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馬決戰與垓下之圍:被忽視的東西方戰爭模式分水嶺

文|過春天


公元前202年,東西方的兩場大混戰

公元前202年秋冬時節,在地中海世界與中原大地兩個遠隔千山萬水的地區,竟然幾乎同時爆發了規模巨大的地緣爭霸戰爭。在西方,羅馬共和國的軍隊肅清了意大利境內的迦太基殘餘力量,並發動了登陸北非,直接攻打迦太基本土的遠征作戰。雙方在北非的扎馬展開血戰,並以前者勝出而告終。此後,羅馬人衝出了亞平寧半島的狹窄地帶,踏上了構建橫跨歐亞非大帝國的新徵程。

扎馬決戰與垓下之圍:被忽視的東西方戰爭模式分水嶺

(羅馬帝國的崛起)

同一時期的東方,秦帝國遺產的繼承者——未來的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則在鴻溝之盟簽訂後不久,隨即撕毀合約,發動了對項羽集團的最後進攻。經過垓下苦戰,項羽兵敗自殺,而劉邦則通過清除異姓諸侯的方式穩固了權力基礎,重建了一度四分五裂的帝國秩序。

兩場戰爭,塑造了東西方早期大帝國的恢弘局面,而如果細心比較戰爭前後東西方戰爭模式,我們會發現,在戰爭之前,雙方的戰略戰術等還沒有顯著差異,可在戰爭以後,羅馬人在軍事建設方面,卻走上了一條與秦漢帝國相迥異的道路。也就是說,公元前202年末的扎馬決戰與垓下之戰,竟然同時構成了東西方戰爭模式發展的一大分水嶺。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首先,我們需要適當比較雙方在公元前202年以前的戰爭模式,在這之前,東西方在軍事建設上,都偏重於發展步兵方陣的戰術,而對騎兵等其他兵種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扎馬決戰與垓下之圍:騎兵軍團的崛起

羅馬人在與迦太基進行扎馬決戰之前,主要敵人是亞平寧半島北部的伊達拉里亞人與南方沿海地區的希臘移民城邦。羅馬人與他們的對手所生活的地區溫暖溼潤,且以山地平原為主,根本不適宜戰馬的培育,所以戰爭雙方多以步兵為主,或全是步兵。

為了確立羅馬在半島的霸主地位,羅馬城邦中家庭富裕的公民置辦了長槍與厚重的鎧甲,並披掛起來出征,在與對手的搏殺中,他們把從希臘人處學來的方陣變換等戰法進一步升級,形成了自己的多層級縱深羅馬方陣。這種打法屢試不爽,在與迦太基人的海上對決中,羅馬人甚至製作了"烏鴉"這樣的接舷戰專用器械,在海上搭建起步兵近身格鬥的平臺,讓對手苦不堪言。

扎馬決戰與垓下之圍:被忽視的東西方戰爭模式分水嶺

(羅馬步兵在海上作戰)

當迦太基人正式成為羅馬人在地中海爭霸的主要競爭者後,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率領步騎兵與少量戰象深入亞平寧腹地作戰,直接動搖了羅馬人的統治基礎。在著名的坎尼會戰中,漢尼拔敏銳地覺察到羅馬人倚重重裝步兵方陣進攻,其防禦堅固但行動緩慢的特點,所以假意讓己方正面對峙的步兵退卻,然後抓住羅馬步兵追擊的時候戰線拉長、隊形鬆散的間隙,派騎兵主力從兩翼包抄合圍,配合正面進攻部隊全殲對手。這種步騎兵結合,以騎兵大膽衝擊敵陣的戰法,雖然讓騎兵蒙受了一定的損失,但卻是屢試不爽,而羅馬人經過對慘敗所得出的教訓後,也開始避免與迦太基主力決戰,並改之以小股游擊隊騷擾其補給線。

扎馬決戰與垓下之圍:被忽視的東西方戰爭模式分水嶺

(長途奔襲羅馬的漢尼拔軍團)

經過休整,羅馬人重新集結了新的生力軍,為了避免新軍再步坎尼會戰中友軍的後塵,他們又與北非強國努米比亞結成盟友,努米比亞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向羅馬人提供了四千多名輕騎兵。羅馬將領西庇阿大喜過望,在後來的扎馬決戰中將其盡數投入戰場,他效法漢尼拔的戰法,先讓己方步兵後退誘敵深入,然後出動輕騎兵從兩翼包抄迦太基的步兵,最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經歷此戰,迦太基陸軍精華盡數覆滅,扎馬決戰既標誌著迦太基的沒落,也宣告了騎兵這種新兵種,在軍事鬥爭中重要性的飛速提升。


如果項羽是東方漢尼拔,韓信就是東方西庇阿

無獨有偶,就在扎馬會戰的硝煙還未散盡的時候,在東亞大陸的垓下戰場,楚霸王項羽和迦太基名將漢尼拔一樣,都集結了自己有限的主力,攻擊自己昔日的手下敗將。

和習慣了用騎兵從兩翼包抄對手的漢尼拔類似,項羽也曾在彭城之戰中以少數騎兵突擊漢軍步兵方陣,沖垮其陣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在垓下之戰中,他試圖複製之前的進攻模式,用江東子弟構成的騎兵精銳來突擊漢軍的正面防線,由此贏得全局。

扎馬決戰與垓下之圍:被忽視的東西方戰爭模式分水嶺

(秦漢時期的騎兵)

