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不學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如果朱棣學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明朝歷史會怎樣發展?

三國英雄曹操


朱棣:題主真壞!靖難對上我那大侄兒都九死一生,幾次差點團滅,你竟然還想讓我造老頭子的反!你是不知道我們家那位是造反起家的祖宗嗎?

簡單講,明朝是朱元璋打下來的,唐朝是李淵靠李世民打下來的,朱棣不具備李世民的條件,如果學李世民也來個逼宮,最好的結局就是發配到鳳陽老家在高牆裡過一輩子,明朝的削藩會在朱元璋手裡提前進行,然後朱允炆即位順順當當的幹下去。

《永樂大典》可能會變成《建文大典》;“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不會有了;想看故宮得到南京去;大運河就此廢掉不會重修,因為不需要往北京運糧食了;北元的反撲可能會提前,而且更猛烈;安南還是安南,不會變成大明的交趾布政司;下西洋的事就不用想了,現在的南海區域會少一大塊;再往後的事就推斷不出來了。

朱棣的條件比李世民差多少?

差了十萬八千里~

履歷光鮮的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從一開始就是奔著皇位去的,唐高祖李淵起兵是出於李世民鼓動,從打下長安城之後李淵就沒再統過兵,這時候的大唐勢力範圍僅限於關中跟河東一部分,屬於地方割據政權。

唐初消滅地方勢力的六場大戰,李世民參與了最重要的四場,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人都是被李世民平定,這才奠定了唐王朝正統的地位,武德四年被封為“天策上將”,形成以天策府為中心的政治集團。
(唐高祖李淵)


天策府可以自置官屬,可以自己鑄錢,李世民身兼十二衛大將軍,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除宰相以外的官他都可以給,秦王令和太子教跟皇帝的詔敕並行,有衝突的地方,下面辦事的人只能以收到的先後順序為準。

要錢有錢,要權有權,自己還是唐軍的締造者之一,軍功最盛的大將,李淵呢,起兵後滿共就帶過兩年,之後就一頭扎到長安的皇宮裡沒出來,所以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很快就掌握住了局勢。

再看朱棣同志,跟李世民光鮮的履歷比,簡直是慘不忍睹。

小透明朱棣


(明成祖朱棣)

朱棣出生的時候,他老爹朱元璋已經從一個小兵成為了農民起義軍的主要勢力之一,等朱元璋收拾完陳友諒、張士誠、趕跑元順帝在應天坐上龍椅,朱棣才七歲…

好不容易長大成人了,不好意思,他大哥朱標已經正式被當做繼承人培養好幾年了,在朱棣二十一歲就藩北平之前,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吃、睡、上學、鍛鍊拳腳、被老爹朱元璋偶爾教育。

攢政治資本?那是他大哥朱標的專屬權利,他敢結交大臣立馬就會被老朱打發到鳳陽老家守陵去。

刷軍功聲望?最大的敵人都被他爹朱元璋幹掉了,徐達李文忠那一票大將還正當年,有仗打也輪不到他。

在南京是沒希望了~
(明太祖朱元璋)


等就藩到北平後倒是可以接觸軍權,但是人家李世民能成功,是本來就一直在長安發展,勝在出其不意啊。

朱棣想逼宮他老爹就得從北平一路打到南京去,先不說他起兵後能堅持幾天,兵將願不願意聽他的,後世“靖難”打了三年還只能在北平附近轉悠,那還是對上他文縐縐的大侄兒跟一票豬隊友不停送人頭,最後孤注一擲直取南京僥倖成功,這要是對上朱元璋——你就說有幾張皮夠我剝吧!


瘋狂的008


贏得過朱元璋嗎?嘿嘿!


用戶104511495115


李唐的江山一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淵作為李世民的父親,在打天下的實際過程中,並沒有兒子李世民作的貢獻大。李世民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班底,有自己的天策府,有自己的基本盤,足於逼退其父皇李淵。

朱明的江山全部是朱元璋打下來的,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四子,在打天下的實際過程中並沒有具體參與,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朱棣只有8歲。後來,朱棣20歲的時候被派往北平就藩,作為燕王的朱棣,也只是聽從父親朱元璋的調遣和安排,和遊牧民族幹了幾戰。

