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万蒙古军队长期围攻,孤立的襄阳城,为何能坚守6年?

李鑫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大侠郭靖镇守襄阳,当蒙古大军大举来攻时,郭靖向天下群雄广发英雄帖,号召各路豪杰来保卫襄阳,最后,在杨过等大侠的奋战下,打退了蒙古兵,襄阳城暂时转危为安。

当然,这是小说情节,历史上真的襄阳保卫战,比小说里打的艰苦多了,守城的也不是郭大侠,而是南宋将领吕文德、吕文焕兄弟。襄阳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知道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那么,为什么襄阳城在20多万蒙古军队的围攻下,还能坚守6年之久?

一先来看看襄阳在蒙宋战争中的战略重要性

早在襄阳保卫战之前,蒙宋战争已经进行了几十年。蒙古灭亡金国后,立刻马不停蹄,从南宋西面南下,攻灭了大理国(今天的云贵地区),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围,随后,开始了对南宋的全面进攻。蒙古最初的战略设想是,从云南进军,先取四川,再灭南宋。可是,因为四川地形险要,加上南宋在四川建立了坚固的防线,四川军民同仇敌忾,同蒙古人做殊死抵抗,导致蒙古在四川的进攻一直没有什么进展,钓鱼城之战,蒙哥汗被丧命,直接引发了蒙古内部的动乱。

蒙哥死后,忽必烈从鄂州匆匆北归夺了汗位,在稳定了内部后,又开始了灭宋战争。就在蒙宋在四川相持不下的时候,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献计:"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建议忽必烈放弃进攻四川,改为进攻襄阳,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建议,于是,灭宋战争的进攻重点改为襄阳,实现了由川蜀战场向荆襄战场的转变。

那么,刘整所说的"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结合地图来分析。

从图上可以看到淮河和长江的关系,淮河位于长江上方,几乎和长江并列而行。而由秦岭和淮河组成的秦岭-淮河防线,是自古以来南方政权与北方政权交锋的第一条战线,所谓“守江必守淮”,如果淮河丢失,那南方政权只剩下最后一道屏障--长江。

好,说完了淮河,我们再来说说长江。如果说淮河是南方政权的外围战线,那么长江则是生死线,长江一旦被突破,那么北方骑兵将势不可挡,一路南下。长江西面连接四川盆地,二者与云贵高原一起,将南方紧紧包裹。如果北方军队不从长江突破,那就必须从四川攻入。南宋武力不行,但是水军还是很强的,蒙古很难攻破长江防线,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此前蒙宋战争主战场一直在四川的原因,但是前面说了,蒙古军队在四川的攻势也被阻挡,不得不重新考虑突破长江。

要想突破长江,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水军,要有足够强大的水军,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战船。要想战船进入长江,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在长江边上造,造好后直接下水。但是,别忘了长江还在南宋手中,宋军的战船就在江面上游曳,岂容你踏踏实实的造船;另一种是找一条和长江想通的河流,战船造好后,直接沿河流而下,进入长江。还是回到地图,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三条河流,邗沟、濡须水和汉水,而邗沟和濡须水都处于淮河和长江之间,显然不行,唯一符合条件的就是汉水,只要控制汉水,蒙古水军就可以沿汉水南下,直入长江,威胁南宋的长江防线。而要控制汉水,则必须夺下汉水边上的军事重镇--襄阳。

所以,一句话,襄阳丢失,则秦岭-淮河防线顿时瓦解,长江防线岌岌可危,南方政权直接暴露在北方军队的兵锋之下。

二 襄阳得到了南宋朝廷的极大支持

其实,在襄阳保卫战前几十年,蒙宋就在襄阳进行了多次拉锯。早在公元1235年,即蒙古灭亡金国的第二年,就开始了对南宋的大举进攻,战场就在襄阳。当时南宋的守将叫赵范,此人是个十足的酒囊饭袋,他竟然想靠金国降卒来守城,结果金人被蒙古人收买,打开城门,军事重襄阳就这样稀里糊涂的陷落了,这是从岳飞收复襄阳后,南宋再一次丢失。

不过,在南宋名将孟珙的努力下,宋军再次收复了襄阳,不过此时的襄阳城已经破败不堪,物资奇缺,已经成为易攻难守之城,孟珙考虑后,不得不弃守了襄阳。不过这次是主动放弃,经过孟珙的经营,南宋在荆湖地区对蒙古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

淳佑十一年(1251年),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认为,襄阳地理位置重要,绝不可放任不管,并请求朝廷派兵防守,并拨粮拨款,加固城防。

襄阳终于被重视起来了!

次年四月,李曾伯调集二万一千名荆湖军,向盘踞襄阳的蒙古军队发动进攻,这仗宋军士兵打的很英勇,一战而夺下襄阳、樊城。攻克襄阳后,李曾伯开始着手加强襄阳的防务,两个月内即城内建造营房一万间,作为屯兵之用;将襄阳城墙重新修复、加固,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大为增强。之后,又请求朝廷调来6000多军户充实襄阳人口,恢复生产,襄阳慢慢恢复了生机。此后经过十几年的大力经营,襄阳重新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重镇,成为南宋长江中上游的门户和壁垒。

这时候,荆湖地区崛起了另一个势力较大的军事集团,即吕文德集团。吕文德也被朝廷任命为荆湖安抚制置使,负责襄阳的防务。随着蒙古战略的改变,从四川掉头进攻襄阳,襄阳,成为了蒙宋决战的主战场。

三 襄阳陷落

1267年,蒙军正式向襄阳发起了进攻,但是由于南宋已经将襄阳打造成一个铁壁堡垒,加上与樊城互为犄角,蒙军一时间难以攻下,双方又陷入僵持中。这时候,守将吕文德犯了一个大错误,将襄阳推入了险境。

