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到底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my19861115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所写的经典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曾经被后人认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学习的宝典。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主要告诉我们: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从政为民、还是经商置业,无论你是高官还是富豪、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在《道德经》一书中,找到我们自己所需要的智慧。顺“道"处世,左右逢源,依“道"经营,一本万利,循“道"从政,事事如意、平步青云。信不???[祈祷][祈祷][握手][握手]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858


告诉我们存在的本源。

似乎,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其实,我在学习《道德经》过程中,最初并不知道她说什么。是在对她进行逻辑与实证的认识过程中,把她作为独立的自圆其说的语言体系来认识的。

始知她虽讲道论德,其实是从每一个人立言的。所以就告诉人认识的途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无,是指人本身无,并不是真没有。这个无有入于无间,就是讲客观存在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道德经》讲什么,书名已指明,讲道讲德。道生之,德蓄之,势成之,物形之。这个“之”指什么?就是指世间万事万物中,每个个。道生之,是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道生的。我们分明见羊生羊,怎么是道生的?我们所见的羊是有物形的羊,而道之生,德之蓄,势之成,却是我们看不见的。即使看见的里头就没有“有无相生”吗?父亲生儿子,儿子不可能生自己。父亲是儿子的无,儿子是自己的有,父亲亦然,故名有无相生,或曰不自生。

反也者道之动,弱也者道之用。……所有一切问题都围绕着道和德展开。认识道的过程,也是认识事物的过程,道包含的含义是广大的。人也没必要等深究明白道。因为认识过程已受益,更何况,对于道的认识是一个求知过程中修行。所以,老子说,有物浑成,先天地而有,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其中有信,其精甚真,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为之名曰大,大曰远,远曰逝,逝曰返。道者,万物之奥。朴虽小,天下不敢臣。朴散则为器。这个朴,就是道。所以,不能满足一劳永逸的明明白白把握含义的要求。却能滿足不断有新体会新认识的要求。

有些东西,并不是知识,让你明明白白把握含义的,她只是一种修行过程中才能遇到的,在具体运用中遇到的。因此道隐无名,质真不瑜。在运用中,多有言辞的,是具体想的事情,而非道。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中,就是道。所以,凡是把《道德经》当知识把握的,注定失望。一无所获。回答的人也不必费这个解释的力气了。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老子《道德经》所揭示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真谛,要求我们给予他人以爱心、善意、宽容、扶助。“人之道”与“天之道”结合在一个“善”字上,而善即是“善以人合天,才能天道合人”。用真正的善心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自然能化解矛盾,赢得友谊。

道德经还教会我们要善良。



小易点滴


《道德经》既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宝藏。从如何更好地保持好、发展好、实现好生命之和、生活之和、生态之和来看,《道德经》给了我们这样的智慧启示:

第一,保持和发展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天地万物都根源于“道”,但“道”对万物却是“生而不有”,丝毫不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过程,这就叫“道法自然”。老子希望人们以满足维护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为度,不要过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反而伤生。

第二,保持和发展见素抱朴的生命方式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生之初是自然纯朴的,但随着年长而身强,由于情欲的滋生和外物的牵缠,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渐渐离纯朴真道愈来愈远,以至身命不保。因此,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教导人们应追求素朴纯真的生命方式,感知乐道安贫的精神生活。

第三,保持和发展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

《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谓柔弱不争,并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一种既能坚韧不屈又不争强好胜的精神与品格。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告诫我们,要像婴儿一样专气致柔,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亦将促进宇宙万物的繁荣生息。

第四,保持和发展清静无为的生命状态

《道德经》说:“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能使人心身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清静可以使人心胸明朗、智慧增长,清静还可以助人正确地立身处世,实践宏愿。保持清静的生命状态,要在无为而任自然,亦即寡欲而不妄为,身处尘世而不染不著,心以应物而不滞不留,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顺物而自然,和光同尘。

第五,保持和发展上善若水的生命情怀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水具有处下不争、无形无色、能方能圆、洗涤浊垢、应期而动、清明空虚、利济群生的上善情怀,它普济天下万物而不求索取,它无形无色却又能坚持自己的品质,它真而无伪,朴而无华,清而无杂,静而流居,是道的品性的体现。

第六,保持和发展知止不殆的生命活力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者当知有福不能享尽,有势不能用尽,有力不能使尽。知止者当知当止则止,适可而止,树立起正确的成就感,才不会遭到亡身之灾。这就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第七,保持和发展有容乃大的生命境界

《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告诉我们,要像道一样虚无清静,无所不容,犹如海纳百川,不拘细流。在现实世界来说,不同人群和种族、不同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只要我们能虚怀包容,就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三尺云居老黑


老师您好!我来简单的回答一下。

《道德经》又称《老子》,其得名缘于书中“言道德之意”。通行本全书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分为上《道经》、下《德经》两篇。

它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说理透彻,思想辩证,文字隽永,堪称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主张实行“德治”,“仁政”,儒家的“仁义”、“德化”的道德理想与道家的“以退为进”,“以屈求伸”的处世方针互为表里,互为弥补。

道家学说的这些功能与文化特色,决定了其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治国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为人们从事社会活动,进行人生修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是永恒的,例如:时间。无限的(空间),不可言说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总之,“道”是总源头,总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状态。

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难就没有易,只有难的存在,才能看到易的可贵,只有长的存在,才能看到短的特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一本《道德经》,洋洋五千言,我才疏学浅,根本参悟不透!还须认真拜读拜读!