只要朱元璋在世,燕王朱棣絕對不敢反抗朝廷,他的父親朱元璋是個睡覺都睜開半隻眼的老狐狸,久經考驗,是個官場高手,權力牢牢抓在手裡,一個個功臣宿將都被他屠戮。今天殺惟庸、明天殺永忠、今日又殺李善長,每逢大事無將。這個認識朱棣還是有的,造反就是找死,分分鐘被老爹捏死。

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你只有靜靜地等待,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到時賠了夫人又折兵不說,連自己的小命都會沒有的。



後來,朱元璋去世,孫子朱允炆繼位,朱允炆上臺後滿著對自己的叔叔們下手,先削除了五個叔王,搞得朝廷內部沸沸揚揚,人心不穩,進而也威脅到燕王朱棣。朱棣認為世紀成熟了於是起兵靖難,反抗朝廷,三年後大事成功,成為皇帝。


坐看東南了


我來換個角度來回答。答友們的角度都是從朱元璋和李淵對比來說的。認為:一、朱元璋與李淵班底不同,朱元璋是從地下打上來的,他有一幫跟著自己的班底,他能鎮住天下,李淵則相反;第二,二者能力不同,李淵能力比不上朱元璋,朱棣無論從威望還是能力上比不上李世民。

這些角度沒問題,但是我換個角度,一從朱棣的內心出發,分析他敢不敢反他老爹;二、從事實上分析他有實力能夠反對他老爹嗎?

朱棣的心病:我要當正統,典型的婊子立牌坊心理

朱棣起兵反抗侄子,其實是不得已的,但不管怎麼說,他還是起兵了,起兵就需要理由,他以以一個叔叔的名義,理由是靖難。

成功奪權之後,朱棣的心病發作了,那就是我要當正統,我是正朔!為了這個心病,朱棣連自己的母親也不認了,改任馬皇后為親媽。為了當正統,他讓方孝儒幫他寫詔書,方孝儒不肯,他殺了方孝儒十族。——這是一個為了證明自己是正朔而發瘋了的人。



如果他率兵逼朱元璋退位,假如成功了,以他的『正統心裡』如何面對天下悠悠之口?他還敢稱靖難嗎?他即便任馬皇后為媽,恐怕也說服不了天下人吧。

這個觀點還有個小故事作為佐證。話說朱棣攻打濟南城,山東參政鐵鉉主持守城,朱棣剛要下令炮轟攻城,結果又趕緊撤銷了命令為啥?因為鐵鉉在城頭上掛了一個牌位,上書:『大明太祖高皇帝牌位』,好嘛,這是直接把朱元璋的牌位請出來了。朱棣是啥表現呢?朱棣只好收兵回營,別提多鬱悶了。

所以綜上可以看出,為了正統,朱棣不會逼宮朱元璋的。

事實上:朱棣沒這個實力

靖難之戰打響後,我們突然發現,朱棣對抗政府中央軍好像並沒有多少辦法,尤其剛才說的那個濟南城,是朱棣的噩夢之地。鐵鉉在朱棣撤兵之後,又一次痛打落水狗,朱棣迎來了第一次失敗。

緊接著,盛庸北伐,迎戰朱棣,兩軍決戰於東昌,朱棣再敗。後來逼得朱棣跳過了山東,直接南下。這是很危險的一招。



總之,朱棣似乎沒有打敗中央軍的實力,但很可惜,文弱皇帝朱允炆卻下令說,不要殺掉他叔叔。這一下朱棣佔了便宜。但假如,朱元璋尚在,以他狠辣的性格,他必然不會下如此命令,身經百戰的朱元璋,更不會在局勢大好的情況下,讓朱棣贏得勝利。

所以,首先朱棣不會逼宮朱元璋;其次,即便他逼宮了,最終也會落一個身死的結局,然後朱允炆即位,朱允炆的這一支成為皇帝正統支脈。


小馬紮上聽歷史


這個問題很簡單,朱棣之所以不逼朱元璋退位,無非兩種原因:第一,沒必要;第二,沒能力。而假使朱棣學前人逼父退位,對於明朝歷史的走向也沒有影響:第一,假使朱棣成功,則大明只不過是朱元璋換了個繼承人,歷史還是按照朱棣逼迫朱允文退位之後那樣的歷程發展。第二,朱棣失敗,則朱元璋少了個兒子而已,無關歷史走向。




朱棣沒有奪位的必要:

首先我們得明白,朱棣在後來發動靖難之役將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逼下皇位是不得已的情況。當然,我不能斷定朱棣是不是對皇位由始至終都不感興趣,但至少建文帝所頒佈的削藩政策已經危及到了作為藩王朱棣的根本利益,這便給了朱棣起兵造反的一大藉口:只有掌握至高無上的皇權才能改變自己任人宰割的命運。

而朱元璋在位時,他便沒有任何藉口奪權登位:

  • 第一,朱元璋本人是支持藩王制度的,並且分封藩王的制度是由他所創,並且給予了眾藩王較高的權力和優待政策,燕王朱棣便是其中之一。
  • 第二,與李世民之所以逼迫李淵退位,除了本身覬覦皇位之外,他本人所處的政治形勢並不樂觀,因為他的兄長即太子李建成在即位之後極有可能會對其下手。而朱棣則不同,無論是朱標還是朱允炆,兩人在朱元璋在位時都沒有表現出要針對朱棣的跡象。

所以,從這兩點來看,朱棣就當時的形勢完全沒有必要冒著弒君殺父的罵名,並且還是身敗名裂的風險去學李世民篡位。這種利益得失想必精明無比的朱棣不會不明白。

朱棣沒有奪位的能力

自古以來,造反這種行當並不是人人都能幹的,當然,歷史當中的確存在著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這卻是種假象,因為成功者往往會被拿來當作案例宣揚。造反並非是簡單的賭博,它很考驗一個人的能力,當然朱棣能力肯定不低,不然怎麼會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

然而,他之所以成功,除了本身能力出眾之外,還是因為他碰上了心慈手軟的建文帝以及明朝中央一群誇誇其談的書呆子。


而朱元璋則不同,他除了能力可以甩朱棣十幾條街之外,其心狠手辣的性格,必然不會像建文帝那樣給予朱棣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當然,造反除了要靠領導者本人的能力之外,還得看看他的團伙陣容,即跟隨他的成員們是個什麼樣的水平,以及造反目標的周圍又是一個怎麼樣的陣容。

首先,來看看李世民的成功案例,他造反(嚴格意義上來講是政變)時有著一個什麼樣的陣容:

文有謀臣: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

武有名將:侯君集、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

李世民本人掌握著唐朝精銳部隊玄甲軍,以此為後盾。這套陣容放眼整個中國歷史也是一流級別的存在了。

再來看看當時的朱元璋:

文有:劉伯溫,李善長,朱升,宋濂等。

武有:徐達、李文忠、藍玉、馮勝、湯和、傅友德等。

最為重要的是朱元璋本人掌握了天下軍隊的絕對掌控之權。

而朱棣呢?如果以朱元璋在位時朱棣所擁有的幕僚成員來看,壓根無法比較,因為當時的朱棣幾乎是個光桿司令,手上軍隊也無法與朱元璋相提並論。那麼我們不妨以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的陣容來看:

文有:姚廣孝

武有:張玉、朱能、耿炳文

軍隊:燕王王府軍隊和朵顏三衛。其餘藩王他並不能直接掌控。

如此一對比,結果顯而易見,朱棣的陣容在朱元璋面前完全是黯然失色,唯一拿的出手的只有朵顏三衛這一支勁旅。所以說,朱元璋在位時,朱棣羽翼並未豐滿,此時造反完全是送人頭,即使以他在靖難之役的那套陣容,也絕非朱元璋的對手。



總結:

總而言之,朱元璋在位一天,朱棣便不敢也不能有任何篡位的想法,絕對的實力之差擺在眼前。再者,朱棣即使在此時逼迫朱元璋退位成功,歷史的走向也會按靖難之役成功之後那般發展。


舊時樓臺月


如果朱棣效法李世民逼宮朱元璋,明朝歷史將會被改寫。明朝第三任皇帝會是朱允炆的兒子,或者是秦王、代王、寧王等藩王,至少不是朱棣。

朱棣和李世民所處的情況不一樣,不可能仿效李世民逼宮。

唐朝和明朝的發家史不同。

唐朝是父子聯手創業,李淵太原起兵時,李建成和李世民各領一路兵馬做前鋒,進軍長安;李淵統領中軍隨後跟進,李元吉留守太原,平陽公主在關中地區起兵響應,幾個兒女各自擁有一攤勢力。後來掃平各路諸侯是李世民出力最大,在戰爭中積累了與父親、哥哥相抗衡的實力,是憑藉個人力量爭取的發言權。