蒙军向吕文德提议,在樊城外设置榷场,榷场就是一个互市的小集市,双方交易一些必须的用品。吕文德觉得正好可以购入一些城中急需的物品,于是就答应了蒙古人的请求。这真是一个奇葩现象,双方打着打着,竟然做起买卖来了。

但是,蒙古人这个提议是心怀不轨的,他们把划出来的小块榷场,修筑成军事堡垒,不断加固,然后逐步向外延伸,等吕文德反应过来,派兵去清除这些堡垒,发现已经攻不下来了,吕文德知道自己犯错了,又气又急,一病不起。蒙军把这些堡垒连成片,切断了襄阳和樊城之间的联系,襄阳粮道被断了,真的成了一座孤城了。

1269年,蒙宋双方的水军在汉水连续进行了几场大战,由于汉将刘整的叛变,蒙古水军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南宋水军竟然连败几场,这年年底,一直病重的吕文德去世,吕文德在荆湖地区经营近40年,是这一地区最具威望的将领,他的去世,使南宋军队士气受到了沉重打击。吕文德死后,他的兄弟吕文焕接管了襄阳的防务。

而蒙军对襄阳的进攻也更加猛烈了,势必要拿下襄阳,短短一年时间内,就从各地调兵十几万加入到对襄阳的围攻中,襄阳的围攻部队达到了20万之多。而南宋这边也是拼了命的要解襄阳之围,前前后后调了15万水军增援襄阳。但是蒙军采取了“围点打援”战术,每次来增援的宋军都被击败,一兵一卒、一粮一粟都无法进入襄阳。

公园1273年,此时的襄阳已经被围的像铁通一般水泄不通,而南宋也再也没有力量增援了。互为犄角的樊城失陷后,襄阳再也没有任何希望,城中也早已粮草耗尽,士气低沉。面对这样的局面,守将吕文焕放弃了抵抗,同意了蒙军的招降。自此,长达6年的襄阳之战,以襄阳陷落而结束。

襄阳一失,长江防线顷刻瓦解,蒙古骑兵长驱南下,南宋再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力量,没几年就灭亡了。


历史风暴


原因两个字:地利 襄阳和樊城隔汉水互保 利用汉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增援

废话不多说,直接看图:

一江两城,南襄阳北樊城。东南西北四方陆地包围对于襄樊是没有用的——因为可以利用汉水源源不断的输送人员和物资。

你攻打樊城,襄阳支援;攻打襄阳,樊城支援;同时攻打,外地可以通过汉水航运增援。

这是襄阳能够坚持和蒙古坚守多年的原因。占有水师优势的南宋,可以从杭州、扬州、武汉等地源源不断的通过长江和汉水增援襄阳。

第二个原因是襄阳修建的城池坚固,一般的攻城工具破坏不了。打不开城池缺口,蒙古军就无法进入城内——别和我说爬云梯,那是电视上才有的攻城工具,现实中在重大攻城战中用处不大。

城池深厚攻不破,虽然被四方困守,但后发支援源源不断进入襄樊,这就是襄樊能够坚守几年的原因。

蒙古能够攻破相反,也是因为破解了这两条:

1、招募辽东、朝鲜擅长水战的人,组建蒙古水军,能顾抗衡南宋水军,阻止了南宋水军对襄樊的增援,真正切断了襄樊的支援;

2、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成功研制的回回炮,轻松攻破襄樊深厚的城池。

城池不再深厚、后勤支援被切断,蒙古就这样攻下了襄樊。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本人有幸到襄阳城一游。看到的襄阳甚是壮观。襄阳为何能坚守近六年之久。有三大因素在里面。


第一,襄阳占据地理优势

襄阳有一个美成“铁打的襄阳”,这个美成怎么来的我们看一组数据

城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这是明朝就有的规模!几百年经过几次大水也有修缮。 现存城墙基本上是明代的墙体,外砌大城砖,内用土夯筑。东、西城墙分别长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墙分别长1.4公里、2.4公里;高8.5米,宽5~15米。城门共有6座。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可以看出地势之险要。

襄阳城周围湖泊湿地众多,河道纵横,十分不利于大规模兵团作战,这也干扰蒙古士兵的作战能力。

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这么宽的水面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有哪个兵团可以刚正面。


第二,蒙古士兵不善攻城战

我们都知道蒙古士兵也叫蒙古骑兵,除了骑兵基本上就没别的作战兵种了。蒙古水师最初就是用来运送粮草的,都是一些小木筏之类的小船。

十三世纪的中后期,已经占领了黄河南北的蒙古统治者,为了攻破宋军的水路防御,消灭江南盘踞南宋,决心要扩建水师。

为了提高水师的战斗力,蒙古统治者砸了重金,造船五千艘,汉人投降将领例如刘整等,负责前线督造战舰,同时又操练了水师7万余人,日夜训练。大多数蒙古水师都是汉人为主。只是权利在蒙古将领手上。

第三,南宋还在

南宋当时还没有被消灭,南宋在愚蠢也知道襄阳一失,南宋必亡。所以在外部一直给襄阳从水路运输补给。在与元军作战过程中,南宋水师是南宋军中仅存的自信,也是后期南宋唯一的遮羞布。一旦元军水师训练成熟,这一面遮羞布就荡然无存!


