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的變遷

“柴火”的變遷

柴米油鹽醬醋茶


“柴火”的變遷

柴火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沒有柴,生米是根本不能煮成熟飯的。所以說,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柴”是第一位的。有柴才有火,因此柴也叫“柴火”。而“柴火”的變遷,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吳江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


“柴火”的變遷

灶頭


“柴火”的變遷

河埠頭舊影


“柴火”的變遷

攝於1985年5月的黎裡古鎮


“柴火”的變遷

稻草船


從我記事起,我家就和鎮上其他人家一樣,家家都有一座灶頭。灶膛中燒的是稻草,逢年過節也會燒從柴行買來的木柴。稻草是從農民搖到街上的稻草船(俗稱柴船)上買的。可是何時河埠頭(河橋)能有柴船到,居民不得而知。黎裡的弄堂又多又長,農民將柴船停在市河邊,喊破了嗓子,弄堂裡的人也聽不到。於是,一個類似中介的行當“柴主人”便應運而生。在黎裡鎮上就有一位家喻戶曉的“柴主人”名叫“大寶”。農民將船搖到鎮上,就到大寶家中,告知柴船到了。大寶就會讓農民將船先停到哪座河橋,然後她挨家挨戶到事先預約的居民家裡,讓大家出來買柴。同時吆喝幾聲,讓沒有預約的人家也知道有柴船到了。這個河橋附近的人家買過了,再換一座河橋。就這樣,在大寶的幫助下,一船柴很快就賣完了,而“柴主人”也能從賣方收取一定的佣金,用以養家活口。


“柴火”的變遷

煤爐


與灶頭同時存在於居民家中的是煤球爐子。上世紀六十年代時燒的是與雞蛋一樣大小的煤球。為了方便,煤球爐子一般都不熄火,不燒時加滿生煤球,將下面的爐門封上。要用時再打開爐門,火就慢慢上來了。也有人家為了節省煤球,早生火、晚熄滅的。煤爐比灶頭乾淨多了,但缺點是速度慢,有時往往會“要緊火不著”。那時鎮上很多人家夫妻都是雙職工,一般都是乘輪流吃中飯的工夫回家做飯。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爐門,將要煮的飯放上去燒,然後趕緊在灶頭上炒菜。等到子女們中午放學陸續回到家,有時飯還未做好。餓得肚子咕咕叫的孩子們,只能乾等著。


“柴火”的變遷

洋風爐


煤球憑計劃供應居民,農民是用不上的。我插隊後也和老農民一樣,依然將稻草和麥秸作為燃料。那時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洋風爐”,用白鐵皮敲打而成。上部有十來根(也有二十多根的)管子,中間穿上綿紗,下部容器中倒進煤油或柴油,一點火就能用了,十分方便。而對農民來說,這實在是一種奢侈品,因為農民買不到燃油。我在鄉下插隊時,家裡也給我買了一個“洋風爐”。父母從計劃供應的煤油中省下一點給我,生產隊裡照顧知青,也給了我一點柴油。但燃油數量有限,我必須得省著用。平時我還是在灶頭上燒飯,實在來不及時,才用到“洋風爐”。


“柴火”的變遷

罱河泥

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農村興起了一股挖“黑泥”熱潮。“黑泥”其實是一種有機物經過長期腐殖沉澱固化形成的可燃物質。我插隊時,大隊曾組織各生產隊到指定的湖蕩裡去挖“黑泥”。聽說挖的時候由一個人下到水裡,握住長長的鐵扦,船上的人掄起鐵鋃頭對準鐵扦往下砸,砸上幾個點,“黑泥”就會浮到水面上來。“黑泥”顏色越黑,質量越好。挖回來的“黑泥”,按人頭分給每家農戶,曬乾後加上灶旁的風箱助力,就能燃燒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湖蕩裡都有“黑泥”,即使有“黑泥”的湖蕩,也只能在淺水區挖。後來,有的地方又在田裡發現了“黑泥”,挖起來比較省力,缺點是田裡的“黑泥”含土量多,沒有水下的“黑泥”火力旺。資源畢竟是有限的,“黑泥”慢慢地挖完了,轟轟烈烈的挖“黑泥”活動,沒多久就偃旗息鼓了。


“柴火”的變遷

蜂窩煤


對居民來說,煤球雖好,卻不能完全燃燒,往往捅下來的煤渣心還有黑的。於是,在七十年代中期,一種更合理的蜂窩煤餅代替煤球,進入了千家萬戶。蜂窩煤餅中有十幾個小孔,跟空氣的接觸面積增大,有利於煤充分燃燒。但是不管是煤球還是蜂窩煤餅,仍舊只定量供應給城鎮居民。直到七十年代末,隨著市場經濟逐步放開,農民也能買到煤餅了。


“柴火”的變遷

液化石油氣


到了八十年代,吳江出現了罐裝液化石油氣,即通常所說的煤氣瓶。剛開始時液化氣站只按計劃發售給有關部門。沒過多久,氣源充足了。我所在的單位專門建造一個存放煤氣瓶的倉庫,經消防部門驗收合格後,派專車到吳江衝氣,每個職工都能用上液化氣了。那一天,我迫不及待地擰開瓶蓋,點燃煤氣。剎那間,一股藍色的火苗竄了上來。我欣喜若狂,從此不用天天生煤爐了。這個階段,電水壺開始進入千家萬戶,燒水十分快捷。與此同時,有條件的農戶家中也用上了煤氣瓶,城鄉差別逐步縮小。


“柴火”的變遷

廚房煤氣管道


進入二十一世紀,吳江地區迎來了更清潔的能源即管道煤氣。比起煤氣瓶來,管道煤氣更方便,更安全,不用擔心煤氣瓶因使用不當而爆炸。新建的小區動工伊始,就將煤氣管道鋪設在地下。居民們反映,雖然初裝費要2000元,但管道煤氣更省心、省力和便宜,還是很值得的。2010年以後,隨著老小區的改造,管道煤氣全面鋪開。由於新小區的示範效應,這項工作進展順利,絕大多數居民都得到了實惠。


至此,從燒稻草、煤球爐,到煤氣瓶、管道煤氣,“柴火”從低級走向高級,實現了華麗轉身,城市空氣也因此更潔淨。

“柴火”的變遷


徵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

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記得註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別是已在其他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謝謝!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瞭解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