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所还是营募:从万历年间的东山哗变来看明代兵制的变迁

导读

谈及明代的军事制度,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明代的卫所制度。这种制度下的卫所军队有固定的戍所,戍守一方,世代承袭。由此,卫所制度不仅构成了明王朝基本的军事单位,也构成了明王朝特殊的地理单位。但终明一朝,卫所制度只是明代前期至中期较有影响力的军事制度。

卫所还是营募:从万历年间的东山哗变来看明代兵制的变迁

明代标准的卫所制度

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新的军事制度即营兵制。但与这种新型的兵制相生相伴的则是无尽的哗变,在整个明代的历史上,营兵制度一直没有发展成熟,始终没有成为国家常备武装的重要原因就是关于营兵的多次哗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营兵制确实是明朝中后期主要的军事力量,它的出现,有力地打击了北方的蒙古、东南的倭寇和西南的傜乱,在缓解明朝边境形势紧张局面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万历年间的东山哗变反映出的兵制变化

东山隶属于广东罗定州东安县,是万历五年置的,设置了总兵和参将作为主官,名臣陈璘作为首任东安总兵,管理东安参将事宜,以稳定军心,戍守地方。但是仅仅六年之后,一场哗变便发生了,由于事件恶劣,陈璘被革职查处,经过朝廷的调查之后,一致认定一个基本事实——此事全属于东山之兵,不堪苦役,因此才聚众哗变。

万历十一年四月戊辰,巡按广东御史罗应鹤题: 分守东山副总兵管参将事陈璘扣减兵饷三个月,又调兵三百名抬木起盖庙寺,众兵怨恨激变,劫掠四、五州县之间......上谓: "陈璘虐军致变,革了职,戴罪管事,立功自赎...

卫所还是营募:从万历年间的东山哗变来看明代兵制的变迁

哗变的明军士兵

同时对此事还有更详细解释的则在明人笔记《郭襄靖公遗集》中:

"臣于万历十一年三月初三日交代驻劄苍梧,案查本年二月二十四日据广东罗定州东安县申...东山营兵之叛,良由日被朘削,困于饥寒,苦于工作,故攘臂一呼望风响应。"

卫所还是营募:从万历年间的东山哗变来看明代兵制的变迁

聚众哗变的明代军队

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显示东山兵变乃是由于陈璘克扣军饷,役使部卒,最终致使军队哗变,同时,上述史籍记载皆提及"营兵"一词,甚至直称东山营兵叛变。相对于明朝建立初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卫所,下设有总旗、小旗,统于都司、千户等而言,在东山驻扎"营兵",这是不是表明此时明朝的兵制已开始变化呢?

东山哗变中的"营兵"

万历年间,时任两广总督的凌云翼,在平定沿海叛乱后,上了一封奏折,在该奏折中他建议就近抽发充实当地官军:

照得新设四千户所,须就近抽调,乃可济用....节经寇盗伤残,军伍凋耗,惟省城设有四卫官军稍多,议将....抽发新设四所城内。"

在这份奏疏中,这位两广总督想要将广东省城四卫的武官和卫、所旗军抽发至东安新设的四千户所,以加强戍守,保护边防。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举动,事实上,这才是正确的举动——明朝兵制一直都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置的卫所制度。

卫所还是营募:从万历年间的东山哗变来看明代兵制的变迁

一手制定了卫所制度的朱元璋

然而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情况就不对了——如果当初调的都是卫所制下的卫所部队,那么为何东山哗变朝廷会以营兵称呼呢?查阅当时的东山也就是后来的东安县的县志的夸奖之词,则更加令人摸不着头脑:

"东山新镇,其兵则四募之兵也; 其民则新聚之民也...嗟乎! 兵虽四募,而公统御之有法也。

卫所还是营募:从万历年间的东山哗变来看明代兵制的变迁

影视剧中的明朝军队

毫无疑问,实际上总兵陈璘所治之兵不单只有卫所部队,其实还包括有"四募之兵",即所谓招募而来以戍守地方的营兵。但是这样一来的话,其军队的构成就很复杂,一方面有卫所部队,另一方面又有营募部队,"军兵"一体化———他们的身份仍然是军,由卫所管理,但他们与明初卫所旗军与武官皆世袭的卫所军队又不同,这是一种新的军队组织管理方式——营兵制度。那么,像这样的营兵制是如何建立和构成的呢?