所以在蒙元在用5年时间攻取襄阳城后,一路南下,势不可挡,仅用2年时间就将南宋全部灭亡。


丘比特懒


在南宋与蒙古的45年灭国级战争中,光襄阳一地,就断断续续打了38年,由于窝阔台与蒙哥对宋的战略重心始终放在四川,所以蒙古人前期对襄阳不是特别重视,当蒙哥死在钓鱼城下,到忽必烈北返与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之位时,宋朝及时的收复了襄阳。



忽必烈继承蒙古大汗之位后,在南宋降将刘整“无襄则无淮,无淮则南宋唾手可得”的建议下,忽必烈迅速将战略进攻放在了襄阳上。

而南宋在李曾伯的建议下,早于蒙古之前就意识到襄阳的重要性,于是对襄阳城进行大力整顿,加固城防,积蓄粮草和武器,已经提前做好了防守蒙古进攻的准备。

两大帝国,一南一北,在襄阳一带展开一场大决战,襄阳不败,则南宋不灭。



可是随着元朝攻势越来越猛,而南宋朝廷在奸相贾似道蓄意隐瞒之下,坚守了六年的襄阳城,在樊城被攻破之后,守将吕文焕心灰意冷的打开了城门,向蒙古军队投降。

面对二十多万元朝军队的长期围困,襄阳城是如何坚守了六年?



一,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

元朝与南宋之间的襄樊之战,是一场经典的攻防战。

元朝军队由阿术任统帅,南宋降将刘整辅助,发动襄阳之战。作为进攻方,元军首先面对的就是襄阳与樊城的地理问题。

襄阳和樊城中间隔了条汉江,南北对望,两城有链桥相接,粮草与军人互为援助。

樊城地理位置稍差,所以有纸糊的樊城,铁打的襄阳之称,相较于樊城,襄阳的地理位置就太优越了。

襄阳城地势很高,北面、东面、南面被汉江环绕,且江水宽阔,而西面是万山,西南面是羊牯山、岘山,除了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保护,襄阳城下的护城河,也是中国自古至今最宽的护城河,有将近两百米宽。

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元军进攻所面对的第一关。




南宋对襄阳进行了十六年的苦心经营

淳佑十一年(1251年)之前,襄阳被元军控制在手里,南宋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认为襄阳是防卫元军的战略要地,不能有失,他立志收复襄阳。

由于连年战火,襄阳城残破不堪,成了易攻难守之地,而元军对襄阳城也不太重视,对残破的城市没有进行修缮,这就给了宋军得手的机会。

1251年4月,李曾伯派高达率领二万一千宋军,打败盘踞在襄阳的元军,一举收复襄阳、樊城。

李曾伯下令对襄阳和樊城城防进行加固,使得襄阳城防周围长九里,樊城接近四里半,又限期两个月在城内建造一万间驻屯营房。

光靠李曾伯之力,对襄阳的改变仍旧渺小,所以1252年春,李曾伯向朝廷建议在襄阳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六条建议,但是宋朝只采纳部分建议。

由于宋朝也开始重视襄阳,虽然重视的程度不太足,但是对襄阳进行的整修,增加兵力,储蓄粮草也起到了效果,到1254年上半年,就有6276户军人家眷迁入襄阳定居,使得襄阳渐渐恢复生机。

到1267年前,经过十几年的重点经营,襄阳已经是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重镇,成为长江中游的门户。



元军战术一:以堡垒围困襄阳

襄阳城不好打,是元军的共识,但是处在秦岭淮河薄弱之处的襄阳,作为南宋最后一道最要紧的防线,决定了襄阳是元军绕不开的战略要地。

只有拿下襄阳,元军才能无后顾之忧。

为此忽必烈也犯了难,这时候刘整又出了一条计谋,建立堡垒对襄阳进行严密封锁,断绝襄阳一切外援,将襄阳和樊城彻底围成一座孤城。

可是你想建立堡垒,难道南宋就置之不理吗?

要知道守卫襄阳城的吕文德也是南宋名将,手下军兵也是一支劲旅,你要设堡垒围攻襄阳,吕文德定要来进行骚扰,让你立不住阵脚。

狡猾的刘整玩了一招暗度陈仓之计,派使者带礼物送给吕文德,要在樊城外建立贸易市场(榷场),吕文德不疑有他,欣然同意。

市场建立好以后,蒙古人又以保护货物,防止被偷为由,建起了围墙。

此时蒙古人完成了战略进攻襄阳的第一步,建立了第一个堡垒,不但稳住了阵脚,而且还因此断绝了襄阳的粮道。

吕文德发现蒙古人意图之后,悔不当初,立马派军队拔除堡垒,可是稳住了阵脚的元朝军队,一次次将吕文德打的大败而归,吕文德心累交加,一病不起。

蒙古人开始大规模建立堡垒,沿汉江两岸大规模建立堡垒,万山,岘山,羊牯山等处纷纷建立堡垒,占据高处,实现对襄阳的严密封锁,然后由刘整训练水师,打造战船。



元军战术二:围点打援

既然襄阳与樊城已成孤城,元军加紧对襄阳和樊城展开进攻,接替吕文德指挥作战的是吕文焕,他一面组织人力防守,一面派人走水路向朝廷请求支援。

由于陆路被元军彻底封死,宋朝援军只能走水路对襄阳进行援助。

1269年3月,江淮都统马世杰,率舟师增援襄阳,元军从汉江两岸的堡垒杀出,将宋军打的大败。

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趁春季汉江暴涨,用战船将粮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

7月,夏贵率领五万宋军,三千艘战船增援襄阳,又遭到沿江堡垒杀出的元军阻击,大败而归。

1272年5月,京湖制置使李庭芝派张顺、张贵兄弟率领三千军士,战船百艘,对襄阳进行援助,张顺在战斗中战死,张贵杀开重围进入襄阳。

不久后,张贵率军突围,被元军擒获,至死不降。



元军战术三:攻破樊城

1273年,元军将襄阳与樊城之间的链桥斩断,彻底断了两城联系,一面用7000水师对襄阳加紧攻势,一面兵分五路,对樊城发起总攻,他们攻破樊城外城,然后用回回人亦思麻因,刚刚设计制成的新式回回炮,发射巨石对樊城进行不间断的轰击,致使城池断裂,出现缺口,元军一拥而入,守将范天顺仰天长叹“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在樊城城头上吊自杀。