2020年3月9日


鲁呦萍


(道,是朝向.奔向的方向,被古中国人用辞述出罢了。)

版本不同含义不同外,解读法不同释义不同,千变万化,没最终答案。

仅,书名是德道经,得道经,道德经,道得经,都争论没完,咋总出到底说啥。

而,道可道,还是道.可道,还是道.可.道,还是道可.道,断句都分歧互不服,咋有答。

而,道是啥各述个的,自然是啥各解个的,怎有到底告啥的解答。

而,行内还有一支派,用于炼内外丹上的,词解更另类,词意字意全与常态不同。

内丹是气功的一种顶级形式,神话上言的腹内珠子,就是内丹。此内丹系顶支是神家。洗髓经由此门出,易筋经仅洗髓支系之一。

外丹是药,除提高功力外,还可服用后升天,常娥如此升天的,次点的长生不老永青壮,再次的长生不死,再次的消万病疾。此外丹系名仙家.剂家.方家三支派。现仅知方家一点皮毛大概,仙.剂无可窥。

另,命论门更怪,仅命门在哪不下百种,可见人体经络图众多,不只有现用的图谱一例的,此医家武家用图外,是药行哪里的用图,方剂的药咋配制由此图参照,此方士必识之图。而药行哪脏腑依气的道德经为理论指导的。

现医院用的经络图仅针炙家用图,与其它医及药无关,也不涉道德经。

针炙仅是按摩术内一支系。

而,黄帝内经仅是用阴阳运行法,辅解旁证道德经的经络运行的辅助经。

等等,述不清的。

(阴阳,是均衡平衡,被古中国人用名词表述了而已)

(五行,是整体内各部分的关联关系式,被古中国人定出了名字罢了。)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道德经是关于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们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精典著作。它代表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先进的文化,也是最大的文化。其主要内容是教化人类:以道治国,以德处世。目的是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最终实现"天下定"(世界人民安定团结)和"长生久使"(世界人民和平共处、持续发展)。这就是老子撰写道德经的根本目的,也应当是人类文化的终极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道德经是指导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永不过时的不二法典,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由于种种原因这部著作被歪曲、误解的内容甚多,为了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老子一一详请参见张昵施《太上真言译点》一一这是目前站在国际音词形词理论角度上面向世界所作的唯一一部关于老子的解读,不妨请参考。





音形世界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用对比的方法,用《周易》对比《道德经》,用孔子对比老子,这样更有利于让大家理解。

一言以蔽之,《周易》者,中庸而已;《道德经》者,无为罢了。“为学曰益,为道曰损”,损之又损,简之再简,则可见天地圣人之心。老子孔子皆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以阴阳变化规律为手段来推演自己的主张,只不过人生态度不同罢了。老子以消极出世的态度主张“无为”,而孔子则以积极入世的态度主张“中庸”。圣人之道皆“一以贯之”,其著述或言论无论如何晦涩玄奥,归根到底,如老子则必言“无为”,如孔子则必言“中庸”。就这么简单。


子夏故坛


道德经从名字看是告诉我们道与德,是一部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目前对道德经的解读,大多是从德的角度去解释的,从这个角度讲他是一本治国之书,是一本帝王之书,让我们有道德,讲道德,是法律约束以外的一种自我约束。

但很少有人去从道的角度去解读,因为一般人看不懂,所以就解读不了,从道的角度去看,他是一本修道的书,告诉了人们气哪里来,怎么去传聚真气,怎么养气,等等。

道经内讲,以自身内修为本,取『天地万物之象』,尽其内修之意,突出『道』的内在之义。『无名,之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唯惚唯恍、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以阅众甫、终身不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不争、不盗、金玉满堂、莫能守之、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无欲宠辱若惊、五色、五味、五声,难得之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绝巧利器、『少则得,多则惑』 守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法自然、等等,不论怎么讲,都离不开无名的原始状态,『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以上所说,是老子浓缩,《道经》做了一次全篇的总结。


LIONS


其实没那么复杂!

《道德经》当然讲的是“道”和“德”,“ 道”是老子的理论基础及追求目的,而“德”则是老子所倡导的个人修为。

首先说说“道”,道究竟是什么?老子没说,也不能说,因为根本无法用概念性语言来限定,其实你很难从我们古代的经典著作中去看到有概念解释这类的内容,为什么?因为古人是不会轻易下定义的,世人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不过意,语言文字只不过是传达思想的载体,我们最终要获得的是古人的思想而非文字本身,所以古人都很有智慧,在无法下定义的语言环境中让后人去体证、去对接,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扬,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没说,我们更不敢轻易去说,只知道老子的道不外就是万事万物各自乃至总体的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说他是道只不过是无奈之举,按照老子的本义,索性连名字都不能取,但是不取名又如何让后人知道呢,干脆就拿一个最接近这种感觉的字来指代好了,这个字就是“道”,有首又有走,有思又有行,知行需合一,所以老子大道不仅是行而上的理论,还有形而下的实践。

再来说说“德”,如前所述,老子大道中形而下的实践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这个“德”字,德就是教人悟道、修道的外化行为指引。上到君王,下至百姓,要怎样去修道呢?就是靠德的修持,如果把德延伸来说就是老子无为而有为的核心思想。老子很重视无为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人世间出现的一切负面问题都是有为带来的,所以人要向自然去学习,做到无为。但也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通过无为的做法达到有为的目的。他用水来做比喻就很合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接近大道的也是水,它善变无常、至阴至柔,却能善利万物,滋润一切,无能避之,这就是无为的功用和特点。无在老子那里是一切可见的出发点,无才能有,无用才能有用,无常才能有常,无形才能有形。老子就是通过这种带有浓重辩证法色彩的逻辑告诉我们,在重视有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了无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所以,按照以上逻辑来说的话,老子的《道德经》究竟告诉人什么呢?简单一句话:在通过践行无为思想而获得有为成就的过程中去体会那无法言表的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