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淺析:五代十國時期的流民問題及處理始末

引言

自唐末戰亂以後,國家就陷入了硝煙四起的狀態,加之天災人禍,導致名不聊生,不少百姓都被迫走上了逃亡的道路。今天就五代十國的流民問題,簡單分析一下其爆發原因、對國家造成的影響、以及國家的善後方式。


淺析:五代十國時期的流民問題及處理始末


一、五代十國流民問題的爆發原因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過類似於“流民”的說法,《左傳》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我無所監,夏後及商。用亂之故,民卒逃亡。對於一個有悠久歷史的農業大國來說,流民的出現,實在不是什麼讓人意外的事情。而五代十國的流民的出現,概是因為這樣兩個原因:一、自然因素,二、社會因素。

自然因素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當一方百姓因為天災原因不能飽腹的時候,勢必會造成大量的百姓背井離鄉。先秦時期開始,中國古代就天災不斷,而到了五代十國以後,情況更為糟糕。據不完全統計:從公元910年到953年之間,只大小水災就爆發了二十四次之多。除卻水災以外,其他的旱災、蝗災亦不在少數。如此的天災影響之下:(八月)辛亥,分命朝臣一十三人分檢諸州旱苗,涇、青、磁、鄴都共奏逃戶五千八百九十,或者:陝州奏蝗飛入界,傷食五稼及竹木之葉,逃戶凡八千一百。


淺析:五代十國時期的流民問題及處理始末


從這些零散的記錄中就足以看出,天災之後,失去生活保障的百姓們只得四處逃散開來,以期可以找到一個可供自己生存的好環境。而對於朝廷來說,天災亦不可避免。況且,古時候由於社會生產力整體低下,一些在現代人看起來不足為懼的小災荒,都足以引起百姓的動亂。對於百姓來說,土地和糧食是生存的基本,如果這二者都得不到保障的話,那麼這片土地就失去了吸引自己的誘惑力,流亡之行在所難免。

社會因素

況且,除去不可避免的天災以外,人禍才是引起流民問題大爆發的主要原因。五代十國時期,統治階級內訌不斷,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就造就了土地兼併、賦役和軍役加重等諸多問題,在這些問題的疊加之下,百姓們自然就過上了水深火熱的日子,為了躲避這樣的日子,除了離開養育自己的土地,別無他法。


淺析:五代十國時期的流民問題及處理始末


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地方節度使勢力割據,朝廷大權旁落,國家陷入了左右為難的狀態。發展到五代十國時期,這個問題非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愈演愈烈。為了拉攏地方勢力,統治者們紛紛開始無節制的賞賜下屬,而這其中,最吸引人的賞賜,自然就是可以為地方勢力產生巨大利益的土地了。

因此,到了五代時候,土地大多被掌握在豪門貴族、地方地主之手,例如“王公大人之家佔民田近於千頃,不耕不稼”而“至於“富豪之家, 廣佔阡陌”。在這樣的前提下,能供百姓們使用的土地自然就不多了。為了可以繼續生活下去,不少百姓們不得不背起行囊,去尋找土地富裕的生活地點。

在本沒有多少土地可供百姓種植的情況下,統治階層還大力壓榨百姓,不斷提升賦役和軍役。如後唐時期,朝廷就頒佈過這樣的指令:訪聞富戶田疇,多投權勢影占,州縣不敢科役,貧下者更代徵徭,轉利凋殘,最多蠧弊。而且,五代十國時期的各種雜稅還特別多,比如什麼“布袋錢”、“小綠豆稅”等。從這些名目上就可以看的出來,統治階級為了摟錢,也是豁出去臉面不要了。


淺析:五代十國時期的流民問題及處理始末


除去這些經過美化的苛捐雜稅以外,百姓們還得承擔起時不時就突如其來的搶劫。比如說,公元906年,朱溫為了征討節度使羅紹威就在魏州駐紮了半年。在這期間,消耗糧食的數目不說,只殺豬羊等牲畜就多達七十多隻。面對這樣的沉重負擔,有多少老百姓能承受得起?所以,為了逃避日益沉重的軍役,就出現了“大河之北,久困兵戈,男孤女寡,十室九空”這樣的現象。