元军入城后,立即开始大屠杀,襄阳守将吕文德眼见樊城惨状,嚎哭不已。

元军统帅阿术给襄阳送去书信,如果投降,绝不屠城。

吕文焕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绝望之下,开城向元军投降。



至此,襄阳在坚守六年之后,终于落入元军之手,而失去襄阳的南宋,也因无险可守,迅速灭亡。

襄阳能坚守六年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

第二,元军建立堡垒过程中,和宋军不断出击,反复争夺也有关系。

第三,宋朝援军源源不断的增援,一直和元军在汉江断断续续打了五年,让元军无法集中全力进攻襄阳。


旧史风


襄阳保卫战,是宋元战争中历时最长,战况最激烈的一次大战。襄阳之战持续六年之久,而襄阳一旦沦陷,南宋不到三年时间就灭亡了。那么,襄阳城为什么能坚持六年之久呢?

第一,襄阳的战略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南宋初为岳飞收复

南宋之初,襄阳曾是伪齐政权的地盘。绍兴四年,岳飞上书宋高宗,认为:“襄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今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皇帝遂以岳飞为荆南制置使,收复襄阳等郡。自从岳飞收复襄阳城后,这里一直是南宋的军事重镇,城高池深,固若金汤,而且储备有财粟三十万,军械武器二十四库,就算被围困几年都不成问题。

到了南宋后期,帝国的防御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大军区,分别是四川、京湖、两淮,分别设立制置使,即为三大军区最高军事长官。京湖位于三大军区的中央,连结四川与两淮,战略地位最为重要。而在京湖军区,又以襄阳、樊城为咽喉之地,这两座城相隔很近,襄阳保卫战其实应该叫襄樊保卫战,襄阳守了六年,樊城守了五年。

第二,孟珙经营襄阳

到了南宋末年,蒙宋战争爆发。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大举南侵,其中一路大军以库春统领,进攻襄阳。当时襄阳守军内部分为两派势力,一为北军,一为南军。北军将领的权势在南军之上,故而两派不和。镇守襄阳的京湖制置使赵范驾驭无方,竟使得北军将领王旻、李伯渊等人起了叛反之心,抢了襄阳城郭的仓库,然后放一把火烧了,投降蒙古去了。南军将领李虎等人,又乘火大掠一番,也扬长而去。赵范回天乏力,只得弃城而走,襄阳遂为蒙古所占领。

朝廷以名将孟珙为荆湖制置使,诏令他收复襄阳、樊城。1239年,孟珙进攻襄阳、樊城,与蒙军交战三次,三战三捷。襄阳守将刘义反正,打开城门迎接宋军。

由于襄阳、樊城地处南北要冲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孟珙上书朝廷:“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得之,当加护理,非甲兵十万不足守。”朝廷对孟珙的意见十分重视,遂命他把襄城、樊城两地的降兵收编为“先锋军”,把息、蔡两地的降兵收编为“忠卫军”。

此后,襄阳、樊城在孟珙的精心经营下,防御工事几乎无懈可击。据吕文德的说法:“襄、樊城池坚深,储粟可支十年。”孟珙所经营的襄阳、樊城与余玠经营的钓鱼城一样,都是经典之作,在两位名将去世后,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襄阳城与钓鱼城未能拯救南宋,但至少大大迟滞了南宋的灭亡。

第三,襄阳能坚守六年,与吕文焕的指挥有直接关系

襄阳之战,是蒙宋战争中最为旷日持久的一战。从咸淳三年(1267年)蒙军围城,至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陷落,前后总计六年。这是一次蒙宋大会战,双方都投入庞大军队,在战争过程中也不断增兵。这次会战不并局限于襄阳一城,而是以襄阳为中心的大区域战争。

襄阳南宋守将是吕文焕,他的顶头上司是其兄京湖制置使吕文德,兄弟俩皆一时之良将。吕文德在襄阳保卫战期间病逝,这是南宋的一个极大的损失。吕文焕坚守襄阳六年,一方面是襄阳城十分坚固,粮食物质储备丰富;另一方与吕文焕指挥有方有直接关系,他采取一种积极防御的策略,尽管被围困,仍不时主动出击。如果不是朝廷救援乏力,襄阳城也不一定会沦陷。

第四,朝廷对襄阳的救援不得力,但仍在一定程度迟滞襄阳沦陷的时间

襄阳之战爆发后,警报传至临安,竟然被贾似道扣下不发,皇帝还蒙在鼓里,南宋也错失救援襄阳的最好时机。

直到战争进入第三年,朝廷的援军才姗姗来迟,但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三千兵船进援襄阳。夏贵水师行至鹿门山,遭到蒙军水师的阻击,损失两千多人。接紧着,另一支由范文虎指挥的水师也败走。

在襄、樊陷于苦战之时,贾似道仍然欺瞒皇帝。一天入朝时,皇帝突然问:“襄阳被围三年,如何是好?”贾似道马上装腔作势道:“哪有这回事,北军早已退了。”当他得知皇帝是从一个宫女那儿得悉的,竟然诬告宫女与人暧昧,逼她自尽。

由于纸不包不住火,贾似道不得不想办法解襄、樊之围,遂命京湖制置使赵庭芝往援。但是贾似道弄权日久,偏偏又要派范文虎去制衡赵庭芝,致使救援行动一拖再拖,毫无进展。

到了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又从川蜀大举出击,以牵制京湖宋军。范文虎率两淮舟师共计十万人救援襄樊,又以失败而告终,损失惨重。

