡時,我才明白了我們的爺爺輩、父輩平凡中的偉大。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鐵門關水電站與我國氫彈


我國西北電力工業發展史是從新疆起步。1909年,伊犁的維吾爾族商人木沙巴也夫從德國購進了一套75千瓦蒸汽發電機組,給皮革製革設備供電,開創了新疆乃至西北有電的先河。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當時,全疆僅存電廠7座,總裝機998千瓦,年發電量97萬千瓦時,尚不及今日新疆一天的社會用電量。
瞭解新疆電力的發展,這裡必須要講一些關鍵的時間點和地點。
1950年,烏魯木齊東北郊,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的官兵破土動工,原烏魯木齊熱電站(葦湖梁電廠),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疆興建的首座電廠。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烏魯木齊水磨溝電廠老照片


當時,電力供應維持工業生產尚捉襟見肘,根本無法保證居民生活使用,全疆大部分地區基本還在使用煤油燈照明。
1949年12月,第二師前身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二軍六師主力十八團從甘肅玉門首批入疆到達焉耆後,解放軍佔領駐守鐵門關。
1951年5月,為了我國馬蘭基地核試驗能夠儘快解決電源問題,時任新疆軍區司令員的王震將軍率領中蘇水利、電力專家2次踏勘鐵門關峽谷。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王震將軍在鐵門關選址踏勘
鐵門關,位於新疆庫爾勒市北郊8公里處,坐落於天山東南霍拉山東部與庫魯克山脈的山間峽谷之中。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鐵門關全景
作為連接南北疆的交通要塞,二十六名關的鐵門關,是絲綢古道中段上的必經之路。


人們通常所說的絲綢之路是指西漢由張騫開闢的東起長安、西到羅馬的大陸通道。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這條大陸通道有南、北兩條支線:南道由敦煌出陽關西行,沿崑崙山麓過蔥嶺,西達大月氐(今新疆和阿富汗東北一帶)、安息(今伊郎)、條氏(今阿拉伯半島),最後到達羅馬帝國。

北路由敦煌出玉門關西行,沿天山南麓過蔥嶺,經大宛、康居(均在今蘇聯中亞境內),再向西南行與南道匯合。這兩條線路通稱“陸上絲綢之路”。
鐵門關被譽為“西域第一關”。這裡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峻。民國初年,鐫刻在鐵門關樓旁的“襟山帶河”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她最真實的寫照。
1959年,王震將軍再一次帶領水利專家對鐵門關峽谷進行考察,為加快馬蘭基地核試驗用電,揮鞭點金作出在鐵門關修建水電站的歷史決定。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王震將軍在鐵門關選址踏勘的照片
1960年2月,鐵門關水電站正式成立,最初修建鐵門關大壩工程的主力軍是原兵團工二師二工區的民兵營。原兵團整編後工二師二工區被編為工建師工三團。目前很大一部分白髮銀鬚的老人仍然住在原和靜鋼鐵廠廠區(巴侖臺鐵爾曼社區即金特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原新疆兵團司令員陶峙嶽題詞:

“截斷開都河,打通鐵門關,輸水塔里木,送電過天山”。
電站原計劃修建兩個大工程。第一是修建焉耆縣西北8000米的解放一渠,從老龍口附近截斷開都河,將開都河攔出一條大壩,在河南岸挖一條引水渠,將河水引至孔雀河進行發電。只有在洪水期,由排水閘把水放入博斯騰湖。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上世紀50~60年代,電力員工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鐵門關水電廠架設供電線路


第二個工程就是修建鐵門關電站,電站原設計在孔雀河流經的河灣南岸的兩山之間修建一條大壩,在大壩前南山上打一個直徑4米的山洞,洞的下游向上打一個調壓井,向下打一個40米長的斜洞,洞的出口分出5個小洞到機組廠房,廠房東面修一個變電站,由此把電送出。在北山打一條4米直徑的山洞,築壩的時候作為河水的導流洞,大壩蓄水後作為排洪洞。
為便於施工,還修建了一條上壩的公路。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大壩工程兵四連、工11隊等單位的上工路徑
1959年9月,打前站施工人員進駐工地,為施工作準備。為了連隊的生活,包括住房、子女上學、就醫,由農二師在開都河劃撥667公頃未開墾的荒地歸二工區使用。
同年10月以後,陸續進駐施工部隊,鐵門關工程全面開工。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鐵門關大壩工程兵團工二師二工區民兵營住地一角


