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旺要發展組織起來的產業


產業興旺要發展組織起來的產業


農民組織建設是現代農業的基礎,也是實現農民增收和維護農民利益的保障。什麼樣的組織形式有利於鄉村產業的發展,有助於實現農民利益,這是鄉村振興必須明確的前提。否則,我們花大力氣發展的鄉村產業可能會南轅北轍,背離發展初衷。農民經濟組織建設要特別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家庭經營是農業經營的基本形式

0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同時指出,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保證了家庭經營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家庭經營作為中國農業經營的基礎,是由農業特點和家庭特點所共同決定的。農業勞動對象的生命性,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季節性和週期性等性質決定了農業勞動不僅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技術,更需要高度的責任感、自覺性、主動性和靈活性。

有些人把工業思維機械地套到農業上,片面理解農業現代化,把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標準化等口號作為現代農業標配。有些地區為了追求這些指標,否定農戶經營的基本制度,強制農民“流轉”耕地,資本下鄉圈地,要土地而排斥農民,把農民變成“既拿地租,又掙工資”的所謂農業工人。

殊不知,這些做法違背了農業基本特點,既損害了國家的農業安全,傷害了農民根本利益,也極大挫傷了農業投資者的積極性。這種“三傷害”做法之所以被認為是合理的,源於對農業特點和農業發展規律的無知。

其實,這些所謂現代的名詞並不是現代農業的本質特徵,現代農業強調的是現代科技的廣泛應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全面落實,現代農業組織的廣泛建立等。農戶經營發展到今天,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有些問題是農戶經營自身缺陷所導致的,更多的是一些違背農業特點的瞎指揮、亂作為所造成的。大量的“現代”“規模化”的做法之所以失敗,不能歸結為經營者能力低,更不能歸結為農民不配合,而是選擇了錯誤的農業道路。解決農業問題的正確道路只能是以農戶經營為基礎的制度創新。

產業興旺要發展組織起來的產業


家庭農場是未來現代農業的基本單位

02

在肯定農戶經營適應性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小農戶經營農業的弊端和問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鄉村進入城市,鄉村老齡化、農業兼業化現象日趨嚴重,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以及農民組織發展遇到諸多障礙。因此,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解決這些問題,以夯實現代農業基礎。需要強調的是,解決農業存在的問題不能以否定家庭經營為代價,否定家庭經營的任何所謂“創新”都是對農業基本規律的否定,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慘重代價。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業發展,只有在堅持農戶經營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應該看到,鄉村人口城鎮化為鄉村規模農業提供了條件,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把已經脫離耕地家庭的承包地流轉給種地的農民,讓他們種更多的地,培育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作為中國現代農業的基本經營單位。

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勞動力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經營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業生產單位。實際上就是擴大規模的農戶,其特點在於保留了農戶經營全部優勢的同時可以克服小農戶的某些劣勢。實踐中關於家庭農場的理解還存在較大偏差,其中最為普遍的錯誤認識是受所謂“規模化”思維影響,認為家庭農場的規模要大,規模越大越現代化。實際上,人們想象的所謂規模效益在農業上根本不存在,大規模農業所積累的是規模風險。所以,中央一直強調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這個適度規模就是家庭農場的規模。其規模下限可用生計標準來確定,即能夠滿足一家人生活需求的規模水平。家庭農場規模上限是現有技術水平條件下家庭勞動力的最大經營能力所能達到的規模水平。不同地區、農業經營的內容不同,決定了家庭農場規模的差異。但是其共同特徵是以家庭勞動力為主,即農民自己為自己勞動。這一點可以用來區別於資本農場和僱工農業。

產業興旺要發展組織起來的產業


合作社是農業生產者的理想組織形式

03

家庭農場與一般農戶都存在一些自身難以克服的問題,如市場交易成本問題、市場價格波動問題、農業品牌建設問題、農業社會服務問題等,難以通過農戶或家庭農場自身力量得到解決,而是需要更高層面的組織才能實現。理論和實踐證明,這種更高層面的組織形式就是合作社。

通過合作社把農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聯合起來,與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一起,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這樣才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維護農民的利益,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國農民合作社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從微觀上看,在於分散的小農戶缺乏合作的願望和積極性,特別是兼業農民視農業經營為雞肋,影響了現代農業組織的形成。

從宏觀看,合作社沒有形成更高層面的聯合,分散的小合作社與分散的農戶一樣對農業風險無能為力。因此,合作社發展要在微觀上培育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載體,可以激發農民的內在合作需求,解決合作社微觀動力不足問題。

在宏觀上,要解決合作社規模問題,農業的規模效益要通過合作社規模來實現,而不是通過大規模流轉土地實現。鑑於中國文化傳統和行政體系,以家庭農場和農戶為基礎,以村落為單位的村社一體合作組織應該成為中國農村合作組織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通過聯合社形成全國合作社網絡。農業的供給側改革、特色農業、品牌農業、融合農業、可持續農業以及農村多元化產業等農業形式只有在組織起來的框架下才是有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