在整个襄阳保卫战过程中,朝廷曾多次派遣援军以解襄、樊之围,执掌朝政的贾似道欺上瞒下,玩弄权柄,滥用亲信以制约地方实力派,以致于整个救援行动非常不给力,竟然没有一次打到襄阳城下。即便如此,这些援军也在一定程定上牵制了一部分蒙古军队,减轻襄阳的军事压力,对襄阳保卫战起到一定的作用。


君山话史


襄阳城不是孤立的呀,姐姐。
实际上,襄阳之战之所以打了6年,原因是因为双方都把它看成了国运之战,围绕着襄阳,不管是南宋还是蒙古,双方不断的添油加醋,围绕着包围和反包围,南宋和蒙古不断增兵,因此这场仗打6年,可以说一点都不奇怪。
回到1268年的襄阳城,襄阳城从1239年开始,蒙宋之间反复争夺已经将近30年,之中几度易手。
淳祐十一年(1251年),南宋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收复襄阳,并利用蒙古内乱的机会,开始修复襄阳防务。
而蒙古这个时候因为蒙哥汗在钓鱼城下被击毙,随后贵由继承汗位不到两年又病死,随后蒙古帝国就陷入了内乱,各路王公大臣为了汗位开始选边站队,征战不休。直到1264年忽必烈经过苦战,战胜亲弟弟阿里不哥登上汗位之后,其重心才重新转向南宋。
本来蒙古统一华夏的路径与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采取的战略是完全一致的,即三路攻略江南:西路由汉中入蜀,取巴蜀而后顺长江东下;中路由关中、中原经南阳盆地、襄阳而汉水入荆州,与四川来的军队会合,经长江东下直取建康(南京);东路军则是取江淮,经徐州等地取两淮,目标同样是南京;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晋灭东吴之战,非常典型。从图上可以看出,王濬出益州,杜预取襄阳而江陵,王珲取两淮,三路大军围攻建康。
也就是说,一开始蒙古攻宋的战略完全是复制晋灭吴之战的战略。
但是,由于南宋中期名将余玠超卓的个人能力和对四川防务的有效整顿,其建立的山城防御体系给攻宋的蒙古军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导致蒙古高层不得不修正其战略,首先是试图从大理攻宋,而这个战略随着蒙哥汗的逝世,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毕竟从大理攻宋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选择。
随着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在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下,放弃了攻蜀的战略,中路开花,猛扑襄阳。
刘整的建议有二:一是直取襄阳;二是建立水师。建立水师的目的同样有二,一是攻襄阳,因为襄阳围绕着汉水而建,无水军无法攻取襄阳,而且由于汉江的存在,导致襄阳城的护城河特别的宽,平均宽度在250~300米之间,和北京等地三五十米的护城河相比,简直就是无法跨越的鸿沟。
其次,襄阳不是一座孤立的城,汉水之南襄阳,汉水之北樊城,两城互为犄角,要打破这种局面,尤其是切断两城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襄阳能守六年的关键点之一:襄阳城护城河非常宽,结合精心设计的城防,配合周围的山,简直就是一道天堑,再与樊城密切配合,要突破襄阳城的防守,是非常困难的。
实际上,最终吕文焕决定投降,也与元军最终攻破樊城,导致襄阳城变成彻底的孤城有很大的关系。
蒙古大军来势汹汹,南宋这边也没有掉以轻心,而是打出了一张对对胡——南宋最后也是最有实力的一支军队,吕文德、吕文焕兄弟的吕家军。
吕文德在后世的名声并不好,由于金庸射雕倚天的关系,吕文焕的名声更是很糟糕,完全是一派贪生怕死的样子。
但事实上,吕氏兄弟还真的有点冤枉。因为没有吕氏兄弟的话,南宋可能扛不到1276年,可能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完蛋了。这两兄弟对于荆襄的防御是立了大功的。
这里提一句,后世吕氏兄弟的名声之所以不好,原因很多,那就是吕氏兄弟虽然在抗元战争中功勋卓著,但两兄弟私德不好,贪财,比如因为蒙古人的巨额贿赂而允许蒙古人在襄阳城外建立榷场,即用来商贸交易的市场,结果让蒙古人搞成了进攻襄阳的桥头堡,并断了襄阳的粮道,这让吕文德死不瞑目;其次,吕氏兄弟是奸相贾式道的铁杆,贾氏名声不好,吕氏兄弟也好不了;最后,吕文焕投降了元廷,虽然是为了保存襄阳一城居民的性命,但毕竟是降了。相比于文天祥陆秀夫,似乎品德低了那么一点。
回过头来说襄阳之战。吕氏兄弟多年精英,据荆湖自守,坐拥十多万兵力,“襄、樊城池坚深,兵储支十年”,经过孟拱、李曾伯、吕氏兄弟不断的修缮,襄阳城从一个被元军破坏的废城重新变成了一座坚城,兵精粮足。
也就是说,本身守襄阳的就是一支精兵,也可以说是南宋最后的希望所在,这也是襄阳能守六年的关键原因之二;
如果仅仅依靠襄阳本身,襄阳是守不了六年的。整个南宋朝廷为了襄阳,也是全力以赴。
  • 1269年3月,两淮都统张世杰帅水陆马军救援襄阳城,与元军在鹿门山外江面上激战之后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
  • 1269年3月底,紧随张世杰,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借助春季汉水暴涨的机会,从水路救援襄阳城,将大量补给物资送入襄阳城内;
  • 同年7月,夏贵率5万军队、3千艘战船,再度增援襄阳。但这次增员没有成功。自从上次夏贵增援襄阳成功之后,元军即加强了对襄阳外围的封锁。除了在汉水两岸的山上布置大量堡垒以外,在江面上遍布铁链、暗桩,可以说是步步荆棘,寸步难行。这次南宋军队,川军,虽然浴血奋战,但却在蒙古水军的反击之下,不得不撤退。讽刺的是,这支蒙古水师是刘整建立的,而刘整是夏贵的前任,前四川安抚制置使。刘整是因为吕文德争权夺利,逼反的。
  • 在围攻襄阳的同时,忽必烈在巴蜀采取山城围山城的主意,既然我打不破你的山城防御体系,那我见缝插针,我也搞山城堡垒,让你的山城防御不成体系,也就截断了巴蜀对襄阳的支持。自此之后,像夏贵于1269年那样,川军对襄阳的支援再也没有过。
  • 1271年,贾似道再次举兵大举增员襄阳,但这个时候的襄阳已经被援军围得犹如铁通一般,再次失败。从此之后,南宋要应对元军四面八方尤其是来自两淮的攻击,再也无力援救襄阳。
自此,襄阳之战已经陷入死局。在孤立无援而忽必烈又承诺不伤害襄阳百姓的情况下,1273年,吕文焕举军投降。
至此,襄阳之战结束,襄阳陷落。
随后3年,1276年,临安陷落。
1279年,陆秀夫抱着南宋小皇帝赵昺跳海,南宋彻底灭亡。
襄阳之战的历史意义,也就不用多说了罢?

