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朱棣,逼我靖難?細數,朱允炆,執政之初的政策問題

筆者,最近很是喜歡熱播劇《大明風華》,劇中,對朱棣形象的塑造,弱化了殘忍,加強溫情,這樣的朱棣,很討人喜歡。

劇中,朱棣的對手,建文帝,朱允炆,一直是作為一個笑料出現的,例如,片頭,慌不擇路的逃跑鏡頭。但是,用這樣的形象,來反襯出勝利者的正義凌然,是否是恰當呢?

《大明風華》朱棣,逼我靖難?細數,朱允炆,執政之初的政策問題

如果,朱允炆,真的是這樣的“搞笑者”,怎麼可能“難為”了朱棣四年多呢?

朱棣的靖難之舉,真的是,無可奈何的自衛嗎?

《大明風華》朱棣,逼我靖難?細數,朱允炆,執政之初的政策問題

本文,筆者,將以朱允炆的視角,來分析一下,細數,朱允炆,執政之初的政策問題

客觀說來,朱允炆的削藩思想本身並無不妥,即使是朱棣勝利後,也是不斷持續打壓藩王勢力;但是由於政治經驗的不足,建文帝過快地更改各方面政策,使得各種不良影響相互作用,導致其最終失敗。

《大明風華》朱棣,逼我靖難?細數,朱允炆,執政之初的政策問題

在削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 削藩既無計劃(一月之內連削三王),又缺乏妥善的善後處理;加之建文帝本人剛剛登基,削藩速度過快,導致人心浮動。

2. 捕風捉影,導致地方有人告變邀功(如僅以十歲小兒之言即削周王;湘王被人誣告謀反,無以自明,遂自焚)。

3. 過於急躁,削廢並進,激化矛盾。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均非因削藩本身引起變亂,而是中央的削藩政策引發既得利益者抗爭;即使是七國之亂後,漢武帝,也不是直接廢藩,而是頒佈《推恩令》來逐步削減。建文為迅速削弱藩王實力,將五位親王全部直接廢除爵位,並加以迫害(流放或軟禁):廢藩行為將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徹底激化,使其他藩王為了自保而與中央對立,在戰爭爆發後袖手旁觀,甚至暗中援助燕王。

4. 掩耳盜鈴,放還燕藩三子。朱棣的三個兒子當時(建文元年五月)都在南京,本可作為人質,黃子澄卻說不如放回北平,以麻痺朱棣;但實際上當時已經削去四位藩王,可謂掩耳盜鈴。

此外,在內政方略中亦存在嚴重缺陷,直接或間接導致其後來的軍事失利:

《大明風華》朱棣,逼我靖難?細數,朱允炆,執政之初的政策問題

1. 重用文官,並行改制。朱元璋晚年大殺滅元功臣,加上建文帝重文抑武,導致其倚重者均為文官儒生。削藩的同時,建文帝進行改制,大幅提升文官地位;這使得建文帝在對內施政中難以獲得全面支持,對外作戰時還要顧慮武將的忠誠,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

2. 輕視武將,罔顧軍事。建文帝本人毫無作戰經驗,又倚重文官決定軍事政策(如至關重要的統帥任命),使武將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此外,朱元璋的國策即為親王守邊,防止蒙古南侵,在沒有合適的替代者時,貿然地削藩並非治國良策,武將擔心這會重返宋朝重文抑武的國策,導致國家積弱。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方孝孺等大臣確無保家衛國之作戰能力。

3. 無視宦官,變生肘腋。由於太祖的影響,建文帝對宦官十分嚴厲,導致宮人怨聲載道,甚至投奔敵方,洩露關鍵情報給燕王。

《大明風華》朱棣,逼我靖難?細數,朱允炆,執政之初的政策問題

​建文帝的種種政策,無一不是激化矛盾之舉,以這種視角來看,朱棣的靖難之役,也可以當成某種程度的無可奈何之舉,畢竟,只有,活著的勝者才可以書寫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