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朝"崇文抑武"的政治制度,淺析宋朝民俗體育的繁榮發展

前言

自唐朝後期到五代十國以來,近百年的頻繁的戰亂和王朝更迭,早已使這片土地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直到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百姓才得以開始過上安穩的生活。宋太祖趙匡胤一個武人出生,傭兵自重奪取政權的皇帝,自然知道武將和兵權的威脅。

為了杜絕歷史重演,他擺上宴席,威逼利誘讓武將們交出了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

從宋朝

宋朝崇文抑武的原因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重文輕武、重武輕文和文武兼治這三項發展思路一直都是各任帝王將相的基本國策選擇。而崇文抑武的發展方針一直貫穿了整個宋朝的歷史。很顯然,自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以來,擔憂武將造反都是宋朝各任皇帝的心病。故而,採取崇文抑武是宋朝歷代皇帝的必然選擇。

宋朝建立初期對土地實行“不抑兼併”和“不立田”的政策,國家擁有少量土地的使用權,大部分田地則放任民間自由買賣,這加快了土地私有化和流轉。

從宋朝

由於國家經濟制度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間靠土地發家的中小財主們的社會地位也逐漸提高,驅使他們有了步入政治舞臺的想法。

這些士大夫登上政治舞臺後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基本傾向於"文治"。又因趙匡胤設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進一步加強了文人的社會地位。再者宋朝官員的選拔和制度都出自於文人士大夫, 從而也制約了尚武的力量。使得整個宋朝形成了以文弱儒雅為時尚的風氣。

從宋朝

隨著經濟的復甦,社會物質財富增加,百姓獲得了來之不易的安穩,他們從內心深處更向往和平、安寧的生活,不願再起兵戈。所以,宋朝尚文之風如此盛行,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也有社會各個階層的心理因素和現實因素。

崇文抑武下的軍事體育

雖然崇文抑武是整個宋朝的主要基調,但並非宋朝不重視軍事的發展。宋朝建立以來,外患一直不斷。由於遼國和西夏佔據東北和西北養馬地,所以宋朝因為缺馬騎兵相對落後。

從宋朝

為了加強騎兵,和各兵種的身體素質作戰能力。除了平時的軍事訓練,還專門開設了騎射、馬球及競渡等體育競技項目,併為此建造了專門的運動場所。南宋時期各地方都有組建用於防禦的體育學社, 為的就是增強地方的自保和邊境的抗敵。

為了加強水兵的作戰能力, 北宋在金明池, 南宋在錢塘江均會經常舉行舟楫演習, 而後直接演變為軍隊在水上的正式訓練項目。北宋開封府每年都會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除了會進行軍事表演,也會設立各種軍事體育競技比賽。

從宋朝

由軍事訓練開展的體育競技比賽項目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宋朝民俗體育的發展。原本專門為訓練士兵所開展的體育競技項目在統治者的鼓勵下,以娛樂健身雙向發展為前提進入民間,促進了全民體育的熱潮。

然而,雖然宋朝軍事體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它始終缺少專業的軍事禦敵技能和力量,更像是花拳繡腿。宋朝敗仗連連的主要原因還是在尚文的風氣之下,宋朝人已經習慣了安分求穩,缺少拼搏的精神和勇猛的鬥志。

從宋朝

崇文抑武下的娛樂民俗體育

整個宋朝都是休閒娛樂的繁榮發展期,帶有觀賞性的體育項目自然也迎來了空前的發展。

宋朝是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實行宵禁的朝代,也是古代最能熬夜的一個朝代。在宋朝之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正是因為宋朝夜間娛樂項目的發展帶動了宵夜文化,開啟了一日三餐的先例。也將飲食文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從宋朝

宋朝的娛樂項目主要有相撲、蹴鞠、馬球、賽船、投壺、使拳、做茶、圍棋、踏青、放風箏等。一些競技性項目因為觀賞性極佳,在宮廷和民間都非常受歡迎,甚至許多項目都是由宮廷走向民間的。例如相撲、蹴鞠和馬球等。