江上一峰青


襄阳樊城是南宋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战略要地,也是蒙古灭南宋最为关键的一战,在这一战中,襄阳樊城守军前后坚守城池长达6年之久,虽然有力地阻挡了蒙古军的攻势,但是由于南宋朝廷腐败,朝中更是有奸臣贾似道吾国吾民,导致了襄阳樊城战役最终落败。

而襄阳樊城能够坚守六年,主要与其地形优势有关。

襄阳樊城的地形优势

▲襄阳樊城的地形优势非常明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襄阳和樊城在防御体系上是一对双子城,可以相互依托,相互支援。在襄阳和樊城的城池周边都利用汉水挖上了护城河,外部发动进攻的时候增加了许多难度。襄阳的南边都是高山,在防守的时候可以依托山峦,其西南边的进攻由于山峦的阻挡减轻了许多压力。西面地形非常狭小,敌军从这里进攻兵力不太容易展开。

在地形上来说,襄阳樊城就是两座天然的堡垒。

襄樊战役过程

除了地形有优势外,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襄阳樊城的军民抵抗意志及其顽强以及城中充足的粮草器械,当时负责防守襄阳樊城的主要是吕文焕。

1267年,蒙古人以开放贸易为借口,要求在白河口修建榷场,这个计谋宋军将领没有看破,结果蒙古人在白河口修建了堡垒,之后又在鹿门山等地修建了数个堡垒,到了1268年形成了对襄阳樊城的围攻之势。

此时吕文焕才发现了情况的不对,派吕文焕干扰蒙军筑城,但是效果不明显。

1269年,蒙军修建了万山堡,并在虎头山、岘山之间修建了一字城。

在樊城北面从牛首到白河口之间修建了一条围墙,在汉口东岸的鹿门山到白河口之间也修建了围墙,做好了长期围困的打算。

▲蒙军围困示意图

对此,吕文焕不得不向宋朝朝廷请求增援。1269年春天,汉水上涨河面变宽,宋军将领夏贵率南宋水军逆流而上沿汉水增援襄樊。夏贵这次救援非常成功,他把援军和补给物资送到襄樊后顺利撤回。

1269年3月,张世杰率领部队继续增援襄樊,与前来阻截的蒙军展开大战,失败退却。到了1269年7月份,夏贵再次带领3000战船,5万余人增援襄樊,遭遇蒙军将领赵璧,随即在江面展开了7天的激战,最终夏贵战败被迫返回。当月范文虎再次增援襄樊也被蒙军击败。

经过这几次救援的失败,宋军损失惨重,1269年12月1日,吕文德病逝,李庭芝接管了京湖战局。

蒙古军长期对襄樊围而不攻,吕文焕也多次组织突围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屡战屡败,但是南宋的水军依然能够突破蒙军的封锁与襄樊取得联系。此时元军开始训练水军,为灭宋战争做最后的准备。

▲张顺、张贵驰援襄樊

到了1272年3月,蒙军开始强攻樊城,樊城危在旦夕。李庭芝手头兵力不足,不得不招募了3000壮士,以张顺、张贵为统领。1272年5月24日,汉江涨水,张顺、张贵带领3000人出发救援襄樊。元军在水面阻击张顺、张贵部队,张顺、张贵不计生死拼死力战,张顺身中3枪6箭不幸战死,最终3000壮士在张贵的带领下突破了元军的重重围堵于5月25日早上抵达襄阳城下,这次送入物资是襄樊多年来送进来最多的一次,极大地鼓舞了襄樊军民的士气。

▲张贵借用夏贵未能成功

1272年9月9日晚上,张贵按照约定从襄阳发兵沿汉江而下准备与前来增援的夏贵会合。夏贵从水路进发的时候由于天气不好遇到了大风浪,便命令军队后撤30里,张贵的部队在接应夏贵部队的时候没有遇到援军,反而遭到元军猛烈攻击,损失惨重便带兵逆流返回,蒙军则一路追击,消灭了张贵部队,张贵力战而死,2000多人全军覆没,这是襄樊最后一次尝试突围。

如此以来襄樊几乎被困死,守城军民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城池。1272年11月,元军开始强攻襄樊。

