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田七郎》:他是如何逐渐落入“好友”的圈套,以命相报的?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为志怪小说,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

其中多写花妖狐媚与落魄书生间的爱情故事,《田七郎》一篇却风格迥异,使人眼前一亮。细细品来,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揭示的真相令人掩卷深思。

聊斋《田七郎》:他是如何逐渐落入“好友”的圈套,以命相报的?

故事梗概大致如下:

武承休梦中得人指点,想方设法结识田七郎。田七郎家贫甚,而武承休富足。初始,田母不愿七郎结识武承休,但在武承休的百般营谋下,终于“款洽甚欢”。后田妻死,武极力帮衬,田费尽周折捕一虎以回酬。后田入狱而得武搭救,自是“由是恒数日留公子家,馈遗辄受,不复辞,亦不言报”。后武承休吃官司,言于七郎,七郎不言,但暗中刺杀了林儿,后又杀县宰,一刺不死,七郎被杀,但在县宰惊魂甫定查验七郎是否死时,七郎突起,杀死了县宰,而后才不复动。“方停盖审视,尸忽突然跃起,竟决宰首,已而复踣。”后“七郎尸弃原野月余,禽犬环守之”,武厚葬之。

毫无疑问,田七郎的举动深刻诠释了以命报恩、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蒲松龄在文末曾给予高度赞扬。

但笔者认为,武田之间,根本没有真正的友谊,田七郎最后以命相报,正是中了富人武承休设下的圈套。


01 武承休经“梦中人”指点,刻意主动用金钱相交田七郎


喜好结交名士的辽阳人武承休,一天晚上睡梦中经人指点,田七郎可以和他共患难。

第二天,他四处打听,找到贫困猎户田七郎家。只在说过几句话后,就喜欢上了田七郎,他很高兴,并立即拿出银两相送。

言谈间,因为武承休发现七郎言语朴实,为人直爽,七郎透漏出的品质,使武承休判定此人值得与之相交,他自然高兴。

但七郎坚决不收所赠银两。田母也很严厉地说:“老身只有这一个儿子,不想叫他侍奉贵客!”武承休羞惭地退了出来。

聊斋《田七郎》:他是如何逐渐落入“好友”的圈套,以命相报的?

(86版聊斋《田七郎》中的田母)

田家母子的做法,出乎武承休的意料,他碰了一鼻子灰。

武承休在初见七郎之时,就按照“钱能通神”、“人穷志短”的思维,送钱给田七郎。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献殷勤必是有求于人,想得到某种好处。

田母一语道破他结交七郎动机不纯、不怀好意,武承休才心怀愧疚的走了。

后来,经仆人告知,他才明白,原来田母曾对儿子说过这样一番话:

“我刚才看见公子,脸上带有晦气纹理,必定要遭奇祸。岂不闻:受人知遇的要分人忧,受人恩惠的要急人难。富人报答人用财,贫人报答人用义。无故得到别人厚赠,不吉利,恐怕是要让你以死相报啊。”

这段话,表面上看,道出了田母拒绝武承休的理由,但其实暗含着田家母子的品格道义。

虽然,武承休登门被拒,但他听到这些话后,便断定田家母子讲信义,他相信只要田七郎受了他的恩,就一定会分他的忧。由此,更加坚定了他相交七郎之心。

通过武承休初见田七郎,急不可耐的表现来看,他和田七郎交友的真正目的,正像田母所料的那样,是想在关键时刻利用田七郎为自己抵挡灾祸。


02 武承休巧妙地掩盖了与田七郎相交的真实目的


武承休被田母赶走之后,在他尽力百般钻谋下,田七郎不得已才到他家中来。期间,武承休再次要赠送他银钱,七郎还是不收。

后来,武承休想出了一个可以和田七郎保持长期来往的高招:买虎皮。这样,田七郎才接受了武承休的银两。

因为,七郎认为武承休花钱是因为喜欢虎皮。就这样,天真质朴的田七郎相信了武承休的谎言,一心想卖给对方一张好虎皮。

为了打到老虎,田七郎进山三天,毫无所获。而后,妻子病重,需要看护熬药,也来不及再去打猎。

妻子病逝,田七郎料理后事,动用了武承休买虎皮的钱,而且花光了。

聊斋《田七郎》:他是如何逐渐落入“好友”的圈套,以命相报的?