二、對國家造成的影響

從整體效果來說,流民問題會給國家帶來兩種影響:一、側面帶動國家向前發展。二、造成國家動盪。

推動國家發展

就流民的流亡情況來說,他們對推動國家發展來說,也是貢獻出了一份自己的力量。五代十國的主要戰場就在中原地帶,為了躲避災難,不少中原百姓開始逐步形成了從北向南的外遷路線。而在他們外遷的道路上,中原的本土文化也在不斷嚮往傳播,這就促成了古代的文化大融合。


淺析:五代十國時期的流民問題及處理始末


而且,隨著人口重心的移動,南方的經濟發展就得到了有力支撐。據歷史記載,唐代末期江淮地區的漕運只有四萬石左右,而發展到宋代初期的時候,已經到達了四百萬石,漕運總體數目增加了一百倍不止。而這樣的數目,只靠江淮地區的本土居民,是遠遠做不到的,它們的增加,自然離不開北方勞動力的加持。況且,北來的百姓們不僅帶來了勞動力,還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在技術和勞動力雙重增加的情況下,南方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國家經濟實力也整體上移。

造成國家動亂

但是,百姓的流離失所,不僅會推動國家發展,還會造成國家動亂。首先來說,北方居民的大量南遷,就使得北方出現了經濟衰退、文化衰弱的情況。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土地和百姓自然是基礎。失去了耕種土地的百姓,地方的經濟發展自然大受挫折。而且,文化的進步也需要人口的加持,沒有人口基數做保障,還談何發展?於是,北方地區就陷入了被迫衰退的局面。


淺析:五代十國時期的流民問題及處理始末


其次,流亡出去的百姓們也不一定都能過上理想的日子,而一旦發現自己別無他路可走的時候,這些百姓就會成為地方上的惡勢力,成為和朝廷作對的反動派。在尋求生存的道路上,這些百姓“動輒千百成群,暗藏器仗,騎坐驢馬,經過州縣,散佈鄉村,非理騷擾”,儼然過上了“我不好過,你也別想好過”的日子。因此,他們亦成為了和朝廷作對的主力軍,凡是所經之地,必定雞犬不寧。

三、朝廷的處理方式

儘管流亡的百姓也促進了國家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但就長遠來說,這還是個有隱患的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朝廷還是及時採取了一些制止措施,統治者們或是採用溫和的接納方式、或是動用武力壓迫,總之是要完成阻止流民四處逃竄的任務。


淺析:五代十國時期的流民問題及處理始末


從鼓勵地區發展的角度來說,流民所到之地皆會受到優待,這不僅有助於發展地方經濟,還可以順利安撫民心。比如說後周時期,為了安撫流民,朝廷就出臺了這樣的規定:應自前及今後有逃戶莊田,許人請射承佃,供納租稅。如三週年內,本戶來歸業者,其桑土不以荒熟,並莊田交還一半。這樣的鼓勵政策之下,不僅時局得到了穩定,就連流民的溫飽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可謂是一舉兩得。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流民問題都能以溫和的方式去解決,當大紅棗吃不下的時候,朝廷也會舉起手中無情的棍棒。為了能讓百姓繼續留在自己的領土上,有些統治者就出臺了這樣的硬性規定:禁止佃戶逃離,如有逃移,令所屬州縣追回。可見,對於統治者來說,也的確有些黔驢技窮,所以只能靠生拉硬扯來挽留百姓。


淺析:五代十國時期的流民問題及處理始末


結語

從五代十國時期統治階級對待流民問題的態度上來說,他們顯然已經意識到:流民,對於國家的穩定發展來說,絕對算得上是一個重大危機。因此,他們出臺各項規定的目的也是為了穩定流民,疏通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就這些問題的解決結果來看,這些措施多多少少還是起到了一些作用,起碼比放任問題持續發酵要好得多。

參考文獻:《新五代史》《舊五代史》《資治通鑑》《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