元军决定先攻打樊城,由水军切断了襄阳和樊城之间的联系,随后元军从城池的四面猛攻樊城,元军投入了大量兵力并使用了回回炮,这种威力巨大的攻城器能发射150斤巨石,射程400米,顿时将城墙城楼砸出了许多的缺口。樊城守军7000多人拼死抵抗,2个多月后樊城弹尽粮绝,元军冲入城内,宋军与元军展开巷战,樊城守军全部战死。

樊城陷落后,元军立即进攻襄阳,并将回回炮架在了襄阳东南面,初次攻击就击毁了城墙,城中军民大为惊恐。最终在元军许诺保证军民人生安全,不屠城的条件下,1273年2月24日吕文焕最终同意投降元朝,襄阳陷落,至此历时6年的襄樊战役结束。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襄樊能坚守6年,首先是城池防御和地形都非常有利于防守;其次是守城军民坚定的决心使他们对抗了蒙古守军6年;再次是城中粮草器械充足,使得元军不得不采取长期围困的方针。

总的来说襄樊战役中南宋军民的抵抗意志是可歌可泣的,他们不惧强敌,勇于牺牲,但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昏聩,最终使襄樊落入了敌手。


老威观史


襄阳之战是蒙古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

之所以说襄阳之战很关键,是因为在襄阳战败之后,仅仅3年,整个南宋就灭亡了。

20多万蒙古军长期围攻襄阳,就发生在1267到1273年这6年间,但这六年中,襄阳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

蒙古大将兀良哈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又经南宋将领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于咸淳九年,也就是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为止,最终以南宋襄樊失陷而结束。

南宋军队之所以能够坚守6年,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

一、襄阳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襄樊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水相互依存,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陲重镇。

南宋政权虽然腐朽不堪,但国家还是有不少有识之士,能够看到襄阳战略地位的重要。襄阳作为战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国之西门”,是南宋在荆襄防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长江天险不再是天险,门户洞开之后便是大片土地是无险可守,直接威胁到首都临安。

正如南宋叛逃的将领刘整1267年对忽必烈说的那样:

先攻襄阳,撤其捍蔽,南宋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得也。

所以,纵观南宋和蒙古长达45年的战争中,多数战役都是围绕争夺襄阳展开的。而南宋除了1235年京湖安抚制置使赵范玩忽职守导致蒙古将领阔出攻陷襄阳外,其后三十多年间,南宋守将对襄阳的守备一直在加强。

据记载,襄阳城护城河平均宽度达到180多米,正是依赖这天险一般的城防,和地理位置的显要,让襄阳即使被围困6年也不会轻易破城。

二、南宋四代将领的经营让襄阳经得起最猛烈的攻击

从公元1235年开始宋蒙之间的军事同盟破裂之后在襄阳开战以来,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元朝,前后历时长达38年。

而这期间,总共有四代南宋将领为巩固襄阳城防做出了努力。

正是因为这几代将领的努力和重视,让襄阳真正地从险要之地,一步步升级成为南宋最重要的战略重地,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攻防兼备的水平,从而有机会能够在6年的长期围攻中得以生存。

第一位是名钭孟拱。公元1239年,升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全面主持京湖地区防务的孟珙,与蒙军再战,三战三捷,克樊城复襄阳。但是虽然收复了襄阳,当时由于蒙古军队对襄阳的破坏导致襄阳城防破落不堪,人员物资严重匮乏。

随后的几年中孟珙一直担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负责襄阳地区的全面防御之责,使得在这一段事件内宋军在这个局部战场上保持着一定优势。

第二位是李伯曾。淳祐十一年(1251年),就任京湖安抚制置使不久的李曾伯认为,郢(今钟祥)、襄(襄阳)一带的地位很重要,尤其是襄阳绝对不可弃之不顾,便在修复郢州城后,向朝廷请求一万五千名兵力增援及钱粮支持,打算再次收复并修复襄阳。朝廷从别处给他调派八千人支援,并拨钱一千万贯作为军费。

李曾伯又下令筑城,限期两个月内在城内建造营房一万间,以备屯驻之用。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大为增强。鉴于“筑城容易守城难”,次年(1252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点经营襄阳的建议,包括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朝廷部分采纳其建议,下拨一百万缗的屯田及修筑渠堰补助费,并免除襄、郢之税三年。到宝佑二年(1254年)上半年,李曾伯调任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时,已有6276户军人家眷迁入襄阳定居,使其渐渐恢复生机。

刻在襄阳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真武山东麓的崖壁上的铭文通达明了记录的当年事迹:

“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阳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后4行为正文:“壮哉岘,脊南北。翳塘壑,畿陵谷。乾能央,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


第三位是高达。自从1251年高达收复襄阳后,南宋朝廷对襄阳的战略性开始重视。宋理宗调拨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十几年的大力经营,襄阳重新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重镇,成为宋长江中上游的门户和屏壁。

第四位是历史上争议很大的吕文德。吕文德最早是跟随赵葵手下从军作战的,赵葵就是1253年玩忽职守在南宋历史上第一次丢掉襄阳的赵范的弟弟。吕文德这个人,几乎经历整个宋蒙之间的大战。在与蒙古军作战中,他往返与四川与湖北各地,在几十年的战斗中,不仅积累经验,也培养了一批家族武装。

襄阳最后的6年被包围,中间几次突围反攻,都发生在吕文在任期间。吕文德所建立的军事集团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视的。他们在襄阳地区经营十多年,他们凭借襄阳夹汉水,地险城固的有利地形,特别是守备措施充分,物资储备丰富,使得蒙军虽然急切,但也在短时间内根本拿不下襄阳。


结语:

襄阳的失陷过程,是极其惨烈的。

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倚天屠龙记》里有这样一句悲壮的描写:当年襄阳失陷,郭大侠夫妇双双殉难。

