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接管执政大权,为什么诸葛亮不取代刘禅称帝?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接管执政大权,为什么诸葛亮不取代刘禅称帝?

诸葛亮在人们心中,往往是光辉正面形象。遇到诸葛亮之前的刘备,四处投奔,无可长时间依靠,这个时候刘备没军队没地盘,自诸葛亮到刘备阵营后,为刘备谋天下做出政治规划,在刘备手下主管后勤相关事务,可以说遇到诸葛亮,刘备的事业才算得上有所起色。刘备病逝后,召诸葛亮入城托以重任,此时的诸葛亮是蜀汉里名望地位最高的,刘备有所辉煌后半生,诸葛亮当属第一功。或许刘备为幼子担心,病逝前的刘备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现在看来很可能是刘备对诸葛亮的试探,刘备深知自己病逝后,诸葛亮能否尽全力辅佐幼子。政权进入刘禅时期,诸葛亮此时是地位很高权利也很大,全国政事无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都是诸葛亮说了算,诸葛亮是以身作则,堪称后世为之楷模。纵其一生,毕生所为都为人们所称道,虽其大权独揽但却忠于刘氏。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接管执政大权,为什么诸葛亮不取代刘禅称帝?

刘备死前说出诸葛亮的才能当今无人可比,安邦定国不在话下,只要加以时日一定能成大事。若幼子可以辅佐,希望尽心辅佐;若是实在一点当人主的能力都没有,你可以自取。诸葛亮听到这里赶紧下跪,对刘备表示自己的忠心,这样刘备才放心归去。在今天看来,若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想要取代后主,以诸葛亮的才能相信取代后主是易如反掌,但是诸葛亮一生都没有这样做。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接管执政大权,为什么诸葛亮不取代刘禅称帝?

首先,诸葛亮受道德制约。诸葛亮是饱读诗书的人,书中的各种人性道德是诸葛亮所看重的。看看曹操,司马懿虽功劳很大足以威胁到主子的地位,但是一生都是没有篡位,如曹操的若是上天安排我曹家人当皇帝那就顺应天命,把取代皇帝的事交给后代,相信那个时候的曹操篡位是相当简单,但是曹操没有做。话说诸葛亮心知自己的才能能担任起这个重任,在取之这点上,诸葛亮不管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没有好的历史名声,纵使之前的功劳再大,如果在刘备死后自己取之,那后世只会骂诸葛亮。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接管执政大权,为什么诸葛亮不取代刘禅称帝?

第二,诸葛受人事限制。诸葛亮不管怎么说算是文官,常年带兵打仗的大将们在军中的威望甚高。诸葛亮想要取而代之必须先要取得这些猛将们的支持。蜀汉内部政权派别分化严重,外来诸葛亮势力来掌管益州本地人,当地益州人就不是很乐意,三派之间矛盾也是很深,在很多政治立场上不相同,诸葛亮想要取得帝位,其他势力不支持或是反对,那诸葛亮很难继续下去。大将魏延在军中威望很高,诸葛亮想要取得帝位,先得需要魏延支持,但是魏延不一定支持,而魏延一旦反对,那诸葛就不好办了。当时魏延本是最重要人才,蜀汉本就人才寥寥可数,如若再失去魏延这样的大将,那就没任何意义了。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接管执政大权,为什么诸葛亮不取代刘禅称帝?

第三,诸葛亮受外部环境制约。诸葛亮假使称帝一定会给蜀国招致战乱,但是当时刘备已经把绝大兵力投入征东吴上,此时诸葛亮称帝则会使蜀国陷入魏国进攻 ,有如此大好的机会,魏国肯定会多捞几笔,这也不能保证诸葛亮皇帝位能不能坐久,面对此时虚弱的蜀国,魏吴说不定要把诸葛亮的领土全给分了。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接管执政大权,为什么诸葛亮不取代刘禅称帝?

由此看来,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想要取得帝位问题主要是包括内部人员派系分明,外部大国虎视眈眈,另外诸葛亮本人不想称帝。在内部人员方面,虽有些是诸葛亮本派的,但是也不能保证像魏延等人不会在诸葛亮称帝站出来不答应,那诸葛亮该怎么办,再者,三大派系之间一直争论不休,若是诸葛亮这边派别先不和甚至相互残杀,那其它派别一旦获利掌权,诸葛亮派相信很难有好的结果。在外患方面上,当时空虚的蜀汉即使是诸葛亮取得帝位,也很难在短时间能保证魏国不大力进攻,在刘备大力进攻吴国时候,魏国就曾乘机打蜀国,诸葛亮想要称帝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在道德制约方面,诸葛亮自早年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位谋臣,将来是成为治国的良臣而不是篡位的小人,诸葛亮称帝是与自己的理想不为一致,读书人更看重自己的后世评价。诸葛亮称帝过程肯定是风险很大的,诸葛亮一生处事谨小慎微,不会做出风险极大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