明代的营兵制来源

关于明朝营兵的出现的由来,其实是随着北方边境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蒙古瓦剌势力的兴起,自永乐年间起明王朝的军事制度已开始有所调整和变化。边境要害地方明确了营伍编制,设有常驻的军队镇守,与卫所制度下军队设置和管理方式截然不同。此时,明代的营兵制已顺势而生并且逐渐成为明代中后期主要的军事力量。

卫所还是营募:从万历年间的东山哗变来看明代兵制的变迁

北方边患不止

"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统兵镇戍。其总镇一方者,曰镇守; 守一路者,曰分守; 独守一堡、一城者,曰守备; 与主将同守一城者,曰协守...自永乐初,出镇辽东、开原及山西等处....嘉靖十七年,令镇守内臣,原不系太祖定制,次第裁革。十八年,尽数取回。于是,边政肃清,军民称便。"——《大明会典》

营兵制中营兵的来源

关于营兵的来源,其构成较为复杂。卫、所旗军皆世袭并有固定的戍所,但在营兵制的初期,卫、所旗军曾作为营兵的来源,明代的卫所制度中,卫所军的来源有从征、归附、谪发和垛集,蓟镇之兵就有从由内地卫所抽往边关的历史记载,以此也可以发现边镇营兵的军队来源之一就是从卫所抽调的卫所部队:

"专责任以严勾补。照得蓟镇之兵,自内地卫所抽往边关,其逃边关而潜回卫所往往不补者,盖自营、卫互相推调....

卫所还是营募:从万历年间的东山哗变来看明代兵制的变迁

明代军队画像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明朝边防重镇的山西,也曾为了充足营伍进行招募,但是"檄下期年",仍然无人。募兵成果不明显,最后不得不指望由卫所旗军来补充,把原本清解出来应发往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的卫所军存留本省,以便守边:

檄下期年,无人应募。乞要将河南、山东、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之军....

很明显,到了明中后期,卫所制的衰落和卫所军军事能力的减弱,从卫所抽调的旗军大量逃亡,营兵不得不由大量的募兵来替代:

"召募之兵,明初无有也。正统中,始募天下军余、民壮为兵。景泰初,复令广召募,即以所在官司统领,遇警调用,然犹之民也。

卫所还是营募:从万历年间的东山哗变来看明代兵制的变迁

募兵逐渐成为明朝中后期营兵的重要来源

不管是出于现实情况考虑,还是历史背景来看,募兵已逐渐成为明朝中后期营兵的主要来源和戍边的主要力量,尽管在明朝的营兵制中,营兵早期主要来源于从卫所抽调的卫所部队,但随着卫所为九边重镇提供兵源再加上本身卫所军大量逃亡,此后募兵的形式必然会逐渐成为明朝中后期营兵的重要来源和明王朝军队的重要支柱。

明代营兵制的影响

随着卫所制的逐渐弛败,明朝兵力不足,营兵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缓解明朝中后期的边防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其影响明显体现在抵御北方蒙古势力的南侵和明中期东南沿海的倭患。

有明一代,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始终困扰着明王朝的边防守备。为防范蒙古势力的南侵,九边成为了明朝抵御蒙古势力的军事重镇。至明朝中期,尤其是土木之变后,北方边患日多,此时九边卫所行伍衰耗,旗军战斗能力衰落,营兵制中的募兵成为了九边重要的边防力量。

卫所还是营募:从万历年间的东山哗变来看明代兵制的变迁

明末的关宁铁骑

营兵制已成为九边军事重镇的重要军事力量。此外,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地区,"自嘉靖三十一年以来,两浙召募陆兵不下十万。"明朝军事制度的调整,营兵制的出现对于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功不可没。

总结

总而言之,卫所制度就其军事职能而言,自明代中期起就已严重削弱,通过招募和选拔建立起来的兵制逐渐成为明朝的主要军事支柱。但是终明一代,卫所制度衰而不亡,并未被兵制完全取代。不过尽管终明一代卫所制度衰而不亡,但是,在明代中后期,营兵制已成为明王朝军事组织选择的大势所趋,显然已日益成为明朝中后期的主要军事支柱和重要的军事制度。

卫所还是营募:从万历年间的东山哗变来看明代兵制的变迁

驻守边塞的明军形象

随着卫所制度的日渐弛败和边境形势的日趋紧张,卫所军早已无力承担明代的军事重任。此时,营兵制顺势而生并且逐渐成为明代中后期主要的军事力量。广东罗定州东山兵变属于营兵哗变,此时营兵制作为罗定州辖下军队新的组织编制方式已取代卫所制而建立。

通过对东山兵变的分析,进而深入对明代中后期兵制的变迁,概而观之,面对卫所军的不堪重用和边防形势日趋紧张的双重压力,明朝打破了一直延续的卫所制,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军事体制———营兵制度。营兵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卫所制的不足,对明朝中后期的边疆防御具有重要意义,日益成为明朝中后期的重要军事支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