朱棣是承父餘蔭得封燕王。他的權力、地位來自於父親朱元璋,沒有和朱元璋叫板的實力與功績,制服朱棣不過是一道聖旨的事兒。

李淵和朱元璋在創業、守業期間的角色不同。

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初,扮演的是軍事統帥和精神領袖的雙重角色。攻下長安以後,主要軍事行動都交給了李世民,李淵專心當精神領袖,軍權逐漸轉移到李世民手中,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如果不想大唐再次流血內戰,只能退位給李世民。

朱元璋從一開始就親自領兵作戰,集軍隊將領、軍事統帥和精神領袖於一身,各級將領多出於他的麾下,不存在功高蓋主的情況,在軍中威望遠高於李淵,更不是此時的朱棣能比的。

與皇位的空間距離不同。

李世民身在長安,京城內有兵有將,發動兵變的成功性較高;朱棣的藩地在北平,京城南京則是朱元璋的勢力範圍,想在錦衣衛眼皮底下發展一支能逼宮的隊伍,可行性幾乎沒有。從北平起兵?朱元璋傳檄可定。

只要朱元璋還有一口氣,朱棣不能、不會、更不敢逼宮,能做的只有低頭髮展勢力,在朱元璋面前刷好感,等待時機。


寒星針


朱棣逼朱元璋退位?借朱棣100+個膽子,他也不敢啊!


如果朱棣真的失心瘋了,逼自己殺人不眨眼的老子退位,他必敗無疑,起碼也要被終身監禁,後世子孫也跟著永不翻身!

一旦發生這樣的情況,明朝歷史的走向真的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朱棣被圈禁,朱允炆在爺爺歸天后順利登基,任用他信任的方孝孺黃子澄等一大批書呆子政治家,開始對朱元璋留下的大明進行改造!不久就會文風蔚然武功全廢!

接下來死灰復燃的蒙古人反撲,橫行沿海的倭寇猖獗,登陸朝鮮的日本人……

不敢再想下去了!


李飛叨


這問題有點想當然了,朱棣不是李世民,朱元璋也不是李淵,這四人除了確實是兩對親爺倆以外,並無其它相同之處。

唐朝的江山,大半都是勤王李世民打下的

咱們先來看唐朝。

首先最早和李淵提出造反的就是李世民和劉文靜,而在接下來的南征北戰之中,功勞最大的莫過於秦王李世民和他的天策府。

因此李世民才對太子建成不服,而建成也視這個太能幹的弟弟為眼中釘,和另外一個弟弟元吉聯手起來要對付他,雙方早已經明爭暗鬥,勢同水火。

在這種情況之下,精通兵法的李世民深知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道理,一手安排了宣武門之變,殺了哥哥弟弟,又逼老爹退位做了唐太祖,而他則是唐太宗。

明朝的天下,就是朱元璋一手打下的,朱棣只是略有輔助之功

看完唐朝的那對父子,咱們再來看明朝的。

和李淵基本上都是幕後指揮,前方都是李世民浴血奮戰的不同,朱元璋這江山,可是實實在在他自己打下來的,擊敗元朝,大戰陳友諒,逼退張士誠,老朱基本都在一線。。。

而朱棣在這裡面當然也有戰功,可絕不能和徐達,李文忠,胡大海等功勳相比,更加不用說李世民了。

此外和建成的嫉妒不同,朱棣的大哥——也就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為人寬厚仁慈,對於弟弟們也很有愛,若是他能早點繼位並多活幾年的話,朱棣是絕不會造反的。

但是沒辦法,朱標比他老爹死的還早,導致朱元璋又扶持了所謂的皇太孫朱允炆繼位,這才引發了後面一系列矛盾。

結論

所以這兩對父子情況是迥然不同的。

若有人問起,朱棣若是也學李世民的樣子會如何呢?

答案只有四個字——死狀極慘,當時的朱棣被封為燕王,防禦邊境,並沒有多少錢糧人馬,也就是仗著朱元璋把能打仗的功臣都殺光了,再加上朱允炆又年輕沒經驗,就這樣朱棣“靖難”都是險象環生,幾次差點失敗,若是老朱還活著的話,借他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他真要那麼做恐怕連燕國大門都沒出呢就被老朱給滅了。


紅塵如鏡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是唐高祖的兒子,可是他發動了因為“玄武門之變”,這才從李淵的手上搶走了皇位。

明成祖朱棣雖然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可是他卻沒有繼承皇帝的資格,不過,他最後也選擇走上了和李世民一樣的路,發起了“靖難之役”,只是他搶走的卻是自己侄兒朱允炆的皇位,而不是朱元璋的皇位。

那麼,朱棣為何沒有學李世民一樣,在朱元璋還沒有將皇位傳給朱允炆的時候,直接發動政變,迫使朱元璋禪位於他呢?