(86版聊斋《田七郎》中的武承休和田七郎)

武承休听说七郎丧妻,亲自来田家吊唁,并送了很厚的仪礼。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无故受人大恩,田七郎当然想尽快报答。

妻子丧事完毕,七郎进山打虎,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武承休知道后,就劝他不用急,恳切地希望七郎能来看望自己,而七郎始终认为欠武承休的债,不肯来。

武承休于是先向他索要家存的虎皮为借口,好让七郎快点来。

七郎查看原先所存的虎皮,已被蠹虫蛀坏,上面的毛也都脱落了,心情愈加懊丧。武承休知道了,骑马来到七郎家里,极力安慰劝解他。又看了看坏了的皮革,说:“这样更好,我所想要的皮,本来就不用毛。”

明眼人一听此话,就可明白,武承休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想借“虎皮”牵制和操纵猎虎之人。

而实诚的田七郎仍然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买卖的关系。

七郎认为,那张就虎皮抵不了武承休给的钱,便带上干粮再次进了山。终于猎获一只虎,把它完整地送给了武承休。

此后,武承休还是绞尽脑汁地纠缠田七郎。

一天,武承休又到七郎家去,正好碰到七郎打猎未归,田母出来,倚着门对他说:“请你不要再来招引我的儿子了,太不怀好意!”

武承休只好恭恭敬敬地向田母行了礼,很羞惭地走了。武承休的羞惭之色更加印证了他的居心叵测。

从这段相交的过程来看,田七郎的至诚之心根本抵挡不住武承休的别有用心,为了能让田七郎为自己所用,和自己的利益进行捆绑,武承休煞费苦心,殚精竭虑。


03 受人恩者急人难,田七郎最终以命相报


不知不觉,半年时间过去了,尽管田母费尽心思保护儿子,使他远离不怀好意的富人武承休,但由于七郎的意气用事,还是出事了。

一次打猎时,七郎因与人争夺一只猎豹,打死人命,被抓进官府。

因为,七郎始终感觉欠武承休人情太多,之前就时不时把猎获的兔、鹿赠送给武承休。

如果不是武承休耍心眼、用手段让七郎感觉欠其人情,以七郎质朴的为人,不大可能因为和别人争东西而打死人命。

出现这样的事,必然和七郎急着报恩的心态有很大关系。

武承休听说此事后,用了大量钱财贿赂县官、安慰死者家属,七郎终于被释放回家。

田母感慨地说:“你的生命是武公子给的,再不是我所能吝惜得了的。但愿公子能一生平平安安,不遇上灾难,就是儿的福气。”

之后,武承休再送给七郎钱财,他总是痛痛快快地接受,因为,他已经决定要用生命报答武承休了。

田七郎入狱,是田武关系的重要转折,也正是从此事上,武承休如愿以偿获得操纵七郎和田母的良机。

表面看,救七郎是武承休的义举,但实际上,却是武承休用金钱成功地制约了田七郎的生命。生命和金钱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这显然是不平等交换。

果然,武承休如田母所料,摊上了事儿。

聊斋《田七郎》:他是如何逐渐落入“好友”的圈套,以命相报的?

(武田相交)

他宠爱的娈童林儿,因调戏武家儿媳不成,心中惧怕,投靠了有权势的新主。林儿仗势欺人,竟出言不逊辱骂旧主,并捏造事端,散布谣言,说武家儿媳和自己私通,借此毁坏武家声誉。

武承休忿恨填胸,气得要死,也拿林儿没有办法。七郎为报恩,将林儿碎割成肉块,扔到野外。

武承休听说后大喜。不想,因此事,武家摊上官司,县官竟然打死了武承休的叔叔。

一天,林儿的新主正和县令通融说情。扮成打柴人的田七郎从柴担中抽出快刀,直奔他俩而来。

林儿的新主被七郎削掉了脑袋,而七郎也因寡不敌众,被逼自刎而死。倒在血泊中不甘心的七郎,最终一跃而起,又砍下了县令的人头,随后再次倒地。

七郎终于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在武承休各种“胁迫”下,以命报恩。而武承休终于如愿以偿地用金钱,使七郎替自己出了恶气,挡了灾祸。



结尾


古今同理,结交朋友,无论贫富贵贱,重在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武承休和田七郎交朋友,带有明显的企图心,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感情基础,联络他们之间的纽带自始至终都是金钱。

武承休和田七郎相交的过程,显然就是一个别有心之人披着“交友”外衣,不断用金钱来操控和掌握对方生命的过程。

这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赵俪所认为的那样:《田七郎》是“一个封建地主千方百计企图用金钱和殷勤收买一个猎户劳动人民替他做爪牙、替他在紧要关头上服务的故事。”

田七郎交友不慎,没有看破对方真正用意,没有警惕美丽鲜花下隐藏的毒蛇,一步步被人愚弄、欺骗,进而丢掉了宝贵的生命。

而今再读《田七郎》,希望这个故事的悲剧意义,能给予现代人更多的启示。

作者简介:燕子做窝,80后宝妈,愿与你一起品尝人情冷暖,看遍世间百态。

\u00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