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明清時期“商籍”的設定及發展

引言

明末清初時期,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戶籍管理制度,曰為:商籍。發展到清代中期以後,已經成為了國家典籍文獻中的四大戶籍之一。就商籍的社會地位來說,足以見其在國家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不少人會誤認為商籍之所以會有如此地位,概是因為康乾盛世之後,國家經濟得以發展,商人地位有所改變的原因。


淺析:明清時期“商籍”的設定及發展

富豪聚會


如果這樣想的話,那可是進入知識誤區了。因為,這商籍並不是簡單的商人戶籍就可以解釋得來的問題。今天,就從商籍的出現和發展入手,淺析商籍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以及它對國家發展造成了何種影響。

一、商籍出現的社會背景

商籍之所以會出現,主要原因有二:一、清代時期商人並無專門的戶籍。二、國家對於鹽商大戶們的看重。

清代時期商人為何並無專門戶籍

大清入關以後,很多制度的發展都沿襲了明代,其中一項就包括這戶籍制度。而明代時期,戶籍一共分為四大類:軍、民、匠、灶。從這個分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明代的商人是沒有專門戶籍的,而到了清朝時期,這一制度就被沿襲下來了。

那麼,清朝統治者為何會在明知有這一漏洞的情況下,還是選擇了照葫蘆畫瓢?這就得從清朝初期的社會發展說起了。清朝新建,連年的征戰使得國家財政有些吃緊,而向百姓收取徭役,就是充盈國庫的頂好辦法。當時的主要徭役名目就是丁銀,顧名思義就是按壯丁數目收錢。因此,清朝實在沒有必要再為商人專門劈出個科目來。


淺析:明清時期“商籍”的設定及發展

皇太極畫像


其次來說,那時候國家百廢待興,商人戶籍這一問題並沒有引起統治者的足夠重視。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國家初立,地方還偶有戰爭爆發,而需要改變和重視的問題中並不包括商人的戶籍問題。畢竟,那時候商人雖然創造了不少財富,但是商人的社會地位卻並不是很高。

國家對於鹽商子弟的看重

然而,這一問題隨著鹽商們財力的增加以及國家對於科舉考試的看重而顯得越來越突出。鹽商,歷來就是財富的象徵,而明清時期的鹽商們更為富裕。如《永憲錄》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只業鹽長蘆的西商王太來“家產現銀一千七百萬有奇”,其他幾大鹽商富豪們的資產加起來就達七八千萬。作為國家的主要納稅人,鹽商們的財富足以引起統治階層的看重。但是,和鹽商們的財富比起來,鹽商子弟們的未來發展就有些不順利。


淺析:明清時期“商籍”的設定及發展


古人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儘管家財萬貫,但是鹽商子弟們對於科舉考試還是有一種難以言明的激情。然而,科舉考試中的戶籍管理,卻為鹽商子弟們的考試之路增加了不少困難。因為,明清時期的考生參加每級考試,必須在自己的籍貫所在地參加,輕易不得以異籍、異貫的身份應考。

而對於鹽商子弟來說,這個要求就成了一道不容易跨過去的坎兒。一來說,相當多的鹽商在外地購買產業,娶妻生子。二來說,回鄉的路上困難重重,並不是每一個回去參考的考生都能如願參加考試。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雖然鹽商子弟們可以通過附籍制度獲得在僑居地入學應試的資格,但是朝廷也有著這樣的硬性規定:凡民之著籍,必察其祖籍。如人戶於寄居之地置有墳廬逾二十年者,准入籍出仕,令聲明祖籍迴避。倘本身已故,子孫於他省有田土丁糧,願附入籍者。


淺析:明清時期“商籍”的設定及發展

學子趕考


也就是說,附籍的申請,也不是那般簡單。為了讓更多的鹽商子弟能夠順利參加科舉考試,商籍制度應運而生。這麼來看,商籍的出現,本就是政治和經濟的聯姻。鹽商們在國家的財政收入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那麼朝廷就有義務放開一些限制,為鹽商們的需求買單。

