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興化人的驕傲

水滸傳為什麼叫水滸傳?


為什麼不叫水泊梁山英雄傳?


皆因興化無山,地勢平遠所以叫水滸傳。


興化古時四面沼澤,唯有水路通往運河。施耐庵是張士誠謀士,從興化一直打到蘇州,因張士誠不聽施耐庵勸阻留戀蘇州繁華導致失敗,施耐庵隱居興化寫下了千古名篇水滸傳。


施耐庵在書中給自已安排的一個角色,梁山軍師智多星吳用,也寫出了施耐庵對張士誠兵敗的黯然,興化的得勝湖有地名東滸,西滸,水滸巷印證了施耐庵熟悉興化。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走近興化,讀懂水滸,瞭解施耐庵匡扶正義,救國救民之心。施公千古亦。


施耐庵:興化人的驕傲


  • 《水滸傳》是一本用興化話寫成的——“興化方言的活化石”


施耐庵是地地道道的興化本土人。到過江南,投奔過同鄉張士誠,後來又再回鄉里。


裡面的“興化老方言”詞彙,比比皆是:
掇——搬
“那後生爬將起來,去旁邊掇條凳子,納王進坐”(第2回)

不曾——沒有
“要問我買些酒吃,我又不曾賣與他”(第16回)

攩(音:湯)——遮擋、防禦
“且把酒來攩寒”(第三十二回)、“冒雪攩風,迤邐前行”(第89回)

撧——折斷
“(魯智深)跳上臺基,把柵剌子只一撥,卻似撧蔥般拔開了”(第4回)

噇(音:床)——常用貶義詞去指責對方在“吃喝”上表現的形態,一般解釋為無節制的大吃大喝

“你是佛家弟子,如何噇的爛醉了上山來?”(第4回)

活泛 ——靈活、寬鬆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見牆外一個官人看見,喝采道:端的使得好!”(第7回)
團團——四周圍。

“兩隻船廝跟著在湖泊裡,不多時,劃到一個去處,團團都是水,高埠上有七八間草房。”

巴——爬
“只見兩個虞候和老都管氣喘急急,也巴到崗子上松樹下坐了喘氣。”(第16回)

杌子(音:物,讀第二聲)——一種四方形矮凳子

“宋江便向杌子上朝著床邊坐了。”(第21回)


......


  • 興化能出施耐庵這樣一個歷史名人,實在是興化人的驕傲!


施耐庵墓始建於明初。他客死外鄉,後歸葬故土,是他的後人尊崇他們的先人讓他永遠地魂歸故里。


施耐庵墓園在興化東北新垛鄉施家橋村,墓區總佔地一點一二萬平方米。走過一座漢白玉拱橋,這裡原先河網縱橫,蘆葦蕩一望無際。在葦地中間,原來有個土墩,據說就是施耐庵結茅寫作《水滸》的舊址。


施耐庵:興化人的驕傲


施耐庵的後人散居於興化的大營、新垛、合陳及大豐的白駒鎮等鄉鎮,每年春天,施氏族人都從各地集中到墓前祭祀拜謁。塑像南面,是一條東西流向的河流,河邊生長著密密的高過人頭的蘆葦,清風徐來,銀白的蘆花隨風搖曳,發出瑟瑟聲響,彷彿葦叢中埋伏著萬千兵馬。


施耐庵元元貞二年(一二九六年)生於興化一個船民家庭。祖籍泰州海陵,鼻祖世居興化,後遷蘇州。晚年為避戰亂,又遷回興化。


從小家貧,卻極勤奮用功。十九歲考中秀才,二十八歲中舉,二十九歲赴會試未果,投奔山東鄆城劉本善,任鄆城訓導,其間考察過樑山。元至順二年,三十六歲時上京應試,終於天從人願,秋闈一舉告捷,得中辛未榜進士。發榜後,在拜謝師友中結識了同榜得中的浙江青田人劉伯溫,兩人常在一起十分投契。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錢塘擔任縣尹。


施耐庵:興化人的驕傲


履職後,發現做任何事情需得到元人批准,十分不得志。看著元人作威作福胡作非為,自己什麼事情都辦不成,處處受掣肘,致使他反感仕途,與官場格格不合,不願昧心事權貴,做了兩年縣尹,因觸怒元人,憤然棄官歸裡。決定辦學授徒,閉門著述。  


施耐庵棄官後,深感朝政腐敗,民不聊生。自己有志救民,卻無處展才。元惠宗至正十三年(一三五三年),販賣私鹽的張士誠起兵反元,其屬下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於是在卞元亨的邀請下,施耐庵成為了張士誠的軍師。張士誠從興化一路打到蘇州。由於意見不合,施耐庵辭別張士誠,帶著門人羅貫中繼續四處遊學。 


一天,他路過書鋪,看到不少手抄元人話本,其中有一本《張叔夜擒賊》,是講梁山泊宋江等三十六人故事的。被一下觸動,便買了回來,再三研讀思考,打算以此為線索,把其他有關梁山泊故事的話本內容加以糅和,進行一次再創造,寫出一部《江湖豪客傳》。終於下定決心,辦學授徒之餘,著書濟民勸世。他特地請畫家按照宋末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臨摹成三十六張人物畫像,掛在他的屋裡,時不時觀照,以激發想象。 


施耐庵:興化人的驕傲


多年後,他的同科好友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已成了開國功臣。打聽到施耐庵隱居在江南鄉野,忙向朱元璋舉薦。朱元璋特派劉伯溫兩次前往召請。施耐庵聞訊機智地避開或堅辭或婉辭,他已經沉浸在他的寫作裡無心他顧了,曾惹得朱元璋對他很是不悅。


元末社會劇烈動盪,為了躲避戰亂,完成他寫書的夙願,也唯恐朱元璋再來徵召,施耐庵在好友的幫助下,帶著羅貫中舉家過江遷回老家興化。圩蕩興化,地處偏僻,四周環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陽(興化的別名)好避兵”之說。確是隱居好地方,可以不必擔憂干擾,潛心著述。當時,村西溝岔縱橫的蘆葦蕩中,有一片高高露出水面的土墩,施耐庵以此為梁山泊,常和羅貫中一起,乘著小船,登臨其上。據說,《水滸傳》中許多景物描述,多取材自周圍自然景色,梁山好漢的人物原型,則許多取自張士誠的部下。  


《水滸傳》成書元末明初,很快便在民間傳抄開來。據民間傳說,劉伯溫奉命尋訪施耐庵時,發現了施耐庵寫的《水滸傳》。朱元璋看後,認為“此倡亂之書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謀,不除之必貽大患。”密令當地官吏逮捕施耐庵。書稿一出世即成禁書。施耐庵被關押一年多後被釋放,身體已經不行。雖有學生羅貫中的幫助,返家途中染病不起,終於客死淮安。儘管有民諺:“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統治者怕人民看了《三國》多謀略,看了《水滸》會造反。但禁不住民間野火春風般流傳。  


《水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專門以描寫農民造反為內容的鉅著。誠如蔡公傑所言:“夫稗官野史之流,傳宇內者,莫不宣揚統治者之豐功偉績,其為人民一伸積愫,而描寫反抗情緒者,殊不多見,有之,惟《水滸傳》一書而已。”胡適則整體評價:“《水滸傳》是一部奇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比《左傳》、《史記》還要大得多。” 


一抔黃土一代文豪的棲息之地!他撰寫的《水滸傳》,成了一座永遠巍立在人民心中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