隨著休閒娛樂業的蓬勃發展,整個宋朝都呈現出一副不分晝夜的全民娛樂勢態。雖然在崇文抑武的社會風氣下,文人雅士更願意選擇類似投壺這種不劇烈的體育運動,但他們對於競技類的表演非常熱衷。例如女子相撲這種極具觀賞性的民俗體育運動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連宋仁宗曾經都出席觀看過女子相撲的表演。

從宋朝

正因為如此,一些難度較高的體育項目步入了職業化,民間湧現了大量的職業體育社團組織。技藝高超的藝人不論在宮廷還是民間都會受到邀請和禮待,給民間體育從事者提供了更好的發展通道。

眾多的勾欄、瓦舍娛樂會所除了給職業藝人提供了表演場地,也將不同階層的人員集結在一起溝通交流。進一步促進了宮廷與民間的休閒娛樂融合發展。

從宋朝

在一個吃喝玩樂都迎來高度發展的社會,武人就成了一種莽夫粗人的存在。沒有人再願意打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時行樂精神佔據了社會主流。像蘇軾這般想要馳聘沙場秋點兵的人物也只能醉裡挑燈看劍了,夢迴吹角連營了。

體育用品製作工藝的發展

宋朝從皇帝到士大夫都愛蹴鞠,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等皇帝都是蹴鞠的發燒友。它即是一種平日的休閒娛樂體育活動,也是一種接待外賓使臣時助興節目。蹴鞠不僅受到男性的喜愛,在女性團體中也非常流行。在當時,女性會騎著驢進行球類運動,美其名曰——驢鞠。

甚至有人因為蹴鞠踢得好深得帝王恩寵,這個人就是高俅。歷史上對高俅的記載並不太多,但南宋學者王明清在《揮麈後錄》中對高俅的發跡有過大致的勾勒。高俅曾做過蘇軾的小吏,因覺得高俅文采頗豐便將他推薦給了駙馬都尉王晉卿,又因善於蹴鞠結識端王趙佶受寵,端王趙佶就是後來的宋徽宗。可見宋徽宗對蹴鞠的熱愛程度是非常深的。

從宋朝


蹴鞠這項運動起源於戰國,在秦漢、唐和宋時期迎來了三個高峰。最早關於鞠的製作在《漢書》中有所記載。大致是將兩片皮子包裹羽毛縫合而成。唐代時,鞠的皮子提高到了八片,裡面擁有內膽,屬於接近原形的空心球。宋代的鞠雖然製作方法形式上與唐代大致相同,但光皮子已經提高到了12-16片,內裡由牛膀胱充氣而成的。外形越來越圓,彈跳性也越來越好。

《宋朝事實類苑·蹴鞠》中記載:“蹴鞠以皮為之,中實以物,蹴蹋為戲樂也。亦謂為毬焉。今所作牛彘胞,納氣而張之,則喜跳躍,然或俚俗數少年簇圍而蹴之,終無墮地,以失蹴為恥,久不墮為樂,亦謂為築毬鞠也。”

從宋朝

宋朝為蹴鞠充氣的方法是打揎法給球充氣,就是用鼓風箱來打氣。說明當時對於蹴鞠氣壓的承受已經有了非常全面的研究。而在唐朝時,蹴鞠充氣還是靠嘴吹。可以說製作蹴鞠的技藝到宋朝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編者結語

宋朝時期的商業經濟發展迅速,整個社會相對安穩富足時,人們便開始尋求更豐富的精神生活。民俗體育的發展極大的滿足了宋朝人民對休閒娛樂的需求。然而在崇文抑武的歷史背景中,這些民俗體育並沒有起到它原本被推廣在民間的軍事作用,反而失去了體育該有的拼搏勇猛的本質精神,全然朝著娛樂性、觀賞性發展。可見崇文抑武的政策不僅影響著宋朝人的思想文化和經濟發展方向,也改變了民俗體育的發展方向。它繁榮了民俗體育的發展,也丟失了體育中最核心的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