可他想錯了,如果說他是東方的漢尼拔,那麼韓信,就是和漢尼拔對峙的羅馬名將西庇阿。面對楚霸王的突然襲擊,韓信將自己從齊國帶來的陸軍主力,在正面戰場構成縱深隊列,雖然項羽來勢兇猛,殺傷無數,可是始終無法衝破敵陣,到達漢軍步兵陣型的盡頭,相反,越來越多的漢軍包圍上來,將他和突擊騎兵困在核心,至於楚軍的步兵主力,則被擋在陣外,遭到由漢軍騎兵(多由秦國降軍編成)組成的預備隊的分割包圍。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在漢軍的步兵縱深和騎兵包抄聯合打擊下幾乎全軍覆沒。我們不妨大膽猜測,項羽之所以不過江東,恐怕不僅僅是羞見江東父老,而更有可能是對自己所依賴的騎兵突擊戰術破產的失望。所以和扎馬決戰的結果及影響相同,垓下之戰,也證明了步騎兵配合進攻戰法的優勢,遠非單純憑藉重裝步兵或騎兵正面突破的舊戰術所能比擬。

扎馬決戰與垓下之圍:被忽視的東西方戰爭模式分水嶺

(楚漢戰爭)

為什麼羅馬人和秦漢帝國對發展騎兵的態度迥異?

按理說,東西方從步騎兵聯合作戰模式中嚐到了甜頭,理應當繼續推廣與深化,可是,在公元前202年之後,騎兵卻逐漸淡出了羅馬軍人的視野,而與此相較下,西漢在應對周邊威脅的戰爭中,則是鮮再使用大規模步兵出擊,而改之以輕騎兵的長途奔襲,例如漠北之戰,即是這一戰法的體現。這又是為何呢?為何在取勝方法相似的扎馬與垓下之戰後,東西方會走上不同的軍事發展道路。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釋,主要原因有兩點,一就是雙方此後面對的敵人不同了,滅掉迦太基後,羅馬人的主要對手變成了阿提卡半島、小亞細亞與敘利亞等地區希臘殖民城邦,這些城邦根本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組建龐大的騎兵軍團,所以以家庭為單位臨時徵召的重裝步兵,成為了不二之選。

另外,這些地區多為崎嶇山地和溝谷,不像北非地區那樣開闊平坦,騎兵也施展不開,所以羅馬人在對付他們上,也就逐漸削減了輕騎兵在軍團中的編制數量,因為在其看來,僅僅依靠己方數量上佔優勢的步兵方陣來作戰,便綽綽有餘。

可是西漢王朝就不同了,就在中原地區陷入軍閥混戰的時候,塞外的匈奴騎兵發動了侵襲內地的攻勢,連收復不久的河套地區都被其輕易奪回。人們都說匈奴人狡猾不好對付,漢高祖不信這個邪,偏要去硬碰硬,結果被匈奴騎兵困在白登山,險些變成匈奴單于的階下囚。

殘酷的現實,讓漢朝的軍事精英逐漸放緩了步兵戰術的改良,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瞭如何組建像匈奴人一樣強大的騎兵軍團之上。從此,李廣、衛青、霍去病等依靠騎兵發家的名將迭出,把西漢王朝的聲威推向了一個新高峰。

扎馬決戰與垓下之圍:被忽視的東西方戰爭模式分水嶺

(影視劇中的衛青)

第二點,則與雙方的國情有關。羅馬共和國的步兵方陣,基本由擁有公民權的城邦富裕平民來充當。戰爭對於他們來說,不僅僅是榮譽,還使得他們擁有分享戰利品的資格。可是,騎兵這種新型兵種被廣泛使用所帶來的競爭,意味著利益這塊大蛋糕需要重新分配,這自然是羅馬公民兵所不喜的。所以隨著迦太基的衰亡,他們極力抵制騎兵這種新兵種的擴充與發展,這便制約了其軍事革命的開展,而重新回到了重裝步兵壟斷一切的老路上來。到了後來朱古達戰爭爆發,缺少機動騎兵的配合,讓羅馬人在努米比亞騎兵面前吃盡了苦頭,這是後話。

但是西漢王朝有不同了,新兵種的組建意味著新階層的崛起,而這必然對軍功貴族勢力構成威脅在,這是集權的西漢皇帝最樂於見到的。所以他們基本都鼓勵騎兵部隊的組建。當然了,也有周亞夫這樣的將門之後適應了新兵種出現帶來的挑戰,主動去訓練騎兵,適用新的作戰模式(七國之亂,即是在其派出輕騎兵斷絕叛軍糧道,使得對手軍心渙散最終失敗)。可是這畢竟是鳳毛麟角,而且就連周亞夫本人,其結局也是不堪被皇帝猜忌而在獄中自殺。所以西漢王朝騎兵軍團的擴張,同時也是中原王朝皇權進一步強化的過程。這和主張奴隸主共和政治的羅馬人,又有顯著的不同了。

扎馬決戰與垓下之圍:被忽視的東西方戰爭模式分水嶺

(反映周亞夫治軍有方的畫作)

公元前202年末的兩場大混戰,就這樣成為了東西方早期帝國戰爭模式發展的分水嶺。而下一個分水嶺的出現,還得再等近兩千年。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

羅伯特·L·歐康奈爾《坎尼的幽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碩《南北戰爭三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