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禄养廉”的俸禄政策,闪烁着两汉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序言:俸禄与养廉的结合

全文计3700字,阅读共需8分钟

在翻看史书的时候,总会看见有关于官员贪墨和圣主除贪的记载。从先秦到清代,你会发现几乎历朝历代都会把养廉、除贪、吏治等些个东西拿出来说事。

其实,先养廉然后治国,这是封建王朝的统治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王朝统治者们,都有一个共识:“治民先治官”。

所谓的养廉,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些手段,让官员们保持清正廉洁。

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明朝那样高强度管制,严刑惩治不廉洁的人,但效果不甚理想;另一种是汉代“以禄养廉”的俸禄政策,效果极为明显,甚至可以称之为汉代制度的辉煌,从当时循吏辈出的盛况便不难发现。

“以禄养廉”的俸禄政策,闪烁着两汉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汉代五铢钱

俸禄是伴随着官吏产生的,又以官吏品级和职权的不同而不同,目的在于酬劳官吏,为官员生存提供保障。可将官员的俸禄,和养廉治国的愿想连结起来,不失为一种“制度创新”,这种创新集中体现在汉代。

汉代为官员制定的俸禄政策,明显地体现了以禄养廉原则。这种以禄养廉,不局限于官俸厚禄上,而是形成了整套的政策,因为除了极为丰厚而且不断加量的官员俸禄外,还有皇帝赏赐、太官供养等配套措施,以确保官员得之厚禄,养之清廉。

以禄养廉的俸禄政策,是一项汉代善政,是被后世所忽略视的两汉制度的辉煌,时刻闪烁着两汉王朝的制度光芒。它在俸禄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赋予了一种新的内涵与新的期望。

汉代优厚无比的养廉“俸禄”

汉惠帝在诏书中言:“吏所以治民也,能尽其治而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

“以禄养廉”的俸禄政策,闪烁着两汉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汉惠帝剧照

意思就是朝廷厚禄养廉是为了百姓,这也是汉代以禄养廉的重要基础。

官俸的提高,对于各级官吏来说是最好的激励,因为相比于其他举措而言,官俸是固定的,不会轻易变更,好比是铁饭碗里固定的饭量,只要饭碗在就好。关于汉代官员俸禄确切有多优厚,根据史书记载也不难梳理。

如西汉武帝设置的谏大夫,《百官公卿表》记载为“秩比八百石”,而到贡禹任此职时“居八百石秩”。

可见当时一个谏大夫的俸禄平均为八百石,东汉时期虽然减少两百石,改为了六百石,但还是厚禄,因为一个有百亩田地的农户一年的实际岁入也就九十石。

此外,两千石是汉代厚禄的集中表现,西汉石奋以父子五人皆秩两千石,被称为“万石君”。

《史记》载: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号奋为万石君。

当时,常见秩比八百石、二千石秩等说法,但是汉代官员的俸禄发放时,究竟如何操作却并没有定数。

发放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谷物,一种是钱财,具体操作起来仍然没有定数,颇有点随心所欲的意味。因为有时发放谷物,有时发放钱财,有时则是混合发放。

以宣帝朝谏大夫贡禹为例:为谏大夫,钱九千。为光禄大夫,钱一万二千。可见贡禹的俸禄是只发钱,但在宣帝一朝前,却是钱谷双发,如武帝朝,以粟钱按比例发放。

“以禄养廉”的俸禄政策,闪烁着两汉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汉代马蹄金

实际上,这种从钱谷按比例发放,到只发钱而不发谷的转变,为官员提供了更加丰厚俸禄待遇。因为当时朝廷的定价,与市面上的实际价格相去甚远,所以一旦朝廷按照自身定价折合钱谷发放俸禄,那么官员实际得到的俸禄就少了。所以朝廷直接发放钱财,官员得到的钱折合成所需之物,可就不是一般的多了,进而以禄养廉更容易实现。

宣帝一朝,便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由于宣帝朝俸禄全程发放钱财,官员所得进一步增加。同时,宣帝一朝的特色“增秩赐金”,又扩充了官员的额外收益,进而形成了“汉世良吏,于斯为盛”的盛况。

汉代,在朝廷“以禄养廉”的俸禄制度下,官员所得极为丰厚。据推算,汉代三公的俸禄相当于四十七个农户耕地百余亩的岁入,郡守候相相当于三十二个农户的百亩岁入。显然,如此优厚的待遇是前所未有的,这既为汉代养廉提供了物质保障,又推动着汉代循吏辈出这一盛况的出现。

俸禄之优厚,使得汉代社会形成了一股高官简朴是为诈的认知。如武帝时位列三公的公孙弘因生活简朴,被人以“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为由进行弹劾,当然,俸禄并不是唯一收入。

“以禄养廉”的俸禄政策,闪烁着两汉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汉朝官员剧照

“以禄养廉”的政策补充

俸禄以外,汉代官员还有一种收入,即皇帝赏赐。在某种程度上,官员拿到的赏赐物,如金、钱、谷、器等物品,远比官员所得到的俸禄还要丰厚,赏赐成为了官俸的一种补充形式。

汉王朝对官员的赏赐极为丰厚,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耗费金额大。如文帝即位后,赐周勃金五千斤,陈平与灌婴各二千斤,仅从周勃所得的赏赐来看,其所得赏赐是三公年俸禄收入上千倍。当然,这种赏赐的确是个特例,毕竟存在着拥戴皇帝之功。

