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不焦慮、不失敗需把美德放第一位|手執《理想國》遇見我城邦

對於一個家庭來講,孩子的存在價值大到無極限。誰都知道,孩子預示著家庭的未來,好的,或者壞的。

對於父母來講,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最好的補品是教養知識的補益,沒有什麼比這個更能讓父母獲取生活的快樂和對未來的信心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與父母的喜悅相伴隨著來到世間的,即使他很小,很小,小到視力1.5的肉眼也看不到的時候,他就成了父母“理想國”裡的重要成員,作為一個身份顯赫的人物住進了一個叫做家的城邦裡,從此在獨有的氛圍裡接受薰陶和教養。

他們不會知道,他們身上被傾注的除了父母的愛,還有很多偉大的教育家的期盼,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盧梭,康德等,這些教育界的超級大咖,即使身陷囹圄也心繫天下教育,從沒有放下對成長的牽掛。


教養不焦慮、不失敗需把美德放第一位|手執《理想國》遇見我城邦

美德如花

今天的孩子實實在在地成了即萬千年寵愛於一身的“寵兒”。

但是,我們的教養似乎還是不盡如人意。

越來越驚悚的事情不斷地發生,有孩子跳樓了、有孩子傷人了、有孩子輟學了、有孩子離家出走了、有孩子圈在家裡啃老、有孩子離開父母就不能生活、有孩子網癮了……

為什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不能好好長大成人?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不能如父母所願般地頂天立地?

教育是因果性很強的事情,只有在結果沒出現的時候就預判到了可能的危險並從源頭改變,我城邦的教育才不至於輸得很慘。這一點,是父母一定要懂的。

注意,不管這份預判來自哪裡,最為先知先覺的都該是父母,最為細緻的工作,都得父母來做。

既然要上下求索,既然我城邦裡有了孩子,那麼,就循著柏拉圖的文字,踏進2500年前的雅典城邦,或許在《理想國》裡,透過柏拉圖的教育藍圖,我們會有所收穫。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裡,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要把孩子們培養成合格的護國者,必須使得他們“具有良好的記性,敏於理解,豁達大度,溫文爾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制”。

這樣的教育理想,難道不是我們所期待的嗎?

其實,我們一直忽視的德育,才是孩子未來的最有力掌控


柏拉圖說,當事物處於最好的狀況下,最不容易被別的事物所改變或影響,最健康、最強壯者最不容易被改變。心靈也是這樣,最勇敢、最智慧的心靈最不容易被任何外界環境的影響所幹擾或改變。

柏拉圖把善作為一個人行為的底色,一個擁有善德的人,他會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正義的。

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都認為,只有道德上是善的生活,才是保證幸福,給人帶來充實。

沒有哪個父母不期待能夠掌控住自己孩子一生的幸福的,當然,這裡的掌控不是攥在手心裡、攔在懷裡,或者成為孩子的護身衣,而是讓孩子擁有確保自己長大成人的本領,這個本領的核心不是學了多少知識,也不是擁有多少才藝,更不是情商有多高,而是孩子的品德。

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反應,是個人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時表現出來的較穩定的特徵。

沒有品德的孩子,不會被社會接納,他總是做出違背社會期待的事情。


教養不焦慮、不失敗需把美德放第一位|手執《理想國》遇見我城邦

柏拉圖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他幾乎是從一出生就帶著學霸的帽子,一路優秀著進入最高學府,即使在人才濟濟的名校裡,依舊是門門成績優秀,年年三好學生。

人們對他的評價是高智商、有追求、目標明確、安靜、自律、愛運動、人緣好。注意,在這些評價裡沒有孝順父母、熱心公益、積極參與校園活動。

在人們的眼裡這是一個優秀的孩子,但是,某一天,當他把刀插入母親的身體,他一定是“缺德”的。此時,欲哭無淚的父母才會看清德育的偉大。

柏拉圖說,年輕人是不大會對老年人動武或者毆打的,因為有兩種心理約束他們,一種是畏懼之心,一種是羞恥之心。

無論是畏懼心理還是羞恥心理,都來自於孩子內在的道德標準對可能行為的裁判,善德的力量幫助孩子從非理性的心理狀態中走出來,未來才不會淪陷。

誰都不願意等孩子做出極端行為那一天再去裁定孩子是否擁有善德,但是,也不能因為傷害沒有發生,孩子擁有好成績、好大學、帥氣、聽話的標籤就判定孩子是一個擁有美德的人。

關於未來,關於教育,需要我們時時刻刻睜大眼睛檢視,我們在培養孩子的好品德嗎?


1. 我們教會孩子愛自己了嗎


如果一個孩子懂得愛自己,他身上會散發愛的光芒,當他一天天長大,他會變得理性、正義、有愛,他一定不會做傷害自己、傷害父母的事情。

柏拉圖說,一個人天性愛什麼,他就會珍惜一切與之相近的東西。

孩子愛自己才會愛他人。對生命的熱愛是一切美德的基礎。

無論愛孩子還是教孩子愛自己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很多父母是陷入誤區了的。

有父母可以為了給孩子多爭取一點產業,兄弟姐妹對簿公堂,三五年的官司,等來的是孩子的質問:“你怎麼就輸了呢?太笨了。”此時,父母該想想,自己丟掉的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

父母為了賺錢,不惜犧牲健康,沒日沒夜地工作。這也是以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不需要愛惜自己的身體。


教養不焦慮、不失敗需把美德放第一位|手執《理想國》遇見我城邦

體育運動


父母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一點家務都不讓孩子做,他們覺得孩子長大了,就會做了,卻想不到,孩子長大了,身體懶惰思想懶惰,不知道要做什麼。

當孩子習慣於把自己置身於家庭付出之外後,他就沒把自己當成家的建設者、護衛者,他的家的歸屬感建立不起來,心無所屬就會常常陷入孤獨當中,遇到非善類的假仁慈者,他們很容易被套住心靈,而讓自己陷入危險當中。

在父母眼裡,孩子學習成績好,肯努力,就是一個好孩子,天賜好娃,心裡美到睡覺都能笑醒。等到有一天,發現孩子原來是個書呆子,研究生都畢業了卻因為不懂得沖廁所而解聘,與人溝通就吵架同事敬而遠之。

父母自私的愛就是在剝奪孩子愛人的能力,沒有能力愛,受傷的首先是孩子自己。

教會孩子愛自己,當然得從愛孩子出發,這個愛一定是無條件的愛,一定是促進孩子長大的愛,一定是讓孩子人格健全的愛,一定是促成孩子更加能夠適應社會的愛。


2.體育鍛煉和音樂學習還在孩子的生活裡嗎


現在的父母恨不得從孩子一出生就讓他們鑽進書本里,學習數學、語文、英語,很容易忽視孩子的心靈對運動和藝術活動的需要。

柏拉圖說,兒童時期藝術教育至關重要,一個兒童從小受了好的教育,節奏與和諧浸入了他的心靈深處,在那裡牢牢地紮了根,他就會變得溫文有禮;如果受了壞的教育,結果就會相反。

對孩子來講,學習音樂就是一種良好的德育方式。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欣賞著美好的音樂長大,體驗著美好的情感,與音樂產生共鳴,內心浸潤的是美麗的音符,潛移默化,他們的品性就和優美、理智融合,心中綻放著美好行為自然可愛。


教養不焦慮、不失敗需把美德放第一位|手執《理想國》遇見我城邦

愛上音樂

柏拉圖說,音樂教育的最後目的在於達到對美的愛,音樂教育之後,年輕人應該接受體育鍛煉。

一位媽媽說,每天寫完作業就快11點了,哪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啊?哪有時間聽音樂啊?

在大多數父母的眼裡,體育運動或者音樂訓練是一件跟學習搶時間的事情,除非他的孩子將來要做特長生,不然,砍掉不可惜。

不要說砍掉,就是少了都很可惜。


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下,從來講的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無論是體育鍛煉還是音樂活動都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途徑,也是德育的重要內容,更是身心智各方面能力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

腦科學的研究發現,音樂不僅可以促進大腦聽覺皮層的發育,還可以促進腦的其他部位的發育,特別是聯結大腦左右半球胼胝體的發育。

關於運動對學習的促進作用的研究更廣泛,運動能夠改良腦的血液循環,能夠提高人的反應速度和反應強度,促進大腦皮層的發育。


被美德鑄就的孩子,沒有什麼可以染黑他們的靈魂


當我們的孩子擁有了高貴的靈魂,他將是這個世界的一面鏡子,反射過來的是正義、智慧、善良、勇敢、節制,怎麼還會沾染上贓物、惡俗、醜陋、謊言呢?

柏拉圖說,實踐做好事能養成美德,實踐做醜事能養成邪惡。

那麼,關於培養孩子的美德,我們還需要注意什麼呢?


1.德育的教養路,走得越早越能成就好孩子


孩子的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是12歲以前,年齡越小,越容易塑形,培養起好品質來越容易。

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因為,孩子的個性發展是一個從弱到強的過程,外界對他們的影響力確實一個從強到弱的過程。

如果哪個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了就懂事”了,而小的時候“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那麼,太需要聽聽柏拉圖怎麼說的了。

柏拉圖說,一個人從小所受到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卻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

我們引導孩子走向哪裡呢?走向追求美德,走向品行高尚。

品德教養就在生活的日常裡。

教養不焦慮、不失敗需把美德放第一位|手執《理想國》遇見我城邦

雅典學院


當孩子手拿橘子,小臉笑成菊瓣的那一刻,媽媽指導孩子把菊瓣陸續送到爺爺、奶奶、姑姑、爸爸、媽媽等人嘴裡後,才吃下自己的那一瓣,那一刻,全家人的笑容是給孩子最好的讚譽,讓他懂得愛是流動的,親人愛自己,自己也要愛親人。

當奶奶不舒服躺在床上的時候,孩子安靜地走過去,伸出小手,摸摸奶奶額頭的那一刻,孩子懂得了關心他人,就會纏著奶奶講故事,更不會在奶奶身邊蹦蹦跳跳。

孩子有了先他人後自己的經歷後,他的心中也就有了別人;當孩子心中住進了別人後,他就不會目中無人,自私自利。當孩子有了因為愛他人而獲得美好的感受的經歷後,就會重視自己的行為帶給他人的感受;當孩子重視他人的感受的時候,做事之前,就會考慮到他人的感受,而不會一意孤行。

柏拉圖說,任何事物處於最好狀況之下,(不管是天然的狀況好,還是人為的狀況最好,或者兩種狀況都最好,或者兩種狀況都最好),是最不容易被別的東西所改變的。

對一個人來講,這個最好的狀態就是擁有美德。

當孩子從兩三歲起就能做到不接受陌生人遞過來的玩具或者食品,不經父母的允許不接受他人贈送玩具或者食品,他早早就會懂得,那是別人的,不屬於我,我不可以據為己有,未來,孩子不會因為“物慾”的搖擺而牽絆節操。


2.好好引導,錯誤會是美德之花盛放的土壤


對於孩子來講,錯誤不會是身上揭不下去的傷疤,孩子的心智如同他們的身體一樣處於不斷成長過程中,當孩子知道了為什麼錯,應該怎麼做,從此,做出正確的行為,那麼,美德就建立起來了。

當孩子扔掉第一塊餅乾的時候,我們不能說他是個浪費的孩子,只能說他浪費了一塊餅乾,此時,我們告訴孩子,餅乾是由十幾種甚至幾十種材料製作出來的,每一種材料又都有很複雜的發明和生產過程,加上包裝、運輸、採購等流程,一塊餅乾吃到嘴裡需要很多人參與工作,非常不容易。然後告訴孩子,不餓,或者不想吃的時候,就不要拿餅乾,更不能隨意扔掉。

這樣,孩子就懂的了,節約是對物質的尊重,是對人的尊重,孩子的節約的品質就萌芽了。

那些見到孩子犯錯誤就大動干戈的父母需要給自己一些信心了。


教養不焦慮、不失敗需把美德放第一位|手執《理想國》遇見我城邦

知錯就改

柏拉圖說,相信每個人的靈魂裡有一個知識的器官,它能夠在被習慣毀壞了迷盲了之後重新被建議的這些學習除去塵垢,恢復明亮。

有的媽媽說,一看到電視上有青少年犯罪的案件我的內心就慌亂不安,我在想,如果我的孩子這樣了,我還能活得下去嗎?

其實,所有的媽媽都可以不承受這樣的痛苦,而只是觸景生情的杞人憂天。前提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好好幫助孩子改錯。

孩子小的時候,不要怕孩子犯錯。孩子犯錯了,即使糾正,講清道理,給孩子一個行為界限,孩子就有了尺度。

當孩子拿了1元錢的時候,媽媽告訴了孩子“偷”的代價,也就免去了未來孩子盜竊1萬元的罪惡。

親愛的父母們,你對自己的教育還滿意嗎?

柏拉圖說,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對醜惡的東西非常反感,對優美的東西會非常讚賞,感受其鼓舞。

如果你的孩子是這樣,那麼,你的路走得就對了,繼續加油吧,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關於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歡迎閱讀我的專欄《快樂我老丫優秀學習習慣養成記》《https://learning.snssdk.com/feoffline/toutiao_wallet_bundles/toutiao_learning_wap/online/article.html?item_id=6800536897690010120&app_name=news_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