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部糖尿病足指南指出:綜合管理是關鍵,根據病程選預防措施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發布《中國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下簡稱《指南》)指出,在過去,治療糖尿病足大都參考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指南、糖尿病血管病變治療指南以及國外糖尿病足相關指南,我國並沒有專門的指南。這部《指南》是我國第一部糖尿病足防治指南。那麼,對糖友來說,《指南》有哪些需要了解和學習的呢?為此,記者採訪到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冉建民。

我國首部糖尿病足指南指出:綜合管理是關鍵,根據病程選預防措施


綜合管理降低截肢風險

冉建民指出,這部《指南》最突出的優點就是強調了綜合管理,尤其是提倡患者及其家屬參與到疾病管理中來。

在過去,糖尿病足的治療僅僅是病人和醫生接觸,在治療後,病人是否能夠遵從醫囑並沒有一個完善的監督措施,導致很多糖友多次反覆發生糖尿病足。而《指南》指出,糖尿病足的治療需要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綜合管理,需要病人、各個科室的醫生(包含內分泌科、血管外科、骨科、創面外科、感染科、影像科、介入科等)、護理人員、營養師以及患者家屬成立綜合管理團隊,對糖尿病足的病情進行評估、治療以及護理、監督。

其次,綜合管理不僅表示人員配置的綜合,更是對病足全過程的綜合管理。冉建民指出,糖尿病足的前期病變是下肢血管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後期是潰瘍、壞疽。以前醫生接觸到患者時,往往已經出現潰瘍或壞疽,但綜合管理要求醫護人員、患者及其家屬在前期病變時就參與進來。在出現前期病變時,開始進行針對性治療和家庭管理。家庭管理包含生活方式的調整,如戒菸、飲食控制等;生活護理,如穿合適的鞋子、檢查足部有無破潰等。

冉建民強調,有明確證據表明,患者以及家屬參與程度越高,其愈後越好,潰瘍、壞疽、截肢的發生率越低。 

我國首部糖尿病足指南指出:綜合管理是關鍵,根據病程選預防措施


根據病程選擇預防措施

除綜合管理外,《指南》還特別強調了糖尿病足的預防,這也是糖尿病患者以及家屬的重要工作。冉建民指出,《指南》將糖尿病足的預防分為整體預防和局部預防。但在具體實施上,患者需根據自身病情選擇相應的預防措施。

一級預防:預防下肢血管病變。

糖尿病足的一級預防很難做到,但是對於下肢血管病變的一級預防措施是很明確的,而如果可以成功預防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就不會出現糖尿病足。所以,患者需要積極控制三高,即血糖、血壓、血脂;改變生活方式,如戒菸、減體重等;必要時服用抗凝藥。

我國首部糖尿病足指南指出:綜合管理是關鍵,根據病程選預防措施


二級預防:預防潰瘍和壞疽。

對於一級預防失敗,已經出現下肢血管病變,應積極預防潰瘍和壞疽。整體上,治療要更加積極,對血壓、血糖、血脂的控制需要更為嚴格,積極服用抗凝藥、抗血小板藥物。此外,還需注意足部的局部預防,需要選擇合適的鞋襪。患者如有足部解剖結構的異常,如扁平足、足部關節炎等,需提高警惕,避免過度摩擦或擠壓。如患者有周圍神經病變,有周圍感覺缺失的話,需學會識別危險因素,避免接觸高溫、尖銳等傷害性物體,家屬要幫助患者排查危險因素、監督和幫助完成日常檢查,如足部是否有磨損、水泡等。有胼胝或嵌甲的患者要到接受過糖尿病足專業培訓的醫護人員處進行處理,避免破潰。

三級預防:預防截肢。

三級預防是針對已出現潰瘍或局部壞死的患者,此時除需接受專業的創面處理外,可能需要接受血管擴張、支架治療等,在血運重建的基礎上,避免截肢。患者可能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藥物,此時患者需要做的就是聽從醫囑,家屬更要監督好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通訊員/孫冰倩

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