朱棣的野心也和李世民一樣,只是,他的條件卻遠遠不如李世民,說白了便是他沒有李世民的實力。

李淵作為隋煬帝楊廣的表哥,卻很受楊廣的猜忌,只因一次生病沒有及時去拜見楊廣,便引來了楊廣的一句:“死得了嗎?”這意思便是,你要是死得了的話便不用來了,要是死不了的話,朕召見你,你再病重,爬你也得給朕爬過來!

後來,別看李淵拆了楊家的臺,造了楊家的反,但是李世民卻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為了讓李淵造反,他的好兒子李世民直接讓人灌醉了他,然後往他床上送了幾個晉陽行宮的美人。

李淵呀,你用了楊廣的美人,這可是死罪呀,你反還是不反?

李淵沒辦法,只能反了。

李世民幫助李淵下定決心造反只是一個小小的功勞,最為重要的是在李家打江山的過程中,李世民親率手下將士南征北討地打垮了一個又一個的競爭對手,這才讓李家坐穩了江山,毫不客氣地說李家江山多數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所以,李世民不論是在威望方面,還是在軍事實力方面都不容小覷,這一點,朱棣完全沒辦法和李世民相比。

朱元璋在24歲這一年投入郭子興所部,拉開了他造反打江山的序幕。

1368年,40歲的朱元璋用了16年的時間辛辛苦苦打下了江山,當上了皇帝,在他打江山的這16年時間裡,他的兒子朱棣扮演了怎樣的一個角色呢?是不是也和李世民一樣?顯然不是。

朱棣生於1360年,這也就是說在朱元璋稱帝的時候,朱棣只是一個穿著開襠褲的8歲小屁孩,所以他可沒有不像李世民全程參與了李淵打江山的過程一樣參與了朱元璋打江山的過程,只是享受了現成的好處。

1370年,10歲的朱棣直接被朱元璋封為了燕王,不過,他一直到了20歲的時候才去北平就藩。

雖然說朱棣去了北平之後,也打了不少戰,立了一點功勞,也攢了一點威望,可是他的這點威望能和他爹朱元璋相比嗎?顯然不能,更何況只憑他手裡那幾個兵,想要學李世民一樣發動政變,恐怕還沒出北平城便已經被朱元璋給捏死了。

所以,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根本沒有學李世民一樣發動政變搶奪皇位的條件和實力,他只能老老實實地當自己的燕王。

別說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朱棣沒有發動政變奪位的實力,即便是朱元璋死了,皇位傳給朱允炆了,他的實力和朱允炆一比,也完全不夠看。

朱棣雖然一直有覬覦皇位的心思,可是對於朱元璋的決定,他也沒有反駁的實力和勇氣。

1392年,朱標不幸病死了,此時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實力和威望的朱棣見此情形,心思活絡了起來,自己這麼有能力,如今哥哥死了,皇帝老爹怎麼也會重新冊立一個太子吧?憑他朱棣的威望和能力,確實很有機會成為朱標死後的儲君。

但是讓朱棣沒想到的是,朱標一死,朱元璋竟然繞過了自己的兒子們,也不立什麼皇太子了,直接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

朱棣的臉色頓時一變,眼看到手的烤鴨竟然就這麼飛了。

1398年,朱元璋一死,皇太孫朱允炆也在這一年即位當了皇帝。

朱棣不敢在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奪位,那麼他敢不敢多朱允炆的皇位呢?實際上,如果放在正常情況下,朱棣還真不敢怎麼樣,他雖然是軍事實力最強的一個藩王,可是再強也不過10萬軍隊,和朱允炆的百萬軍隊一比,夠看嗎?

更何況,當時朱允炆剛剛從朱元璋手裡接過皇位,軍隊可不像後來的明君一樣那麼糜爛不堪用,真要打起來,朱允炆可以說佔據絕對上風。

如果不是朱允炆被黃子澄、齊泰忽悠得團團轉,還沒坐穩皇位便迫不及待地削藩,致使藩王狗急跳牆的話,朱棣造反的可能性其實也不高。

可是,朱棣為什麼卻敢鋌而走險地發動“靖難之役”,從自己親侄兒朱允炆的手中搶走了皇位呢?