然除此之外,汉王朝对官员的赏赐仍然是开支庞大。而官员获得的俸禄收入,赏赐收入,叠加起来置办起自身的产业,循环起来已然收获颇丰,根本无需贪墨。汉代官员,是给皇帝上奏时称恩道谢且极言收入之厚特殊群体,这种奏疏之风可谓独领风骚,成为了汉王朝的独到标签。

元帝丞相张禹:天子数加赏赐,前后数千万。

九卿之一的杜延年:赏赐赂遗,赀数千万。

由此可见,不论是当朝丞相还是九卿郎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赏赐,这些赏赐加起来可远比其俸禄所得要多出数倍。其实 ,汉代君主对臣子投入如此巨大,是有着多方面考虑的。

“以禄养廉”的俸禄政策,闪烁着两汉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周勃:文帝赐金五千斤

第一,厚禄养廉是基本出发点。历经期末乱世的洗礼,加上汉代社会土地矛盾的加深,统治者很清楚如果官吏贪墨豪夺,那么百姓揭竿而起就不再是空谈。因为大大小小的官员,是制定政令和进行有效统治的关键,所以只有给予官员们最大程度的优待,才能减少他们对百姓的盘剥,以便于稳定统治。

第二、皇帝树威的需要。汉代是封建制度的转折完善期,中央集权有所发展,但皇帝集权犹为不足,坐而论道和坐而议政是一大特点。皇帝想要有效管制臣子,树立帝王威严,光靠刚强手段是不够的,需要结合钱物俸禄等手段做到恩威并施,这是汉代君王的统治之道。

不管是为了百姓,还是皇帝为了树威,总之汉代官员在俸禄优厚供养外,所得的赏赐物也日益增多。而且除了俸禄和赏赐,朝廷供养也是汉代俸禄制度中的特色。

太官,秦汉以来专门掌管皇帝膳食的机构,在两汉时期却成为了皇帝奖励大臣的一种方式,甚至在一定限度上与官员俸禄相挂钩,称之为“廪食太官”,太官在两汉时期一度成为了供养官员的机构。史书典籍中也多有记载,主要体现在官员们享受太官供养之后,给皇帝上的谢恩奏疏之中。

“以禄养廉”的俸禄政策,闪烁着两汉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官俸参考表

如贡禹曾上疏:奉钱月九千二百,廪食太官。

可能大家还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廪食太官”,简单来说明一下,所谓廪食太官就是指享受这一荣誉的官员,其所需食物由太官供应。掌管皇帝膳食的机构,给臣子提供饭食供养,这也算是莫大的荣誉了。

以禄养廉的实际效果

从优厚无比的官员俸禄,到高出俸禄数倍的赏赐,再到太官供养,汉代官员所享待遇之优厚可见一斑。汉代坚持以禄养廉的俸禄制度,其不断提高官员俸禄福利的养廉效果,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从整个汉代的吏治中不难看出,以禄养廉确确实实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循吏辈出,便是汉代以禄养廉政策的结晶。汉朝是封建王朝中循吏极多的王朝,从西汉到东汉,无不充斥着循吏的身影。所谓循吏,是指清正廉洁的官吏,与后世称道的青天大老爷极为相似。从《汉书》当中,便可知晓。

《汉书·循吏列传》记载: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由此可见,循吏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循吏的增多,无疑印证了汉代以禄养廉的成功。

“以禄养廉”的俸禄政策,闪烁着两汉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增秩赐金――汉宣帝

其实,对于汉代以禄养廉政策效果如何,不仅有循吏辈出的正面印证,也有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可以参考。东汉中后期,贪墨横行吏治败坏,究其缘由有很多,诸如宦官当政、皇帝无道、外戚擅权等等之类,但实际上,还有卖官鬻爵和停发官俸。东汉安帝到桓帝三朝,屡次下诏减少官员俸禄,到桓帝时期甚至于直接停发。

停发俸禄,官吏又守着职权,这种现状会滋生出什么,世人皆知 。东汉中后期的吏治败坏,一方面说明了以禄养廉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以往厚禄的佐证。堂堂朝廷,为什么会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呢?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东汉的连年灾害和不间断的战争,开支极大;二是以往以禄养廉的巨大开支,导致国库几度空虚。

综合来看,汉代以禄养廉的实际效果有三点:一是吏治的确好转,循吏辈出达到了以禄养廉的预期目的;二是财政开支庞大,为长远统治埋下了祸患;三是官员所得增多,进而置办田产导致耕地集中于大户手中,小农户岌岌可危,为王朝统治埋下了祸根。

“以禄养廉”的俸禄政策,闪烁着两汉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赏赐用金

结语

最初,统治者并没有考虑到以禄养廉之下的负面影响,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养廉上。确定“以禄养廉”原则以来,汉代统治者就十分重视提高官员待遇,无论是惠帝厚禄为民,还是宣帝动不动就赐金于官,都是提高官员待遇的真实体现。在这种一心养廉的俸禄政策下,汉代官吏享受着空前的待遇,拿着丰厚的俸禄,享受着太官的供养,皇帝隔三差五就赐金赐物,在这种既享受荣誉,又获得切实利益的过程中,的确没有必要贪墨。有功名心的,清正廉洁办实事,循吏辈出。利欲熏心的,选择拿钱大肆买地去置办产业,大多无需受贿。

凡事都是利弊共存。两汉提高官员待遇的俸禄政策,也在不知不觉中酝酿着一场祸乱,因为一方面是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是小农户土地流失问题。但就当时而言,该政策对汉代吏治的净化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养廉的预期目的。就汉代整体而言,以禄养廉的俸禄政策是善政无疑,它无时无刻不在闪烁着两汉王朝的制度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