鐵門關電站當時是新疆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部隊在異常艱苦的情況下,克服困難,在只有柳條筐、坎土曼、鋼釺和大錘,這些簡陋的工具,開鑿出了一個個的山洞。
據當年參加建設的老人回憶,大壩工地會戰指揮部的總指揮是胥恩惠(原工二師二工區副主任、付團級),副總指揮是陳廣誠(民兵營副營長、付營級、外號蘿蔔頭),工地施工組組長是張澤俊。
當時,工地會戰指揮部的組成有兵團配來的基礎處理中隊,並從東北黑龍江請調來的幾位水利工程師。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開洞時,沒有照明設備就用馬燈,或鏡子反光。發揮工人們的聰明才智,大家出主意、想辦法,最後採納了木工連一位工人提出在原水磨地方擴大渠道,修小水電站的辦法,終於解決了工地照明和通風用電的難題。
大壩基礎(防滲牆)的開挖。由於基礎處理中隊對沖擊鑽的施工條件(30x30公分6m長的整根方木多根)要求過嚴,又缺乏科學態度,整個鞏乃斯林場無處可尋其木,使工程延期半年之久無進展。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施工隊夜戰大壩,澆灌混凝土
當年參加工程建設的劉秉哲老人在兵團基建部基建科的協同下,兩次到大壩工地,與工地機械連技術員研究,大膽地用夾接的方法接成6m長的方木作為衝擊鑽的架木,總算解決了衝擊鑽的正常開工問題,而且架木一直到大壩基礎完成始終沒有用壞。
1961年10月,工程進入關鍵階段,自治區在調整國民經濟中,命令鐵門關水電站下馬。
直到1964年8月,鐵門關水電站才恢復建設。這次不搞開都河改道工程,只修建鐵門關水電站。水電站按4×8750千瓦設計。當年9月,部隊開始進入工地,12月全部人員投入施工,開始擴建主洞。
當時,兵團參謀長兼自治區水利廳廳長陳實從躍進鋼鐵廠調進1臺300千瓦的發電機組,工地生產和生活照明得到了解決。此時,經過專家和技術員的反覆研究,決定在東山坡先修1條引水渠與山洞結合,先建1個1×8750千瓦機組發電,然後再修建大堤。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當年大壩工程基本完工老照片


1965年上半年,開挖1000米引水渠,接到發電主洞口。施工條件比過去好多了,但施工中大部分還是用原來的土辦法,如洞子出渣還用雙輪車,修建水渠的地方還是要用雙輪車拉砂石料。
由於施工地方狹窄,有坡度的幾個地方由人幫忙推上去。斜洞砌磚時,中間先把內徑3米的鋼板安好,鋼板外面焊上直徑3釐米厚的鋼筋,再用混凝土澆灌。施工過程中出現過很多問題,在施工技術人員的努力下都被一個個地克服。
1966年8月18日,經過6年多艱苦卓絕的施工,鐵門關水電站1號機組安裝調試完畢,總指揮張清臻下達“開機”命令,當時新疆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鐵門關水電站正式投產,為我國氫彈的爆炸提供了充足的電能。
1967年6月,我國首顆氫彈在西北核武器研製基地成功完成了首次爆炸實驗!鐵門關水電站,為國防事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鐵門關水電站發電機房圖
鐵門關水電廠是巴州電力工業的“搖籃”,也是新疆巴州電力工業的發祥地。
原兵團工二師二工區的職工,尤其是民兵營的全體職工、基礎處理中隊的職工和為修建鐵門關大壩工程組建的會戰指揮部全體員工,可歌可泣,功不可歿。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巴州鐵門關大壩工程當年部分施工者為紀念大壩始建45週年在原新疆和靜鋼鐵廠(鐵爾曼)記憶合影留念
未完待續......
謹以此文,獻給那些為了新疆電力事業嘔心瀝血的先輩們!
作者:彭建蓉,新疆庫爾勒,自由撰稿人。

沒有新疆這座水電站,我國氫彈或許不會那麼早試爆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