朱棣之所以敢發動“靖難之役”,一則因為他了解朱允炆的性格和能力;二則是因為他不想被削藩,朱允炆逼得他不得不反;三則朱允炆的行為已經得罪了所有的藩王,朱棣不是一個人在對抗朱允炆。

朱允炆之所以明明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最後卻輸給了朱棣,原因也不外乎他不會識人,更不會用人,一方面他性格軟弱,能力一般;另一方面他缺乏主見,又總喜歡聽黃、齊之輩的書生之見,用什麼人打戰也完全是文官們爭權奪利、黨派之爭後的結果。

朱允炆哪怕將李景隆換成耿炳文,耗也能耗死朱棣,朱棣所謂的“靖難”追求的便是一個字——快!因為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朱棣都遠遠不如朱允炆,他耗不過朱允炆,時間拖得越久,他能打敗朱允炆的幾率便會越小。

所以,如果朱允炆不能以快制快的話,最好的辦法實際上是以慢制快,用善於防守的耿炳文慢慢拖垮朱棣。

只可惜,當時的朱允炆沒有看明白這一點,他太緊張了,以致於昏招百出,最後只能便宜了朱棣。

朱棣能靖難成功,能成功從朱允炆的手裡搶走皇位,是他的實力使然,但也是他的運氣使然,可謂是缺一不可。


流浪的侯爵


題主就是借一百個電壺膽給朱棣估計他也不敢逼宮,朱元璋一個眼神估計就讓朱棣慫了。

原因如下:

一,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李淵祖上就是官隴世家,世襲唐國公,他爺爺就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虎,他爸李昞是北周的柱國大將軍,他姨又是孤獨皇后,後期又深得楊堅信任,後來起兵造反完全是順勢而為。而朱元璋本就是最底層出身,要過飯,放過牛,當過和尚,真正是從小賣蒸饃啥事都經過。比起李淵的順勢而為,朱元璋的草根之路就多少有些艱難了。所以這倆人性格上有很大不同,李淵沒有朱元璋的那股狠勁,從後來的明初四大案就可以看出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對朱棣比較嚴格,朱棣懼怕這樣的朱元璋,而李淵是對李世民比較寬容大度的。



二,出發點不同,目的相同。李世民是半主動逼宮,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是有很多政治資本的,包括在政治上,軍事上。在唐朝建立之初,李世民的功勞可以說是最大的,就連他老子李淵在軍中威望甚至不如李世民,更不要提李建成和草包李元吉了。當李淵聽到李世民發動政變以後,就很清楚自己已經沒有多少政治軍事資本來和李世民抗衡了,所以退位讓賢既保住了名聲,又保全了性命。

朱棣則不同,他是被動造反,在朱標死後,本身朱棣就對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繼任皇帝不滿,再加上朱允炆要把削藩進行到底,他也就不得不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了。當山東鐵鉉在城門樓子上掛出朱重八遺像的時候,朱棣也只能繞道而行,從此南伐不敢再取道濟南。一方面是因為輿論,還有一方面是因為朱棣本身就懼怕朱元璋。

三,時局不同。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已經兵權在手,還是尚書令,兩人之下萬人之上,天時地利與人和全部佔盡了,時機成熟,又身在長安,還有很多支持他的人,發動政變輕而易舉,而且又是宮廷內部政變,所以李世民的自主擇業比朱棣的自主創業要簡單而且見效快。

如果李世民的逼宮上位難度是史詩級的難度,那朱棣自己選擇的創業之路應該就是煉獄級任務了,當然了,完成這個任務運氣成分必不可少。慶幸的是朱元璋沒有在這個任務中,因為朱元璋光靠自己的情報網就可以把朱棣捏死。有明一代,錦衣衛可以說是世人皆知,這個直屬皇帝的情報機構讓多少明朝官員陰溝裡翻船。曾經看到過一個記載,哪個百姓說的哪句出頭言論皇帝都知道,由此可見情報人員真是無孔不入,更不要說燕王朱棣的後院了。

所以說,朱棣不可能像李世民逼李淵那樣逼朱元璋退位,假設朱棣真的逼宮了,而且還出人意料的成功了,那明朝的歷史也是一樣,只不過中間省去了建文帝和靖難之役。李世民不是朱棣,朱棣也不是李世民,但他們還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喜歡篡改史書,為了自己的政權合法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