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王守仁,字伯安。明憲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九月三十日出生在餘姚龍山後的壽山堂瑞雲樓,明世宗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1529年1月9日)因積勞成疾,病故於嶺南旅途中。王守仁因曾在紹興陽明洞隱居讀書,後又創辦“陽明書院”,就自號“陽明子”,世稱為“陽明先生”。王陽明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奇才,他創立的“陽明學派”不僅近震中華,還遠播海外。清代的學者們公認他“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因而尊稱他為“陽明夫子”。

《太極圖說》是中國宋代周敦頤為其《太極圖》寫的一篇說明 。全文249字。該文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人和萬物都是由於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今天為大家分享:明代王陽明書,清末填墨本的太極圖說 原文,一起來看看吧!圖後附譯文。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明代陽明夫子書《太極圖說》原文及翻譯


《太極圖說》全文如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幹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幹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 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反終。又曰:原始反終。 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原文解釋

  上篇

  第一節:自無極而太極。

  周子原書有‘自’,朱熹刪訂之。是知無極無自故。

  極,言對待之極至也。與‘儀’類同,然儀以用身外易知,極乃天地造化之極,有自於其中,難以言也,故異之。

  無極,極化謂太極,去極化達無極。兩極並舉,對立之成也。兩極調和謂中,然中庸,非此無極也,中庸之盡也必以此,故以異乎彼者言之於道源也。道者萬物玄同圓覺之修,盡歸者此無極也。所謂無極,即非無極,是謂無極,而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所謂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謂凡夫。

  梁武帝問李興業“太極”有無,李以“易有太極”對曰:“是有”。邵雍曰:“太極既分,兩儀立焉。”“一氣分而陰陽判。”(《觀物外篇》),劉牧曰:“太極者,一氣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一氣所判,是曰兩儀。”(《易數鉤隱圖》)

  無極而太極,不明此而修者,必不得至易之門,謹此。

  第二節: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動而生陽,是本自非動也。本自非動不謂靜,有以別於後之謂靜也。

  一動一靜,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觀之謂一陰一陽。若非一之,則其一體而運,非相,非非相。為以一之,故得互為其根,成就兩儀。兩儀立,陽變陰合,化中偏正,萬象成焉。

  第三節: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陽變陰合,化中偏正有差,萬象成焉。如於道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乃陰陽歸極中也,偏正出萬象。

  五氣(氣):水、火、木、金、土。

  四時(質):木、火、土、金、水。

  氣質並行,是生萬化也。

  五行一陰陽也,……:此明於生化之道,破五形相歸陰陽,陰陽非相即歸太極,極亦非,是則無極。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故有以分之;所謂定相,即非定相,故得五行之周行也。

  第四節: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無極之真者,非動,非非動之體也。

  二五者,五氣、四時也。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極,感化之體也。

  妙,玄玄所成也。通書之言‘幾’者,當謂於此。

  凝,凝滯,是成相體也。

  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序卦傳有以述焉,是明於此四者,非二也。

  道,乃述於此圖上下通達之行也。故‘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明其行行之謂也。

  第五節: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二氣者:乾坤,天地之氣也;男女,陰陽之氣也。

  化生萬物之理,乃二氣變合之道也。

  生生之謂,乃各為陰陽、天地之效而變化也,是得無窮。所謂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謂天地、男女。

  第六虛節:

  上述五節,可列五行歟?下亦一五節,其亦可列一五行歟?存之。

  下篇

  第一節: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上篇言大象,此處究小宇也,形異理同。

  惟人者,自居故成萬執。靈秀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歸。

  一形一神,神變形合。善惡秉陰陽,萬事類萬物。

  感動者,‘非幡非風,仁者心動’也。

  此可謂‘生生’。

  第二節: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人極類太極。人極之先,不惟人得之。

  中正,何非中庸,法於無極。仁義乃成生生之易, 法於陰陽。非動,非非動之體,有似於靜,故主靜焉。

  天地、日月、四時、鬼神,聖人合之,成三之蘊也。調和之,盡象窮理。

  此可謂之‘離明’。

  第三節: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吉凶生大業。

  定吉凶者,明悖逆順成也,以之一人性。

  此可謂‘順逆’。

  第四節: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天地人三才立矣,行於大化。

  言道者,乃以明道之所成與歸歟?!

  原始,還原本始。反終,返終也。終始本一,至矣。

  死生之說,歷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知之修練,謂之聖人。

  此謂‘修道’。

  第五節: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大者達也。易者死生反類之變也。本立而道生。

  斯,化道也。其,通途。至,一行也。矣,止於至善。

  此謂‘無形’。

  第六虛節:

  全書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

  圖與書:形而上者謂道,形而下者謂器。

  餘續博注

  原圖本是“動陽”與“靜陰”,而“陽動”、“陰靜”則為朱熹所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莊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莊子》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周易繫辭》

  “形而上者是理,形而下者是物”(《朱文公易說》)。以其不紊而言,則謂之理。

  明曹端,讀《太極圖說》、《通書》、《西銘》,曰:道在是矣。篤志研究,坐下著足處兩磚皆穿。


分享到:


相關文章: