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18就去世的陈国公主,为何戴着黄金面具与舅舅合葬?

李依舅


陈国公主是契丹皇族,草原民族是比较”拜金“的,像蒙古黄金家族把黄金制成各种动物、马具、酒具,这金灿灿的光芒象征着吉祥,对金子的爱就是对腾格里(天)的爱。

公主在16岁时嫁给了自己的舅舅,不料刚结婚刚满两年,夫妻俩就前后脚病亡了,按照习俗便葬在了一起,黄金面具是公主和驸马身份尊贵的象征。

这个墓是什么发现的呢?话说1986年,内蒙古青龙山镇一个村子的村民,在村北庙子山修水库的时候,非常偶然的看到了一个貌似豪华大墓的外形。

很快的在6月份,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预感到将会有重大发现,停下手中的活立即赶赴现场。

不负众望,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清理了上面的封土后,发现这个墓不仅保存完整,而且从规模来看,所葬之人非富即贵,非常有可能来自皇族的某位尊贵成员。

展开挖掘后,看到整个墓有前、后、东、西四个墓室,而且墙壁以及顶部都绘有精美的艺术图案,画法精妙,价值很高。

墓中所葬之人是辽景宗的孙女,也是辽圣宗的侄女陈国公主,陈国公主不是什么陈国的,而是辽朝契丹人的一个皇室公主。

和这位公主葬在一起的,还有他的驸马萧绍矩,此外他俩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驸马也是公主的亲舅舅,在当时嫁给自己的舅舅是契丹族比较独特的风俗。

公主的尸体躺在左侧,驸马在右侧,戴着鎏金的银冠,脚蹬金花银靴,全身挂满了银丝网,手上、腰上满是金银装饰。可以说能挂的地方都全副武装了,俩人浑身挂满了黄金珠宝首饰,显得十分贵气。

其中最珍贵的要数他二人佩戴的那件黄金面具,因为这个面具是根据陈国公主的真实容貌打造的,面具上有33个穿孔,用银丝穿进去和公主的头部连接。

黄金面具最牛的地方是,它在眼耳口鼻的地方都没有开缝,面具线条优美,充分体现了公主的柔美而丰润的容貌。

那么陈国公主为什么要戴着黄金面具下葬呢?其实这就和契丹族的习俗有关了。契丹人相信灵魂不灭,用这些个面具呀银丝什么的把周身裹起来,就能够保证灵魂永远在自己体内,而没有游离走,这其实和汉代那件金缕玉衣的作用差不多。

让考古学家们至今为止依旧困惑的是陈国公主的死亡之谜,尽管从墓志铭上我们已经了解到,陈国公主有无数个封号,叫过太平公主,后来又封了越国公主,可以说陈国公主这个封号是死后才封的,可见生前也比较受宠。

还有个疑点是陈国公主死的时候是18岁,而他的舅舅驸马已经36岁,两人的婚姻以及死亡,都不得不让人怀疑有什么政治阴谋。

从墓穴出土文物还可以看出更多辽朝的社会特征,比如前室西南角位置堆放着80多枚木围棋,而且公主银冠上有一个造像,这个造像头顶花冠、身着宽袖长袍的样子,和道教原始天尊比较相似,这些都说明契丹受到汉文化的深厚影响。

不过墓里还有来自中亚的琥珀饰件,加上这两副黄金面具也让人联想到希腊国王的黄金面具,让人对契丹多元生活和信仰十分好奇。

总之这座墓是目前为止咱们挖掘的,还没有被盗墓贼光顾的完整辽代皇族墓穴,因此极其宝贵,对了解当时的社会有很大意义。


兮兮说事儿


一个年仅18岁的美丽公主,一个30岁的神秘男子,两人合葬在一起,这本来没什么好奇怪的,可如果男子是女子的亲舅舅呢?

这是不是乱伦?

是的!至少在汉族人看来是的!舅舅娶了外甥女,这不是乱伦是什么,是要遭雷劈的,居然还堂而皇之地葬在了一起。


这对“乱伦男女”是谁啊?

1986年,内蒙古奈曼旗,一处蓄水坝施工现场,工人在挖掘过程中,突然挖到了一处墓葬。

施工方第一时间上报给了文物局,文物局立即组织专家过来进行抢救性挖掘。

专家来了之后,发现这座大墓保存完整,未发现任何盗掘痕迹,真是意外之喜!

这座墓的主人到底是谁啊?专家根据规格,猜测是契丹皇族,至于是哪位,只有挖到墓碑之后,才能见分晓。

几天之后,终于挖到了墓碑,只见上面用契丹文写着“故陈国公主墓志铭”,专家大喜过望,陈国公主是萧太后的亲孙女,墓葬的陪葬品绝对可观。


几个月之后,陈国公主墓终于露出原貌了,果不其然,出土了许多宝贝,金银珠宝、琥珀玛瑙,足足有上千件之多。

最令专家惊奇的是墓主人脸上的黄金面罩,男女主人各一个,制作精美,鼻子、嘴唇、眼睛等面部结构栩栩如生,就连耳朵的纹路都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

墓主人为何要罩着黄金面具呢?

专家解释说,契丹族有树葬的风俗,他们这个民族以游牧、打猎为生,认为人死之后,应该与大树合为一体。

所谓树葬,是指先砍一段大树,在树上挖一个槽,再把尸体放入,盖上盖子,然后再挂于树上。

后来,契丹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逐步由树葬过渡到了土葬,但过渡之中,他们又创造性地先进行树葬,再实行土葬。

当他们把尸骨从树上取下来时,要进行美化和装饰,黄金面具就是这时候戴上去的。



说了这么多,陈国公主为什么嫁给舅舅啊?不别扭吗?

原来,辽国皇室有个惯例,耶律氏为皇族,萧氏为后族,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耶律氏只允许与萧氏通婚,所以陈国公主嫁给舅舅就顺理成章了,这叫亲上加亲。

可是,亲是亲了,但近期结婚容易带来一个致命问题—易得血友病,一旦身体破了一点便血流不止,这也是辽国皇族寿命短的主要原因。

陈国公主年纪轻轻就死了,可能得了血友病吧!


一半秋色


陈国公主的中“陈国”只是封号,实质上她辽国公主,与她合葬的人名叫萧绍矩。此人既是公主的舅舅,又是公主的丈夫,萧绍矩比公主大18岁。

三十多年前发现陈国公主墓

三十三年前,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的辽国公主墓被发现。该墓是辽国公主与

驸马萧绍矩的合葬墓,驸马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公主的舅舅。

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修建于公元1017年,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墓中出土了包括金银和珍珠玛瑙在内的数千件随葬品,这是一个标准的辽国贵族墓。

从出土的墓志铭可确定,这是辽代陈国公主夫妇合葬墓。棺中两人头枕金花银枕,身穿银丝葬衣,脸覆黄金面具,脚穿金花银靴,公主的配饰更多。

除此之外,陈国公主还配有鎏金银冠,戴着琥珀耳坠、珍珠项链,以及两对金镯和十一枚金戒指。这个墓葬在当时非常豪华,反映契丹贵族的奢华。

这次考古发掘并没有给出陈国公主及驸马的死因,唯一能确定的是陈国公主是在16岁时嫁给34岁的舅舅萧绍矩,他们的婚姻仅仅维持了两年的时间。

虽然没有得出确切的死因,但专家推断两人的死与辽代宫廷斗争没有关系,最大的可能就是病死。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还不成熟,没有做成病理分析。

陈国公主有着怎样的身世?

陈国公主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孙女,耶律贤是辽的国第五位皇帝。公主的父亲耶律隆庆是辽景宗的次子,母亲是正妃萧氏,还有五位兄弟和两位姐姐。

辽国第六位皇帝耶律隆绪(辽圣宗)是耶律隆庆的哥哥,作为辽国皇子,耶律隆庆八岁就被父皇封为恒王,后又被哥哥进封为梁王,成为南京留守。

耶律隆庆善于统兵,多次大败宋军。三十九时被封为秦晋国王,拜大元帅。陈国公主就是在这样的显赫之家长大的,她奶奶就是大名鼎鼎的萧太后。

由于父亲能征善战,再加上家世显赫,这位公主生前数次获封,最初被封为太平公主,之后又晋封为越国公主,陈国公主是她去世后被追封的名号。

公主十六岁时,父亲耶律隆庆为她已选好了驸马。驸马是辽国泰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都尉萧绍矩,他是辽圣宗皇后萧氏的哥哥,辈分是公主的舅舅。

驸马萧绍矩是当时绝对的皇亲国戚,他的叔祖父萧思温是辽国重臣,娶了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燕国公主,萧思温三个女儿嫁给了穆宗之弟和景宗。

耶律隆庆为女儿举办了隆重的婚礼,但这场贵族联姻只持续了两年。公元1018年,36岁的萧绍矩与18岁的公主先后过世。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陈国公主为何要嫁给舅舅?

在辽代的婚姻形式中,外甥嫁给舅舅被称为两性互嫁婚姻。辽国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是契丹族中的最强大的贵族,双方通过通婚来防止政权旁落。

辽国的律法规定“番法,王族唯与后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这一通婚形式已经成为辽国制度。辽朝九位皇帝中,除穆宗皇后外,其他均为萧氏。

辽代还有一种异辈婚的特殊婚姻形式,异辈婚流行于辽国贵族阶层。辽国的异辈婚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甥舅婚,类似于陈国公主的甥舅婚形式有很多。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皇后述律平的女儿质古,嫁给了述律平皇后的弟弟室鲁。室鲁与质古的女儿又嫁给辽太宗耶律德光,这些都是甥舅婚的形式。

异辈婚和甥舅婚都是原始婚姻的残存,主要存在于北方少数民族。中原地区也有这种异辈婚现象,但非常稀少,契丹人通过这种甥舅婚来巩固政权。

以上便是陈国公主的身世,以及她嫁给舅舅的原因。至于她与驸马为何先后去世,还有待专家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野史也是史


带着黄金做的面具,与舅舅合葬, 这是一个怎样神秘的故事呢?

我是三少, 我来回答。

一段尘封千年的故事

1986年,在内蒙古奈曼旗,一个蓄水坝的施工现场,发现了陈国公主墓。工作人员惊奇地发现,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座、从未被盗的辽代皇族墓!

古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珍品,大小数千件。黄色的金、白色的银、红色的琥珀、洁白的玉,琳琅满目的珍宝布满了墓室,是仅次于皇陵的重要考古发现,是契丹文化的奇迹。

在千年古墓中,人们看到了平卧于棺面的公主与驸马,头枕着金花银枕,身着银丝网络葬衣,脸上覆盖着栩栩如生的黄金面具,脚穿金花银靴;

尤其是躺在驸马左侧的公主,更为雍容华贵。她头戴鎏金银冠,双耳戴着珍珠、琥珀耳坠,脖子上佩戴珍珠项链,手腕戴着两对金镯,双手还套着11枚金戒指。

古墓的壁上 , 巨幅壁画,浓郁的草原风情, 历经千年岁月却不褪色,整个墓室金碧辉煌,珠光宝气!

这座奢华的王侯级别的墓葬, 究竟尘封一段怎么样的往事呢?

一 千年前, 那段盛世的爱情!

原来古墓中的陈国公主, 是萧太后的亲孙女,她的父亲耶律隆庆是萧太后的二儿子,她的祖父就是萧太后的丈夫,辽朝第五位皇帝辽景宗耶律贤。

有专家说,辽朝的皇族一般为耶律氏、后族为萧氏,两大家族为了将政治权力牢牢地握在手中,便盛行这种近亲联姻的方式 (那时并没有近亲结婚的概念)。

这场盛大的契丹贵族联姻,于千年前在北方草原盛大举行。那年春天, 草原上风和日丽,16岁的陈国公主和30多岁的驸马在举国欢庆中缔结良缘。

公主虽然年轻,但在契丹皇族中却具有很高的地位,获得过无数封号。她先是被封为太平公主,后来又晋封为越国公主。

在她刚满16岁时,就按照契丹贵族的婚姻习俗,嫁给了比自己大18岁的舅舅。

这位驸马同样身世显赫,他叫萧绍矩,出生于名门望族,生前曾任秦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等职,是军中的高级将领,深受皇帝的喜爱。

但是,这场令人瞩目的婚姻仅仅只持续了两年!1018年,36岁的驸马与刚满18岁的花季公主先后因病过世。

耶律王追封她为陈国公主,以无数的金银美玉作为陪葬, 并在他们胸前戴着一对美丽的琥珀璎珞,象征他们生死相依的爱情, 沧海桑田,生生世世.!

一种独特的契丹丧葬习俗

陈国公主带着十八年华的爱情盟约和驸马沉睡了千年,向我们展现了最完整的契丹贵族厚葬习俗。

契丹,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 打鱼狩猎, 逐水草而居, 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人他们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因此产生了契丹人独特的丧葬习俗——树葬。

树葬,指的是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树上,任自然风化,等尸体风干后再把尸骨重新捡起来埋葬。

后来, 契丹的铁蹄踏进中原,中原文化受到契丹人的关注,他们开始将本民族的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丧葬习俗也逐渐融合了中原的元素。

所以, 他们在树葬之后,还增加了停尸,墓室尸床等丧葬程序。因此在殓葬后,人们还要定期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于是,美化和装饰尸体就显得非常重要!

也正因如此,今天的我们才得以一睹契丹公主的奢华陪葬!

古墓中发现的黄金面具、银丝网络等,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了把尸体笼络住,让尸体变得更威严,而不会因为停尸时间过长导致尸体腐烂,影响主人生前的形象。

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黄金面具,与银丝网络不仅是最完整,而且等级最高!

一件神秘的黄金面具

在这个奢华至极的千年古墓中, 公主与驸马脸上覆盖的黄金面具最为神秘。他们为什么要脸覆金面具,面具又是用来做什么的?

陈国公主的黄金面具,采用捶揲工艺制作而成,长20.5厘米、宽17.2厘米,和一位成年人的脸庞大小相当。面具耳朵部位的纹路清晰可见,面部圆润,眼睛双睁,嘴唇微抿,刻画了一位契丹民族女性的容貌。

而驸马的面具, 细看呈半浮雕形, 面颊较消瘦, 两眼圆睁, 双唇抿合,显露出男子特有的刚毅姿态。

有意思的是, 其他地方发现的面具,多是闭着双眼的, 而这两个金面具却是两眼圆睁, 显示出契丹文化的特色。

其实,黄金面具,除了陈国公主墓出土之外, 还有九世纪发掘的迈锡尼国王黄金面,和古埃及法老图特卡蒙的金面具。这些神秘的黄金面具,似乎都隐藏着一段令人难以揣测的往事。

无一例外,这些逝者的家世地位, 都是特别的高贵显赫。神秘的黄金面具,不仅可以很好的美化尸体, 大概也是他们想长存世间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三少yun


18岁,正是花瓣初开的季节,还未绽开容颜,就被风吹雨打去,这位18岁的陈国公主,香消玉殒后戴着黄金面具,静静地躺在土中,旁边陪着的是他的舅舅,同时也是丈夫,而北宋战马萧鸣,杨家将的鲜血染着这块同样的土地!


1、

那年春天,草长莺飞,野花自由地绽放在草原上,默默祝福他们的公主大婚。曾经被鲜血染红的大地,让辽、宋人的眼泪从不曾止住的艳红,如今披在了公主的嫁衣上。

那一年,公主十六岁,她是新娘!

她的笑脸如同轻绽的朝阳,美丽、甜蜜、幸福,升起在牧民的载歌载舞中,升起在萧太后欣慰的开怀中,升起在丈夫萧绍矩的目光中。

那一年,萧绍矩三十岁,他是新郎!

他是名门之后,他是手握兵权的将领,如今他又握着公主的手,带着她漫步在草原上,接受苍鹰的祝福,牧民的祈祷,大地的恭贺。

辽国,耶律为皇族,萧姓为后族。为了血脉的纯正,家族的兴盛,辽国的团结,萧、耶律便成了为政治联姻的两大氏族,亲上加亲的方式牢牢把权力永远掌握在耶律萧氏手中。

辽国没有近亲的概念,因此公主嫁给了萧绍矩,也就是她的舅舅,他们得到了族人的祝福,但却没有得到上天的恩宠。

两年后,辽国这位公主去世,走得匆匆,把年华永远留在了十八岁,笑颜一时如花,苍翠了青山,泛绿了湖柳。

萧绍矩,在最美的时刻娶了最美的公主,却又在最美的时间失去了最好的她,先她而去,那年他36岁。

他们合葬在内蒙古斯布格村西的山南坡上,听松声,观日出日落,看庄周的蝴蝶在世间飞舞。

《陈国公主墓志铭》记载:“泰宁军节度使检校驸马太师都尉萧绍矩即皇后之兄也。”


2、

时日悠悠,春去冬来,时间来到1986年。

施工人员在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镇斯布格图村兴修蓄水坝时,其中一铲子下去就惊醒了这个沉寂了多年的陈国公主的梦,宣告陈国公主墓正式被发现。

辽墓保存完整,无盗墓的痕迹,也许老天也被其青春早逝所感动,所以让她不受干扰在地下长睡,上面有山花明月相陪。

古墓奇珍异宝遍布,规格不下于皇陵,黄金白银,珍珠琥珀,玉器雕饰,显示着主人的身份,透露着契丹文化的气息,也传递着这个公主被宠爱的程度。

据记载,公主在族中是集万千宠爱的明珠,生前先封太平公主,再封越国公主,死后被追封为陈国公主。她并非辽国皇帝亲女,而是萧太后的亲孙女,这份荣耀足显辽国对其的重视和喜爱之情。

墓中,陈国公主头与丈夫枕金花银枕,面戴黄金面具,身着银丝纹饰葬衣,脚蹬金花银靴,在满是草原特色的壁画中沉睡。

陈国公主还戴着专属女儿家的殉品,鎏金高翅银冠在头,配有珍珠坠饰耳环和项链,腕有金镯,指头套戒,一派雍容华贵的公主装扮。



3、

黄金面具,长20.5厘米,宽17.2厘米,贴合公主脸庞,为睁眼之相,五官栩栩如生,可能仿造公主真实相貌,利用捶擛工艺制作而成。

黄金面具一来是保护公主相貌,在当时认为死后保全面貌,在转生后能够拥有同样的脸庞,是生人对亡者寄予的一种美好愿望。

另一个原因跟当时的契丹的丧葬传统有关。由于辽国同属游牧民族,多釆用树葬方式,让尸体自然风化,回归自然。而贵族会收集尸骨,再进行一次火葬仪式,这是游牧民族向往自由、追求自由的一种理念。

由于尸体枯干过程中,会遭到虫鸟野兽的撕咬,所以契丹人就造出了银丝网衣保护身体,黄金面具护脸的方式,让死者能够保持尊严,免受其它动物的破坏,当然这是贵族和有钱人釆用的法子。

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辽国逐渐形成了土葬模式,这种方式显然更显得对亡者的尊重之情,也给后人有凭吊拜祭的地方,因此才有了陈国公主墓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机会。

在陈国公主墓中,陈国公主和丈夫脸罩黄金面具,身着银丝的衣服就不足奇怪了,一是身份的象征;二是保护尸身的完整;三是维持皇家的体面和尊严。舅舅也是丈夫,所以合葬在一起也是天经地义的,夫妻同穴,也算是有情有义。


西游梦红楼


这简直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陈国公主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孙女,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的女儿,她的确在18岁那年突然病逝,死后也的确带着黄金面具,也的确是和舅舅合葬在一起,唯一的问题在于,她的舅舅萧绍矩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她的丈夫。女子死后与丈夫合葬,这就没什么问题了吧?

根据《陈国公主墓志铭》的记载,“泰宁军节度使检校驸马太师都尉萧绍矩即皇后之兄也”,陈国公主死于开泰七年(1018年),当时的辽国皇帝是辽圣宗耶律隆绪,而皇后则是圣宗齐天皇后萧菩萨哥,而萧绍矩便是萧菩萨哥的兄长。

辽圣宗耶律隆庆是辽景宗耶律贤的长子,秦晋国王耶律隆庆则是耶律贤的次子,两人乃是亲兄弟。也就是说,圣宗齐天皇后萧菩萨哥是耶律隆庆的嫂子,陈国公主应该称萧菩萨哥为伯母,萧绍矩作为萧菩萨哥兄长,陈国公主自然应该将其称作舅舅,不过并没有什么直接血缘关系罢了。

辽国为了保证家族血统的纯正,在当时的契丹皇族中,耶律只能与萧姓通婚。而根据《故陈国公主墓志铭》的记载,陈国公主在16岁的时候,便被嫁给了年长自己十多岁的舅舅萧绍矩。

辽国开泰七年(1018年),36岁的驸马萧绍矩和18岁的陈国公主先后过世,两人最终被合葬在一起,墓地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东北10公里斯布格图村西的山南坡上。1986年6月8日,内蒙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对该墓进行发掘,从中发掘出了大量珍惜文物。


香茗史馆


辽国金枝玉叶的陈国公主18岁病逝,驸马为自己的舅舅

辽朝(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陈国公主(公元1001年——公元1018年),当时的皇帝是辽朝最为强盛时期的圣宗耶律隆绪。陈国公主就是圣宗的大弟弟耶律隆庆之女,驸马萧绍矩则是圣宗的齐天(追尊仁德)皇后之兄长,官拜检校太师,享年40岁。陈国公主的父亲耶律隆庆,深得契丹国母萧太后的喜爱,他“长善骑射,捷如风”,在从萧太后南征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故拜南京(今北京)留守。但是,在公主结婚当年的冬天,耶律隆庆就不幸病逝,又过了一年,驸马病逝。悲伤中的公主身染重疴,圣宗虽“亲临顾问”,诏太医选灵方、服良药,18岁的公主还是无奈地香消玉殒了。

根据墓中出土的《故陈国公主墓志铭》记载,这位年纪轻轻的公主数次荣获封号,初封为太平公主,又进封越国公主,后又追封为“陈国公主”。在16岁的时候,她嫁给了年长自己十余岁的舅舅萧绍矩。“他们那时并没有近亲结婚的概念。”据辽史研究专家盖之庸介绍,为保证家族血统的纯正,在契丹皇族中,耶律只能与萧姓通婚。这场令人瞩目的婚姻只持续了两年。1018年,36岁的驸马与刚满18岁的花季公主先后过世。不过,根据墓志记载,二位的死和宫廷争斗没有关系,两人均因病而亡。但是18岁的公主为何会突然病逝,究竟是身患何病去世,这些都还是谜团。

陈国公主墓是首次发现的辽代皇族墓

“陈国公主墓”是我国当年首次发现的、未经盗扰的辽代皇族墓,出土了大量的契丹文物珍品,大小将近2000件。黄色的金、白色的银、红色的琥珀、洁白的玉,琳琅满目的珍宝布满了墓室,是仅次于皇陵的重要考古发现,被称为解读神秘契丹文化的奇迹。千年古墓里,有历经千年岁月却不褪色的巨幅壁画,平卧于棺面的公主与驸马,他们头枕着金花银枕,身着银丝网络葬衣,脸覆盖金面具,脚穿金花银靴;尤其是躺在驸马左 侧的公主更为雍容华贵,她的头部上方放置高翅鎏金银冠,双耳戴着珍珠、琥珀耳坠,脖子上佩戴珍珠项链,手腕戴着两对金镯,双手还套着11枚金戒指。“这些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契丹贵族承袭了唐代厚葬的习俗。”

公主和驸马的脸上都戴着纯金面具。按照死者生前的样貌打制。

纯金面具是使用薄金片,按照死者生前的样貌打制。陈国公主和驸马都穿了渔网丝袜一样的东西。实际上就是银丝敛衣,有点像汉朝时的金缕玉衣,但是这个是用银丝编的,现在发现的纯银敛衣只有这一件,其他发现的辽代的敛衣都是铜丝的。

“黄金面具”长20.5厘米,宽17.2厘米,更让人惊叹的是它的厚度仅0.5毫米,就是放在现在,想要做出如此精细的面具也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还是在千年前。

究竟为何陈国公主和驸马的脸上戴着黄金面具?不仅如此,甚至身上还穿着银丝网络?这就要说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传统丧葬方法了。据《辽史》记载,契丹人有一种特殊的丧葬方法叫“树葬”。即把尸体先放在树上,任其自然风干,最后再收集尸体葬于墓中。后来因为吸收了汉族文化,还延伸出了先停尸在墓室尸床上再入葬的习俗。在停尸风干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尸体不受腐烂,聪明的辽国人想出了一个绝佳的方法。他们在尸体上笼络上金或银的网络,面部位置戴上与脸型差不多大小的黄金面具,以此来保证尸体长期停放。由于“黄金面具”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尸体腐烂,所以它的制作是完全贴合脸型,每个部位都精雕细琢,从面具造型就可大致窥测出主人的脸型相貌。

“黄金面具”和尸体上的银丝网络一起,构成一个系统,保护尸体不被腐蚀。同时“黄金面具”戴在脸上也起到了美化的作用。“陈国公主黄金面具”,揭示沉睡千年的秘密,带我们领略辽国的繁茂经济和契丹人独特的丧葬文化。

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随葬品共3227件

1985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一处修建水库的工地上,发现了辽代陈国公主和驸马萧绍矩的合葬墓,葬于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距今整整一千年。由于该墓葬未经盗掘,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随葬器物3227件,其中仅玉石、玛瑙、水晶等材料制作的玉器就达三百多件。充分反映了契丹大贵族的豪华奢侈和墓主人的显赫地位。也从另一个侧面则反映出辽代中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兴盛。陈国公主墓的出土玉器代表了辽国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为今天研究辽金玉器提供了珍贵的参照实物。辽代对于玉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只有在高级官员和皇族墓葬中,才会发现质量很好的玉器。

辽朝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一个多民族、多政权共存并行的历史时期,从历史学的角度讲,宋、辽、西夏、大理、金都是中国宋代史的一部分。时代的重叠并不意味着文化的重叠,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特征,以汉地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原文化,深深影响着其他政权的文化发展,同时,辽国游牧民族的文化元素,也在不断渗透到其他文化当中,比如辽代玉器就对同时期的宋、金玉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天使飞翔11111


1986年,考古队员在内蒙古的一座墓穴中进行清理发掘的时候,发现了墓主是一对很奇特的年轻夫妻,之所以说他们很奇特,是因为这对小夫妻都带着黄金面具,再看他们身上穿的衣服以及佩戴的首饰,全部都是金银、玉器、玛瑙、珍珠和琥珀等等,打眼一看就是贵族出身。

而出土的墓志铭揭开了这对夫妻的身份,原来他们是辽朝的陈国公主和驸马萧绍矩。这样一说出来,可能很多人感觉比较陌生,毕竟辽朝历史上出名的人物不多。所以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

陈国公主是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的女儿,而耶律隆庆就是辽景宗和萧太后的次子,耶律隆庆娶了亲外甥女萧氏为妃,萧氏是耶律隆庆大姐耶律观音女与萧继先的女儿,当初萧思温没有儿子,只有几个女儿,所以萧思温的第三女也就是萧太后让萧继先做了萧思温的养子来承嗣。然后萧继先又娶了萧太后的长女观音女为妻,生下了萧氏。

萧氏嫁给舅舅耶律隆庆然后生下了陈国公主,等陈国公主及笄后就嫁给了萧绍矩。而萧绍矩是萧太后族弟的儿子,也是辽圣宗第二任皇后萧菩萨哥的哥哥。所以萧绍矩算是陈国公主的舅舅,虽然不是亲舅舅,但是一直以来,耶律皇族向来和萧氏家族联姻,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比较近的,无论是从母亲那一边还是从父亲那一边都能扯上亲戚关系。

陈国公主出生于1001年,当时正是陈国公主祖母萧太后摄政时期,虽然辽圣宗已经三十岁,但因为萧太后的众望所归,所以辽圣宗并未亲政,直到八年后萧太后归政于辽圣宗,然后两个多月后萧太后去世。

辽圣宗虽然亲政了,但是其政治手腕远不如萧太后,甚至连自己的弟弟耶律隆庆也不能完全控制,三年后被封为秦晋国王,而耶律隆庆的女儿陈国公主也从太平公主改封为越国公主,陈国公主这个封号是死后追封的。等到陈国公主及笄后,就嫁给了舅舅萧绍矩,当时的萧绍矩应该比陈国公主大个十岁八岁的。

两人婚后的感情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两人的婚姻应该没有持续多久,要知道陈国公主是1018年去世的,去世的时候年仅18岁,而萧绍矩死在陈国公主前面,所以两人的婚姻顶多只有两三年。

死后,两人合葬在陈国公主墓中,位于现在的内蒙古青龙山镇,这一带应该是有不少辽朝皇族的墓葬。1986年,青龙山镇有一个地方准备修建一座水库,然后就发现了这座公主墓,内蒙古的文物考古人员迅速介入,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惊喜的发现该墓穴并没有被盗过。

之所以说惊喜,是因为辽朝的很多皇陵在辽朝灭亡之后就开始遭到盗掘,金朝攻灭辽朝后就进行了大规模的盗墓,金朝之后,辽皇陵被盗的情况也依旧猖獗,就说陈国公主的祖父和祖母的辽乾陵,就曾数次被盗。

辽乾陵中埋葬的可是辽景宗和萧太后,经过数次被盗后,如今到辽宁去看,只能看到一片荒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辽乾陵中的一些文物逐渐现世,其中有一件是萧太后身上的黄金寿衣,其价值更在金缕玉衣之上。

只可惜辽乾陵已经数次被盗,地宫早已经被洗劫一空,什么宝贝都找不到了,不仅仅是辽乾陵,大部分辽帝陵都已经被破坏殆尽。好在1986年发现陈国公主墓并没有被盗,考古人员进入之后,发现里面的陪葬品相当的精美华贵。各种精美的金银玉器、珍珠玛瑙、琥珀水晶、陶瓷木器等等多达三千多件,应有尽有。

陈国公主和萧绍矩依偎这躺在那里,两人的枕头是银制的,衣服是银制的,靴子也是银制的,两人都带着黄金面具,其他的各种佩饰都是皇家专有的佩饰,总之,呈现出既富又贵的景象。墓穴中的壁画也是很珍贵的文物。

不可否认,陈国公主墓的出土时相当重要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过让人奇怪的就是,为什么他们死后会戴着黄金面具呢?虽然没有别的皇陵发掘来做参考,但大致可以判断出这是辽朝丧葬的一个习俗,黄金面具以及身上穿的银制网格都是量身定制的,既可以保有原有的身材样貌不变样,也能最大程度防止尸体腐烂。

不过我们也能看出,这样的丧葬习俗大约只有贵族尤其是皇族才有资格和实力来实现,毕竟这是需要花很多很多钱的,辽朝的百姓是不可能负担得起的,他们就是进行一般的树葬,先将尸体放在树上自然晾干,然后再放进墓穴中。


尚宫女史


1986年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座宋代古墓,这座古墓的规格非常大,陪葬品数量也十分的豪华,显然是一位王公贵族的墓葬。因为这座墓葬的保存比较完整,考古人员从文物和墓志铭中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根据墓主人墓志铭的介绍,这座古墓属于一位被封为陈国公主的辽国贵族,“陈国公主”是公主的封号等级,并不是指的陈国的公主。陈国公主是辽国皇帝的孙女,因为出身比较的高贵,公主在幼年时期就获得了太平公主的封号,成年后又被加封为越国公主。

陈国公主是公主去世后,辽国皇室赠给她的追封,一般来说追封的爵位级别都要高于死者生前的爵位,因此墓主人的墓志铭才会以陈国公主命名。陈国公主的墓葬并不是单人墓葬,而是夫妻合葬墓,在陈国公主的尸体旁边,还有一具男性尸体,这具男性尸体就是陈国公主的丈夫萧绍矩。因为陈国公主的身份更高贵,萧绍矩的寿衣和陪葬品规格明显不如陈国公主。

由于萧绍矩在历史上没有太大的建树,史书并没有关于萧绍矩的记载。幸运的是陈国公主的墓志铭中记载了萧绍矩的部分生平,按照墓志铭中的记载,萧绍矩的姐妹分别嫁给了辽国皇帝和陈国公主的父亲,也就是说萧绍矩很可能是陈国公主的舅舅。辽国最大的两个家族就是耶律家和萧家,辽国王公大臣的正室妻子肯定是萧家的女人,辽国皇室的公主肯定嫁给萧家的男人,因此陈国公主的婚姻,是一场典型的贵族联姻。

萧绍矩除了是陈国公主的舅舅外,他的年龄也比陈国公主年长十多岁。可能在萧绍矩迎娶陈国公主前,萧绍矩已经有过一任妻子,但是由于他的前妻地位不高,所以没能获得合葬的资格。舅舅和外甥女结婚,在我国古代就是有违伦理的事情,吕后曾经让汉惠帝的外甥女做了汉惠帝的皇后,结果汉惠帝根本不认可这门婚事,一直到汉惠帝皇后去世的时候,人们发现汉惠帝皇后竟然还是处女之身。

虽然舅舅和外甥女结婚不符合伦理,但是辽国本身就是游牧民族政权,纲常伦理意识十分的薄弱。再加上辽国的主要统治阶级就是萧氏家族和耶律家族,两大家族为了防止大权旁落,根本不跟外族人联姻。这样的联姻模式,必然会出现近亲结婚的情况,毕竟耶律家族和萧氏家族的人数有限,两大家族经过几番联姻之后,舅舅迎娶外甥女,姑妈嫁给侄子的情况肯定难以避免。

实际上辽国时期外甥女和舅舅结婚的情况不止一例,陈国公主的父亲也娶了自己的外甥女,辽国的其他王公贵族的妻子和丈夫,也多多少少都跟自己有点血缘关系。至于陈国公主的金面具,主要是因为辽国时期崇尚厚葬,贵族下葬的陪葬品多为黄金制品,数量都十分的庞大。因为辽国墓葬比较豪华,大部分辽国墓葬都遭到盗掘,陈国公主的墓葬能够保存下来,确实是比较的幸运。


历史总探长


陈国公主是辽代史上有名的萧太后的亲孙女。之前回答过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辽萧太后的,这里就不多赘述,那这个正值花季的少女死后怎么带着黄金面具跟舅舅合葬了?

01

1986年在内蒙古当地蓄水坝的施工现场,因为几块不同的青砖,发现一座辽代的古墓,经考古人员勘察,这是一座王侯价格的古墓,且是一座从未被盗过的辽代皇族古墓,这样的考古价值是前所未有的。

古墓里的贵重陪葬品不计其数,最关键的就是墓室主人,两具带着黄金面具的尸体,这两具有着神秘气氛的尸体到底是谁了?幸好墓里发现了墓志铭,据墓志铭的记载,女性墓主人是辽景宗和萧太后的亲孙女,死后被追封的陈国公主。她旁边的男性是她的丈夫萧绍矩,夫妻合葬是很正常的事,这位萧绍矩既是她的丈夫同时也是她的舅舅,《陈国公主墓志铭》记载“泰宁军节度使检校驸马太师都尉萧绍矩即皇后之兄也”,陈国公主死于开泰七年,当时的皇后为辽圣宗齐天皇后,则驸马萧绍矩当为齐天皇后之兄。

当时的辽代以耶律氏和萧氏两大家族为主,为了权利不落旁姓,家族血统纯正,耶律氏只能与萧氏通婚。那时是不懂近亲联姻的危害的。于是时年16岁的公主就嫁给了大自己18岁的舅舅。谁知这段婚姻只持续了2年,夫妻双双先后因病去世。

02

陈国公主墓夫妻两头枕金花银枕,身着银丝网络葬衣,脸覆盖黄金面具,脚穿金花银靴,尤其是躺在驸马左侧的公主更为雍容华贵,她的头部上方放置高翅鎏金银冠,双耳戴着珍珠、琥珀耳坠,脖子上佩戴珍珠项链,手腕戴着两对金镯,双手还套着11枚金戒指。

据说用银丝网络包裹身体,是为了怕日后尸身腐烂变形,影响主人生前的美好形象。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银丝网络衣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等级最高的。

夫妻两面带的黄金面具跟身上的银丝网络衣一样,都是起到防止尸体腐烂变形和美化的作用,只是契丹名族丧葬文化的一种。

契丹名族是马背上的游牧名族,祖先靠狩猎为生,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 了契丹人树葬的风俗,人死了之后放到树上先风干,然后再收敛入葬,入葬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这个尸体的外在的修饰美化的处理就显的很重要了,这就形成了契丹的丧葬文化。黄金面具银丝网络衣都是起到这样的作用。陈国公主这种厚葬的形式也是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结语

18岁公主突然病逝原因至今成谜。她覆上金面具,倚在金花枕,契丹公主带着十八年华的爱情盟约沉睡千年,留给后人无尽遐想。

我是【史料未及尔】,欢迎留言,讨论,一起探讨历史人物,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