二、商籍的設立和發展

商籍的設立

商籍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明朝萬曆年間。在明代初設“商籍”的時候,要求申請“商籍”的鹽商們必須在行商省分寄籍久居 ,而且“有祖宗墳墓、丘隴成行,已歷數世於此,長子育孫” 。而到了乾隆時期,對商籍的申請資格明顯有了更高的要求:商人在別省充商 , 領有鹽引行鹽,其親子弟侄不能回籍應試, 準其在行鹽地方應試,於結內註明現行何地引鹽及住居地方,以憑查核。


淺析:明清時期“商籍”的設定及發展

明清製鹽流程圖


幾年之後,朝廷在此基礎上又添加了一些要求:查商人當以行鹽執引者為憑,雖數家共銷一引,實屬現在行鹽之人,其子弟自應列入商籍考試。至引已售賣,並非現在充商,此項乏商子弟,既無鹽務羈身,自可赴原籍應試。總結一下清朝朝廷對於申請商籍的要求就是:一、在外省行商;二、行鹽執引者;三、親子弟侄果系無法回籍應試。

商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儘管,朝廷出臺了不少硬性規定,但是在商籍的管理上,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尤其是考生冒充商籍考試的現象,屢有發生。而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主要就是因為朝廷對於以商籍身份參加考試的鹽商子弟,過於優待了。比如說,額外劃撥解額,每錄取一百名,就有一名是擁有商籍身份的考生。再或者是根據各地商籍學子的人數不同,額外劃撥學額。面對如此優勢,自然有人願意選擇冒險。畢竟“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每個讀書人的終極追求目標。


淺析:明清時期“商籍”的設定及發展

科考放榜


面對這樣的作弊情況,朝廷只能是加大懲處力度。乾隆期間,有人舉報“山東臨清州知州王浦之子冒充商籍參加科考”。經查實以後,王浦被革職查辦,其他相關涉案人員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懲罰。不過,從這個案件中其實還能反應出一個問題:冒充商籍並不是個人行為,而是群體性作案,否則,只憑王浦一個知州怎麼能疏通所有關卡?這就可以看出,冒充商籍身份參加科考,在地方上已經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其中的參與人員眾多。而面對這樣的棘手問題,朝廷並沒有什麼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只能是發現一個就嚴懲一個。

三、設定商籍對國家的影響

商籍的出現雖然也滋生了不少問題,但是總體來說瑕不掩瑜,商籍的設定對於國家的發展來說還是有重大意義的。首先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商籍政策惠及到的商戶越來越多。商籍設定之初,只是給了少數大商戶優惠,尤其是那些和朝廷官員交往甚密的大鹽商們。為了褒獎和拉攏大戶鹽商,朝廷不得不在科考上給出一些優惠。但是,到了乾隆後期,一些中小戶的鹽商子弟們,也擁有了可以申請商籍的資格。從規模上來說,制度的惠及範圍是擴大了不少。


淺析:明清時期“商籍”的設定及發展


其次,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商籍戶口的學子在科舉考試中的優待權雖然並沒有最初那麼明顯,但是商籍在清代時候,還是造就了許多舉人、進士。據不完全統計,從清初到乾隆末年,擁有商籍戶口的考生中,中進士者就多達四百多人。這些學子通過參加科舉考試,改變了自己以及家族的社會地位。而這對於提高商人地位、發展國家經濟來說,都有著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

況且,商籍制度的不斷完善,也標誌著朝廷對於商戶的管理逐漸形成了一套特殊而又完備的管理系統,這也是國家政治日益走向完善的一種見證。

結語

從商籍制度的設立和發展可以看出,這其實是符合歷史潮流的一種正確選擇。商籍的設定,使得更多鹽商及其子弟們有了接受良好文化教育的機會,使得他們可以為自己爭取到一個參加科舉考試的相對公平的社會環境。而這對於推動國家經濟和文化發展來說,亦有著積極向上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永憲錄》《大清會典》《戶部則例》 《學政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