真实的历史上,宋蒙(元)双方为了争夺这个历来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几乎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骑兵和水军,动用了当时能找到的一切先进武器,双方死伤人数超过40万人。

襄阳的失陷,有历史发展大势非人力可抗拒的客观原因,也有人为操作上自毁长城的主观错误。是一段值得人深刻反思的历史。


国史无双


襄阳城之所以能守六年,完全是因为郭靖、黄蓉夫妇的武功盖世。这个观点,是开玩笑的,历史不是小说,大侠也不是刀枪不入。真正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南宋和蒙古都将此战视为决定国运之战。首先,我要说的是,守卫襄阳的并不是郭靖黄蓉,而是吕文德、吕文焕两兄弟。当时,蒙古认为打下襄阳,就打开了南朝的大门,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南宋也把这里视为门户,拼死也不能放手。因此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财力。说白了,就是领导重视,下面自然玩命干。

2、襄阳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襄阳地势较高,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北面、东面、南面被汉江环绕。西面全是山,两条狭窄的山路与外界相通,在冷兵器时代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南面和东面是滩涂,大船无法靠岸。 剩下的只有北面,但这里有高达10米的城墙,城墙距离江边只有几十米远,完全在弓箭射程之内,从北面登陆也极为艰难。襄阳城四周是全国最宽的护城河,平均宽180米,看着就让人绝望。


3、南宋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当时南宋的军民非常团结,一致对外。而且蒙古军当时所到每处几乎都会屠城,因此百姓都蒙古军既害怕也痛恨,所以对抗外敌的意志非常坚定。

4、孤城不孤独。襄阳不是一座孤立的城,汉水之南的襄阳和汉水之北樊城相互呼应,两城互为犄角,遇到战时事,互相支援。只有打破这种局面,尤其是切断两城之间的联系,才能分割击破。事实上,也确实因为樊城失守,才让襄阳最终没有坚守下去。


5、守将能力过人。吕氏兄弟在这里经营多年,本身也很有军事才能。他们据荆湖自守,坐拥十多万兵力,“襄、樊城池坚深,兵储支十年”,经过吕氏兄弟不断的修缮,襄阳城从一个被元军破坏的废城重新变成了一座坚城,兵精粮足。他们率领的军队也是一支精兵,具有很高军事素养。


兴安杂谈


说起襄阳,相信很多朋友第一印象就会想起郭靖、黄蓉夫妇守卫襄阳,抗击蒙古大军的故事。而在真实历史上,郭靖和黄蓉夫妇是不存在的。但是襄阳确实是南宋抵御蒙古大军的重要防线,并且也确实拖延了蒙古大军数年之久,最终,襄阳守军向蒙古皇帝投降,之后没几年,南宋覆灭。

襄阳为什么那么重要?

这要从两宋的防御体系说起。

北宋建立之初,北宋继承了五代一个负资产:那就是长城防线因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而不复存在。虽然宋朝的太宗皇帝赵二也考虑收复这个防线,但是经过几次和契丹军队的较量,燕云十六州没夺回不说,自己也险些当了契丹人的俘虏,之后北宋朝廷只好考虑发展步兵抵御契丹骑兵。

而南宋的情况则是在丢失大片国土的情况下,南宋朝廷和金国以淮河为分界,虽然淮河比不得长城、黄河那么险要,但是,依托淮河——秦岭这一险要,也是可以作为重要的自保防线的——更何况,淮河以南还有长江。

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得以长期抗衡强大的北朝,主要就在于淮河——长江防线,可以挡住北方的军队。

而襄阳,其实就是淮河——秦岭这一体系防线的一个重要关口,只要攻下襄阳,蒙古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灭亡南宋。

历史上,忽必烈夺取蒙古汗位,稳定蒙古局势以后,曾经率领20万蒙古军队攻打襄阳城,而襄阳城在这样被动的局面下,依旧坚持抗拒蒙古六年,靠的是什么?

当然很多人对于这个重量级对比没有概念:我们需要说明:此时蒙古大军早在贵由汗(元定宗)时代,就已经征服西亚大部分国家,而在之前更早的窝阔台汗(元太宗)时代,蒙古也已经荡平东欧。

而忽必烈在攻打襄阳的这六年里,动员了大量来自其他国家的勇士,以及采取各国攻城器械的长处,来攻打一个小小的襄阳,所以说,襄阳能支撑六年,被视为奇迹。

而之所以,主要源自以下几点。

地理位置上。

熟悉地理的朋友可能知道,襄阳位于巴蜀和江淮的中间点上。如果蒙古军队先攻巴蜀的话,襄阳可以出兵援助巴蜀;同样,如果蒙古军队先攻江淮的话,襄阳可以援助江淮。

而蒙古攻打襄阳,襄阳则会受到来自巴蜀和江淮的援助。

斗争意志上。

我们知道,蒙古在忽必烈时代之前,历来以野蛮著称。比如说西夏被蒙古给灭种了;而金朝少说也有八成人口被蒙古人杀光了(当然蒙古在西亚更野蛮,不过考虑这个事情宋人当时不知道,故此不提了)。


蒙古在西夏、金朝的恶行,南宋百姓看在眼里,怕在心上。尤其是襄阳百姓,他们知道,一旦城破,襄阳城内估计无人生还,因此襄阳百姓有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势:既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么,襄阳百姓当然要和你拼到底。

就是这样的斗争意志,支持襄阳人斗争六年。

当然,还有一点:准备上。

蒙古蒙哥汗(元宪宗)在攻打南宋过程中莫名其妙死了,一时间蒙古汗国后继无人,陷入内战。

多年的内战让忽必烈得以夺取汗位,但也给襄阳军民备战争取了时间。

可以说,襄阳得以抗击蒙古军队六年,主要依靠地理、意志和有效准备这三点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